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倡奸民之治、行弱民之政,禁遊學之士、驅工商之民、囚遊俠之士。以萬民為隸臣,不致其知,反使其愚;不教其禮,反促其狄。秦之前,晉行此政,晉國三分;晉之前,鄭行此政,鄭國先衰。秦自衛鞅變法至今愈百年,國多隸臣、民多贅婿,其已弱也……”
臨淄大小兩城,一共十三門,稷下其實是指稷門之下,稷門則是大城南垣西門,學宮就建在西門之內。今之稷下雖不似齊宣王時那般聚天下之名士,爭百家之交鳴,卻也是僅次於秦國的學士中心。天下之事、尤其是天下諸王皆是學宮關注討論的對象,現在學宮討論最火的,就是楚國之王熊荊。
楚國之新政、楚國之外朝、楚國之譽士、楚國之國人、楚國之報紙、楚國之钜鐵、楚國之戰舟……,隨著這個未齔之童即位為王,楚國好似瀛海裏翻湧起伏的波濤,激烈地拍打著海岸岩壁,聲如鳴雷,浪如墜雪。
原有的一切事物好像全被顛覆了,這種顛覆有人讚頌、有人抨擊,一種讓學宮祭酒淳於越最奇異的現象在學宮突然發生——此前抨擊秦國的名士與抨擊魯政的名士居然摒棄前嫌,一起抨擊楚國新政。
秦政魯政絕不相容,秦奉法家,魯行儒術。抨擊魯政的名士大多頌揚法家,認為法家之說乃強民之說,國若不強,民必受辱;抨擊秦政的名士自然推崇儒家,認為魯政乃仁王之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秦政役民至甚,乃是苛政。
親秦名士抨擊楚國新政情有可原,他們希望天下皆秦政,凡是反對秦政的都是惡政。楚國數敗秦軍,國勢日盛,假以時日更有取秦代之的跡象,不抨擊沒有天理;但隨著楚王‘我蠻夷也’、‘不教雅言’、‘譽士殺人不死’等言語、令命傳出,推崇魯政的名士個個對楚開罵,言語之惡毒甚於抨擊秦政,楚國新政被認為是蠻夷之政。
學宮裏兩派名士日日罵楚政,以致正常教學都被耽誤,正值楚國使臣屈子之後屈光再次使齊,淳於越便請屈光至學宮與先生們辯說。
“不患寡而患不均,楚國譽士之製,視人命如草芥,行此蠻夷之政,還不如秦政。秦法雖苛,卻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製者,罪死不赦。”稷下的辯說不像郢都大廷國人的辯說,很是無禮,屈光隻是開了個頭,就被一個人打斷。
“敢問先生……”屈光停下來不得不對其一揖,隻覺得他很是年輕。
“吾非先生,乃學生伏生。”伏生確實隻是個學生。
“於民而言,不均最惡?”屈光反問道,不以他是學生就有所輕視。
“自然如此。人皆一命,命命相等,豈能殺人而不死?”見滿堂師生都看自己,伏生大聲道。
“此言謬也,若是命命相等,何來君王?何來卿士?何來將率?”屈光反駁道。“一屋之建,簷櫞豈能等同於柱梁?一國之中,庶民豈能等同於卿士?兩軍對陣,縣卒豈能等同於王師?任何為將之人,都寧願庶民之軍全殲,亦不願精銳之師盡墨。命命相等,何其謬也。”
“然人命豈能等同於草芥?”伏生無言以對,其他人自然站起來接話。
“大爭之世,人命本便是草芥。”屈光答道,引起在坐先生、學生一陣驚訝嘩然。他再道:“是日,秦軍騎軍襲我陳郢,陳郢司馬懼秦人而不開城門,萬餘鄉民於門外嚎哭。有譽士一門,結陣自衛,無譽士之門,池水盡赤。譽士殺人不死確有違倫常鄉俗,然譽士能殺幾人?敵軍攻城又要殺幾人?
