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東起黃海,沿著高低起伏的山勢經過泰山腳下,最終接上東流入海的濟水。這是齊國南麵的防禦,築長城不是因為齊軍不善戰,而是齊國地不過兩千裏,防禦縱深過小,不在南麵設防,敵軍一旦進入齊境腹地,後果不可收拾。
然而,五國攻齊後,被徹底打斷了筋骨的齊軍再也沒有前人的勇氣,對南隻能依長城而守,對西隻能依齊水而守,一旦敵人順燕人舊路越大河從北麵攻齊,那就隻能束手而降了。
楚軍強橫,與秦軍三戰三勝,威震天下,而今楚人決意伐齊,大批大批的齊卒調至穆陵關北,關城內外齊軍共計二十萬。又擔心楚軍以舟師繞過穆陵關,琅琊港北麵,青島灣兩側的安陵、不其,青島灣底的介根,以及即墨都重重設備,以防楚軍從海路攻齊。
勾踐遷都於琅琊,戈船三百艘、死士八千人,便讓齊人畏越如虎,雖死以為生;楚國戰舟近千,楚卒莫不以一當十,這比越老虎還越老虎。想到自己麵對的是這樣一支軍隊,即便是以挑起齊楚之戰為己任的齊相後勝心裏也有些後怕。
穆陵關要是沒守住,讓二十萬楚軍殺入齊境,那他這個國相可是做到頭了。斂財如命的他府上藏了那麽多黃金,可一旦失了相位,可能就會和失勢的魏國國相子季一樣,被盜賊活活殺死。念及此,一次小型的會議在國相府召開,會議的重點是軍務。
“齊國五十萬甲士,大將軍何以懼楚?”大簸箕一晃一晃,對大將軍田洛的態度不以為然。
“齊國五十萬甲士,能戰者幾何?”一身钜甲的田洛怒看著大簸箕。他當然知道戰事是怎麽惹出來的,本來楚人隻是退娉,兩國仍遵守當初的盟誓,現在倒好,竟要伐齊。“即墨、高唐之甲士多年未戰,庫中木柲甲胄多敗。去歲粟價又是大漲,庶民食不果腹,食野芋者多,如此之卒,何以與楚人一戰?”
“去歲天下大旱,粟米自然價高。”大權獨攬的後勝自有擁躉,一個頭戴小簸箕的大臣連忙幫後勝說話。“我聞庶民鬥雞走犬,以搏戲為樂,自然無錢購粟……”
“粟價最高竟至百五十錢,此等粟米,何人能食?!”粟價為什麽這麽貴諸人心知肚明,田洛好歹是個將軍,最討厭的便是睜眼說瞎話。
“大將軍請告本相有多少可戰之卒,何須多言粟價。”後勝無辜的癟癟嘴,“再則以輕重之術乃治國之本,粟價高則高矣,今年若是豐年,再降也不遲。”
“你!”想到那些食野芋和豆葉羹的甲士,田洛很像一拳把後勝打扁,可想到齊國的現實,他終究還是忍下了。
天下列國,僅秦齊兩國糧食官營。粟苗青青時官府便會派人去訂粟,此時的粟價自然是低之又低,很多時候隻有十錢、十數錢,等到粟割完,粟價便高漲到四十錢、五十錢、六十錢,因地而異。之所以如此,蓋因官府掌握著物流銷售通道。
糧食如此,鹽鐵也是如此,但更加巧妙。比如鐵礦,‘今發徒隸而作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而下疾怨上,邊境有兵,則懷宿怨而不戰,未見山鐵之利而內敗矣。’
如果鐵山由國家開采,用徒奴則往往逃亡,用民夫則民夫會怨恨,怨恨的結果就是邊境的士卒會罷而不戰。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讓私人去經營,所獲利潤私人與官府七三開,並且,私人隻負責生產,商品由官府統一購、銷。
但即便是這樣,也還有商賈會因此致富。官府能讓商賈、以及依附商賈的庶民、工奴富裕起來嗎?當然不能。絕對不能!這些人真的富裕了,就會有政治訴求,就要推翻原有的統治。
因此,就好像種粟一樣,春天播種,夏天長苗,到秋天,那就要收割了。不收割,過了個這個冬天,商賈們就要成精。而所謂的收割,就是‘調高下,分並財,散積聚’、就是‘殺正商賈之利而益農’、就是‘輕重之權斂散之以時’。具體言之,就是通過操縱物價與幣價、用王命匄奪富者的財富,讓他們重新變得貧窮。
