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一說攝政,趙妃手便是一抖。她想起了母親威後。父王薨後,趙國正是母後攝政,待王兄年長,方還政於王兄。王兄即位時已經加冠,可大夫權重,母後不得不攝政以威群臣。荊兒距加冠還有十數年,令尹春申君又身死,如果新命令尹,萬一他像春申君那般把持朝政怎麽辦?心中波瀾起伏,隻待魏加起身告辭,趙妃仍在想攝政之事,越像越覺得越該如此。
母後如此,秦國的羋太後也是如此,還有齊國君王後。那時齊國為六國所亂,剛剛複國不久。二十多年前齊襄王薨了,齊王健年僅十五,天下戰亂不斷,齊國正因君王後攝政而得安寧。
“召王尹。”想了許久,已然意動的趙妃脫口便是召王尹。
趙使至郢,朝中稍微說得上話的大臣府邸都拜訪了一迴。金玉開道、大義為先,故而以太宰沈尹鼯為首,一時間郢都朝臣多言合縱之策,可在活動的並非趙使一人,轉了大半個楚國的陽文君一在郢都出現,就大言楚國不可於趙為盟;又說文信侯呂不韋與趙國有謀,攻楚乃文信侯所為,秦王其實是要伐趙。
陽文君是當年差一點做了楚王的人,不想春申君拚死掩護在秦為質的先王迴國即位,這才沉寂於封地二十餘年。現在突然出現於郢都,頓時惹得滿城議論。好在他除了說不可於趙為盟外,更大讚新王英武,有先祖武王、文王之風,郢都諸臣才稍稍放心。
郢都不是暗流湧動,而是激流怒爭。與趙盟,與秦和,雙方爭的是麵紅耳赤。一些正朝時列於最後,卻想出頭搏名聲的朝臣因妄言國事,當即被人打得頭破血流——平時大王視朝,正朝中庭站著數百名朝臣,可曆來都是前排重臣說話,若後排朝臣敢妄言朝政且得罪重臣,下朝就是一頓打,有的時候甚至有殺身之禍。
上迴有朝臣被人打破頭還是救趙之時,沒想到十九年後往事再現。郢都之事因為有飛訊,熊荊很快就能知道。此時他正在東下郢都的航船上,看罷飛訊,他有些奇怪:“為何如此?不過是政見不同罷了。”
“稟告大王,此乃三晉之風,後傳於我國,朝臣遂如此爭鬥。”右史答道,他也看不慣朝臣如此爭鬥,隻覺得有辱斯文。
與右史相處日久,熊荊發現他其實是個深切的愛國者。凡遇見不好之事他都說是國外發生,而後傳至我們楚國,把楚人帶壞了。初聽沒什麽,聽多了則會因為慣性覺得有些好笑。這次熊荊也是笑著,問道:“那我楚國大臣政見不和,當如何?”
“西周之時,如若政見不和,乃直言邀鬥,不赴者視為小人,鬥則必有死傷,亡者自無法再言。”右史一開口就是邀鬥,讓熊荊吃了一驚,這是史書上沒有記錄的。可想想也是,這種私鬥怎能記於史書。“後大王嚴禁大夫私鬥,便學了那晉人,囑咐奴仆打殺;或趁大王默許,滅其族而分其室。”
“我懂了。”熊荊想到了楚莊王時期的巫臣,他為夏姬那個妖孽私奔到了晉國,楚晉百年交戰,令尹子重本又與他有私怨,當即趁勢滅族分室。“如此還不如直言邀鬥。”
熊荊說完便沉默不語了,郢都爭鬥如此,可見盟趙、和秦之人勢均力敵。可淖狡、昭黍等人沒有給出自己的意見,不知是沒有意見還是在朝議之前不想說出自己的意見。
盟趙是必然的。秦國平息內政之後,下一步就是滅趙。救趙是必須的,趙國滅亡接著就是韓魏,韓魏滅亡接著就是楚國。以並不準確的記憶,嫪毐未死呂不韋居然先去職了,等於說楚秦之戰不但沒有延緩秦國滅趙的步伐,反而加快了這一進程。以曆史,呂不韋死後,秦國攻趙最少十年。那現在呢?加快進程的秦國滅趙要多少年?八年?六年?五年?
