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玹背叛他,若將羋玹交給左尹府論罪處死,他舍不得;但如果不懲罰羋玹,他心中怒火又無處發泄。淖信的報告稱,公孫嫣的婢女傾慕羋玹貌美,故而入了羋玹所居的宮室,聽見了羋玹和其父的對話。對話的細節熊荊不願細聽,他隻知道一點:羋仞從秦國帶來了鴆毒,羋玹接過了羋仞給她的鴆毒。
祖父羋戎還在世的時候,羋氏在秦國還有些威望,羋戎一死,除了留下個空爵,羋氏除了靠祖太後羋棘、靠整個楚係外戚,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封君的爵位二世而收,等父親羋昌一死,再無起色的羋氏將與黔首無異。誰也沒想到這樣漸漸沒落的家族,男子無甚作為,倒出了一個名動天下的女子。
羋仞真不知道自己應該哭還是應該笑。自己的女兒秦王想娶,楚王也想娶。好在如今秦王妥協,隻要楚王同意,女兒就能光明正大的嫁入出宮為後。因此他特別在意秦楚兩國是否能議和盟好,唯有如此,他才是楚王的外舅,才能重振羋氏的聲威。
“王弟隻願收複故地,並無伐秦之心。”羋仞不是自己人,熊啟不敢對他說實話。“秦楚一旦議和盟好,王弟便要加冠……”
“加冠?”羋仞奇怪道。“荊王尚不及二十,如何加冠?”
“天子諸侯十二而冠。”熊啟說著說著哈哈笑起。“再說玹兒美甚美甚,王弟甚急甚急。”
熊啟是過來人,他看著趙政長大,知道年輕人的心思。羋仞聽聞笑聲心裏和是不適。女兒是父親的寶貝,女兒不管嫁給秦王,還是嫁給楚王,他都不舍。
“然則,”熊啟轉折了一下,“楚國之事非決於王弟,乃決於郢都正朝。若正朝執意伐秦……”
“如何?”羋仞急問。女兒嫁誰都是嫁,可秦楚是否能議和關乎羋氏的命運。
“那便議和不成,戰事再起。”熊啟再無笑容,隻有凝重。這種凝重在旁人看來是憂心戰局,實際他憂心的卻是秦國的未來。熊荊攻入鹹陽後,廢趙政、立扶蘇,他將成為秦國的相邦,一直扶持扶蘇到他加冠親政。
這樣的秦國將發生大變:在內,將會盡去官吏、清楚奸人,並將郡縣封給趙氏宗族和秦軍中善戰的將率。在外,那就是與趙、魏、韓、楚重新劃割邊界。
與趙國以太行山為界並無問題;魏韓兩國則有些麻煩,主要是崤函穀道。楚國不介意秦國保留河東之地,但必須交出崤函穀道,最大的容許就是保留桃林塞(今潼關)。桃林塞以西歸秦,桃林塞以東歸屬韓國或魏國。
與楚國是最麻煩的,熊荊認為朝臣很可能會以秦嶺作為兩國分界。在東麵,那就是上洛以南歸楚國,西麵的漢中、巴、蜀、黔中、巫等五郡不再為秦國所有。楚國實際上也是取上洛以南的南陽郡和漢中郡,巴、蜀、黔中、巫郡以及包括楚國自己的蒼梧郡、舊越地,都會交給戰爭中有功的越人部族。
如此下來秦國能保留的地方由西到東,分別為隴右郡、北地郡、內史(關中)、上郡、河東郡、上黨郡、以及河東上黨北麵的太原郡。上黨和太原此前屬於趙國,河東以前屬於魏國。秦國勢弱,趙魏國休養生息後必然再起戰端。
