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將近,紀郢雖不至於張燈結彩,確也全城一新,唯有路門外的宮室非王廷所建,因此到現在都沒有完工。判定三日之內不下雪後,寺人們在紀郢南門到路門這段四裏長的路麵上鋪了一層紅色的楚紙。雪白而紙紅,紅地毯式的效果使王宮更顯莊重。
重新裝飾後的正寢內,熊荊也要試穿大婚時的婚服。按孔子的說法,大婚是‘合兩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天地不合,萬物不勝,大婚,萬世之嗣也。’這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故而必須非常隆重。
大婚時的婚衣和祭祀神明先祖、加冠成人的袞服基本一致。這是男子最珍貴的衣裳,後世普通人真要以古禮成婚,男子當戴雀弁,玄衣纁裳,素帶朱黻,佩玉懸劍,赤襪纁舃;女子則當麵白唇朱,緣衣(玄布赤邊謂之緣)黑屨。
爵弁冠是士戴的,熊荊是王,他的冠是冕,綖有九旒,珠兩百一十六。冠冕之下的衣裳極為複雜——好在他的身高體寬司衣處早已經了然,不需要像為羋玹縫製褘衣那樣細細丈量——首先最裏麵要穿一件素色的澤衣,澤衣即內衣,貼身吸汗,故名為澤。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說的就是澤衣。袍澤經常連用,袍,苞也;苞,內衣也。兩者都是穿在裏麵貼著肉的內衣,言袍澤示意彼此親密無間。兩者的差別是澤是單衣,而袍有兩層,中間常塞有絲絮、亂麻,在冬天用以保暖。
熊荊當然不會穿袍,要出城親迎王後的他穿裘。裘是皮製的上衣,以其等級,有大裘,黻裘、狐白裘、狐青裘、虎裘、狼裘、羊裘、犬裘之分。庶民隻能穿羊裘、犬裘,勇士近衛可著虎裘、狼裘,士以上最高可著狐青裘,大夫以上最高能著狐白裘,諸侯最高穿黻裘。
熊荊沒有稱天子,故而隻能穿黻裘不能穿大裘。黻裘,黑與白謂之黻,黻裘就是大裘的黑羔皮與狐白裘的白狐皮像馬賽克一樣間雜縫製,一塊白一塊黑。好在這些方形色塊並不會太小,看上去也不眩目,毛色極為純正。
衣裘,必以裼。先秦的裘毛在外,皮在內。為了不被人看成是獸,不顯得醜陋,故而外麵必須加上裼衣。裼衣皆素色,天子諸侯以素錦,大夫、士以素絹。
裼衣之上不是直接穿冕衣,大婚乃大禮,大禮必著中衣。中衣與深衣相對。深衣是衣裳相連,上下一體,有直裾、曲裾之分,中衣實際上還是一件上衣,不是上下一體的深衣。中衣素色,其質地與正衣相同,正衣冕衣是絲衣,那中衣就是絲衣,正衣玄衣是布衣,那中衣就是布衣。
中衣之上,才是冕衣。其上衣繪五章,本來是龍、山、華蟲、火、宗彝。司衣按照楚國的傳統將龍去除,加之以鳳。鳳實則是雄的,凰才雌的。龍鳳呈祥表示吉利沒有問題,如果用龍鳳呈祥表示愛情婚姻,那就搞基了。
和王後褘衣上的那隻彩翟一樣,五彩之鳳占據了整件冕衣,玄色與五色相配,莊重沉靜、不怒自威。鳳之外的地方才繡著山、華蟲、火、宗彝這些華章。可惜這樣華美莊重的正衣為了禮儀,有的時候還要加上襲衣。所謂‘服之襲也,充美也’。充,猶覆也。穿襲衣的目的是為了掩蓋華麗的正服,使正服之美不被他人所見。
這是一種尊敬或者謙虛。襲衣與裼衣作用相反,裼衣遮住醜陋,以示尊敬;襲衣蓋住美麗,以示尊敬。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禮儀有不同的用法,最少熊荊前往驛館親迎王後的時候,必須身著襲衣,蓋住正服。
澤衣、黻裘、裼衣、中衣、冕衣、襲衣,熊荊一共穿了六件上衣。至於裳,那就比較簡單了,最裏是褌,黻裘、裼衣、中衣之後便是冕裳。裳之所以沒衣那麽麻煩,在於衣實際上都很長,裳不必穿六件。冕裳色纁,上麵繡有藻、粉米、黻、黻等四章。上衣下裳相加一共九章,合諸侯之數。