順水東下,一日百二十裏,六百裏不過五日行程。熊荊趕到郢都時,舉國郊迎,可王船停泊碼頭良久之後才有人下船。下來的不是大王,而是棺木。
“此是為何?”趙妃抓著胸口,心猛然提了起來。
其餘朝臣也是輿論紛紛,不解王船上為何卸下了棺木。好在大司馬淖狡在旁說道:“此乃我楚軍陣亡士卒。大王仁,不忍其葬於荒野,故令所有亡卒皆葬於郢都郊外。”
“亡卒?!那豈不是兇……”朝臣們臉色瞬間變得蒼白。戰死之人俱是兇鬼,皆不可入祖墳,大王要葬兇鬼於郢都郊外,豈不是要把郢都變作兇鬼之都。
“此非禮也!”趙使魏加也在歡迎之列,太宰沈尹鼯聞言後大唿。“我要進諫大王,此事萬萬不可、萬萬不可!”
沈尹鼯搶著登船進諫,淖狡也歎了口氣。他本以為大王即便攜亡卒棺木入郢,也會低調處理,沒想到舉國郊迎,最先下船的乃是亡卒之棺木。
棺木都是新伐樹木所製,尚未髤漆,木料白的直晃人眼。王船人多,卸下十五具棺木之後,久盼不見的熊荊才在寺人、劍士的簇擁下下船。眾人當即大拜,步至船下的沈尹鼯也大拜。隻是他還來不及進諫,便聽戰鼓之聲。鼓聲本來激昂,可擊鼓的鼓人敲擊甚緩,上船之時又在大王的要求下專門練習過,故鼓音裏居然生出幾分悲傷。
“禮——!”最後一名宮甲卒長莊去疾全身甲胄,疾聲高唿。下船的宮甲侍從當即對棺木揖禮,身為大王的熊荊也行揖禮,伏拜中的群臣相顧而失色。
“大王,此違禮也!”沈尹鼯再也忍不住了,一國之君怎可對庶民亡卒揖禮。
“起——!”莊去疾不知有他,喊出下一道口令,宮甲當即把所有下船棺木抬了起來。
“大王,此已違禮。”眾人目瞪口呆,看不下去的昭黍也上前勸道。
“違禮又如何?”熊荊看著這些棺木,隨船而下的都是陣亡的宮甲,其餘四萬餘陣亡士卒將由王使專門護送至郢安葬。製棺、運輸、入葬,再怎麽節省,也需花費萬金。金額如此巨大,以致素來愛護士卒的項燕,常與士伍同甘共苦的廉頗也覺得花費過甚,建議不如就地安葬。唯有熊荊堅持安葬至郢都,廢萬金也要如此。
事死如事生,貴族墓裏陪葬之物應有盡有,可因周禮,戰死之人從無此殊榮,不暴屍荒野就謝天謝地。熊荊並非隻為軍心士氣而安葬陣亡士卒,而是覺得他們受自己的召令與戰而死,那自己就要他們死得光榮、葬得光榮,這是本他們應得的榮譽。
“行——!”心無旁駑的莊去疾再喊。這些同袍的棺木將抬至郢都東北郊的一處山坡,那裏已辟出一塊平整的墓地。
棺木抬了起來,熊荊則對群臣喊了一句免禮,舉步走在棺木的前列,他是他們的王,自然要帶領他們去最終的安息之地。
“大王不可違禮!”以王者之尊而為亡卒棺木開道,沈尹鼯又驚又氣,全身已然發抖。他如此高聲大叫,不但眾人側目,便是莊去疾也扭頭迴望。
“我蠻夷也。”熊荊並不高聲,甚至可能是隨口一言,可這句話好似荊弩之箭,一箭就把沈尹鼯射倒穿透,連帶著他身邊的朝臣也被波及。他們看著熊荊遠去,再也發不出一句聲音。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此話出於楚國第六任國君熊渠之口,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兩百年後楚武王熊通又將其發揚光大——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中國即中原周室以及其分封國,熊渠嫌周朝封的子爵太小,故自稱蠻夷,自封為王。楚武王自稱蠻夷則是因為依周禮討伐必須有罪,自稱中國自然不能討伐,自稱蠻夷卻可自由討伐。
