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府工匠在機械上並沒有什麽長進,以至於熊荊心裏將燧發槍定於為有生之年。因為這個原因,他甚至產生開放燧發槍研發的想法。造府工匠隻是五十年前楚國東遷後的殘餘,其技藝顯然不能與五十年前的楚國相比。考慮到這一點,才有放開燧發槍研發的想法,尤其是槍機的機構設計。
隻是燧發機構造府一直沒有完成簡化。造的太輕,發火率不能保證;發火率要保證,燧發機構又很沉重。熊荊對燧發槍槍機沒有任何記憶,他覺得那就是一個钜鐵製的彈簧片,夾著燧石(實際上正在因為他的錯誤印象使得造府一直沒有完成槍機的簡化。他以為敞露在槍機之外、夾著燧石的擊發錘、火簾片就是板簧。實際不是。燧發槍板簧置於槍機之內,在藥鍋底下,從底部控製著擊發錘和火簾片,兩者相撞打出火星;
另外擊發錘與火簾片的巧妙設計也大大簡化了槍擊複雜性,但這顯然不是造府工匠短短數年內能夠設計出來的)。難道要用火繩槍?英國人曾為火繩槍是否取代長弓展開過一場辯論,楚軍既然有足夠的弓手,又何必要用效率低下的火繩槍?
熊荊一夜未眠,早上洗漱的時候能從迷糊的銅鏡上清晰的看到眼睛下的黑眼圈。而這一夜他什麽也沒想出來,隻對造府下達了製造樣槍的命令。不管裝備不裝備燧發槍或者火繩槍,總要先造出來,試驗過後才能判斷。不過他相信正規的師旅不會接受這種武器,緩慢的射速隻會讓他們選擇弓箭。
“啟稟大王,王舟已備。”熊荊不僅僅是在大梁等候,他實際打算前往邯鄲。倒不是完全為了趙人,還有一個原因是要目睹混沌級炮艦齊射。
“恩。”熊荊不以為意,他正在囫圇吞棗把解決早膳。
“大王,魏王今日欲在宮中設宴……”長薑稟告道。居然娶了趙女、越女、苗女、羌女、巴女……,加上一個魏女也不奇怪,魏王這是設宴答謝的。
“使人告知魏王,不佞欲至邯鄲親迎趙王,無暇前往。”熊荊終於將案上的食物吃完。
“唯。”長薑清楚熊荊不可能等到下午再走,熊荊是標準的楚人,行事火急火燎,最不喜歡的就是在一地長久的等待。而項師與郢一師昨天就已接到開拔的命令,早食後便已陸續登舟。舟楫運輸趙人,楚軍保護舟楫,不然秦軍堵住碼頭,幾十萬趙人將難以上舟。
大梁北城,一百多艘卒翼戰舟陸續開拔,而在邯鄲城東麵三十多裏肥鄉邑,大將軍王翦正盯著滔滔北去的河水發愣。楚軍搶了齊國的漁舟前來邯鄲,大梁舟楫匯集,盡數出鴻溝順河而下,這些消息傳來,傻瓜也知道楚軍要幹什麽。
隻是知道是一迴事,阻止又是另一迴事。時入九月,大河之雖水不如此前盈滿,可諸水匯集,邯鄲以東的黃河支流水麵寬度仍然超過十裏,且河中水深數丈不止,再大的船沉下去也要被衝走。並且從昨天晚上開始,六艘掛著高聳風帆的巨大海舟突然出現在河麵上,海舟以為又有越人戰舟,秦軍任何舟楫都不能靠近這段水域。