冕裳以下,還有足衣和舃(xi,鞋的一種)。足衣即襪,楚字寫成‘韈’,這原本是革製的,庶民因為穿不起改為麻製。足衣色絳,舃則與裳同色,舃上黑絇繶純。絇,通拘,是舃、屨頭上的裝飾,它與繶(鞋幫與鞋底之間的細圓滾條)純(鞋幫上口的緣邊)同色,絇飾於舃首,目的是‘以為行戒’‘謂使低目,不妄顧視也’。
從頭到腳,司衣處的宮女花了一刻多鍾才幫熊荊戴好冕冠、穿好衣裳,著好襪舃。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衣裳冠舃好了,衣裳外麵的飾物還沒有好。熊荊想看鏡子裏的自己時,給他束腰帶的司衣宮女直接撞入他懷裏。他瞪了她一眼,發現好像長得不差,不免心有戚戚。司衣宮女慌忙請罪,免罪後方把腰帶束上。
天子諸侯的腰帶叫大帶,寬有四寸(周寸,7.88cm),長三尺。外表素色,上緣朱繒,下緣朱綠,但天子腰帶內裏是朱色,諸侯腰帶雖然其他都一樣,內裏則是素色。
腰帶是飾物的支撐,腰帶中間有黻;兩側佩玉,左邊懸劍。黻是就是蔽膝,長約三尺。蔽膝比衣裳要早,因為這是遮勾勾的東西,古人沒有衣裳腰上也會掛一塊或大或小的蔽膝或者樹葉;
黻的兩側是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禮崩樂壞的時代,諸侯經常用天子才能用的白玉,但這一次大婚佩玉嚴格采用周禮的山玄之玉,綴以朱綬。因為是大佩,故而走動時的聲音異於往常,熊荊相信即便自己從南麵上階,西章大室也都能聽到聲音。
最後佩上的是劍,哪怕束的是革帶而非絲帶,五尺王劍的重量還是讓腰帶往左邊一歪。熊荊習慣性的在劍格握了又握,然後看向陸離鏡裏的自己。因為九道冕旒的遮擋,他看不太清自己的麵目,隻能看到眉目、鼻梁的輪廓,還有鼻梁下越來濃密的胡須,他的第一感覺是這不太像將婚的新郎,這是威嚴的君王。
重新裝飾後的正寢內,熊荊也要試穿大婚時的婚服。按孔子的說法,大婚是‘合兩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天地不合,萬物不勝,大婚,萬世之嗣也。’這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故而必須非常隆重。
大婚時的婚衣和祭祀神明先祖、加冠成人的袞服基本一致。這是男子最珍貴的衣裳,後世普通人真要以古禮成婚,男子當戴雀弁,玄衣纁裳,素帶朱黻,佩玉懸劍,赤襪纁舃;女子則當麵白唇朱,緣衣(玄布赤邊謂之緣)黑屨。
爵弁冠是士戴的,熊荊是王,他的冠是冕,綖有九旒,珠兩百一十六。冠冕之下的衣裳極為複雜——好在他的身高體寬司衣處早已經了然,不需要像為羋玹縫製褘衣那樣細細丈量——首先最裏麵要穿一件素色的澤衣,澤衣即內衣,貼身吸汗,故名為澤。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說的就是澤衣。袍澤經常連用,袍,苞也;苞,內衣也。兩者都是穿在裏麵貼著肉的內衣,言袍澤示意彼此親密無間。兩者的差別是澤是單衣,而袍有兩層,中間常塞有絲絮、亂麻,在冬天用以保暖。
熊荊當然不會穿袍,要出城親迎王後的他穿裘。裘是皮製的上衣,以其等級,有大裘,黻裘、狐白裘、狐青裘、虎裘、狼裘、羊裘、犬裘之分。庶民隻能穿羊裘、犬裘,勇士近衛可著虎裘、狼裘,士以上最高可著狐青裘,大夫以上最高能著狐白裘,諸侯最高穿黻裘。
熊荊沒有稱天子,故而隻能穿黻裘不能穿大裘。黻裘,黑與白謂之黻,黻裘就是大裘的黑羔皮與狐白裘的白狐皮像馬賽克一樣間雜縫製,一塊白一塊黑。好在這些方形色塊並不會太小,看上去也不眩目,毛色極為純正。
