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寢疾的日子就是不開朝的日子,國事多決於令尹府,唯有大府事宜、造府水車事宜才赴東宮太子處請示。東宮自建成就一直空著,王太子入住後等於是開了府,每日來往的人都不少。早早入宮的景驊在進路門之前原以為此次覲見不過做做樣子,王太子最多露個臉,諸事全由近侍臣吏應對,可到了東宮才發現不是那麽迴事。
“景將軍,殿下欲知洞庭邊郡之軍情,還欲知郢都城防之新策。”說話的是一個寺人,弓著身子,尖著嗓子,雖無跋扈之狀,可還是讓人討厭。隻是,他說的問題讓景驊沒心思厭惡。
“足……殿下是要臣親述此兩事?”景驊最終還是改足下為殿下,語氣頗為驚奇。邊郡軍情和城防新策,這可不是一個小孩子能懂的。
“正是。”寺人點頭,或許知道景驊的身份,他臉上使勁擠出些笑容。“此時殿下已去正寢向大王請安,服侍大王吃完早飯便會迴東宮處理事務。今日將軍是第一位覲見。”
十字狀的東宮覲見入口是南門,略低於正寢的台階上去,堂內放著十幾個席案,覲見之人就坐於席上等候,景驊之外,還有其他仆臣。景驊眼尖,居然還看見一名兩手空空鄭國大商。這不由讓他感到困惑,須知‘楚國之法,商人欲見於君者,必有大獻重質,然後得見。’不要說商人,便是他這個楚國將軍,覲見也帶了兩雙白玉、一副犀甲,這商人也太放肆了吧。
“將軍,麵見王大子,是否去劍?”陪景驊前來的除了隨身仆人,還有裨將礪風,兩人上身都穿一具黑色皮甲,腰懸佩劍,盡顯英武。
“我未聞去劍之囑。”景驊答的很含糊。昔年毛遂仗劍脅迫大王合縱,事後朝臣外使,一律要解劍麵君。國君如此,王太子如何就不知道了,最少剛才景驊未聞要解劍覲見。
“如此甚好。”礪風裂笑,今日覲見他是特意打扮過的,為的就是要王太子明了自己的英勇。
“兩位將軍,殿下有請。”說話的功夫,寺人輕步過來了,請兩位入內。
穿室而入廷。廷是朝會的地方,也是後世所謂‘朝廷’之由來。按禮,廷修九筵,一筵九齊尺,一齊尺19.6cm,這個正方形的中廷邊長不過15.87米,麵積251個平方,比正朝那個廷小多了。東宮中廷不大,然入廷的景驊看見坐北向南的熊荊仍覺得遠,好在廷內空曠,除了一副幾案再無他物,熊荊一身緇衣,正襟而坐。
“臣景驊/礪風拜見大子殿下。”拜席並不遠,景驊和礪風身著半甲也不礙跪拜,一入中廷便趨步上前頓首。武將終究是武將,聲勢氣場完全蓋過一般的大夫、仆臣,一句話說完,中廷裏滿是迴音、轟轟作響。
“兩位將軍免禮。”熊荊不動聲色,清脆童音怪異的顯得沉穩。
“謝殿下!”兩人再次俯首,然後抬頭。不同的是,景驊的目光到了熊荊胸口就不敢再往上了,而礪風的目光一直看到熊荊臉上,似乎想細看王太子的長相。
旁邊站著的葛正要叱喝他無禮,熊荊揮手攔住,不以為意笑問道:“將軍是苗人?”