這便是齊國的統治術,因為齊地‘少五穀、適桑麻’的特點,完全異與天下列國。用後世的話語,這似乎應當稱之為國家資本主義。其名雖有‘資本主義’四字,但這個‘資本主義’卻是圈養的‘資本主義’。每到一定的時候,這個‘資本主義’就要出欄宰殺,不宰殺撐破了籠子,就會變成自由資本主義。一旦變成自由資本主義,原有的統治階層就會被推翻。
放開——宰殺——再放開——再屠殺——在放開……
這是一個永遠不會出軌的循環,隻要統治者不誤‘農時’,但五國攻齊讓齊國偏偏耽誤了‘農時’。稷下學社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原本庶民的記憶不會超過一刻鍾,放開的時候常常忘記此前的宰殺,宰殺的時候也未必知道自己隻是官府養的牲口。
在一些人的提醒下,庶民漸漸懂得官府的把戲。所謂齊軍‘一陣兩心,前重後輕’就是官府精卒和庶民之卒作戰意誌的差別——既然自己隻是官府圈養的牲口,打仗做做樣子、盡盡義務就可以了,連一塊地都沒有的自己(齊國土地與秦國同,無私有),犯不著拚命。
身為齊人,大將軍田洛自然明白齊國的問題是在膏肓之間,權貴的腐敗更是深入骨髓,齊國隻能小戰,萬萬不能大戰。小戰可以出精銳,還能打一打,若是舉國之戰,動員那些‘懷宿怨而不戰’的庶民之卒,那整個國家就要崩潰。現在他最期望的就是秦國不要食言:楚軍大舉攻齊時,十萬秦軍可助自己抗楚。
臨淄城相府內,最高級別的作戰會議討論了外交、討論了戰備、討論了減粟價和益庶民;臨淄城外的驛站,稷下學社祭酒淳於越等人正與屈光依依惜別。
齊楚交惡,如今更麵臨一場戰爭,屈光雖然極力緩和兩國關係,但卻收效甚微。今日,收到郢都訓令的他終於要返國了。
“屈子此去,不知何日才能再見。”幾年相處,淳於越與屈光感情篤深,今日一別很是不舍。
“天下傾覆在即,楚齊即便相伐也不會久。”屈光也是不舍,但他含笑。“相伐之後,大王還當遣我使齊,自由相見之時。”
“秦人吞天下之心婦孺皆知,三國會盟乃存國之策。大王豈能……,唉!”說起戰事,一同送行的韓終免不了大發感慨。楚國是齊國的左臂,趙國是齊國的右臂,雖然這個右臂不怎麽聽話,但左臂強勢,可以抑製右臂。三國會盟是給齊國裝上兩根胳膊,如此身體安居東方,看著那兩根胳膊與秦人死戰。這樣的好事不做,反要與秦人聯姻。
“大王為後勝所惑,方行此自斷臂膀之舉。”另一位學宮的先生哀歎。
“諸子以為憾,我倒以為喜。”一個不像先生的先生不憂反笑。“我見楚行外朝之議,庶民之情上達於朝,楚人攻我,此大利也。”
“兵者,兇也。”淳於越看著這位葛衣草履的先生,心裏明白他的意思,因此未直接反駁。“若齊楚交戰三年不勝不敗,宋子若何?”
宋子即宋意,右別於他的先祖宋鈃,隨著齊國的日漸衰弱,庶民百工的日漸覺醒,隱隱約約間,他覺得庶民不該安於現狀,至於不安於現狀而應該安於何種狀,他又暫時沒有悟透。稷下學宮的繁榮已經逝去,當初爭鳴的百家已是法家一家獨大,本以為天下學說再無反複的諸子驚奇的發現楚國竟然複強。
國家的強盛必要有學說作為依仗,即所謂的變法。楚國雖沒有人著書立說,也沒有哪家學子說楚國用得是自己的學說,親秦者捧齊者更大罵楚政殘暴不仁,但楚國的政製依然吸引稷下學社的目光。宋意就曾親赴郢都,親見過楚國外朝。
在齊國,庶民是無權的,他們活著僅僅是不斷的勞作,創造的財富大多被商賈劫掠,而商賈獲得的財富每隔一段時間又會被官府橫奪,實際多數進了權貴的私囊。楚國庶民不同,他們推選自己信任的甲士,這些甲士在外朝上給自己說話。
如果楚國滅齊,齊國庶民能像楚國那樣站在外朝自己給自己說話,又何嚐不是一件好事?但也有可能像淳於越說的那般:齊楚鏖戰數年而不分勝負,那庶民就倒黴了。
太陽已經升的很高,屈光無意在離別之際目睹先生們的又一次辯駁,他揖向諸先生道:“返國之後,我必然謁見寡君,轉述諸子之言。”
“有勞屈子。”淳於越帶頭迴禮。