陸地上秦軍的,城內的趙軍的,水麵是楚軍的。幾個月以來三方一直遵守著這樣的默契,現在忽然想攔截大河、阻截楚軍舟楫,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但鹹陽嚴令自己務必攔住趙軍突圍(不完成就削爵治罪),王翦隻能硬著頭皮來看這段河麵。
“河寬是十三裏許,荊人長於舟楫,我軍隻能阻趙人於漳水以西。”王賁陸離鏡看罷河麵,又迴望身後的列人邑,如此建議道。
滏水從西麵東流,經過邯鄲城南與漳水交匯在肥鄉邑西北,隔水斜對著的便是列人邑。但漳水與黃河支流並不是在肥鄉邑,而是在北麵幾十裏外的巨鹿附近匯入黃河支流[注14:河流走向、城邑位置以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一冊·先秦卷為準。p37-38。]。黃河不能阻塞,但連通邯鄲的漳水本可以阻塞,隻是幾十艘楚軍戰舟日夜巡航在漳水之上,這幾個月來秦軍幾次阻塞都沒有成功。
阻止趙人突圍,必要在滏水南北兩側選擇一側,不然隔著滏水無法作戰。選擇之後還要背靠漳水阻止趙人靠近漳水沿岸。楚軍舟楫來是,必然是填滿三裏多寬的漳水水麵。考慮到楚軍備有巫器,趙人隻要進入巫器的射程就能登舟。
“趙人欲從北出乎?”成功出使齊國,把齊楚關係攪亂的王敖也在王翦軍中。王賁認為要阻趙人於漳水以西,他則想趙人會從滏水的那一麵突圍,是北麵還是南麵?南麵顯然是不方便的,因為出邯鄲後還要渡過滏水,可誰又能確定呢。萬一趙人反其道而行之,秦軍就被動了。
“亦可南北皆出。”王翦也不確定趙人的突圍路徑選擇。“或將三十萬大軍一分為二,又或在滏水上架設轉關?”
“城中趙軍十萬,又是舉城突圍,必將拚死以戰。”王敖輕輕的搖頭。他在國尉府看到過有關長平之戰的趙軍突圍的簡牘,秦軍是以命搏命,最後射殺了趙括,這才誘降饑餓的趙軍的。現在趙人不饑,在楚軍接應下保護著趙王撤退,秦軍要想全部攔住根本不可能。
“是否能阻趙人,全在騎軍、荊弩。”王翦也說出了自己的判斷。趙軍必然會結成一個偌大的圓陣向漳水西岸移動,隻是他一時間難以判斷這個圓陣的大小。幕府中的法算正在計算:假設邯鄲城內有四十萬趙人,他們所結成的圓陣會有多大、十萬趙軍其陣列會有多厚。
“報——!”訊騎遠來,“報大將軍,荊王率軍出大梁來也。”
“荊王率軍……”王翦本就微蹙的眉頭皺的更加緊,這是要裏應外合啊。
邯鄲城是天下都城中最獨特的,其都城(小城)在郭城(大城)之外。這種都城布置在郭城之外的布置使得趙人占了不少便宜。比如,如果都城在郭城之內,秦軍圍住郭城就是了,而今都城在郭城之外,兩城相距五十多步且城角相抵,要圍住邯鄲就需要更多的兵力。
郭城與都城之間,即西北角和東南角還不能用兵,一旦用兵,如果郭城與都城的守軍同時出擊,秦軍就會受到正麵和側麵的夾擊。這種戰術在上一次邯鄲之戰中屢試不爽,現在秦軍對這兩個方向隻是設防,進攻也多是牽製性的。
這是守城,現在幾十萬人要從都城與郭城中突圍而出,這種都城、郭城相互分離的結構似乎並不適合從容結陣。即便騶開透露了楚軍將有五個師、諸越四個師(不滿編)協助趙人突圍而出,司馬府內的軍議依然沒有達成一致。
