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起,儒家就一直希望君王能夠接受儒家的理念,以周禮的方式治國。孔子為此奔波,孟子為此遊說,荀子之齊、之楚、之趙、之秦,所為者,也是為了勸說君王,周禮治國。
周禮是周式貴族政治製度、行為方式的總結,楚人雖然隻是半周化,但貴族與貴族是立場相同,貴族與貴族的行為方式相通。楚昭王行將病死,卻不願禳災於令尹、司馬,因為他們是楚國的股肱;也不願祭河神以治病,因為黃河不是流經楚國的河流。孔子聞之,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
孔子所謂的‘知大道’,是指楚昭王寧死也不逾越君王的本份,寧死也要恪守貴族的禮節,這用‘迂腐’來形容或許更為貼切。楚昭王之死,與‘君子死而冠不免’的子路之死沒什麽不同,都是因為他們太迂腐,太不知變通。
儒家與楚國存在著精神上的共鳴,儒家一直視楚國為自己可靠的盟友。戰國末季,天下將一,儒家真心實意希望楚國能代周人而一天下。可惜不論是現實上還是精神上,今天這個希望都徹底破產了。然而這隻是魯儒希望的破產,儒家還有齊儒的一支。
身為齊儒之首,稷下學社祭酒的淳於越入秦是一件大事,這代表齊儒已經認清了現實,決心向秦國輸城。雖說這也是為了推行周禮,可秦國一直被魯儒視為死敵,淳於越這樣的投敵行徑從心底裏讓魯儒鄙夷。
秦王政二十一年十二月,鹹陽東郊,與齊使田假入秦不同,淳於越入秦聲勢頗為浩大。至鹹陽近郊,趙政未出迎於郊外,右丞相王綰和一幹大臣早早迎出郊外。諸人等到隅中,淳於越等人的車駕才匆匆出現在寬大的秦道上,車駕後方皆跟著一些寬袖薄帶的稷下士子,他們與自己的先生一同入秦。
“大秦丞相郊迎諸先生也!”車馬越來越近,一名賓者匆匆奔前,向行進中的車馬高聲相告。
“大秦丞相……”車駕後方,士子們很早就看到那麵在北風中飄揚的旐旗,但不清楚是何人相迎,聽聞親迎的是秦國丞相,全都吃了一驚。
“下車。”臨淄距鹹陽兩千餘裏,淳於越入秦齊秦兩國都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他入秦不僅僅是遊說秦王行周禮那麽簡單,還帶著齊國朝野的期望——三十多日的奔波還讓他疲憊不堪。
“稟祭酒,此時下車不宜也。”可以坐車的叔孫何沒有坐車,而是侍奉在淳於越車旁,見他現在想下車,連忙阻止。
“子通以為不宜?”淳於越疲憊的臉上浮現出幾絲不解。
“祭酒當知買珠還櫝之說,櫝美雖棄珠,然櫝貴珠方貴也。祭酒若不倨傲,未見秦國丞相而下車,秦人豈知我稷下博士有治國之大才?”馬車還在前進,叔孫何緩緩的解釋。
去年安平君戰敗,臨淄已成最前線。本來大家還以為楚國能一統天下,而今看來,能一統天下的隻能是秦國。齊國既然向秦國求和,為求保住社稷,因此促使淳於越等人入秦,為秦一統天下錦上添花——對待壞人和對待好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對好人可以怒斥,必要時還會打罵,對壞人就要和聲細氣,恭恭敬敬了。
