十二萬人是隻計算了兩個吳地師。也就是說,除了兩個吳地師,其餘師旅很可能會因為秦軍的牽製無法趕至啟封集結。淖狡知道這種結果,他不甘心的問道:“便不能再多?若不讓秦人察覺……”
“不能。”這個問題酈且想過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若秦人知悉,這……”雖說秦人察覺後,因為牽製各地楚軍將削減秦軍的兵力,這大概也算是一種變相的集結兵力,但淖狡不敢這樣想。
“十二萬人,與六十萬人。”他打量著牆上的地圖,目光定格在大梁的位置。兩個月後,一場七十多萬人的廝殺將發生在這裏。
“未必不可勝。”酈且道。“假使不可勝,也可退入大梁。”
退入大梁已是安慰之辭。勝就是勝,敗就是敗,退入大梁一樣是敗,隻不過可以再拖秦人幾個月而已。看見淖狡的目光照射在自己臉上,尷尬中酈且隻得補充道:“火炮、矛陣、重騎皆可破陣,秦人無以破我也。”
“然勿畀我說大梁城內不穩。”淖狡挪開自己的目光,說起另一件事情。“趙魏不少大臣已陰降秦。”
“確否?”酈且對此並不吃驚,兵臨城下,一些沒有降秦的大臣也想著降秦。“彼等欲如何?”
“不知。”淖狡隻是提起此事,“彼等或將勸趙魏降秦,又或不出兵與戰。如此我軍……”
沒有魏趙四萬三千名士卒,楚國人數不及八萬,戰卒五萬六千餘人,這樣雙方兵力對比將更加懸殊。之前還說秦人無以破我的酈且膛目結舌,好半響才道:“若此戰敗,兩國亡也。”
“若此不降,何時再降?”淖狡反問。說罷他歎了口氣:“平原君不當死。”
平原君素來親楚,但不知為何,他居然同意派士卒進入楚國攻殺羋玹。還有王後贏南,贏南本該仇視羋玹,可她卻在趙人攻伐小邑的當夜前往小邑報訊。事情詳問細節都有合理的解釋,可不看這些合理的解釋,單單憑直覺,淖狡覺得不太可能。
事死如事生,冥器與日常用具是一模一樣的,但感覺稍微敏銳一些的人,就會發現冥器與用器很是不同。淖狡就是這種感覺。然而困難的是,楚人厭惡知彼司,也厭惡侯諜,知彼司的三晉侯諜並不能幫他解惑,他們的答案全都大同小異。
淖狡因為擔心魏趙兩國降秦感歎平原君不當死,平原君若在,大梁必然無憂。被他提醒的酈且臉上陰晴不定。麵對六十萬大軍,包括他在內,楚軍將率都想著求穩待秦人自潰,那趙魏兩國會怎麽想?他們是打算降秦還是決然出戰?