都城、郭城相隔五十多步,實際都城與郭城之間滏水流淌而過。是都城出城渡水,從滏水之北行向漳水,還是郭城出城渡水,從滏水之南行向漳水,這不但是戰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還有就是陣型,圓陣是最穩固的陣型,四十多萬人的圓陣應該以八百人為直徑(s=πr2),如此圓陣中可站五十萬人;而八百人直徑的圓周長(c=πd),為兩千五百一十三人。
如果直徑減少到七百人,其圓周長即為兩千一百九十九人。每一圈都比外圈減少六人(因為每圈直徑都減少一人,故而每圈長度都減少了圓周率的兩倍6.28,實際為六人)。十萬人列陣,能形成縱深為四十二行的軍陣。
然而這樣緊密的圓陣其中心沒有足夠的空間,不符合大王、貴人的威儀,同時也沒有足夠的空間放置王宮的輜重、寶器、先王神主等一係列貴重物品。王廷最少要有一百步到兩百步的空間,以將王廷和外麵的庶民隔開。這樣一來最外圈需要站立三千一百一四名士卒,十萬人列陣,其縱深隻有三十二行。
三十二行縱深是否會被秦軍擊破,謀士們不得而知。但他們可以確定的是一旦三十二人縱深的陣列被擊穿,秦軍就能衝入陣中大肆殺戮。因此,凡是男子,包括寺人、工匠乃至學舍的童子都要武裝起來,以增加陣列的縱深;女子,隻要能舉起十多趙斤重的長矛長戟,也要武裝起來,同樣為了增加陣列的縱深。
隻是這樣仍然不能保證大王、太後以及王廷的安全。城內林立的投石機過於沉重無法移動,因而不能攜帶,但秦軍卻可以在撤退的路線上布置投石機。圓陣密集,一旦圓陣被投石機投擲的巨大石塊砸中,而後以騎兵衝擊,幾十行縱深圓陣也會無法維持……
如何消除投石機的威脅?如何集結直徑一千人的巨行圓陣?集結之後又如何移動到三、四十多裏外的漳水西岸?是否隻布置一個圓陣,還是冒著減少縱深的代價,在圓陣外設置數陣精銳趙軍以求擊破秦軍的投石機?
靈袂遍召群臣問計時,國尉府內的爭論整日徹夜。陣型、圓陣直徑、集結地點、集結順序、行軍路線、行軍日程……都是爭論的重點。主持軍議的大將軍司馬尚無力與趙蔥、韓肅等人爭論,他心裏非常清楚,任何一處犯錯造成軍陣崩潰,對趙國而言都是滅頂之災。
隻是燧發機構造府一直沒有完成簡化。造的太輕,發火率不能保證;發火率要保證,燧發機構又很沉重。熊荊對燧發槍槍機沒有任何記憶,他覺得那就是一個钜鐵製的彈簧片,夾著燧石(實際上正在因為他的錯誤印象使得造府一直沒有完成槍機的簡化。他以為敞露在槍機之外、夾著燧石的擊發錘、火簾片就是板簧。實際不是。燧發槍板簧置於槍機之內,在藥鍋底下,從底部控製著擊發錘和火簾片,兩者相撞打出火星;
另外擊發錘與火簾片的巧妙設計也大大簡化了槍擊複雜性,但這顯然不是造府工匠短短數年內能夠設計出來的)。難道要用火繩槍?英國人曾為火繩槍是否取代長弓展開過一場辯論,楚軍既然有足夠的弓手,又何必要用效率低下的火繩槍?