楚國八百年,是逐漸禮儀化的八百年。楚莊王之前,楚國或可稱蠻夷之國,但楚國國君乃炎帝之後,且周室之外,尚有殷商。中國不等於華夏,華夏各族也非隻有講禮儀的周人。
“這該如何是好?”沈尹鼯呻吟著起身,看著昭黍等人幾欲流淚。蠻夷,曾為蠻夷的楚人最忌諱他人翻自己的舊賬,身為外交部長的他若再出使國外,該以何種麵目示人。
“大王與士卒同甘共苦,許是愛護士卒過切。”淖狡解釋道,他從未想過大王會自稱蠻夷。
“士卒,庶民也。大王怎可、怎可……”封君之中也有人說話,是紀陵君,他是最支持熊荊的,可見熊荊貴賤不分,不由痛心疾首。
“楚王仁也。”魏加打著圓場,“各國皆賞存活之士,薄待陣亡之卒。便是素以軍功為重的秦國,亦隻賞已拜爵之亡卒,死而未拜爵者,視之如草芥,棄之如敝屐。”
“母後,”弟弟已經走遠,母親依然望著不動,羋璊不免有些擔心。
“母後無事。”趙妃擔心的隻是兒子,並不關心禮儀。
碼頭之外,與如喪考妣的群臣不同,庶民們震驚之後頓時熱血沸騰、老淚盈眶,卑賤如他們,從未有過如此殊榮。然而礙於言辭,他們隻能看著大王遠去,心中之情無法表達。
母後如此,秦國的羋太後也是如此,還有齊國君王後。那時齊國為六國所亂,剛剛複國不久。二十多年前齊襄王薨了,齊王健年僅十五,天下戰亂不斷,齊國正因君王後攝政而得安寧。
“召王尹。”想了許久,已然意動的趙妃脫口便是召王尹。
趙使至郢,朝中稍微說得上話的大臣府邸都拜訪了一迴。金玉開道、大義為先,故而以太宰沈尹鼯為首,一時間郢都朝臣多言合縱之策,可在活動的並非趙使一人,轉了大半個楚國的陽文君一在郢都出現,就大言楚國不可於趙為盟;又說文信侯呂不韋與趙國有謀,攻楚乃文信侯所為,秦王其實是要伐趙。
陽文君是當年差一點做了楚王的人,不想春申君拚死掩護在秦為質的先王迴國即位,這才沉寂於封地二十餘年。現在突然出現於郢都,頓時惹得滿城議論。好在他除了說不可於趙為盟外,更大讚新王英武,有先祖武王、文王之風,郢都諸臣才稍稍放心。
郢都不是暗流湧動,而是激流怒爭。與趙盟,與秦和,雙方爭的是麵紅耳赤。一些正朝時列於最後,卻想出頭搏名聲的朝臣因妄言國事,當即被人打得頭破血流——平時大王視朝,正朝中庭站著數百名朝臣,可曆來都是前排重臣說話,若後排朝臣敢妄言朝政且得罪重臣,下朝就是一頓打,有的時候甚至有殺身之禍。
上迴有朝臣被人打破頭還是救趙之時,沒想到十九年後往事再現。郢都之事因為有飛訊,熊荊很快就能知道。此時他正在東下郢都的航船上,看罷飛訊,他有些奇怪:“為何如此?不過是政見不同罷了。”
“稟告大王,此乃三晉之風,後傳於我國,朝臣遂如此爭鬥。”右史答道,他也看不慣朝臣如此爭鬥,隻覺得有辱斯文。
與右史相處日久,熊荊發現他其實是個深切的愛國者。凡遇見不好之事他都說是國外發生,而後傳至我們楚國,把楚人帶壞了。初聽沒什麽,聽多了則會因為慣性覺得有些好笑。這次熊荊也是笑著,問道:“那我楚國大臣政見不和,當如何?”