“臣正是苗人。”礪風長相頗惡,他見熊荊無驚嚇之意,反而臉帶微笑相詢,頓時低下了頭。
百越斷發、東夷鑿齒、濮人編發、三苗髽首、羌人括領。楚國治下各民族眾多,‘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絕非自誇之詞。熊荊作為日後的楚王,治下民族的裝飾習俗還是牢記在心的。
“真乃勇士。”熊荊誇了礪風一句,而後看向景驊。礪風是三苗,髽首著甲,景驊身為楚人,自然是束發加冠。雖然楚人有蓄須的傳統,可濃須絲毫不影響他的儒雅,反有幾分飄逸,唯獨皮膚較黑,增添了一些英武。
“父王命景將軍急赴郢都,這一路勞累了。”熊荊和聲慰問。
“謝殿下相詢。臣受大王之命,未有勞累之苦。”景驊目光還是不敢過熊荊胸口,對熊荊的慰問唯空首答謝,恭恭敬敬中找不到半分失禮之處。
“善。”熊荊不想太過客套,他收斂笑容問道:“將軍來自洞庭郡,自然知曉邊郡諸事,能否詳告不佞。”說完他本想解釋原委,最後還是忍住了。
“敬告殿下:”等候中景驊早就想好的該說什麽:“自先君襄王與秦國議和以來,洞庭郡並無大事。設郡三十八載,下有青陽(今近長沙)、沅陽(今沅水附近)、益陽(今益陽)、羅(今湘陰)、彭城(今嶽陽)等邑,丁口已有兩萬餘戶,其治煦煦,其民融融……”
“若戰如何?”景驊顯然是糊弄的意思,不然也不會大而化之的介紹洞庭郡的情況。
這秦楚邊界有一千餘裏,嶽陽以北兩國以長江為界,楚國這邊還好,秦國這邊一直到漢水長江交匯處都是雲夢大澤;再往北又是大別山、桐柏山;桐柏山北麵的城陽離魏國已經不遠,這些地方邊境雖然長,可劃分清楚,極少糾紛。唯洞庭郡與秦國的黔中郡、巫郡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勢最為複雜。
見景驊之前熊荊特意看了以前洞庭郡郡尹的奏報,其上多述山民頻繁越境、不服王法私自采金等事,更有甚者是秦軍(斥)候人襲擾不斷,邊軍亦有進攻之意。身為洞庭郡軍率的景驊對此也有奏報,現在卻輕描淡寫,究其原因還是不把自己這個小孩當迴事。
“洞庭郡乃我楚國聯係南海(廣東)、雒越(廣西)、夜郎、滇國之要道,若楚秦交戰,青陽是否可堅守?若能堅守,又能守幾個月?軍國要事,子驊請直言。”被熊荊打斷,景驊有些錯愕,他此時才知道熊荊不是自己可以糊弄的。
“敢敬告殿下:洞庭郡郡師不過兩萬,三十多年未曆戰事,兵甲早弛。秦軍若大舉攻我,臣不知青陽城能否守到王卒來援。”景驊終於違禮打量了熊荊的臉龐,雖是孩童,可國容肅穆,不可輕辱。他繼續道:“然若夏邑、彭城不失,尚可出兵重奪青陽。”
“景將軍,殿下欲知洞庭邊郡之軍情,還欲知郢都城防之新策。”說話的是一個寺人,弓著身子,尖著嗓子,雖無跋扈之狀,可還是讓人討厭。隻是,他說的問題讓景驊沒心思厭惡。
“足……殿下是要臣親述此兩事?”景驊最終還是改足下為殿下,語氣頗為驚奇。邊郡軍情和城防新策,這可不是一個小孩子能懂的。
“正是。”寺人點頭,或許知道景驊的身份,他臉上使勁擠出些笑容。“此時殿下已去正寢向大王請安,服侍大王吃完早飯便會迴東宮處理事務。今日將軍是第一位覲見。”
十字狀的東宮覲見入口是南門,略低於正寢的台階上去,堂內放著十幾個席案,覲見之人就坐於席上等候,景驊之外,還有其他仆臣。景驊眼尖,居然還看見一名兩手空空鄭國大商。這不由讓他感到困惑,須知‘楚國之法,商人欲見於君者,必有大獻重質,然後得見。’不要說商人,便是他這個楚國將軍,覲見也帶了兩雙白玉、一副犀甲,這商人也太放肆了吧。
“將軍,麵見王大子,是否去劍?”陪景驊前來的除了隨身仆人,還有裨將礪風,兩人上身都穿一具黑色皮甲,腰懸佩劍,盡顯英武。
“我未聞去劍之囑。”景驊答的很含糊。昔年毛遂仗劍脅迫大王合縱,事後朝臣外使,一律要解劍麵君。國君如此,王太子如何就不知道了,最少剛才景驊未聞要解劍覲見。
“如此甚好。”礪風裂笑,今日覲見他是特意打扮過的,為的就是要王太子明了自己的英勇。
“兩位將軍,殿下有請。”說話的功夫,寺人輕步過來了,請兩位入內。
穿室而入廷。廷是朝會的地方,也是後世所謂‘朝廷’之由來。按禮,廷修九筵,一筵九齊尺,一齊尺19.6cm,這個正方形的中廷邊長不過15.87米,麵積251個平方,比正朝那個廷小多了。東宮中廷不大,然入廷的景驊看見坐北向南的熊荊仍覺得遠,好在廷內空曠,除了一副幾案再無他物,熊荊一身緇衣,正襟而坐。
“臣景驊/礪風拜見大子殿下。”拜席並不遠,景驊和礪風身著半甲也不礙跪拜,一入中廷便趨步上前頓首。武將終究是武將,聲勢氣場完全蓋過一般的大夫、仆臣,一句話說完,中廷裏滿是迴音、轟轟作響。
“兩位將軍免禮。”熊荊不動聲色,清脆童音怪異的顯得沉穩。
“謝殿下!”兩人再次俯首,然後抬頭。不同的是,景驊的目光到了熊荊胸口就不敢再往上了,而礪風的目光一直看到熊荊臉上,似乎想細看王太子的長相。
旁邊站著的葛正要叱喝他無禮,熊荊揮手攔住,不以為意笑問道:“將軍是苗人?”