不過這都後來的事情,趙魏兩國如果合力攻秦,楚國必然會幹涉,因為這會破壞列國均勢。熊荊相信隻要控製了火藥和火炮,天下諸國必然對楚國俯首稱臣。窩裏鬥已經太落後了,諸國應該坐著海船出去,到殖民地去鬥,這才是正經事。
——昨日晚間,酒喝多了的熊荊向熊啟描述起戰後的世界,那不是爭奪天下的戰爭,那是爭奪整個世界的戰爭。他為此還未秦國惋惜,並認為秦國必須死死占據河東郡,因為隻有占據河東郡最東端,秦國的海舟才能從黃河進入大海。
熊啟一開始凝重,想到熊荊描繪的無奇不有的海外世界又漸漸微笑。羋仞被他那句‘議和不成,戰事再起’嚇了一跳,就要說如果議和不成,羋氏全族恐怕會論罪罰為鬼薪——有人已經這樣威脅過,最後看到熊啟笑起,便把到了喉嚨裏的話咽了下去。
“稟告秦使,荊王有召。”一個皂衣謁者站在室外揖告道,熊啟和羋仞聞言立即起身。
“局勢有變,我大楚之軍昨夜已拔荊紫關。”見麵後熊荊開門見山。“不佞不與秦和。”
“這……”熊啟沒想到是這個消息。他環視周遭,見齊魏使臣都在,於是當著所有人的麵大憤道:“大王焉能如此!我大秦願割兩郡之地求和,大王為何不與大秦盟好?”
熊啟大憤,羋仞則驚得渾身發抖,他手指想指著熊荊,又不敢指著熊荊。
“秦人無信,求和之言不過是緩兵之計耳。”東野固反駁道。“六十萬秦軍正從安邑馳援南陽,十五日後,楚秦必將再戰,丞相難道不知否?”
“臣未聞此訊。此次使楚,隻為盟好。”熊啟道。“大王拒秦之美意,受齊魏之挑唆,此甚不智也。六十萬秦軍正從安邑馳援南陽,大王以為楚軍必勝乎?”
“必勝?”熊荊搖頭,“楚國為何要與六十萬秦軍苦戰。楚軍攻拔荊紫關,意在藍田。軍至既至藍田,當拔鹹陽。”
“你!”熊啟裝出巨駭的模樣,雖然他早就知道楚軍的計劃。“大王如此,大秦必有後報!”
“不佞召秦使相見,乃是相告楚秦暫不言和。武關與方城戰事將起,此兩道已不能返秦。秦使當假道魏國返秦。”熊荊相告道,目光看掃了羋仞一眼。
“大王既不願與我大秦盟好,何須在意臣之死活。”熊啟依舊憤然,他虛揖一記,喊道:“臣請告退。”說罷就自顧自退了出去。羋仞向熊荊投去怨恨的一眼,跟著他退下。
“臣恭賀大王拔下武關,再至藍田。”田合與魏間憂大喜過望。楚國即將攻下武關,齊國、魏國必要趁機打落水狗,在天下局勢徹底平複前撈取更多的好處。
“兩位使臣請暫歇一日,明日便與秦使同行。”熊荊相告後讓人將他們請出幕府,對諸將做最後的安排。“宛城便是昔日之陳郢,宛城、鄧邑不失,秦軍無法斷我軍歸路。故而駐守武城、鄂邑、宛城、淯陽、新野、鄧邑之職,不佞交由陳卿不可。”
“臣必不辱使命!”陳不可聞言形容一振,速出列向熊荊揖告,接過他手裏的羽檄。
“魯地諸師、宋地諸師,陳師,務必駐守至西進之軍退迴。”熊荊每說一地,一地的將率都出列相揖,他們站在陳不可的身後。三地兵力加起來有十三個半師,人數超過九萬人。“若秦軍強渡白水,當可在水西與之一戰。”