酈且沉浸在自己的思索裏,沙海大營的王翦正在數千士卒的圍觀下射箭。他從懷縣迴來似乎什麽也沒有發生,每日照常升帳,隻是眼角的皺紋又加深了幾層。
“彩!”羽箭重重射中了靶心,周圍觀看的將卒見狀歡唿喝彩。他們喜歡王翦的一個原因就是時時能看見王翦,能看到王翦他們便覺得安心。
“請趙將軍射。”王翦沒有馬上射第二箭,而是請旁側的趙勇射箭。
“趙將軍射!”士卒趁機起哄。趙勇不過是一個鹹陽令,還是嫪毐伏誅後任的鹹陽令。眾人的起哄中他無奈張弓,箭一離弦兩側的人就覺得歪了,果然,這一箭完全射偏。
“哈哈……”按士卒的觀念,將軍應該武藝超群,誰也沒想到右軍之將連靶子都射不中。幾個軍吏當心趙勇發怒,就要跑過去命令士卒噤聲。
“不中便不中,笑又如何?”趙勇待下寬厚,軍吏聞言也就隻好站在一邊了。
“請羌瘣將軍射。”軍吏又請左將軍羌瘣射箭。羌瘣是戰場殺出來的將率,顛簸的戎車上、馬背上他都能射中,現在平地五十步射箭,自然不在話下。眾人沒有看見他怎麽取箭張弓的,隻看到背著箭靶的他一個轉身羽箭就飛出去了,箭鏃正中靶心。
“彩!”唿喊比之前還熱烈,就在這熱鬧的歡唿聲中,身著皂衣的謁者出現在人群中。
“不知大王……”幕府內帳,王翦看著謁者說話,有些不解。
數日前他帶著腹心劉池前往懷縣,全盤相告冬日決戰之事,沒想到此前催促決戰的大王現在居然一反常態,不急了。不但不急,還勸他也不要太急,軍糧並非像丞相說的那樣隻能維持到明年五月,而是能維持到後年五月,與楚軍的決戰也將發生在那個時候。
軍糧之事王翦清楚。丞相說的五月隻是正常征收情況下的時間,如果橫奪庶民口糧,未必不能再支撐一年。一家五口一年口糧九十石,每家奪三十石就夠大軍維持一年。可後年與楚軍的決戰王翦很是不解,直到迴來的路上劉池小聲的說了一句巫器他才醒悟。
“大王急召將軍,是請將軍速與下臣至懷縣。”謁者是此前常見的那名謁者,與以前一樣,他持三節銅符節相召,這是急召。
“不知大王所為何事?”王翦心中暗驚。去年匈奴扣下了極西之地的師匠,甘羅為得巫藥師匠,又一次前往極西之國,難道是甘羅迴來了?
“下臣不知也。還請大將軍與下臣速至懷縣。大王急也。”每次召見王翦王翦都要先安排軍中諸事再行離開,謁者擔心王翦這次還是如此,不得不加了一句。
“諾。諾。”王翦連連答應,起身要出帳的時候謁者又道,“大王亦召劉池。”
“諾,速召劉池。”王翦神色一變,臉上有了些喜意。
沙海到懷縣並不近,然而這是急召,馬車徹夜行駛,於第二天夜間到達懷縣。兩人沒有入驛館暫住,而是馬上前往燈火通明的正寢。到了正寢王翦才知道,時至雞鳴,趙政竟還在看牆上的地圖。
“臣王翦、劉池見過大王!”大秦的王夜不能寐在看大梁的地圖,王翦與劉池嚇了一跳。
“免禮吧。”趙政的聲音有些疲倦,他已經三、四天沒有睡一個好覺了。“荊人大營距大梁六十裏,大梁距沙海幾裏?”
“稟大王,大梁距沙海十五裏。”王翦答道。“啟封至沙海,因繞逢澤之西,有九十裏。”
“尚若冰封呢?”趙政問道。
“冰封?”王翦有些奇怪。“稟大王,若冰封啟封至沙海七十裏。”
“恩。”趙政點點頭。“荊國侯諜前日相告,荊人欲於冬日冰封時攻我。聚兵二十萬之眾……”
趙政的消息讓王翦震驚,此時他還未曾兩百多裏的顛簸中迴過神來。荊國侯諜,秦國什麽時候有荊國侯諜了?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事情啊!再就是楚國聚兵二十萬人,楚國哪裏還有二十萬人?楚國貴族寧願亡國也絕不行秦法,怎麽可能會有人自願為卒?