“西周之時,如若政見不和,乃直言邀鬥,不赴者視為小人,鬥則必有死傷,亡者自無法再言。”右史一開口就是邀鬥,讓熊荊吃了一驚,這是史書上沒有記錄的。可想想也是,這種私鬥怎能記於史書。“後大王嚴禁大夫私鬥,便學了那晉人,囑咐奴仆打殺;或趁大王默許,滅其族而分其室。”
“我懂了。”熊荊想到了楚莊王時期的巫臣,他為夏姬那個妖孽私奔到了晉國,楚晉百年交戰,令尹子重本又與他有私怨,當即趁勢滅族分室。“如此還不如直言邀鬥。”
熊荊說完便沉默不語了,郢都爭鬥如此,可見盟趙、和秦之人勢均力敵。可淖狡、昭黍等人沒有給出自己的意見,不知是沒有意見還是在朝議之前不想說出自己的意見。
盟趙是必然的。秦國平息內政之後,下一步就是滅趙。救趙是必須的,趙國滅亡接著就是韓魏,韓魏滅亡接著就是楚國。以並不準確的記憶,嫪毐未死呂不韋居然先去職了,等於說楚秦之戰不但沒有延緩秦國滅趙的步伐,反而加快了這一進程。以曆史,呂不韋死後,秦國攻趙最少十年。那現在呢?加快進程的秦國滅趙要多少年?八年?六年?五年?
順水東下,一日百二十裏,六百裏不過五日行程。熊荊趕到郢都時,舉國郊迎,可王船停泊碼頭良久之後才有人下船。下來的不是大王,而是棺木。
“此是為何?”趙妃抓著胸口,心猛然提了起來。
其餘朝臣也是輿論紛紛,不解王船上為何卸下了棺木。好在大司馬淖狡在旁說道:“此乃我楚軍陣亡士卒。大王仁,不忍其葬於荒野,故令所有亡卒皆葬於郢都郊外。”
“亡卒?!那豈不是兇……”朝臣們臉色瞬間變得蒼白。戰死之人俱是兇鬼,皆不可入祖墳,大王要葬兇鬼於郢都郊外,豈不是要把郢都變作兇鬼之都。
“此非禮也!”趙使魏加也在歡迎之列,太宰沈尹鼯聞言後大唿。“我要進諫大王,此事萬萬不可、萬萬不可!”