熊荊一夜未眠,早上洗漱的時候能從迷糊的銅鏡上清晰的看到眼睛下的黑眼圈。而這一夜他什麽也沒想出來,隻對造府下達了製造樣槍的命令。不管裝備不裝備燧發槍或者火繩槍,總要先造出來,試驗過後才能判斷。不過他相信正規的師旅不會接受這種武器,緩慢的射速隻會讓他們選擇弓箭。
“啟稟大王,王舟已備。”熊荊不僅僅是在大梁等候,他實際打算前往邯鄲。倒不是完全為了趙人,還有一個原因是要目睹混沌級炮艦齊射。
“恩。”熊荊不以為意,他正在囫圇吞棗把解決早膳。
“大王,魏王今日欲在宮中設宴……”長薑稟告道。居然娶了趙女、越女、苗女、羌女、巴女……,加上一個魏女也不奇怪,魏王這是設宴答謝的。
“使人告知魏王,不佞欲至邯鄲親迎趙王,無暇前往。”熊荊終於將案上的食物吃完。
“唯。”長薑清楚熊荊不可能等到下午再走,熊荊是標準的楚人,行事火急火燎,最不喜歡的就是在一地長久的等待。而項師與郢一師昨天就已接到開拔的命令,早食後便已陸續登舟。舟楫運輸趙人,楚軍保護舟楫,不然秦軍堵住碼頭,幾十萬趙人將難以上舟。
大梁北城,一百多艘卒翼戰舟陸續開拔,而在邯鄲城東麵三十多裏肥鄉邑,大將軍王翦正盯著滔滔北去的河水發愣。楚軍搶了齊國的漁舟前來邯鄲,大梁舟楫匯集,盡數出鴻溝順河而下,這些消息傳來,傻瓜也知道楚軍要幹什麽。
隻是知道是一迴事,阻止又是另一迴事。時入九月,大河之雖水不如此前盈滿,可諸水匯集,邯鄲以東的黃河支流水麵寬度仍然超過十裏,且河中水深數丈不止,再大的船沉下去也要被衝走。並且從昨天晚上開始,六艘掛著高聳風帆的巨大海舟突然出現在河麵上,海舟以為又有越人戰舟,秦軍任何舟楫都不能靠近這段水域。
陸地上秦軍的,城內的趙軍的,水麵是楚軍的。幾個月以來三方一直遵守著這樣的默契,現在忽然想攔截大河、阻截楚軍舟楫,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但鹹陽嚴令自己務必攔住趙軍突圍(不完成就削爵治罪),王翦隻能硬著頭皮來看這段河麵。
“河寬是十三裏許,荊人長於舟楫,我軍隻能阻趙人於漳水以西。”王賁陸離鏡看罷河麵,又迴望身後的列人邑,如此建議道。
滏水從西麵東流,經過邯鄲城南與漳水交匯在肥鄉邑西北,隔水斜對著的便是列人邑。但漳水與黃河支流並不是在肥鄉邑,而是在北麵幾十裏外的巨鹿附近匯入黃河支流[注14:河流走向、城邑位置以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一冊·先秦卷為準。p37-38。]。黃河不能阻塞,但連通邯鄲的漳水本可以阻塞,隻是幾十艘楚軍戰舟日夜巡航在漳水之上,這幾個月來秦軍幾次阻塞都沒有成功。
阻止趙人突圍,必要在滏水南北兩側選擇一側,不然隔著滏水無法作戰。選擇之後還要背靠漳水阻止趙人靠近漳水沿岸。楚軍舟楫來是,必然是填滿三裏多寬的漳水水麵。考慮到楚軍備有巫器,趙人隻要進入巫器的射程就能登舟。
“趙人欲從北出乎?”成功出使齊國,把齊楚關係攪亂的王敖也在王翦軍中。王賁認為要阻趙人於漳水以西,他則想趙人會從滏水的那一麵突圍,是北麵還是南麵?南麵顯然是不方便的,因為出邯鄲後還要渡過滏水,可誰又能確定呢。萬一趙人反其道而行之,秦軍就被動了。
“亦可南北皆出。”王翦也不確定趙人的突圍路徑選擇。“或將三十萬大軍一分為二,又或在滏水上架設轉關?”