王翦與劉池的震驚落在趙政眼裏,對此他倒有些得意的,以前黑乎乎什麽都不知道的楚國現在看到一清二楚。作戰司司尹酈且當日宣布軍命,當日侯諜就把消息傳了出來。信鴿一夜飛到鹹陽,鹹陽兩日後傳到懷縣,他這才急召王翦。
“大將軍以為,當若何?”待王翦訝色稍減,趙政問道。
“臣不知荊人何以有二十萬人?”王翦問道,百思不知其解。
“越、魯、宋、吳、南郡、巴、南方諸蠻,當有十六、七萬人,再加魏趙之軍,當有二十萬。”趙政道。
“荊人豈會棄守諸多要地?”王翦不可思議。
“若是聚兵而攻我,當如此也。”劉池在一側小聲的說。他明白熊荊說的那層意思,敗了,棄守無關緊要;勝了,棄守更是無緊要。
“非也非也。”王翦還是搖頭。“荊人慣於鹹顧其家,自戰其地,萬不會棄家不顧而聚兵於啟封。越在琅琊,芝罘可攻之;魯在穆陵,齊人可攻之;宋在諸水,沙海可攻之;南郡在鄧,南陽可攻之;巴在陽關,蜀地可攻之;唯獨吳師、南方諸蠻可聚於啟封。此不及十萬人。”
“國尉府也以為,若出兵牽製越、魯、宋、南郡、巴諸地,荊人不過十萬。”趙政徐徐點頭,示意王翦的判斷沒錯。
“非也非也。”王翦出口才發現這是在冒犯趙政,連忙揖禮。趙政對此不以為意,決戰在即,他就是要聽王翦的意見。“臣以為不當遣軍牽製諸地,遣民造勢即可。荊人顧家,但聞我軍攻來,不辨真假,也不會棄家聚於啟封。”
“此計可?”這次輪到趙政驚訝了。楚國大司馬府已經發出軍命,各師竟敢不從。
“必如此。”王翦很肯定。“宋人或至啟封,然數年前我軍曾入宋地,宋人畏我再入宋地也。”
“荊人十萬,我軍六十萬?”趙政半信半疑,說出雙方的兵力。
“若行前計,我軍六十萬人少矣。”上次王翦就曾請趙政增兵,但趙政得知兩軍兵甲的懸殊後,寧願等極西之國的巫藥工匠也不願馬上決戰。
“諾。便如你先前所請。”趙政想等下去,可楚人等不下去,後撤是不可能。
“臣還有一請。”王翦趁機提出另一個要求。“臣請大王以長公子為護軍。”
“不能。”這個問題酈且想過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若秦人知悉,這……”雖說秦人察覺後,因為牽製各地楚軍將削減秦軍的兵力,這大概也算是一種變相的集結兵力,但淖狡不敢這樣想。
“十二萬人,與六十萬人。”他打量著牆上的地圖,目光定格在大梁的位置。兩個月後,一場七十多萬人的廝殺將發生在這裏。
“未必不可勝。”酈且道。“假使不可勝,也可退入大梁。”
退入大梁已是安慰之辭。勝就是勝,敗就是敗,退入大梁一樣是敗,隻不過可以再拖秦人幾個月而已。看見淖狡的目光照射在自己臉上,尷尬中酈且隻得補充道:“火炮、矛陣、重騎皆可破陣,秦人無以破我也。”
“然勿畀我說大梁城內不穩。”淖狡挪開自己的目光,說起另一件事情。“趙魏不少大臣已陰降秦。”
“確否?”酈且對此並不吃驚,兵臨城下,一些沒有降秦的大臣也想著降秦。“彼等欲如何?”
“不知。”淖狡隻是提起此事,“彼等或將勸趙魏降秦,又或不出兵與戰。如此我軍……”
沒有魏趙四萬三千名士卒,楚國人數不及八萬,戰卒五萬六千餘人,這樣雙方兵力對比將更加懸殊。之前還說秦人無以破我的酈且膛目結舌,好半響才道:“若此戰敗,兩國亡也。”
“若此不降,何時再降?”淖狡反問。說罷他歎了口氣:“平原君不當死。”
平原君素來親楚,但不知為何,他居然同意派士卒進入楚國攻殺羋玹。還有王後贏南,贏南本該仇視羋玹,可她卻在趙人攻伐小邑的當夜前往小邑報訊。事情詳問細節都有合理的解釋,可不看這些合理的解釋,單單憑直覺,淖狡覺得不太可能。
事死如事生,冥器與日常用具是一模一樣的,但感覺稍微敏銳一些的人,就會發現冥器與用器很是不同。淖狡就是這種感覺。然而困難的是,楚人厭惡知彼司,也厭惡侯諜,知彼司的三晉侯諜並不能幫他解惑,他們的答案全都大同小異。
淖狡因為擔心魏趙兩國降秦感歎平原君不當死,平原君若在,大梁必然無憂。被他提醒的酈且臉上陰晴不定。麵對六十萬大軍,包括他在內,楚軍將率都想著求穩待秦人自潰,那趙魏兩國會怎麽想?他們是打算降秦還是決然出戰?
