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對貴人來說隻是個數字,嫁妝不過是以另外一種方式隨嫁,並且任憑自願決定是否換造海舟。明白這個道理的純真公主們又嘰嘰喳喳起來,並不清楚這家日後被稱作‘東地中海公司’的罪惡機構,給古印度人民、塞琉古人民、古埃及人民、古希臘人民……帶去了多少災難。
熊荊對此是有一些領悟,隻是,這是戰爭,他別無選擇。戰爭是精神力量的對抗,更是軍事物質的堆砌。如果不調用海外的資源支撐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楚國必然失敗。然而,即使死光最後一個印度人,楚國也絕不投降!他相信,秦國終究會垮下去,就像曆史上那樣,僅僅因為九百屯卒振臂一唿而亡國。
看得清曆史的人與看不清曆史的人行為總是有著巨大的差異,大梁王宮華燈初上,小寢裏的魏王魏增沒有半點好心情:下午,大梁守將藺角竟然當眾辱罵他昏庸。豈有此理!他是大王,是一國之主,若是昏庸也是臣子誤導所製,大王永遠英明。
“來人!”魏增眉頭直挑、麵色發沉。“把那藺角給寡人拿下,關入廷獄。”
“大王不可!”僕臣魏息嚇了一跳,藺角是十萬魏軍的主將,拿下主將魏軍必然大亂。
“大王英明!”進讒言的大夫吳嬰見大王怒,大喜。“臣還聞之,秦王不救大梁,乃因藺角之故。”
“何謂?”魏增不解,他攔住要說話的魏息,想聽吳嬰怎麽說。
“大王不知麽?”吳嬰故作驚訝。“那日楚軍舟師登岸,藺角不救秦軍也罷,還殺了一名秦軍校尉,又放火燒了浮橋。楊端和逃迴大梁,已將此事告知了秦王,秦王怒也!”
“啊——!”魏增的驚訝像從喉嚨裏嘔出來的,眼睛則暴突。“真有此事?!真有此事乎?!”
“大王,那日戰場亂也,藺角將軍殺秦軍之校乃因……”魏息還在解釋,魏增的酒爵就扔到他臉上。“你為何不稟告寡人?!你莫非收了藺角的賄金,要幫他欺瞞寡人?”
“臣不敢,臣萬萬不敢!”魏息知道大王憤恨什麽,大王最恨別人欺瞞他。“臣以為,這不過是小事,故而未告大王。”
“小事?秦王怒也!”吳嬰在旁邊添油加醋,見魏增瞪過來,連忙禁聲。
“讓藺角去洛陽向秦人告急求救!”魏增重重喘了口氣,他當然不是昏庸,隻是在秦楚之間周旋需要長袖,他的袖子不長,顧此失彼,自然要被人罵作昏庸。
“大王……”魏息懂得大王的意思,這是讓藺角去洛陽送人頭。“秦王不救大梁,一因召集大軍需要時日,再則敖倉之粟太多,秦王不欲這些粟米為楚國所得。”
“然廉頗正日夜攻城!”魏增長歎,投石機錘擊城牆的聲音整個大梁都聽得到,這種單調的聲音讓人坐立不安,甚至連睡覺都睡不著。
“大王,楚國所欲,僅北麵半城而已,非要滅我魏國啊!”魏息再一次勸道,“若楚人得此半城,反能助我阻止秦軍攻伐……”
“大梁乃我魏國國都,是社稷之土。豈能說讓半城就讓半城?寡人不許!”魏增吼叫。“傳寡人王命,令藺角速去洛陽向秦王求救!”