白水幾乎中分南陽郡,武城(宛城北麵百裏,今鴨河口水庫)、鄂邑(宛城北五十裏,垂沙戰敗前鄂君啟之封地)、宛城、淯陽、新野、鄧邑。這些城邑都在白水沿岸,並且除了新野,其他城邑全在西岸。楚軍的戰略計劃很清晰,就是要以這些城邑為據點,據白水而守。
秦軍遠道而來沒有舟楫,很難在楚軍的威脅下渡河。即便夜間士卒強渡,輜重和糧秣短時間內也難以過河。楚國駐守的時間並不要多久,秦軍如果不救鹹陽,半個月後鹹陽拔下的消息傳來,秦軍當無心戀戰,將從函穀關返秦。如果秦軍分兵,六十萬大軍一半救援鹹陽,一半攻伐南陽、舊郢,匯合魏軍後楚軍有二十萬人,大可在適當的時候與秦軍一戰。
有師旅受命守城,便有師旅受命開拔,城內城外人潮湧動,白水之上舟楫塞河,一直到夜間,城內外河兩岸仍是燎火熾天,人生鼎沸。星空之下,熊啟和熊荊又站在宛城城牆上,看著城下碼頭上的士卒和舟楫。
“王弟也要入武關?”白天的事情熊啟沒有說什麽,那是給外人看的。
“然。”熊荊本以為自己能等到羋玹,沒想到自己明天就要率師攻秦。
“大王必已調集關中之士卒扼守藍田。”熊啟無法阻止楚軍攻入藍田,他隻希望秦楚能夠真正罷戰。“王弟此去……”
“我軍攻秦至今不過二十日,攻至藍田不過十五日。兄以為聚於藍田之軍當有幾何?”隨師提前拿下荊紫關也有好處,那就是關中秦軍備戰的時間縮短。
“我不知。”熊啟道。“不過時日如此倉促,此前關中又征召過士卒,或有三十萬人。”
熊啟的判斷和大司馬府的判斷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秦嶺以南的郡縣這麽短的時間根本趕不及,隴右郡、北地郡、上郡也過遠,估計也來不及,真正能征召的隻能是內史的四十一縣,而這些縣邑因為就在渭水兩岸,已經征召過一次。
“人多人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關內無精卒。當年父王剛薨,我與秦軍戰於清水。秦軍雖入我軍之伏,我軍卻無法橫擊。俱精卒也。”熊荊說起九年前那一戰,那一戰敗了楚國或許不會亡,但他肯定會死。“今之秦軍已不如往,三十萬也好,四十萬也罷,十萬楚軍必可橫掃。”
祖父羋戎還在世的時候,羋氏在秦國還有些威望,羋戎一死,除了留下個空爵,羋氏除了靠祖太後羋棘、靠整個楚係外戚,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封君的爵位二世而收,等父親羋昌一死,再無起色的羋氏將與黔首無異。誰也沒想到這樣漸漸沒落的家族,男子無甚作為,倒出了一個名動天下的女子。
羋仞真不知道自己應該哭還是應該笑。自己的女兒秦王想娶,楚王也想娶。好在如今秦王妥協,隻要楚王同意,女兒就能光明正大的嫁入出宮為後。因此他特別在意秦楚兩國是否能議和盟好,唯有如此,他才是楚王的外舅,才能重振羋氏的聲威。
“王弟隻願收複故地,並無伐秦之心。”羋仞不是自己人,熊啟不敢對他說實話。“秦楚一旦議和盟好,王弟便要加冠……”
“加冠?”羋仞奇怪道。“荊王尚不及二十,如何加冠?”