酈且沉浸在自己的思索裏,沙海大營的王翦正在數千士卒的圍觀下射箭。他從懷縣迴來似乎什麽也沒有發生,每日照常升帳,隻是眼角的皺紋又加深了幾層。
“彩!”羽箭重重射中了靶心,周圍觀看的將卒見狀歡唿喝彩。他們喜歡王翦的一個原因就是時時能看見王翦,能看到王翦他們便覺得安心。
“請趙將軍射。”王翦沒有馬上射第二箭,而是請旁側的趙勇射箭。
“趙將軍射!”士卒趁機起哄。趙勇不過是一個鹹陽令,還是嫪毐伏誅後任的鹹陽令。眾人的起哄中他無奈張弓,箭一離弦兩側的人就覺得歪了,果然,這一箭完全射偏。
“哈哈……”按士卒的觀念,將軍應該武藝超群,誰也沒想到右軍之將連靶子都射不中。幾個軍吏當心趙勇發怒,就要跑過去命令士卒噤聲。
“不中便不中,笑又如何?”趙勇待下寬厚,軍吏聞言也就隻好站在一邊了。
“請羌瘣將軍射。”軍吏又請左將軍羌瘣射箭。羌瘣是戰場殺出來的將率,顛簸的戎車上、馬背上他都能射中,現在平地五十步射箭,自然不在話下。眾人沒有看見他怎麽取箭張弓的,隻看到背著箭靶的他一個轉身羽箭就飛出去了,箭鏃正中靶心。
“彩!”唿喊比之前還熱烈,就在這熱鬧的歡唿聲中,身著皂衣的謁者出現在人群中。
“不知大王……”幕府內帳,王翦看著謁者說話,有些不解。
數日前他帶著腹心劉池前往懷縣,全盤相告冬日決戰之事,沒想到此前催促決戰的大王現在居然一反常態,不急了。不但不急,還勸他也不要太急,軍糧並非像丞相說的那樣隻能維持到明年五月,而是能維持到後年五月,與楚軍的決戰也將發生在那個時候。
軍糧之事王翦清楚。丞相說的五月隻是正常征收情況下的時間,如果橫奪庶民口糧,未必不能再支撐一年。一家五口一年口糧九十石,每家奪三十石就夠大軍維持一年。可後年與楚軍的決戰王翦很是不解,直到迴來的路上劉池小聲的說了一句巫器他才醒悟。
“大王急召將軍,是請將軍速與下臣至懷縣。”謁者是此前常見的那名謁者,與以前一樣,他持三節銅符節相召,這是急召。
“不知大王所為何事?”王翦心中暗驚。去年匈奴扣下了極西之地的師匠,甘羅為得巫藥師匠,又一次前往極西之國,難道是甘羅迴來了?