秦軍破城,斬首不滿八千方不可盈論,減去自身傷亡為盈,不盈將率不可升爵,故每拔一城,全城皆屠。野戰降卒,秦將白起詐而坑之四十萬,其餘諸戰,莫不斬首數萬、十萬、十數萬。人命非草芥乎?人命皆草芥也。”
“屈大夫何怨秦軍之屠,此乃列國之愚!”一個聲音冒了出來,此人峨冠博帶,滿身儒雅。屈光還未見教,在場先生學生就是一陣騷動。“若各國皆降於秦王,何至殺人百萬、全城皆屠?不願降秦,自當如此。唯天下一統,再無征伐,庶民性命方可無虞。”
“周青臣!你食我齊國之祿,卻說降秦之言,他日必當淩遲車裂。”屈光還未答話,台下一個年輕士子就以齊語高叫起來。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為川者當決之使導,豈能因言而罪。”周青臣在稷下宣揚降秦論不是一日兩日,齊國是什麽情況他一清二楚。且齊王非常害怕秦國,有秦國撐腰,他非常安全。
“那為何不是秦王降我大齊?大王一定會善待秦君。”又有聲音問道,還是學生。
“當今天下,秦國最強,自當降秦。”周青臣不想與學生過多辯論,但學生毫不罷休。
“原來是誰強就降誰、有乳便喚母。”台下的學生轟然,場麵一時大亂,屈光不說論說,哪怕是辯論也難以進行下去。
“學子無禮,屈大夫見笑了。”迴到祭酒之室,淳於越向屈光致歉。
“學子血性,屈光樂見也。”屈光含笑道。“秦之害,非害楚國,乃害天下,天下若一於秦……”說到此屈光一陣搖頭,連連歎息。“寡君身先士卒,被秦魏大軍圍於陳郢,楚齊乃姻盟之國,可惜……”
屈光之所以答應淳於越的邀請來學宮論述楚政,皆是因為遊說齊王受助。齊王隻是一個守城之君,繼承其母君太後‘謹事秦,與諸侯有信’的外交策略。上次因聽信大將軍田洛之言攻楚就很懊悔,這次屈光請求齊國出兵助楚抗秦,齊王哪裏會答應。
“寡君之側,小人多矣。”淳於越是個抗秦派,雖然不完全讚同楚國的新政,但也清楚楚國一旦亡國,下一個肯定是齊國。在出兵抗秦這件事上,他對屈光多有支持。
“哎!”屈光再歎,又是一陣搖頭。見他如此,淳於越再道:“我聞陳郢有十萬甲士,拒城而守,秦魏四十萬大軍,魏人不濟,大王當是無虞。”
“怎有十萬甲士?城內最多五萬甲士。魏國由相邦子季領兵,子季乃秦王忠犬,魏兵為其鞭策,戰意不遜於秦軍。若是敵軍猛攻,城內糧秣或不足三月。”屈光直言相告,聲音悲戚。
第一次截斷水路後大司馬府運入了糧秣、軍器以及援軍,但物資皆以軍器(尤其是火彈)為主,加上一萬援軍,城內人平均粟米還是六石多,不到七石。人若隻想活命,每月可食一石,如果守城,每月必食兩石,出城陣戰,每月需食三石。不管怎麽算,六石多粟都支持不到明年春天,這才是淖狡急派人使齊、使趙的原因。
“楚王真王者也。”麵對秦魏四十萬大軍,僅憑五萬甲士駐守,淳於越不得不歎了一句,可他隨即又道:“然,剛者易折,智者必傷。君子不立圍牆,楚王何至要苦守陳城?”
“陳郢乃我楚國北麵門戶,陳郢若失,數十萬秦軍可直下郢都。”屈光也想過類似的問題,心裏有些時候也覺得大王不必親自鎮守陳郢。“且寡君未冠而政,若遇敵怯戰,楚人心中或有不服。秦之國強,非其民善戰樂戰,乃苛法逼迫秦民不得不戰。楚國新政,非苛法之政,乃自律之政。寡君一言一行皆是法度,寡君若怯戰,譽士必怯戰;譽士若怯戰,楚軍必怯戰。苦守陳郢,不得已也。”
“楚王行此自律之政,若民不從之,若之何?”屈光將楚政說的如此透徹,淳於越不免為楚王憂慮。
“亦有大臣如此問寡君,寡君曰:若民不從之,何須為民而戰?”屈光眼睛閃著光,“王者受民之俸,自當護民,然若民不樂戰,人人如周青臣之流為求活命而甘願迫生,那已無護民之必要。寡君猶言:‘勿全生,毋寧死!’”