魏增說完就向謁者扔出一支符節,這時候他才想到藺角走外城大軍無人指揮,王城將領去又不太合適,想了想才道:“外城守軍今日起由庾突帥之。”
大王如此安排,想勸的魏息終究忍了下來,沒有再勸,進讒言的吳嬰知道藺角這次去恐怕有去無迴,也不再說話。當日夜,收到王命的藺角便帶著隨從出城西去。
逃離大梁的秦王趙政就在洛陽,他並非膽怯,隻是質宮長大的他對陰謀詭計見得多,再得知國尉桓齮私通項燕,這才顯得有些驚慌。那日到了洛陽,看到洛陽城堅固高大的城牆,終於安定了心神。這時候敖倉被襲的消息又傳了過來,敖倉是關東最大的糧倉,秦軍沿大河東出,吃的都是敖倉的粟米。
敖倉被占非同小可,士卒不可能餓著肚子征戰,一旦蒙武軍中糧秣耗盡,除了撤軍再無他法。進軍容易,撤軍就不是那麽簡單了,尤其是楚軍切斷了西歸的浮橋。
對此,從比陽匆匆趕至的李信建議趙政先救大梁,大梁救下了,蒙武數十萬大軍也救下了。阻塞水道後再搭浮橋,並沒有想象中困難。
敗軍之將楊端和則認為應該先奪迴敖倉。敖倉粟米不重要,但把楚軍趕迴鴻溝水域非常重要。真正要阻塞的地方不僅僅是大梁,鴻溝口更要阻塞。楚軍的舟師就像一把長戈,既能奇襲敖倉,也能奇襲洛陽,更能越過洛陽直接進攻函穀關。
兩名將領意見相左,說的都很有道理,從鄴城召迴的王剪一言不發,不作表態。右丞相昌平君熊啟則勸趙政早迴鹹陽,洛陽並不安全——二十年前秦國滅亡東周,與秦軍占領上黨情況類似,周人也不樂為秦民,於是‘周人東亡’。
也不是所有周人都東亡,貧賤的庶民經不起逃亡的耗費,隻能繼續呆在洛陽城裏。習慣周製的他們自然不習慣律法嚴苛、一生隻能耕戰的秦國,反抗時有發生,仇恨就此積聚。
古代平均壽命低不是成年人平均壽命低,而是十四歲以下死亡率高。二十年不足以讓一代人老死,洛陽城裏的周人仍記得二十多年前的日子,要等這些人全部死光,新出生的周人才會以為自己祖祖輩輩都是秦人。現在,一旦知道秦王在洛陽城內,說不定會出事故。
臣子們各有各的說辭,趙政每天隻問各郡到了多少士卒,其餘概不理會。當聽聞集結的兵力已有十五萬時,忍耐十多日的他終於召集了群臣。
“寡人心意已定,大軍先取敖倉,再救大梁。諸卿以為如何?”洛陽寢宮老舊,一些髹漆的幾案、梁柱已然褪色,並且,這裏老鼠眾多。
“大王英明!”楊端和大聲道,大王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
“稟告大王,待到十一月末,大河便要封凍,荊人戰舟無用,自然退兵。”仗著自己被大王賞識,李信還是出聲反對。“而敖倉非數日可拔,據偵騎報,荊人已在運糧渠以南搭了竹架,築起了高牆……”
“絕無可能!”楊端和連連搖頭。“運糧渠之南並無黃土,渠乃石渠,如何夯築高牆?”
“所有偵騎如此稟報,豈容有假?”李信駁道。“除高牆外,稷邑戰中,荊人還有一種戈戟不可斷之繩網,此網高立,我軍不得破也。偵騎亦報運糧渠以南曾豎此繩網。故臣以為,攻伐敖倉,十五萬人當不足。”
“卿以為需甲士幾何?”趙政聽的很入神,他現在很謙虛。
“臣以為,最少二十萬。”李信道。“以荊人之城防,臣以為非死十萬不可奪敖倉,非死十萬不可覆項軍。大河封凍,荊人自會退走。二十萬甲士與其死於敖倉,便不如解大梁之圍。如此不但可救蒙武之軍,還可讓魏王不與荊人合縱。”
合縱二字打動了趙政,他沉吟一會問道:“卿以為,此十五萬甲士當救大梁?”
“稟大王,非也。”李信道。“救大梁之軍必不能少於二十五萬,最好三十萬。”
“將軍懼荊軍如此!”趙政不高興了,他選擇攻敖倉就是因為敖倉的楚軍不及十萬,如果救大梁,那就還要等待更多的士卒集結,他等不及,他現在就想命令秦軍反攻迴去。
“大王,此次征召之士卒,不如此前之精卒!”李信不得不提醒趙政這個事實,“軍中又無銳士,也無陷陣之士,將帥更少有鏖戰。而今荊人之強,已逾秦軍……”
“你竟敢譽敵?!”趙政壓抑不住了。他可以接受秦軍戰敗,絕不能接受秦軍弱於楚軍。
按秦律,譽敵以恐眾心者,戮。李信一陣慌亂,拜倒:“臣不敢,臣不過就實而論。十五萬大軍攻伐敖倉,恐、恐不勝也。”
“你還敢再言!”趙政更怒,但最終沒殺李信。
“寡人心意已決。”趙政再道:“以楊卿為將軍,明日大軍拔營,以奪敖倉。”
“大王,”楊端和要高喊‘敬受命’時,熊啟插了一句,“魏王求援使臣該如何複之?”
“讓魏王堅守,待寡人拔下敖倉,再令大軍前往救之。”趙政說完又看向已被仍命為將軍的楊端和,“寡人限你十五日之內奪迴敖倉!”