“若楚王能大敗齊軍,望屈子進言,請齊國也行楚政。”宋意也迴禮。
“唯唯。”屈光聞言一笑,而後又一次揖別眾人,登車而去。
然而,五國攻齊後,被徹底打斷了筋骨的齊軍再也沒有前人的勇氣,對南隻能依長城而守,對西隻能依齊水而守,一旦敵人順燕人舊路越大河從北麵攻齊,那就隻能束手而降了。
楚軍強橫,與秦軍三戰三勝,威震天下,而今楚人決意伐齊,大批大批的齊卒調至穆陵關北,關城內外齊軍共計二十萬。又擔心楚軍以舟師繞過穆陵關,琅琊港北麵,青島灣兩側的安陵、不其,青島灣底的介根,以及即墨都重重設備,以防楚軍從海路攻齊。
勾踐遷都於琅琊,戈船三百艘、死士八千人,便讓齊人畏越如虎,雖死以為生;楚國戰舟近千,楚卒莫不以一當十,這比越老虎還越老虎。想到自己麵對的是這樣一支軍隊,即便是以挑起齊楚之戰為己任的齊相後勝心裏也有些後怕。
穆陵關要是沒守住,讓二十萬楚軍殺入齊境,那他這個國相可是做到頭了。斂財如命的他府上藏了那麽多黃金,可一旦失了相位,可能就會和失勢的魏國國相子季一樣,被盜賊活活殺死。念及此,一次小型的會議在國相府召開,會議的重點是軍務。
“齊國五十萬甲士,大將軍何以懼楚?”大簸箕一晃一晃,對大將軍田洛的態度不以為然。
“齊國五十萬甲士,能戰者幾何?”一身钜甲的田洛怒看著大簸箕。他當然知道戰事是怎麽惹出來的,本來楚人隻是退娉,兩國仍遵守當初的盟誓,現在倒好,竟要伐齊。“即墨、高唐之甲士多年未戰,庫中木柲甲胄多敗。去歲粟價又是大漲,庶民食不果腹,食野芋者多,如此之卒,何以與楚人一戰?”
“去歲天下大旱,粟米自然價高。”大權獨攬的後勝自有擁躉,一個頭戴小簸箕的大臣連忙幫後勝說話。“我聞庶民鬥雞走犬,以搏戲為樂,自然無錢購粟……”
“粟價最高竟至百五十錢,此等粟米,何人能食?!”粟價為什麽這麽貴諸人心知肚明,田洛好歹是個將軍,最討厭的便是睜眼說瞎話。
“大將軍請告本相有多少可戰之卒,何須多言粟價。”後勝無辜的癟癟嘴,“再則以輕重之術乃治國之本,粟價高則高矣,今年若是豐年,再降也不遲。”
“你!”想到那些食野芋和豆葉羹的甲士,田洛很像一拳把後勝打扁,可想到齊國的現實,他終究還是忍下了。
天下列國,僅秦齊兩國糧食官營。粟苗青青時官府便會派人去訂粟,此時的粟價自然是低之又低,很多時候隻有十錢、十數錢,等到粟割完,粟價便高漲到四十錢、五十錢、六十錢,因地而異。之所以如此,蓋因官府掌握著物流銷售通道。
糧食如此,鹽鐵也是如此,但更加巧妙。比如鐵礦,‘今發徒隸而作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而下疾怨上,邊境有兵,則懷宿怨而不戰,未見山鐵之利而內敗矣。’
如果鐵山由國家開采,用徒奴則往往逃亡,用民夫則民夫會怨恨,怨恨的結果就是邊境的士卒會罷而不戰。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讓私人去經營,所獲利潤私人與官府七三開,並且,私人隻負責生產,商品由官府統一購、銷。
但即便是這樣,也還有商賈會因此致富。官府能讓商賈、以及依附商賈的庶民、工奴富裕起來嗎?當然不能。絕對不能!這些人真的富裕了,就會有政治訴求,就要推翻原有的統治。
因此,就好像種粟一樣,春天播種,夏天長苗,到秋天,那就要收割了。不收割,過了個這個冬天,商賈們就要成精。而所謂的收割,就是‘調高下,分並財,散積聚’、就是‘殺正商賈之利而益農’、就是‘輕重之權斂散之以時’。具體言之,就是通過操縱物價與幣價、用王命匄奪富者的財富,讓他們重新變得貧窮。
這便是齊國的統治術,因為齊地‘少五穀、適桑麻’的特點,完全異與天下列國。用後世的話語,這似乎應當稱之為國家資本主義。其名雖有‘資本主義’四字,但這個‘資本主義’卻是圈養的‘資本主義’。每到一定的時候,這個‘資本主義’就要出欄宰殺,不宰殺撐破了籠子,就會變成自由資本主義。一旦變成自由資本主義,原有的統治階層就會被推翻。
