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命下達完,竟陵城內很快響起了哭聲。實際上根本不要分辨何種口音,知彼司掌握著南郡所有縣邑遷徙而來的秦罪人名冊,靠這份名冊按圖索驥不會有任何差錯。
唯一被忽略的一件事就是秦罪人遷入楚地已有四十九年,很多人都已死去,四十九年間霸占也好、強奸也好,明媒正娶也好,大多數秦罪人已和楚女成家,殺秦罪人及其後裔,就是殺死楚女的丈夫和兒子,閹割他們的孫子,竟陵城內一時間哭聲不斷,家家唿喊。
“傳令各鄉各裏,秦人皆可殺,官吏……”熊荊對竟陵城內的哭喊充耳不聞,當下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如此處置楚人出身的舊郢官吏。
南郡二十多個縣必然是分封、承包給各氏和諸譽士,官吏毫無用處,不但毫無用處,還是一個不穩定的隱患。可如果像以前那樣處置,除了大族出身的官吏,其餘全都殺盡,對於盡快收複舊郢很是不利,那些掌握著基層的官吏必然會欺騙、煽動舊楚人對抗自己。
“大王,此事正朝已有朝議,官吏定要殺盡,不然必成禍端。”鄂君樂道。他這般說,其餘將帥紛紛附和,除了王廷、各氏、譽士的屬臣,楚國已無官吏。
“大王,臣以為不當言殺,也不言不殺。”莊無地道,說了一個討巧的辦法。“舊郢安定後,此事再行定奪,如此今年之內官吏不敢叛我。”
“殺便是殺,不殺便是不殺,何以不言?”邾師之將黃敢不屑莊無地這種和稀泥的態度。“大王歸複舊郢,為何要對奸人退讓?如此國何以正?軍何以正?民何以信?”
“殺!”黃敢之言讓熊荊下定了決心,“傳令各鄉各裏,秦人、官吏皆可殺。”
“如此舊郢官吏必歸秦也。”莊無地和淖信很是失望。“還請大王三思。”
“不。”熊荊搖頭。“秦人的歸秦人,楚人的歸楚人,秦楚永不相合。傳令:非大族、大姓出身之官吏,盡殺之;凡告奸之人,盡殺之。唯知彼司庇護者除外。”
“唯。”傳令的騎兵就等候在軍帳中,得聞熊荊下令,當即出帳。
“譽士何在?”熊荊再問。
“臣等見過大王。”兩萬多名譽士並非全部分封,尚有幾千人有祿無閭。熊荊問後,帳內湧入五十多名譽士,這是大司馬府事先規劃好的。
熊荊喝道。“傳來全軍,命士卒觀禮。”
占領一地、清剿一地、分封一地。這是大司馬府製定的舊郢策略,如此既能激勵各師士氣,又能快速的將占領之地納入楚國的管理體係。同種、同語,再加上知彼司的情報,短時間內征調人力物力也許成問題,但最少能快速可以控製住地方。
熊荊下令,鼓聲再度敲響,在數萬士卒趕到前,幕府軍帳前已經搭起了一個木製的高台。巫覡祭祀之後,一身韋弁服的熊荊最先登台,他之後則是五十多名身著盛裝的譽士。
“今日,以太一為證,以楚國列代先君為證,不佞封你等於竟陵……”天上仍降細雨,熊荊不避雨水,大聲疾告。台下卻是一片安靜,除了他的聲音就隻有細微的雨聲。
熊荊話語完畢,為了將聲音傳至遠處,十數名儐者以最大的聲音齊聲宣讀分封的冊書:
“於戲年哉!恭不佞之詔,惟命不於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義之不圖,俾君子怠。悉爾心,允執其中,天祿永終……”
冊封書全是古言,深奧難懂,但台下士卒知道這些譽士是幾年前對秦戰爭中因勇武而受封的譽士,他們入軍校三年才有封閭的資格。
冊封書最終讀完,譽士們以最大的聲音宣誓:“臣經受王命,使河如帶,泰山若曆,國以永寧,爰及苗裔……”之後就是最讓人激動的授土。
土地皆為君王所有,臣子因為功勞才能得以封土。一旦封土,這塊土地就能傳子傳孫。在就封之前,王廷與譽士已確認其所封閭域的位置、戶數、田畝,但在就封儀式上,仍需要一個授土儀式。即:從郢都王宮前的太社壇取出的五色土將象征性的授予他們,表示他們從楚國大塊土地中得到了一小塊土地。
“小子閎,受茲青社之土!”一個激動的聲音在台上迴蕩。這時候連諸師將帥都凝神看著,分土,即便他們,也夢想著有這一天。