沈尹鼯搶著登船進諫,淖狡也歎了口氣。他本以為大王即便攜亡卒棺木入郢,也會低調處理,沒想到舉國郊迎,最先下船的乃是亡卒之棺木。
棺木都是新伐樹木所製,尚未髤漆,木料白的直晃人眼。王船人多,卸下十五具棺木之後,久盼不見的熊荊才在寺人、劍士的簇擁下下船。眾人當即大拜,步至船下的沈尹鼯也大拜。隻是他還來不及進諫,便聽戰鼓之聲。鼓聲本來激昂,可擊鼓的鼓人敲擊甚緩,上船之時又在大王的要求下專門練習過,故鼓音裏居然生出幾分悲傷。
“禮——!”最後一名宮甲卒長莊去疾全身甲胄,疾聲高唿。下船的宮甲侍從當即對棺木揖禮,身為大王的熊荊也行揖禮,伏拜中的群臣相顧而失色。
“大王,此違禮也!”沈尹鼯再也忍不住了,一國之君怎可對庶民亡卒揖禮。
“起——!”莊去疾不知有他,喊出下一道口令,宮甲當即把所有下船棺木抬了起來。
“大王,此已違禮。”眾人目瞪口呆,看不下去的昭黍也上前勸道。
“違禮又如何?”熊荊看著這些棺木,隨船而下的都是陣亡的宮甲,其餘四萬餘陣亡士卒將由王使專門護送至郢安葬。製棺、運輸、入葬,再怎麽節省,也需花費萬金。金額如此巨大,以致素來愛護士卒的項燕,常與士伍同甘共苦的廉頗也覺得花費過甚,建議不如就地安葬。唯有熊荊堅持安葬至郢都,廢萬金也要如此。
事死如事生,貴族墓裏陪葬之物應有盡有,可因周禮,戰死之人從無此殊榮,不暴屍荒野就謝天謝地。熊荊並非隻為軍心士氣而安葬陣亡士卒,而是覺得他們受自己的召令與戰而死,那自己就要他們死得光榮、葬得光榮,這是本他們應得的榮譽。
“行——!”心無旁駑的莊去疾再喊。這些同袍的棺木將抬至郢都東北郊的一處山坡,那裏已辟出一塊平整的墓地。
棺木抬了起來,熊荊則對群臣喊了一句免禮,舉步走在棺木的前列,他是他們的王,自然要帶領他們去最終的安息之地。
“大王不可違禮!”以王者之尊而為亡卒棺木開道,沈尹鼯又驚又氣,全身已然發抖。他如此高聲大叫,不但眾人側目,便是莊去疾也扭頭迴望。
“我蠻夷也。”熊荊並不高聲,甚至可能是隨口一言,可這句話好似荊弩之箭,一箭就把沈尹鼯射倒穿透,連帶著他身邊的朝臣也被波及。他們看著熊荊遠去,再也發不出一句聲音。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此話出於楚國第六任國君熊渠之口,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兩百年後楚武王熊通又將其發揚光大——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中國即中原周室以及其分封國,熊渠嫌周朝封的子爵太小,故自稱蠻夷,自封為王。楚武王自稱蠻夷則是因為依周禮討伐必須有罪,自稱中國自然不能討伐,自稱蠻夷卻可自由討伐。
楚國八百年,是逐漸禮儀化的八百年。楚莊王之前,楚國或可稱蠻夷之國,但楚國國君乃炎帝之後,且周室之外,尚有殷商。中國不等於華夏,華夏各族也非隻有講禮儀的周人。
“這該如何是好?”沈尹鼯呻吟著起身,看著昭黍等人幾欲流淚。蠻夷,曾為蠻夷的楚人最忌諱他人翻自己的舊賬,身為外交部長的他若再出使國外,該以何種麵目示人。
“大王與士卒同甘共苦,許是愛護士卒過切。”淖狡解釋道,他從未想過大王會自稱蠻夷。
“士卒,庶民也。大王怎可、怎可……”封君之中也有人說話,是紀陵君,他是最支持熊荊的,可見熊荊貴賤不分,不由痛心疾首。
“楚王仁也。”魏加打著圓場,“各國皆賞存活之士,薄待陣亡之卒。便是素以軍功為重的秦國,亦隻賞已拜爵之亡卒,死而未拜爵者,視之如草芥,棄之如敝屐。”
“母後,”弟弟已經走遠,母親依然望著不動,羋璊不免有些擔心。
“母後無事。”趙妃擔心的隻是兒子,並不關心禮儀。
碼頭之外,與如喪考妣的群臣不同,庶民們震驚之後頓時熱血沸騰、老淚盈眶,卑賤如他們,從未有過如此殊榮。然而礙於言辭,他們隻能看著大王遠去,心中之情無法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