放開——宰殺——再放開——再屠殺——在放開……
這是一個永遠不會出軌的循環,隻要統治者不誤‘農時’,但五國攻齊讓齊國偏偏耽誤了‘農時’。稷下學社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原本庶民的記憶不會超過一刻鍾,放開的時候常常忘記此前的宰殺,宰殺的時候也未必知道自己隻是官府養的牲口。
在一些人的提醒下,庶民漸漸懂得官府的把戲。所謂齊軍‘一陣兩心,前重後輕’就是官府精卒和庶民之卒作戰意誌的差別——既然自己隻是官府圈養的牲口,打仗做做樣子、盡盡義務就可以了,連一塊地都沒有的自己(齊國土地與秦國同,無私有),犯不著拚命。
身為齊人,大將軍田洛自然明白齊國的問題是在膏肓之間,權貴的腐敗更是深入骨髓,齊國隻能小戰,萬萬不能大戰。小戰可以出精銳,還能打一打,若是舉國之戰,動員那些‘懷宿怨而不戰’的庶民之卒,那整個國家就要崩潰。現在他最期望的就是秦國不要食言:楚軍大舉攻齊時,十萬秦軍可助自己抗楚。
臨淄城相府內,最高級別的作戰會議討論了外交、討論了戰備、討論了減粟價和益庶民;臨淄城外的驛站,稷下學社祭酒淳於越等人正與屈光依依惜別。
齊楚交惡,如今更麵臨一場戰爭,屈光雖然極力緩和兩國關係,但卻收效甚微。今日,收到郢都訓令的他終於要返國了。
“屈子此去,不知何日才能再見。”幾年相處,淳於越與屈光感情篤深,今日一別很是不舍。
“天下傾覆在即,楚齊即便相伐也不會久。”屈光也是不舍,但他含笑。“相伐之後,大王還當遣我使齊,自由相見之時。”
“秦人吞天下之心婦孺皆知,三國會盟乃存國之策。大王豈能……,唉!”說起戰事,一同送行的韓終免不了大發感慨。楚國是齊國的左臂,趙國是齊國的右臂,雖然這個右臂不怎麽聽話,但左臂強勢,可以抑製右臂。三國會盟是給齊國裝上兩根胳膊,如此身體安居東方,看著那兩根胳膊與秦人死戰。這樣的好事不做,反要與秦人聯姻。
“大王為後勝所惑,方行此自斷臂膀之舉。”另一位學宮的先生哀歎。
“諸子以為憾,我倒以為喜。”一個不像先生的先生不憂反笑。“我見楚行外朝之議,庶民之情上達於朝,楚人攻我,此大利也。”
“兵者,兇也。”淳於越看著這位葛衣草履的先生,心裏明白他的意思,因此未直接反駁。“若齊楚交戰三年不勝不敗,宋子若何?”
宋子即宋意,右別於他的先祖宋鈃,隨著齊國的日漸衰弱,庶民百工的日漸覺醒,隱隱約約間,他覺得庶民不該安於現狀,至於不安於現狀而應該安於何種狀,他又暫時沒有悟透。稷下學宮的繁榮已經逝去,當初爭鳴的百家已是法家一家獨大,本以為天下學說再無反複的諸子驚奇的發現楚國竟然複強。
國家的強盛必要有學說作為依仗,即所謂的變法。楚國雖沒有人著書立說,也沒有哪家學子說楚國用得是自己的學說,親秦者捧齊者更大罵楚政殘暴不仁,但楚國的政製依然吸引稷下學社的目光。宋意就曾親赴郢都,親見過楚國外朝。
在齊國,庶民是無權的,他們活著僅僅是不斷的勞作,創造的財富大多被商賈劫掠,而商賈獲得的財富每隔一段時間又會被官府橫奪,實際多數進了權貴的私囊。楚國庶民不同,他們推選自己信任的甲士,這些甲士在外朝上給自己說話。
如果楚國滅齊,齊國庶民能像楚國那樣站在外朝自己給自己說話,又何嚐不是一件好事?但也有可能像淳於越說的那般:齊楚鏖戰數年而不分勝負,那庶民就倒黴了。
太陽已經升的很高,屈光無意在離別之際目睹先生們的又一次辯駁,他揖向諸先生道:“返國之後,我必然謁見寡君,轉述諸子之言。”
“有勞屈子。”淳於越帶頭迴禮。
“若楚王能大敗齊軍,望屈子進言,請齊國也行楚政。”宋意也迴禮。
“唯唯。”屈光聞言一笑,而後又一次揖別眾人,登車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