“小子旦,受茲玄社之土!”又一個譽士上前接過太社壇內取出的黑土。
“小子胥,受茲赤社之土……”
“竟陵可是好地。”鄂君樂嘀咕了一句。
身邊的莊無地看了他一眼:道:“舊郢之地皆是好地,方城之地亦是好地。兩地有六十餘萬戶,可封兩萬五千多閭。”
兩萬多譽士,即便戰爭中再出幾千譽士,兩萬五千多個閭也足夠軍中的譽士分封。譽士分不掉的自然會封給諸氏。實際上諸氏子弟也可以要求同封在一處,或者與他人換封,最後一邑、一縣將變成一氏所有。
“卻不知北路如何?”鄂君樂問起了北路楚軍,按計劃,他們將從路線最短的馬穀出擊,雖然路程隻有三百多裏,但因為要強渡比陽南麵的唐水,以及南陽郡郡治所在宛城以東的白水,速度並不會比沿漢水北上的南路楚軍快上多少。
高台上封閭已經結束,緊急著的是此戰譽士的受封。對陣數萬秦軍,但越來越嚴厲的譽士標準以及平淡無奇的戰鬥使得上台受封的甲士隻有十幾人。即便隻有十幾人,台下的士卒也看得如癡如醉,這十幾人畢竟是同袍,是他們當中的一員。這是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上升之路,一旦上去了,那就可以封閭受土、福及子孫。
“今日之戰,秦將敗走,鹹陽當知我軍攻秦。”封完譽士的熊荊全身盡濕,到底是年輕人,他隻是換了一件衣服便開始談論當下的戰事。
“大王現於竟陵,秦人或以為這是疑兵之計。”莊無地道。“且南郡諸縣皆雨,訊息傳至鹹陽,當在數日之後。”
“恩。”熊荊同意他的觀點,他還是忍不住問:“秦王將如何?攻趙否?與項伯所率之軍戰否?還是速速調集各郡甲士,從巴蜀、漢中、武關道、洛陽等地馳援南陽、南郡?”
楚軍大舉攻秦,秦軍會做出如何的反應一直是大司馬府爭論的焦點,項燕認為秦軍必將猛烈伐趙,絕不會放棄趙國以援救南陽和南郡。但也不會坐視楚軍攻占南陽郡、南郡而不管。
巴蜀(下轄二十餘縣)、漢中郡(下轄八縣)、內史(內史為秦王直屬管轄地區,相當於直轄郡。其下設縣四十一縣)、三川郡(下轄二十餘縣)、穎川郡(滅韓後所設,下轄二十多縣)。這些郡縣皆在黃河以南,大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縣。人口哪怕以每縣最少五千戶計,也有六十萬戶之多。
秦軍主力雖然已經調至共邑,但不是說秦軍國內隻有一百五十萬傅籍男子,而是說倉儲、輸運隻能支撐這麽多士卒作戰。戰於趙國,巴蜀的士卒是不可能調過去的,秦國國尉府隻能采取就近原則,按照糧秣供應決定軍隊規模,士卒則是以戰場為中心,以遠近為原則,征發離得近的士卒,少征發或者幹脆不征發距離遠的士卒。
以項燕的說法,秦軍不可能要四十多天才趕至南陽宛城,就近征發內史四十一縣、漢中八縣、三川郡二十多縣、潁川郡二十多縣的士卒會比共邑大軍快的多,巴蜀如果占領夷陵應當無憂。
項燕觀點如此,酈且則認為秦軍材士、精卒都在共邑,因為秦人以為楚軍將在共邑與其決戰。雖然內史、漢中、三川郡、潁川郡可以再度征召士卒,但這些郡縣還能征召多少士卒是一個問題;其次就是這些士卒並非精銳,更缺少精挑細選出來的銳士。士卒體格、戰力都要比共邑的秦軍低一個檔次;最後就是救援線路問題。
南陽郡是天下的中樞,秦軍雖然可以快速動員各郡的士卒,但他們將是從四麵數個方向趕來——即便漢中與內史合為一路,也有兩個方向:武關道和方城道。秦軍因為分兵,數量本就不多,士卒戰力又不行,又分成兩路,楚軍大可以借助湍水、白水以作機動。
這兩水在宛城南麵的新野交匯,右邊的白水從北麵的宛城、申城緩緩流來,左邊的湍水則從西北而來,溯水往上兩百五十裏,距離武關道末端必經之處析地白羽城不過八十裏。借助湍水和白水,楚軍兩天一夜即可完成直線一百公裏的機動。而如果是陸路行軍,則需要四整天時間。
項燕是通盤考慮,粗而不細;酈且則是依靠郡縣的人口、裏程進行詳細的計算,但不能說沒有遺漏。作戰司有數個應對秦軍的方案,可這些方案都要根據秦軍的反應來選擇。