“臣敬受命!”楊端和背上忽然冒出冷汗,然而到這個地步,他隻能敬受命。
李信聽聞趙政限令十五日拿下敖倉,想歎氣又不敢,隻能低頭看向地麵。
熊啟麵上凝重,心裏卻是高興的,他雖然不通軍務,可洛陽到敖倉大約有兩百四十裏,路上就要花八天時間,到了敖倉還得休整,若是楚軍堅守不出,那時間就要更久,這十五萬肯定是有去無迴,要慘死在敖倉。
熊荊對此是有一些領悟,隻是,這是戰爭,他別無選擇。戰爭是精神力量的對抗,更是軍事物質的堆砌。如果不調用海外的資源支撐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楚國必然失敗。然而,即使死光最後一個印度人,楚國也絕不投降!他相信,秦國終究會垮下去,就像曆史上那樣,僅僅因為九百屯卒振臂一唿而亡國。
看得清曆史的人與看不清曆史的人行為總是有著巨大的差異,大梁王宮華燈初上,小寢裏的魏王魏增沒有半點好心情:下午,大梁守將藺角竟然當眾辱罵他昏庸。豈有此理!他是大王,是一國之主,若是昏庸也是臣子誤導所製,大王永遠英明。
“來人!”魏增眉頭直挑、麵色發沉。“把那藺角給寡人拿下,關入廷獄。”
“大王不可!”僕臣魏息嚇了一跳,藺角是十萬魏軍的主將,拿下主將魏軍必然大亂。
“大王英明!”進讒言的大夫吳嬰見大王怒,大喜。“臣還聞之,秦王不救大梁,乃因藺角之故。”
“何謂?”魏增不解,他攔住要說話的魏息,想聽吳嬰怎麽說。
“大王不知麽?”吳嬰故作驚訝。“那日楚軍舟師登岸,藺角不救秦軍也罷,還殺了一名秦軍校尉,又放火燒了浮橋。楊端和逃迴大梁,已將此事告知了秦王,秦王怒也!”
“啊——!”魏增的驚訝像從喉嚨裏嘔出來的,眼睛則暴突。“真有此事?!真有此事乎?!”
“大王,那日戰場亂也,藺角將軍殺秦軍之校乃因……”魏息還在解釋,魏增的酒爵就扔到他臉上。“你為何不稟告寡人?!你莫非收了藺角的賄金,要幫他欺瞞寡人?”
“臣不敢,臣萬萬不敢!”魏息知道大王憤恨什麽,大王最恨別人欺瞞他。“臣以為,這不過是小事,故而未告大王。”
“小事?秦王怒也!”吳嬰在旁邊添油加醋,見魏增瞪過來,連忙禁聲。
“讓藺角去洛陽向秦人告急求救!”魏增重重喘了口氣,他當然不是昏庸,隻是在秦楚之間周旋需要長袖,他的袖子不長,顧此失彼,自然要被人罵作昏庸。
“大王……”魏息懂得大王的意思,這是讓藺角去洛陽送人頭。“秦王不救大梁,一因召集大軍需要時日,再則敖倉之粟太多,秦王不欲這些粟米為楚國所得。”
“然廉頗正日夜攻城!”魏增長歎,投石機錘擊城牆的聲音整個大梁都聽得到,這種單調的聲音讓人坐立不安,甚至連睡覺都睡不著。
“大王,楚國所欲,僅北麵半城而已,非要滅我魏國啊!”魏息再一次勸道,“若楚人得此半城,反能助我阻止秦軍攻伐……”
“大梁乃我魏國國都,是社稷之土。豈能說讓半城就讓半城?寡人不許!”魏增吼叫。“傳寡人王命,令藺角速去洛陽向秦王求救!”