“王綰奉寡君之命,郊迎祭酒。祭酒與眾博士一路行來,安否何如?”畫有龜蛇的旐旗下,王綰對著淳於越的馬車大聲相告。
此時淳於越才在叔孫何、眾士子的攙扶下下車。淳於越下車,其餘博士跟著下車,眾人跟著他向王綰行禮。淳於越道:“弊人甚幸,一路行來秦國禮敬有加,人人皆安也。在此以謝丞相,以謝大王。”
淳於越說完又揖禮,他身後博士士子跟著他一起深揖致謝。上百個人的喊聲雖無勇武之氣,可也頗為整齊,王綰見之不免點頭。他原本還擔心淳於越這些齊國博士個個弱不禁風,現在一見隻覺得彼等與軍旅無異,心中不免有些歡喜。
“旅途勞頓,請祭酒與諸博士先入驛館安歇,明後日再謁見大王。”王綰說道。
“弊人與博士並不……”入秦就是為了謁見秦王,淳於越很擔心王綰說的‘明後日謁見’隻是說辭,故而想今日就謁見,他身側的叔孫何連忙插言,“丞相既有處置,祭酒與諸博士便先入驛館,等候大王相召。”
“善。”王綰特意看了叔孫何一眼。他的安排就是明後日謁見趙政,今日謁見是不可能的,今日大王正在召見荊國來的陽文君之弟陽褿。
*
“寡人聞之,陽文君叛荊王身死,你卻襲陽文君之爵?”曲台宮內,陽文君陽褿畢恭畢敬的站著,趙政對他還活著甚是意外。記得當年他與壽陵君一同使秦,壽陵君後來被荊王所殺,以陽褿的身份和所為,荊王居然沒有斬草除根。
陽褿是羋棘的侄兒,也就是趙政的表叔伯。陽文君、鬆陽君都是親秦的,見一見自己的表叔伯,問一問楚國如今的形勢,這才是趙政的本意。對他的問題,陽褿恭敬相答:“稟大王,臣未叛寡君,寡君自不罪臣。今楚國封君、譽士皆世襲,臣兄無子,故臣襲爵,壽陵君之後也襲爵也。”
陽褿答的詳細,趙政還是有些不敢相信,“荊王為何……”
“寡君言,我等非其敵也。”陽褿知道趙政的疑惑,解釋道。
“寡人方是荊王之敵,故而懷柔安撫你等?”趙政有些懂了。
“非也。”陽褿又一次解釋,“寡君曾言,大王非寡君之敵也。”
“寡人非……荊王之敵?”趙政不可思議的表情,他甚至懷疑這是陽褿的謊言。可陽褿臉上毫無作偽之色,再說他已離楚入秦,沒必要為荊王說好話,他此來也不是勸自己不要亡楚的。
“然也。”陽褿不在意趙政的懷疑,繼續道。“寡君之敵,乃行秦律之眾官吏也。寡君與大王皆是君王,諸國爭霸,然君王置他國君王於死地否?不然,此不詳也。
天立秦國,以大王為秦王,殺大王,此不詳也;天立楚國,以寡君為楚王,殺寡君,亦不詳也。春秋之時士卒皆貴人,戰死者少矣。何以?殺貴人不詳,貴人不殺貴人也。司馬法有雲:‘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便是此理。時入戰國,諸國不爭霸而爭地,滅國屠城,殺人盈野,貴人殺貴人,庶民也殺貴人。
大王乃一國之君,寡君亦一國之君,寡君之敵非大王,寡君之敵乃使貴人殺貴人、使庶民殺貴人之政製、軍製也。”
話到此時,趙政才有些明悟,他道:“荊王之敵乃我大秦之製、大秦之律……”
“亦然,亦不然也。”陽褿點頭之後又搖頭。“秦製秦律何人所置?關東三晉遊士也。秦製秦律何人所行?庶民之官吏也。故寡君言之,秦楚之戰乃貴人與庶民之戰,非寡人與秦王之戰。
試問,昔日楚軍入鹹陽,焚秦國社稷否?焚秦國宮室否?他日大秦一天下,乃大王與秦國貴人之天下,仰或秦國庶民之天下?”