才剛剛拿下竟陵,大王就想那麽遠,莊無地笑道:“秦王如何,隻可問於知彼司。臣隻知秦軍來時,鄧邑再築新城,舊郢已為我所有。而明日,郢師將攻伐紀郢。”
唯一被忽略的一件事就是秦罪人遷入楚地已有四十九年,很多人都已死去,四十九年間霸占也好、強奸也好,明媒正娶也好,大多數秦罪人已和楚女成家,殺秦罪人及其後裔,就是殺死楚女的丈夫和兒子,閹割他們的孫子,竟陵城內一時間哭聲不斷,家家唿喊。
“傳令各鄉各裏,秦人皆可殺,官吏……”熊荊對竟陵城內的哭喊充耳不聞,當下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如此處置楚人出身的舊郢官吏。
南郡二十多個縣必然是分封、承包給各氏和諸譽士,官吏毫無用處,不但毫無用處,還是一個不穩定的隱患。可如果像以前那樣處置,除了大族出身的官吏,其餘全都殺盡,對於盡快收複舊郢很是不利,那些掌握著基層的官吏必然會欺騙、煽動舊楚人對抗自己。
“大王,此事正朝已有朝議,官吏定要殺盡,不然必成禍端。”鄂君樂道。他這般說,其餘將帥紛紛附和,除了王廷、各氏、譽士的屬臣,楚國已無官吏。
“大王,臣以為不當言殺,也不言不殺。”莊無地道,說了一個討巧的辦法。“舊郢安定後,此事再行定奪,如此今年之內官吏不敢叛我。”
“殺便是殺,不殺便是不殺,何以不言?”邾師之將黃敢不屑莊無地這種和稀泥的態度。“大王歸複舊郢,為何要對奸人退讓?如此國何以正?軍何以正?民何以信?”
“殺!”黃敢之言讓熊荊下定了決心,“傳令各鄉各裏,秦人、官吏皆可殺。”
“如此舊郢官吏必歸秦也。”莊無地和淖信很是失望。“還請大王三思。”
“不。”熊荊搖頭。“秦人的歸秦人,楚人的歸楚人,秦楚永不相合。傳令:非大族、大姓出身之官吏,盡殺之;凡告奸之人,盡殺之。唯知彼司庇護者除外。”
“唯。”傳令的騎兵就等候在軍帳中,得聞熊荊下令,當即出帳。
“譽士何在?”熊荊再問。
“臣等見過大王。”兩萬多名譽士並非全部分封,尚有幾千人有祿無閭。熊荊問後,帳內湧入五十多名譽士,這是大司馬府事先規劃好的。
熊荊喝道。“傳來全軍,命士卒觀禮。”
占領一地、清剿一地、分封一地。這是大司馬府製定的舊郢策略,如此既能激勵各師士氣,又能快速的將占領之地納入楚國的管理體係。同種、同語,再加上知彼司的情報,短時間內征調人力物力也許成問題,但最少能快速可以控製住地方。
熊荊下令,鼓聲再度敲響,在數萬士卒趕到前,幕府軍帳前已經搭起了一個木製的高台。巫覡祭祀之後,一身韋弁服的熊荊最先登台,他之後則是五十多名身著盛裝的譽士。
“今日,以太一為證,以楚國列代先君為證,不佞封你等於竟陵……”天上仍降細雨,熊荊不避雨水,大聲疾告。台下卻是一片安靜,除了他的聲音就隻有細微的雨聲。
熊荊話語完畢,為了將聲音傳至遠處,十數名儐者以最大的聲音齊聲宣讀分封的冊書:
“於戲年哉!恭不佞之詔,惟命不於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義之不圖,俾君子怠。悉爾心,允執其中,天祿永終……”
冊封書全是古言,深奧難懂,但台下士卒知道這些譽士是幾年前對秦戰爭中因勇武而受封的譽士,他們入軍校三年才有封閭的資格。
冊封書最終讀完,譽士們以最大的聲音宣誓:“臣經受王命,使河如帶,泰山若曆,國以永寧,爰及苗裔……”之後就是最讓人激動的授土。
土地皆為君王所有,臣子因為功勞才能得以封土。一旦封土,這塊土地就能傳子傳孫。在就封之前,王廷與譽士已確認其所封閭域的位置、戶數、田畝,但在就封儀式上,仍需要一個授土儀式。即:從郢都王宮前的太社壇取出的五色土將象征性的授予他們,表示他們從楚國大塊土地中得到了一小塊土地。
“小子閎,受茲青社之土!”一個激動的聲音在台上迴蕩。這時候連諸師將帥都凝神看著,分土,即便他們,也夢想著有這一天。
“小子旦,受茲玄社之土!”又一個譽士上前接過太社壇內取出的黑土。
“小子胥,受茲赤社之土……”
“竟陵可是好地。”鄂君樂嘀咕了一句。
身邊的莊無地看了他一眼:道:“舊郢之地皆是好地,方城之地亦是好地。兩地有六十餘萬戶,可封兩萬五千多閭。”