衣裘,必以裼。先秦的裘毛在外,皮在內。為了不被人看成是獸,不顯得醜陋,故而外麵必須加上裼衣。裼衣皆素色,天子諸侯以素錦,大夫、士以素絹。
裼衣之上不是直接穿冕衣,大婚乃大禮,大禮必著中衣。中衣與深衣相對。深衣是衣裳相連,上下一體,有直裾、曲裾之分,中衣實際上還是一件上衣,不是上下一體的深衣。中衣素色,其質地與正衣相同,正衣冕衣是絲衣,那中衣就是絲衣,正衣玄衣是布衣,那中衣就是布衣。
中衣之上,才是冕衣。其上衣繪五章,本來是龍、山、華蟲、火、宗彝。司衣按照楚國的傳統將龍去除,加之以鳳。鳳實則是雄的,凰才雌的。龍鳳呈祥表示吉利沒有問題,如果用龍鳳呈祥表示愛情婚姻,那就搞基了。
和王後褘衣上的那隻彩翟一樣,五彩之鳳占據了整件冕衣,玄色與五色相配,莊重沉靜、不怒自威。鳳之外的地方才繡著山、華蟲、火、宗彝這些華章。可惜這樣華美莊重的正衣為了禮儀,有的時候還要加上襲衣。所謂‘服之襲也,充美也’。充,猶覆也。穿襲衣的目的是為了掩蓋華麗的正服,使正服之美不被他人所見。
這是一種尊敬或者謙虛。襲衣與裼衣作用相反,裼衣遮住醜陋,以示尊敬;襲衣蓋住美麗,以示尊敬。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禮儀有不同的用法,最少熊荊前往驛館親迎王後的時候,必須身著襲衣,蓋住正服。
澤衣、黻裘、裼衣、中衣、冕衣、襲衣,熊荊一共穿了六件上衣。至於裳,那就比較簡單了,最裏是褌,黻裘、裼衣、中衣之後便是冕裳。裳之所以沒衣那麽麻煩,在於衣實際上都很長,裳不必穿六件。冕裳色纁,上麵繡有藻、粉米、黻、黻等四章。上衣下裳相加一共九章,合諸侯之數。
冕裳以下,還有足衣和舃(xi,鞋的一種)。足衣即襪,楚字寫成‘韈’,這原本是革製的,庶民因為穿不起改為麻製。足衣色絳,舃則與裳同色,舃上黑絇繶純。絇,通拘,是舃、屨頭上的裝飾,它與繶(鞋幫與鞋底之間的細圓滾條)純(鞋幫上口的緣邊)同色,絇飾於舃首,目的是‘以為行戒’‘謂使低目,不妄顧視也’。
從頭到腳,司衣處的宮女花了一刻多鍾才幫熊荊戴好冕冠、穿好衣裳,著好襪舃。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衣裳冠舃好了,衣裳外麵的飾物還沒有好。熊荊想看鏡子裏的自己時,給他束腰帶的司衣宮女直接撞入他懷裏。他瞪了她一眼,發現好像長得不差,不免心有戚戚。司衣宮女慌忙請罪,免罪後方把腰帶束上。
天子諸侯的腰帶叫大帶,寬有四寸(周寸,7.88cm),長三尺。外表素色,上緣朱繒,下緣朱綠,但天子腰帶內裏是朱色,諸侯腰帶雖然其他都一樣,內裏則是素色。
腰帶是飾物的支撐,腰帶中間有黻;兩側佩玉,左邊懸劍。黻是就是蔽膝,長約三尺。蔽膝比衣裳要早,因為這是遮勾勾的東西,古人沒有衣裳腰上也會掛一塊或大或小的蔽膝或者樹葉;
黻的兩側是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禮崩樂壞的時代,諸侯經常用天子才能用的白玉,但這一次大婚佩玉嚴格采用周禮的山玄之玉,綴以朱綬。因為是大佩,故而走動時的聲音異於往常,熊荊相信即便自己從南麵上階,西章大室也都能聽到聲音。
最後佩上的是劍,哪怕束的是革帶而非絲帶,五尺王劍的重量還是讓腰帶往左邊一歪。熊荊習慣性的在劍格握了又握,然後看向陸離鏡裏的自己。因為九道冕旒的遮擋,他看不太清自己的麵目,隻能看到眉目、鼻梁的輪廓,還有鼻梁下越來濃密的胡須,他的第一感覺是這不太像將婚的新郎,這是威嚴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