“天子諸侯十二而冠。”熊啟說著說著哈哈笑起。“再說玹兒美甚美甚,王弟甚急甚急。”
熊啟是過來人,他看著趙政長大,知道年輕人的心思。羋仞聽聞笑聲心裏和是不適。女兒是父親的寶貝,女兒不管嫁給秦王,還是嫁給楚王,他都不舍。
“然則,”熊啟轉折了一下,“楚國之事非決於王弟,乃決於郢都正朝。若正朝執意伐秦……”
“如何?”羋仞急問。女兒嫁誰都是嫁,可秦楚是否能議和關乎羋氏的命運。
“那便議和不成,戰事再起。”熊啟再無笑容,隻有凝重。這種凝重在旁人看來是憂心戰局,實際他憂心的卻是秦國的未來。熊荊攻入鹹陽後,廢趙政、立扶蘇,他將成為秦國的相邦,一直扶持扶蘇到他加冠親政。
這樣的秦國將發生大變:在內,將會盡去官吏、清楚奸人,並將郡縣封給趙氏宗族和秦軍中善戰的將率。在外,那就是與趙、魏、韓、楚重新劃割邊界。
與趙國以太行山為界並無問題;魏韓兩國則有些麻煩,主要是崤函穀道。楚國不介意秦國保留河東之地,但必須交出崤函穀道,最大的容許就是保留桃林塞(今潼關)。桃林塞以西歸秦,桃林塞以東歸屬韓國或魏國。
與楚國是最麻煩的,熊荊認為朝臣很可能會以秦嶺作為兩國分界。在東麵,那就是上洛以南歸楚國,西麵的漢中、巴、蜀、黔中、巫等五郡不再為秦國所有。楚國實際上也是取上洛以南的南陽郡和漢中郡,巴、蜀、黔中、巫郡以及包括楚國自己的蒼梧郡、舊越地,都會交給戰爭中有功的越人部族。
如此下來秦國能保留的地方由西到東,分別為隴右郡、北地郡、內史(關中)、上郡、河東郡、上黨郡、以及河東上黨北麵的太原郡。上黨和太原此前屬於趙國,河東以前屬於魏國。秦國勢弱,趙魏國休養生息後必然再起戰端。
不過這都後來的事情,趙魏兩國如果合力攻秦,楚國必然會幹涉,因為這會破壞列國均勢。熊荊相信隻要控製了火藥和火炮,天下諸國必然對楚國俯首稱臣。窩裏鬥已經太落後了,諸國應該坐著海船出去,到殖民地去鬥,這才是正經事。
——昨日晚間,酒喝多了的熊荊向熊啟描述起戰後的世界,那不是爭奪天下的戰爭,那是爭奪整個世界的戰爭。他為此還未秦國惋惜,並認為秦國必須死死占據河東郡,因為隻有占據河東郡最東端,秦國的海舟才能從黃河進入大海。
熊啟一開始凝重,想到熊荊描繪的無奇不有的海外世界又漸漸微笑。羋仞被他那句‘議和不成,戰事再起’嚇了一跳,就要說如果議和不成,羋氏全族恐怕會論罪罰為鬼薪——有人已經這樣威脅過,最後看到熊啟笑起,便把到了喉嚨裏的話咽了下去。
“稟告秦使,荊王有召。”一個皂衣謁者站在室外揖告道,熊啟和羋仞聞言立即起身。
“局勢有變,我大楚之軍昨夜已拔荊紫關。”見麵後熊荊開門見山。“不佞不與秦和。”
“這……”熊啟沒想到是這個消息。他環視周遭,見齊魏使臣都在,於是當著所有人的麵大憤道:“大王焉能如此!我大秦願割兩郡之地求和,大王為何不與大秦盟好?”
熊啟大憤,羋仞則驚得渾身發抖,他手指想指著熊荊,又不敢指著熊荊。
“秦人無信,求和之言不過是緩兵之計耳。”東野固反駁道。“六十萬秦軍正從安邑馳援南陽,十五日後,楚秦必將再戰,丞相難道不知否?”
“臣未聞此訊。此次使楚,隻為盟好。”熊啟道。“大王拒秦之美意,受齊魏之挑唆,此甚不智也。六十萬秦軍正從安邑馳援南陽,大王以為楚軍必勝乎?”
“必勝?”熊荊搖頭,“楚國為何要與六十萬秦軍苦戰。楚軍攻拔荊紫關,意在藍田。軍至既至藍田,當拔鹹陽。”
“你!”熊啟裝出巨駭的模樣,雖然他早就知道楚軍的計劃。“大王如此,大秦必有後報!”