魏增說完就向謁者扔出一支符節,這時候他才想到藺角走外城大軍無人指揮,王城將領去又不太合適,想了想才道:“外城守軍今日起由庾突帥之。”
大王如此安排,想勸的魏息終究忍了下來,沒有再勸,進讒言的吳嬰知道藺角這次去恐怕有去無迴,也不再說話。當日夜,收到王命的藺角便帶著隨從出城西去。
逃離大梁的秦王趙政就在洛陽,他並非膽怯,隻是質宮長大的他對陰謀詭計見得多,再得知國尉桓齮私通項燕,這才顯得有些驚慌。那日到了洛陽,看到洛陽城堅固高大的城牆,終於安定了心神。這時候敖倉被襲的消息又傳了過來,敖倉是關東最大的糧倉,秦軍沿大河東出,吃的都是敖倉的粟米。
敖倉被占非同小可,士卒不可能餓著肚子征戰,一旦蒙武軍中糧秣耗盡,除了撤軍再無他法。進軍容易,撤軍就不是那麽簡單了,尤其是楚軍切斷了西歸的浮橋。
對此,從比陽匆匆趕至的李信建議趙政先救大梁,大梁救下了,蒙武數十萬大軍也救下了。阻塞水道後再搭浮橋,並沒有想象中困難。
敗軍之將楊端和則認為應該先奪迴敖倉。敖倉粟米不重要,但把楚軍趕迴鴻溝水域非常重要。真正要阻塞的地方不僅僅是大梁,鴻溝口更要阻塞。楚軍的舟師就像一把長戈,既能奇襲敖倉,也能奇襲洛陽,更能越過洛陽直接進攻函穀關。
兩名將領意見相左,說的都很有道理,從鄴城召迴的王剪一言不發,不作表態。右丞相昌平君熊啟則勸趙政早迴鹹陽,洛陽並不安全——二十年前秦國滅亡東周,與秦軍占領上黨情況類似,周人也不樂為秦民,於是‘周人東亡’。
也不是所有周人都東亡,貧賤的庶民經不起逃亡的耗費,隻能繼續呆在洛陽城裏。習慣周製的他們自然不習慣律法嚴苛、一生隻能耕戰的秦國,反抗時有發生,仇恨就此積聚。
古代平均壽命低不是成年人平均壽命低,而是十四歲以下死亡率高。二十年不足以讓一代人老死,洛陽城裏的周人仍記得二十多年前的日子,要等這些人全部死光,新出生的周人才會以為自己祖祖輩輩都是秦人。現在,一旦知道秦王在洛陽城內,說不定會出事故。
臣子們各有各的說辭,趙政每天隻問各郡到了多少士卒,其餘概不理會。當聽聞集結的兵力已有十五萬時,忍耐十多日的他終於召集了群臣。
“寡人心意已定,大軍先取敖倉,再救大梁。諸卿以為如何?”洛陽寢宮老舊,一些髹漆的幾案、梁柱已然褪色,並且,這裏老鼠眾多。
“大王英明!”楊端和大聲道,大王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
“稟告大王,待到十一月末,大河便要封凍,荊人戰舟無用,自然退兵。”仗著自己被大王賞識,李信還是出聲反對。“而敖倉非數日可拔,據偵騎報,荊人已在運糧渠以南搭了竹架,築起了高牆……”
“絕無可能!”楊端和連連搖頭。“運糧渠之南並無黃土,渠乃石渠,如何夯築高牆?”
“所有偵騎如此稟報,豈容有假?”李信駁道。“除高牆外,稷邑戰中,荊人還有一種戈戟不可斷之繩網,此網高立,我軍不得破也。偵騎亦報運糧渠以南曾豎此繩網。故臣以為,攻伐敖倉,十五萬人當不足。”
“卿以為需甲士幾何?”趙政聽的很入神,他現在很謙虛。
“臣以為,最少二十萬。”李信道。“以荊人之城防,臣以為非死十萬不可奪敖倉,非死十萬不可覆項軍。大河封凍,荊人自會退走。二十萬甲士與其死於敖倉,便不如解大梁之圍。如此不但可救蒙武之軍,還可讓魏王不與荊人合縱。”
合縱二字打動了趙政,他沉吟一會問道:“卿以為,此十五萬甲士當救大梁?”
“稟大王,非也。”李信道。“救大梁之軍必不能少於二十五萬,最好三十萬。”
“將軍懼荊軍如此!”趙政不高興了,他選擇攻敖倉就是因為敖倉的楚軍不及十萬,如果救大梁,那就還要等待更多的士卒集結,他等不及,他現在就想命令秦軍反攻迴去。
“大王,此次征召之士卒,不如此前之精卒!”李信不得不提醒趙政這個事實,“軍中又無銳士,也無陷陣之士,將帥更少有鏖戰。而今荊人之強,已逾秦軍……”
“你竟敢譽敵?!”趙政壓抑不住了。他可以接受秦軍戰敗,絕不能接受秦軍弱於楚軍。
按秦律,譽敵以恐眾心者,戮。李信一陣慌亂,拜倒:“臣不敢,臣不過就實而論。十五萬大軍攻伐敖倉,恐、恐不勝也。”
“你還敢再言!”趙政更怒,但最終沒殺李信。
“寡人心意已決。”趙政再道:“以楊卿為將軍,明日大軍拔營,以奪敖倉。”
“大王,”楊端和要高喊‘敬受命’時,熊啟插了一句,“魏王求援使臣該如何複之?”
“讓魏王堅守,待寡人拔下敖倉,再令大軍前往救之。”趙政說完又看向已被仍命為將軍的楊端和,“寡人限你十五日之內奪迴敖倉!”
“臣敬受命!”楊端和背上忽然冒出冷汗,然而到這個地步,他隻能敬受命。
李信聽聞趙政限令十五日拿下敖倉,想歎氣又不敢,隻能低頭看向地麵。
熊啟麵上凝重,心裏卻是高興的,他雖然不通軍務,可洛陽到敖倉大約有兩百四十裏,路上就要花八天時間,到了敖倉還得休整,若是楚軍堅守不出,那時間就要更久,這十五萬肯定是有去無迴,要慘死在敖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