“下臣不知也。還請大將軍與下臣速至懷縣。大王急也。”每次召見王翦王翦都要先安排軍中諸事再行離開,謁者擔心王翦這次還是如此,不得不加了一句。
“諾。諾。”王翦連連答應,起身要出帳的時候謁者又道,“大王亦召劉池。”
“諾,速召劉池。”王翦神色一變,臉上有了些喜意。
沙海到懷縣並不近,然而這是急召,馬車徹夜行駛,於第二天夜間到達懷縣。兩人沒有入驛館暫住,而是馬上前往燈火通明的正寢。到了正寢王翦才知道,時至雞鳴,趙政竟還在看牆上的地圖。
“臣王翦、劉池見過大王!”大秦的王夜不能寐在看大梁的地圖,王翦與劉池嚇了一跳。
“免禮吧。”趙政的聲音有些疲倦,他已經三、四天沒有睡一個好覺了。“荊人大營距大梁六十裏,大梁距沙海幾裏?”
“稟大王,大梁距沙海十五裏。”王翦答道。“啟封至沙海,因繞逢澤之西,有九十裏。”
“尚若冰封呢?”趙政問道。
“冰封?”王翦有些奇怪。“稟大王,若冰封啟封至沙海七十裏。”
“恩。”趙政點點頭。“荊國侯諜前日相告,荊人欲於冬日冰封時攻我。聚兵二十萬之眾……”
趙政的消息讓王翦震驚,此時他還未曾兩百多裏的顛簸中迴過神來。荊國侯諜,秦國什麽時候有荊國侯諜了?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事情啊!再就是楚國聚兵二十萬人,楚國哪裏還有二十萬人?楚國貴族寧願亡國也絕不行秦法,怎麽可能會有人自願為卒?
王翦與劉池的震驚落在趙政眼裏,對此他倒有些得意的,以前黑乎乎什麽都不知道的楚國現在看到一清二楚。作戰司司尹酈且當日宣布軍命,當日侯諜就把消息傳了出來。信鴿一夜飛到鹹陽,鹹陽兩日後傳到懷縣,他這才急召王翦。
“大將軍以為,當若何?”待王翦訝色稍減,趙政問道。
“臣不知荊人何以有二十萬人?”王翦問道,百思不知其解。
“越、魯、宋、吳、南郡、巴、南方諸蠻,當有十六、七萬人,再加魏趙之軍,當有二十萬。”趙政道。
“荊人豈會棄守諸多要地?”王翦不可思議。
“若是聚兵而攻我,當如此也。”劉池在一側小聲的說。他明白熊荊說的那層意思,敗了,棄守無關緊要;勝了,棄守更是無緊要。
“非也非也。”王翦還是搖頭。“荊人慣於鹹顧其家,自戰其地,萬不會棄家不顧而聚兵於啟封。越在琅琊,芝罘可攻之;魯在穆陵,齊人可攻之;宋在諸水,沙海可攻之;南郡在鄧,南陽可攻之;巴在陽關,蜀地可攻之;唯獨吳師、南方諸蠻可聚於啟封。此不及十萬人。”
“國尉府也以為,若出兵牽製越、魯、宋、南郡、巴諸地,荊人不過十萬。”趙政徐徐點頭,示意王翦的判斷沒錯。
“非也非也。”王翦出口才發現這是在冒犯趙政,連忙揖禮。趙政對此不以為意,決戰在即,他就是要聽王翦的意見。“臣以為不當遣軍牽製諸地,遣民造勢即可。荊人顧家,但聞我軍攻來,不辨真假,也不會棄家聚於啟封。”
“此計可?”這次輪到趙政驚訝了。楚國大司馬府已經發出軍命,各師竟敢不從。
“必如此。”王翦很肯定。“宋人或至啟封,然數年前我軍曾入宋地,宋人畏我再入宋地也。”
“荊人十萬,我軍六十萬?”趙政半信半疑,說出雙方的兵力。
“若行前計,我軍六十萬人少矣。”上次王翦就曾請趙政增兵,但趙政得知兩軍兵甲的懸殊後,寧願等極西之國的巫藥工匠也不願馬上決戰。
“諾。便如你先前所請。”趙政想等下去,可楚人等不下去,後撤是不可能。
“臣還有一請。”王翦趁機提出另一個要求。“臣請大王以長公子為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