“臣正是苗人。”礪風長相頗惡,他見熊荊無驚嚇之意,反而臉帶微笑相詢,頓時低下了頭。
百越斷發、東夷鑿齒、濮人編發、三苗髽首、羌人括領。楚國治下各民族眾多,‘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絕非自誇之詞。熊荊作為日後的楚王,治下民族的裝飾習俗還是牢記在心的。
“真乃勇士。”熊荊誇了礪風一句,而後看向景驊。礪風是三苗,髽首著甲,景驊身為楚人,自然是束發加冠。雖然楚人有蓄須的傳統,可濃須絲毫不影響他的儒雅,反有幾分飄逸,唯獨皮膚較黑,增添了一些英武。
“父王命景將軍急赴郢都,這一路勞累了。”熊荊和聲慰問。
“謝殿下相詢。臣受大王之命,未有勞累之苦。”景驊目光還是不敢過熊荊胸口,對熊荊的慰問唯空首答謝,恭恭敬敬中找不到半分失禮之處。
“善。”熊荊不想太過客套,他收斂笑容問道:“將軍來自洞庭郡,自然知曉邊郡諸事,能否詳告不佞。”說完他本想解釋原委,最後還是忍住了。
“敬告殿下:”等候中景驊早就想好的該說什麽:“自先君襄王與秦國議和以來,洞庭郡並無大事。設郡三十八載,下有青陽(今近長沙)、沅陽(今沅水附近)、益陽(今益陽)、羅(今湘陰)、彭城(今嶽陽)等邑,丁口已有兩萬餘戶,其治煦煦,其民融融……”
“若戰如何?”景驊顯然是糊弄的意思,不然也不會大而化之的介紹洞庭郡的情況。
這秦楚邊界有一千餘裏,嶽陽以北兩國以長江為界,楚國這邊還好,秦國這邊一直到漢水長江交匯處都是雲夢大澤;再往北又是大別山、桐柏山;桐柏山北麵的城陽離魏國已經不遠,這些地方邊境雖然長,可劃分清楚,極少糾紛。唯洞庭郡與秦國的黔中郡、巫郡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勢最為複雜。
見景驊之前熊荊特意看了以前洞庭郡郡尹的奏報,其上多述山民頻繁越境、不服王法私自采金等事,更有甚者是秦軍(斥)候人襲擾不斷,邊軍亦有進攻之意。身為洞庭郡軍率的景驊對此也有奏報,現在卻輕描淡寫,究其原因還是不把自己這個小孩當迴事。
“洞庭郡乃我楚國聯係南海(廣東)、雒越(廣西)、夜郎、滇國之要道,若楚秦交戰,青陽是否可堅守?若能堅守,又能守幾個月?軍國要事,子驊請直言。”被熊荊打斷,景驊有些錯愕,他此時才知道熊荊不是自己可以糊弄的。
“敢敬告殿下:洞庭郡郡師不過兩萬,三十多年未曆戰事,兵甲早弛。秦軍若大舉攻我,臣不知青陽城能否守到王卒來援。”景驊終於違禮打量了熊荊的臉龐,雖是孩童,可國容肅穆,不可輕辱。他繼續道:“然若夏邑、彭城不失,尚可出兵重奪青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