“城中趙軍十萬,又是舉城突圍,必將拚死以戰。”王敖輕輕的搖頭。他在國尉府看到過有關長平之戰的趙軍突圍的簡牘,秦軍是以命搏命,最後射殺了趙括,這才誘降饑餓的趙軍的。現在趙人不饑,在楚軍接應下保護著趙王撤退,秦軍要想全部攔住根本不可能。
“是否能阻趙人,全在騎軍、荊弩。”王翦也說出了自己的判斷。趙軍必然會結成一個偌大的圓陣向漳水西岸移動,隻是他一時間難以判斷這個圓陣的大小。幕府中的法算正在計算:假設邯鄲城內有四十萬趙人,他們所結成的圓陣會有多大、十萬趙軍其陣列會有多厚。
“報——!”訊騎遠來,“報大將軍,荊王率軍出大梁來也。”
“荊王率軍……”王翦本就微蹙的眉頭皺的更加緊,這是要裏應外合啊。
邯鄲城是天下都城中最獨特的,其都城(小城)在郭城(大城)之外。這種都城布置在郭城之外的布置使得趙人占了不少便宜。比如,如果都城在郭城之內,秦軍圍住郭城就是了,而今都城在郭城之外,兩城相距五十多步且城角相抵,要圍住邯鄲就需要更多的兵力。
郭城與都城之間,即西北角和東南角還不能用兵,一旦用兵,如果郭城與都城的守軍同時出擊,秦軍就會受到正麵和側麵的夾擊。這種戰術在上一次邯鄲之戰中屢試不爽,現在秦軍對這兩個方向隻是設防,進攻也多是牽製性的。
這是守城,現在幾十萬人要從都城與郭城中突圍而出,這種都城、郭城相互分離的結構似乎並不適合從容結陣。即便騶開透露了楚軍將有五個師、諸越四個師(不滿編)協助趙人突圍而出,司馬府內的軍議依然沒有達成一致。
都城、郭城相隔五十多步,實際都城與郭城之間滏水流淌而過。是都城出城渡水,從滏水之北行向漳水,還是郭城出城渡水,從滏水之南行向漳水,這不但是戰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還有就是陣型,圓陣是最穩固的陣型,四十多萬人的圓陣應該以八百人為直徑(s=πr2),如此圓陣中可站五十萬人;而八百人直徑的圓周長(c=πd),為兩千五百一十三人。
如果直徑減少到七百人,其圓周長即為兩千一百九十九人。每一圈都比外圈減少六人(因為每圈直徑都減少一人,故而每圈長度都減少了圓周率的兩倍6.28,實際為六人)。十萬人列陣,能形成縱深為四十二行的軍陣。
然而這樣緊密的圓陣其中心沒有足夠的空間,不符合大王、貴人的威儀,同時也沒有足夠的空間放置王宮的輜重、寶器、先王神主等一係列貴重物品。王廷最少要有一百步到兩百步的空間,以將王廷和外麵的庶民隔開。這樣一來最外圈需要站立三千一百一四名士卒,十萬人列陣,其縱深隻有三十二行。
三十二行縱深是否會被秦軍擊破,謀士們不得而知。但他們可以確定的是一旦三十二人縱深的陣列被擊穿,秦軍就能衝入陣中大肆殺戮。因此,凡是男子,包括寺人、工匠乃至學舍的童子都要武裝起來,以增加陣列的縱深;女子,隻要能舉起十多趙斤重的長矛長戟,也要武裝起來,同樣為了增加陣列的縱深。
隻是這樣仍然不能保證大王、太後以及王廷的安全。城內林立的投石機過於沉重無法移動,因而不能攜帶,但秦軍卻可以在撤退的路線上布置投石機。圓陣密集,一旦圓陣被投石機投擲的巨大石塊砸中,而後以騎兵衝擊,幾十行縱深圓陣也會無法維持……
如何消除投石機的威脅?如何集結直徑一千人的巨行圓陣?集結之後又如何移動到三、四十多裏外的漳水西岸?是否隻布置一個圓陣,還是冒著減少縱深的代價,在圓陣外設置數陣精銳趙軍以求擊破秦軍的投石機?
靈袂遍召群臣問計時,國尉府內的爭論整日徹夜。陣型、圓陣直徑、集結地點、集結順序、行軍路線、行軍日程……都是爭論的重點。主持軍議的大將軍司馬尚無力與趙蔥、韓肅等人爭論,他心裏非常清楚,任何一處犯錯造成軍陣崩潰,對趙國而言都是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