兩萬多譽士,即便戰爭中再出幾千譽士,兩萬五千多個閭也足夠軍中的譽士分封。譽士分不掉的自然會封給諸氏。實際上諸氏子弟也可以要求同封在一處,或者與他人換封,最後一邑、一縣將變成一氏所有。
“卻不知北路如何?”鄂君樂問起了北路楚軍,按計劃,他們將從路線最短的馬穀出擊,雖然路程隻有三百多裏,但因為要強渡比陽南麵的唐水,以及南陽郡郡治所在宛城以東的白水,速度並不會比沿漢水北上的南路楚軍快上多少。
高台上封閭已經結束,緊急著的是此戰譽士的受封。對陣數萬秦軍,但越來越嚴厲的譽士標準以及平淡無奇的戰鬥使得上台受封的甲士隻有十幾人。即便隻有十幾人,台下的士卒也看得如癡如醉,這十幾人畢竟是同袍,是他們當中的一員。這是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上升之路,一旦上去了,那就可以封閭受土、福及子孫。
“今日之戰,秦將敗走,鹹陽當知我軍攻秦。”封完譽士的熊荊全身盡濕,到底是年輕人,他隻是換了一件衣服便開始談論當下的戰事。
“大王現於竟陵,秦人或以為這是疑兵之計。”莊無地道。“且南郡諸縣皆雨,訊息傳至鹹陽,當在數日之後。”
“恩。”熊荊同意他的觀點,他還是忍不住問:“秦王將如何?攻趙否?與項伯所率之軍戰否?還是速速調集各郡甲士,從巴蜀、漢中、武關道、洛陽等地馳援南陽、南郡?”
楚軍大舉攻秦,秦軍會做出如何的反應一直是大司馬府爭論的焦點,項燕認為秦軍必將猛烈伐趙,絕不會放棄趙國以援救南陽和南郡。但也不會坐視楚軍攻占南陽郡、南郡而不管。
巴蜀(下轄二十餘縣)、漢中郡(下轄八縣)、內史(內史為秦王直屬管轄地區,相當於直轄郡。其下設縣四十一縣)、三川郡(下轄二十餘縣)、穎川郡(滅韓後所設,下轄二十多縣)。這些郡縣皆在黃河以南,大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縣。人口哪怕以每縣最少五千戶計,也有六十萬戶之多。
秦軍主力雖然已經調至共邑,但不是說秦軍國內隻有一百五十萬傅籍男子,而是說倉儲、輸運隻能支撐這麽多士卒作戰。戰於趙國,巴蜀的士卒是不可能調過去的,秦國國尉府隻能采取就近原則,按照糧秣供應決定軍隊規模,士卒則是以戰場為中心,以遠近為原則,征發離得近的士卒,少征發或者幹脆不征發距離遠的士卒。
以項燕的說法,秦軍不可能要四十多天才趕至南陽宛城,就近征發內史四十一縣、漢中八縣、三川郡二十多縣、潁川郡二十多縣的士卒會比共邑大軍快的多,巴蜀如果占領夷陵應當無憂。
項燕觀點如此,酈且則認為秦軍材士、精卒都在共邑,因為秦人以為楚軍將在共邑與其決戰。雖然內史、漢中、三川郡、潁川郡可以再度征召士卒,但這些郡縣還能征召多少士卒是一個問題;其次就是這些士卒並非精銳,更缺少精挑細選出來的銳士。士卒體格、戰力都要比共邑的秦軍低一個檔次;最後就是救援線路問題。
南陽郡是天下的中樞,秦軍雖然可以快速動員各郡的士卒,但他們將是從四麵數個方向趕來——即便漢中與內史合為一路,也有兩個方向:武關道和方城道。秦軍因為分兵,數量本就不多,士卒戰力又不行,又分成兩路,楚軍大可以借助湍水、白水以作機動。
這兩水在宛城南麵的新野交匯,右邊的白水從北麵的宛城、申城緩緩流來,左邊的湍水則從西北而來,溯水往上兩百五十裏,距離武關道末端必經之處析地白羽城不過八十裏。借助湍水和白水,楚軍兩天一夜即可完成直線一百公裏的機動。而如果是陸路行軍,則需要四整天時間。
項燕是通盤考慮,粗而不細;酈且則是依靠郡縣的人口、裏程進行詳細的計算,但不能說沒有遺漏。作戰司有數個應對秦軍的方案,可這些方案都要根據秦軍的反應來選擇。
才剛剛拿下竟陵,大王就想那麽遠,莊無地笑道:“秦王如何,隻可問於知彼司。臣隻知秦軍來時,鄧邑再築新城,舊郢已為我所有。而明日,郢師將攻伐紀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