“勿全生,毋寧死?”淳於越身軀微微震了一下,隨即深吸了口涼氣。
“然也。”屈光點頭道:“何謂全生?寡君言:人之自由不可侵犯,人之財產不可侵犯,人之尊嚴不可侵犯。有此三者謂之全生,欠此者謂之虧生,無此者謂之死,以全生為謬甘願為奴者謂之迫生。
楚人之性,有道後服,無道先強。彼等雖不解全生之意,卻多為勿全生、毋寧死之人。寡君身先士卒,以己為型,楚人信之、愛之,不視寡君為大王,乃視寡君為大父、為嫡子……”
屈光說著說著居然抽噎了,他很想大哭一場,好在他是個武將,哭意硬生生忍住了。
“此賢王也!”淳於越心裏也極為感動,能喊出勿全生、毋寧死的君王,可以說是賢王了。他說完又道:“大王懼秦久矣,斷不會出兵救秦。若要說動大王,君或可假神仙陰陽之術說之,當日促成齊楚聯姻之韓終……”
臨淄大小兩城,一共十三門,稷下其實是指稷門之下,稷門則是大城南垣西門,學宮就建在西門之內。今之稷下雖不似齊宣王時那般聚天下之名士,爭百家之交鳴,卻也是僅次於秦國的學士中心。天下之事、尤其是天下諸王皆是學宮關注討論的對象,現在學宮討論最火的,就是楚國之王熊荊。
楚國之新政、楚國之外朝、楚國之譽士、楚國之國人、楚國之報紙、楚國之钜鐵、楚國之戰舟……,隨著這個未齔之童即位為王,楚國好似瀛海裏翻湧起伏的波濤,激烈地拍打著海岸岩壁,聲如鳴雷,浪如墜雪。
原有的一切事物好像全被顛覆了,這種顛覆有人讚頌、有人抨擊,一種讓學宮祭酒淳於越最奇異的現象在學宮突然發生——此前抨擊秦國的名士與抨擊魯政的名士居然摒棄前嫌,一起抨擊楚國新政。
秦政魯政絕不相容,秦奉法家,魯行儒術。抨擊魯政的名士大多頌揚法家,認為法家之說乃強民之說,國若不強,民必受辱;抨擊秦政的名士自然推崇儒家,認為魯政乃仁王之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秦政役民至甚,乃是苛政。
親秦名士抨擊楚國新政情有可原,他們希望天下皆秦政,凡是反對秦政的都是惡政。楚國數敗秦軍,國勢日盛,假以時日更有取秦代之的跡象,不抨擊沒有天理;但隨著楚王‘我蠻夷也’、‘不教雅言’、‘譽士殺人不死’等言語、令命傳出,推崇魯政的名士個個對楚開罵,言語之惡毒甚於抨擊秦政,楚國新政被認為是蠻夷之政。
學宮裏兩派名士日日罵楚政,以致正常教學都被耽誤,正值楚國使臣屈子之後屈光再次使齊,淳於越便請屈光至學宮與先生們辯說。
“不患寡而患不均,楚國譽士之製,視人命如草芥,行此蠻夷之政,還不如秦政。秦法雖苛,卻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製者,罪死不赦。”稷下的辯說不像郢都大廷國人的辯說,很是無禮,屈光隻是開了個頭,就被一個人打斷。
“敢問先生……”屈光停下來不得不對其一揖,隻覺得他很是年輕。
“吾非先生,乃學生伏生。”伏生確實隻是個學生。
“於民而言,不均最惡?”屈光反問道,不以他是學生就有所輕視。
“自然如此。人皆一命,命命相等,豈能殺人而不死?”見滿堂師生都看自己,伏生大聲道。
“此言謬也,若是命命相等,何來君王?何來卿士?何來將率?”屈光反駁道。“一屋之建,簷櫞豈能等同於柱梁?一國之中,庶民豈能等同於卿士?兩軍對陣,縣卒豈能等同於王師?任何為將之人,都寧願庶民之軍全殲,亦不願精銳之師盡墨。命命相等,何其謬也。”
“然人命豈能等同於草芥?”伏生無言以對,其他人自然站起來接話。
“大爭之世,人命本便是草芥。”屈光答道,引起在坐先生、學生一陣驚訝嘩然。他再道:“是日,秦軍騎軍襲我陳郢,陳郢司馬懼秦人而不開城門,萬餘鄉民於門外嚎哭。有譽士一門,結陣自衛,無譽士之門,池水盡赤。譽士殺人不死確有違倫常鄉俗,然譽士能殺幾人?敵軍攻城又要殺幾人?