“大秦即寡人,寡人即大秦,何言貴人與庶民?貴人庶民,皆寡人之臣子。”趙政疑心很重,他聽出陽褿話語中幾絲遊說的味道,有些不悅。
陽褿感覺到了趙政的不悅,他並不畏懼,頓首後正色道:“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間親。臣本不該相諫,然大王乃姑母之孫,故臣當諫之。
君王,貴人之尊,乃貴人也;官吏將卒,以秦國之製,俱庶民也。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貴人庶民自古便不相和,是故楚國丁壯雖少,從不征閭左之卒;士卒再多,不設無貴人將率之師。大王今帥庶民以殺貴人、滅諸國、一天下,此危矣!假以時日……”
陽褿之言並不激烈,趙政卻好像被人當頭打了一棒,整個人幾要暈厥,等那陣強烈的眩暈感過去,他勃然怒道:“胡言!你胡言!你胡言!!拿…拿下,拿下此人……”
荊軻之後,趙政從未如此嘶喊要拿下某人,階下甲士聞聲潮水一樣湧上明堂,銅殳皆對準還有些驚詫、煢煢孑立的陽褿。
陽褿究竟是楚人,楚人不行秦製,反而離秦製越來越遠,故而能很清楚的看到秦國真正的危機。秦國一天下,依仗的不是貴族,依仗的是無窮無盡的庶民。
不是不能統一天下,也不是庶民不能統一天下,問題在於一名貴族率領一群庶民消滅了列國貴族,即自己的所有同類,從而一統天下。用後世話語,這是一名資本家率領廣大無產階級消滅自己的所有同類,最後統一全世界。
如果這不叫自尋死路,那什麽才叫自尋死路?
趙政此前也察覺了這一點,他是大秦之王,可很多時候覺得自己並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是另一些陽奉陰違、貪婪無度的人把持著這個國家。礙於自身的環境和閱曆,他不能像陽褿這般無比清晰的看出這一點,故而陽褿之言讓他驚駭,然後是一陣發自骨髓的恐慌。
趙政恐慌,甲士湧入時陽褿的反應先是詫異,而後一陣陣苦笑,他歎道:“大王不可教,教亦難自拔。我已見秦國之亡。”
周禮是周式貴族政治製度、行為方式的總結,楚人雖然隻是半周化,但貴族與貴族是立場相同,貴族與貴族的行為方式相通。楚昭王行將病死,卻不願禳災於令尹、司馬,因為他們是楚國的股肱;也不願祭河神以治病,因為黃河不是流經楚國的河流。孔子聞之,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
孔子所謂的‘知大道’,是指楚昭王寧死也不逾越君王的本份,寧死也要恪守貴族的禮節,這用‘迂腐’來形容或許更為貼切。楚昭王之死,與‘君子死而冠不免’的子路之死沒什麽不同,都是因為他們太迂腐,太不知變通。
儒家與楚國存在著精神上的共鳴,儒家一直視楚國為自己可靠的盟友。戰國末季,天下將一,儒家真心實意希望楚國能代周人而一天下。可惜不論是現實上還是精神上,今天這個希望都徹底破產了。然而這隻是魯儒希望的破產,儒家還有齊儒的一支。
身為齊儒之首,稷下學社祭酒的淳於越入秦是一件大事,這代表齊儒已經認清了現實,決心向秦國輸城。雖說這也是為了推行周禮,可秦國一直被魯儒視為死敵,淳於越這樣的投敵行徑從心底裏讓魯儒鄙夷。
秦王政二十一年十二月,鹹陽東郊,與齊使田假入秦不同,淳於越入秦聲勢頗為浩大。至鹹陽近郊,趙政未出迎於郊外,右丞相王綰和一幹大臣早早迎出郊外。諸人等到隅中,淳於越等人的車駕才匆匆出現在寬大的秦道上,車駕後方皆跟著一些寬袖薄帶的稷下士子,他們與自己的先生一同入秦。