“不佞召秦使相見,乃是相告楚秦暫不言和。武關與方城戰事將起,此兩道已不能返秦。秦使當假道魏國返秦。”熊荊相告道,目光看掃了羋仞一眼。
“大王既不願與我大秦盟好,何須在意臣之死活。”熊啟依舊憤然,他虛揖一記,喊道:“臣請告退。”說罷就自顧自退了出去。羋仞向熊荊投去怨恨的一眼,跟著他退下。
“臣恭賀大王拔下武關,再至藍田。”田合與魏間憂大喜過望。楚國即將攻下武關,齊國、魏國必要趁機打落水狗,在天下局勢徹底平複前撈取更多的好處。
“兩位使臣請暫歇一日,明日便與秦使同行。”熊荊相告後讓人將他們請出幕府,對諸將做最後的安排。“宛城便是昔日之陳郢,宛城、鄧邑不失,秦軍無法斷我軍歸路。故而駐守武城、鄂邑、宛城、淯陽、新野、鄧邑之職,不佞交由陳卿不可。”
“臣必不辱使命!”陳不可聞言形容一振,速出列向熊荊揖告,接過他手裏的羽檄。
“魯地諸師、宋地諸師,陳師,務必駐守至西進之軍退迴。”熊荊每說一地,一地的將率都出列相揖,他們站在陳不可的身後。三地兵力加起來有十三個半師,人數超過九萬人。“若秦軍強渡白水,當可在水西與之一戰。”
白水幾乎中分南陽郡,武城(宛城北麵百裏,今鴨河口水庫)、鄂邑(宛城北五十裏,垂沙戰敗前鄂君啟之封地)、宛城、淯陽、新野、鄧邑。這些城邑都在白水沿岸,並且除了新野,其他城邑全在西岸。楚軍的戰略計劃很清晰,就是要以這些城邑為據點,據白水而守。
秦軍遠道而來沒有舟楫,很難在楚軍的威脅下渡河。即便夜間士卒強渡,輜重和糧秣短時間內也難以過河。楚國駐守的時間並不要多久,秦軍如果不救鹹陽,半個月後鹹陽拔下的消息傳來,秦軍當無心戀戰,將從函穀關返秦。如果秦軍分兵,六十萬大軍一半救援鹹陽,一半攻伐南陽、舊郢,匯合魏軍後楚軍有二十萬人,大可在適當的時候與秦軍一戰。
有師旅受命守城,便有師旅受命開拔,城內城外人潮湧動,白水之上舟楫塞河,一直到夜間,城內外河兩岸仍是燎火熾天,人生鼎沸。星空之下,熊啟和熊荊又站在宛城城牆上,看著城下碼頭上的士卒和舟楫。
“王弟也要入武關?”白天的事情熊啟沒有說什麽,那是給外人看的。
“然。”熊荊本以為自己能等到羋玹,沒想到自己明天就要率師攻秦。
“大王必已調集關中之士卒扼守藍田。”熊啟無法阻止楚軍攻入藍田,他隻希望秦楚能夠真正罷戰。“王弟此去……”
“我軍攻秦至今不過二十日,攻至藍田不過十五日。兄以為聚於藍田之軍當有幾何?”隨師提前拿下荊紫關也有好處,那就是關中秦軍備戰的時間縮短。
“我不知。”熊啟道。“不過時日如此倉促,此前關中又征召過士卒,或有三十萬人。”
熊啟的判斷和大司馬府的判斷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秦嶺以南的郡縣這麽短的時間根本趕不及,隴右郡、北地郡、上郡也過遠,估計也來不及,真正能征召的隻能是內史的四十一縣,而這些縣邑因為就在渭水兩岸,已經征召過一次。
“人多人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關內無精卒。當年父王剛薨,我與秦軍戰於清水。秦軍雖入我軍之伏,我軍卻無法橫擊。俱精卒也。”熊荊說起九年前那一戰,那一戰敗了楚國或許不會亡,但他肯定會死。“今之秦軍已不如往,三十萬也好,四十萬也罷,十萬楚軍必可橫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