秦軍破城,斬首不滿八千方不可盈論,減去自身傷亡為盈,不盈將率不可升爵,故每拔一城,全城皆屠。野戰降卒,秦將白起詐而坑之四十萬,其餘諸戰,莫不斬首數萬、十萬、十數萬。人命非草芥乎?人命皆草芥也。”
“屈大夫何怨秦軍之屠,此乃列國之愚!”一個聲音冒了出來,此人峨冠博帶,滿身儒雅。屈光還未見教,在場先生學生就是一陣騷動。“若各國皆降於秦王,何至殺人百萬、全城皆屠?不願降秦,自當如此。唯天下一統,再無征伐,庶民性命方可無虞。”
“周青臣!你食我齊國之祿,卻說降秦之言,他日必當淩遲車裂。”屈光還未答話,台下一個年輕士子就以齊語高叫起來。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為川者當決之使導,豈能因言而罪。”周青臣在稷下宣揚降秦論不是一日兩日,齊國是什麽情況他一清二楚。且齊王非常害怕秦國,有秦國撐腰,他非常安全。
“那為何不是秦王降我大齊?大王一定會善待秦君。”又有聲音問道,還是學生。
“當今天下,秦國最強,自當降秦。”周青臣不想與學生過多辯論,但學生毫不罷休。
“原來是誰強就降誰、有乳便喚母。”台下的學生轟然,場麵一時大亂,屈光不說論說,哪怕是辯論也難以進行下去。
“學子無禮,屈大夫見笑了。”迴到祭酒之室,淳於越向屈光致歉。
“學子血性,屈光樂見也。”屈光含笑道。“秦之害,非害楚國,乃害天下,天下若一於秦……”說到此屈光一陣搖頭,連連歎息。“寡君身先士卒,被秦魏大軍圍於陳郢,楚齊乃姻盟之國,可惜……”
屈光之所以答應淳於越的邀請來學宮論述楚政,皆是因為遊說齊王受助。齊王隻是一個守城之君,繼承其母君太後‘謹事秦,與諸侯有信’的外交策略。上次因聽信大將軍田洛之言攻楚就很懊悔,這次屈光請求齊國出兵助楚抗秦,齊王哪裏會答應。
“寡君之側,小人多矣。”淳於越是個抗秦派,雖然不完全讚同楚國的新政,但也清楚楚國一旦亡國,下一個肯定是齊國。在出兵抗秦這件事上,他對屈光多有支持。
“哎!”屈光再歎,又是一陣搖頭。見他如此,淳於越再道:“我聞陳郢有十萬甲士,拒城而守,秦魏四十萬大軍,魏人不濟,大王當是無虞。”
“怎有十萬甲士?城內最多五萬甲士。魏國由相邦子季領兵,子季乃秦王忠犬,魏兵為其鞭策,戰意不遜於秦軍。若是敵軍猛攻,城內糧秣或不足三月。”屈光直言相告,聲音悲戚。
第一次截斷水路後大司馬府運入了糧秣、軍器以及援軍,但物資皆以軍器(尤其是火彈)為主,加上一萬援軍,城內人平均粟米還是六石多,不到七石。人若隻想活命,每月可食一石,如果守城,每月必食兩石,出城陣戰,每月需食三石。不管怎麽算,六石多粟都支持不到明年春天,這才是淖狡急派人使齊、使趙的原因。
“楚王真王者也。”麵對秦魏四十萬大軍,僅憑五萬甲士駐守,淳於越不得不歎了一句,可他隨即又道:“然,剛者易折,智者必傷。君子不立圍牆,楚王何至要苦守陳城?”
“陳郢乃我楚國北麵門戶,陳郢若失,數十萬秦軍可直下郢都。”屈光也想過類似的問題,心裏有些時候也覺得大王不必親自鎮守陳郢。“且寡君未冠而政,若遇敵怯戰,楚人心中或有不服。秦之國強,非其民善戰樂戰,乃苛法逼迫秦民不得不戰。楚國新政,非苛法之政,乃自律之政。寡君一言一行皆是法度,寡君若怯戰,譽士必怯戰;譽士若怯戰,楚軍必怯戰。苦守陳郢,不得已也。”
“楚王行此自律之政,若民不從之,若之何?”屈光將楚政說的如此透徹,淳於越不免為楚王憂慮。
“亦有大臣如此問寡君,寡君曰:若民不從之,何須為民而戰?”屈光眼睛閃著光,“王者受民之俸,自當護民,然若民不樂戰,人人如周青臣之流為求活命而甘願迫生,那已無護民之必要。寡君猶言:‘勿全生,毋寧死!’”
“勿全生,毋寧死?”淳於越身軀微微震了一下,隨即深吸了口涼氣。
“然也。”屈光點頭道:“何謂全生?寡君言:人之自由不可侵犯,人之財產不可侵犯,人之尊嚴不可侵犯。有此三者謂之全生,欠此者謂之虧生,無此者謂之死,以全生為謬甘願為奴者謂之迫生。
楚人之性,有道後服,無道先強。彼等雖不解全生之意,卻多為勿全生、毋寧死之人。寡君身先士卒,以己為型,楚人信之、愛之,不視寡君為大王,乃視寡君為大父、為嫡子……”
屈光說著說著居然抽噎了,他很想大哭一場,好在他是個武將,哭意硬生生忍住了。
“此賢王也!”淳於越心裏也極為感動,能喊出勿全生、毋寧死的君王,可以說是賢王了。他說完又道:“大王懼秦久矣,斷不會出兵救秦。若要說動大王,君或可假神仙陰陽之術說之,當日促成齊楚聯姻之韓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