“大秦丞相郊迎諸先生也!”車馬越來越近,一名賓者匆匆奔前,向行進中的車馬高聲相告。
“大秦丞相……”車駕後方,士子們很早就看到那麵在北風中飄揚的旐旗,但不清楚是何人相迎,聽聞親迎的是秦國丞相,全都吃了一驚。
“下車。”臨淄距鹹陽兩千餘裏,淳於越入秦齊秦兩國都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他入秦不僅僅是遊說秦王行周禮那麽簡單,還帶著齊國朝野的期望——三十多日的奔波還讓他疲憊不堪。
“稟祭酒,此時下車不宜也。”可以坐車的叔孫何沒有坐車,而是侍奉在淳於越車旁,見他現在想下車,連忙阻止。
“子通以為不宜?”淳於越疲憊的臉上浮現出幾絲不解。
“祭酒當知買珠還櫝之說,櫝美雖棄珠,然櫝貴珠方貴也。祭酒若不倨傲,未見秦國丞相而下車,秦人豈知我稷下博士有治國之大才?”馬車還在前進,叔孫何緩緩的解釋。
去年安平君戰敗,臨淄已成最前線。本來大家還以為楚國能一統天下,而今看來,能一統天下的隻能是秦國。齊國既然向秦國求和,為求保住社稷,因此促使淳於越等人入秦,為秦一統天下錦上添花——對待壞人和對待好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對好人可以怒斥,必要時還會打罵,對壞人就要和聲細氣,恭恭敬敬了。
“王綰奉寡君之命,郊迎祭酒。祭酒與眾博士一路行來,安否何如?”畫有龜蛇的旐旗下,王綰對著淳於越的馬車大聲相告。
此時淳於越才在叔孫何、眾士子的攙扶下下車。淳於越下車,其餘博士跟著下車,眾人跟著他向王綰行禮。淳於越道:“弊人甚幸,一路行來秦國禮敬有加,人人皆安也。在此以謝丞相,以謝大王。”
淳於越說完又揖禮,他身後博士士子跟著他一起深揖致謝。上百個人的喊聲雖無勇武之氣,可也頗為整齊,王綰見之不免點頭。他原本還擔心淳於越這些齊國博士個個弱不禁風,現在一見隻覺得彼等與軍旅無異,心中不免有些歡喜。
“旅途勞頓,請祭酒與諸博士先入驛館安歇,明後日再謁見大王。”王綰說道。
“弊人與博士並不……”入秦就是為了謁見秦王,淳於越很擔心王綰說的‘明後日謁見’隻是說辭,故而想今日就謁見,他身側的叔孫何連忙插言,“丞相既有處置,祭酒與諸博士便先入驛館,等候大王相召。”
“善。”王綰特意看了叔孫何一眼。他的安排就是明後日謁見趙政,今日謁見是不可能的,今日大王正在召見荊國來的陽文君之弟陽褿。
*
“寡人聞之,陽文君叛荊王身死,你卻襲陽文君之爵?”曲台宮內,陽文君陽褿畢恭畢敬的站著,趙政對他還活著甚是意外。記得當年他與壽陵君一同使秦,壽陵君後來被荊王所殺,以陽褿的身份和所為,荊王居然沒有斬草除根。
陽褿是羋棘的侄兒,也就是趙政的表叔伯。陽文君、鬆陽君都是親秦的,見一見自己的表叔伯,問一問楚國如今的形勢,這才是趙政的本意。對他的問題,陽褿恭敬相答:“稟大王,臣未叛寡君,寡君自不罪臣。今楚國封君、譽士皆世襲,臣兄無子,故臣襲爵,壽陵君之後也襲爵也。”
陽褿答的詳細,趙政還是有些不敢相信,“荊王為何……”
“寡君言,我等非其敵也。”陽褿知道趙政的疑惑,解釋道。
“寡人方是荊王之敵,故而懷柔安撫你等?”趙政有些懂了。
“非也。”陽褿又一次解釋,“寡君曾言,大王非寡君之敵也。”
“寡人非……荊王之敵?”趙政不可思議的表情,他甚至懷疑這是陽褿的謊言。可陽褿臉上毫無作偽之色,再說他已離楚入秦,沒必要為荊王說好話,他此來也不是勸自己不要亡楚的。
“然也。”陽褿不在意趙政的懷疑,繼續道。“寡君之敵,乃行秦律之眾官吏也。寡君與大王皆是君王,諸國爭霸,然君王置他國君王於死地否?不然,此不詳也。
天立秦國,以大王為秦王,殺大王,此不詳也;天立楚國,以寡君為楚王,殺寡君,亦不詳也。春秋之時士卒皆貴人,戰死者少矣。何以?殺貴人不詳,貴人不殺貴人也。司馬法有雲:‘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便是此理。時入戰國,諸國不爭霸而爭地,滅國屠城,殺人盈野,貴人殺貴人,庶民也殺貴人。
大王乃一國之君,寡君亦一國之君,寡君之敵非大王,寡君之敵乃使貴人殺貴人、使庶民殺貴人之政製、軍製也。”
話到此時,趙政才有些明悟,他道:“荊王之敵乃我大秦之製、大秦之律……”
“亦然,亦不然也。”陽褿點頭之後又搖頭。“秦製秦律何人所置?關東三晉遊士也。秦製秦律何人所行?庶民之官吏也。故寡君言之,秦楚之戰乃貴人與庶民之戰,非寡人與秦王之戰。
試問,昔日楚軍入鹹陽,焚秦國社稷否?焚秦國宮室否?他日大秦一天下,乃大王與秦國貴人之天下,仰或秦國庶民之天下?”
“大秦即寡人,寡人即大秦,何言貴人與庶民?貴人庶民,皆寡人之臣子。”趙政疑心很重,他聽出陽褿話語中幾絲遊說的味道,有些不悅。
陽褿感覺到了趙政的不悅,他並不畏懼,頓首後正色道:“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間親。臣本不該相諫,然大王乃姑母之孫,故臣當諫之。
君王,貴人之尊,乃貴人也;官吏將卒,以秦國之製,俱庶民也。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貴人庶民自古便不相和,是故楚國丁壯雖少,從不征閭左之卒;士卒再多,不設無貴人將率之師。大王今帥庶民以殺貴人、滅諸國、一天下,此危矣!假以時日……”
陽褿之言並不激烈,趙政卻好像被人當頭打了一棒,整個人幾要暈厥,等那陣強烈的眩暈感過去,他勃然怒道:“胡言!你胡言!你胡言!!拿…拿下,拿下此人……”
荊軻之後,趙政從未如此嘶喊要拿下某人,階下甲士聞聲潮水一樣湧上明堂,銅殳皆對準還有些驚詫、煢煢孑立的陽褿。
陽褿究竟是楚人,楚人不行秦製,反而離秦製越來越遠,故而能很清楚的看到秦國真正的危機。秦國一天下,依仗的不是貴族,依仗的是無窮無盡的庶民。
不是不能統一天下,也不是庶民不能統一天下,問題在於一名貴族率領一群庶民消滅了列國貴族,即自己的所有同類,從而一統天下。用後世話語,這是一名資本家率領廣大無產階級消滅自己的所有同類,最後統一全世界。
如果這不叫自尋死路,那什麽才叫自尋死路?
趙政此前也察覺了這一點,他是大秦之王,可很多時候覺得自己並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是另一些陽奉陰違、貪婪無度的人把持著這個國家。礙於自身的環境和閱曆,他不能像陽褿這般無比清晰的看出這一點,故而陽褿之言讓他驚駭,然後是一陣發自骨髓的恐慌。
趙政恐慌,甲士湧入時陽褿的反應先是詫異,而後一陣陣苦笑,他歎道:“大王不可教,教亦難自拔。我已見秦國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