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人用這句話來形容天下太平,或者是民風淳樸。


    殊不知,時代已經不同,對於寡民小國的標準,已經不適用於龐大的帝國。


    就象再有嚴刑酷法,也無法徹底杜絕違法犯罪一樣。


    隻不過,大明帝國的監獄裏人犯寥寥,除了罪大惡極的之外,犯人已經全部流放。北邊數省的犯人往東北,南邊的則有更多的選擇。


    現在,北方又有了苦葉島,有了海參崴,犯人就顯得太少,有些“供不應求”。


    地痞流氓無賴,就倒了黴了。本來就是打幾板子、蹲幾天牢獄的,全部都流放,排得滿滿的移民計劃,求“人”若渴的邊遠地區,非常地“歡迎”他們。


    如果照這個標準,把這項製度一直貫徹下去,估計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也不是很遙遠了。


    當然,皇帝並不在意是否能達到這個目標。他更在意的是開疆拓土,更在意的是如何穩固的長期占領。


    隨著大災害的蔓延加重,移民工作也在有序地持續進行。


    山東、北直隸、河南等省,雖然還沒有大規模的災害,可無地少地的百姓,還是被優惠的政策所吸引,前往遼東安家落戶。


    人口的遷移,也使明軍的北上推進更有基礎,跨過鬆花江,明軍水陸並進,向北再次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唐時的渤海國,應該是吧?”納拉忠明放緩馬速,向著身旁的漢人幕僚請教道:“聽說,在曆史上還挺有名的。”


    幕僚嗬嗬一笑,說道:“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並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為號。現在我軍已在其國,還有六七十裏就是其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了。”


    輕輕搖了搖頭,幕僚很是感慨,說道:“渤海國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響,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納拉忠明嘿然一笑,說道:“盛而衰,衰而亡,不算奇怪。”


    渤海國最盛時,南以浿江(今大同江)和泥河(今龍興江)與新羅為界,北抵今三江平原一帶,與北黑水靺鞨相接,東臨日本海,西至內蒙古的白城、大安附近,接壤契丹,“兵數十萬”,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強國。


    可惜,渤海國故地在戰亂中遭到極大破壞,渤海文明也遭遇毀滅性的的浩劫;其遺民大批外逃或被強製遷移,融入了女真、朝鮮、蒙古、漢民族當中。


    幕僚講渤海國的曆史興衰,納拉忠明聽得津津有味,四下眺望,卻是荒野成片,哪裏還有什麽“海東盛國”的一絲景象?


    “大人。”哨探飛馬迴來報告,“又有一群人從山中跑出投降。”


    由於納拉忠明的緣故,建虜這個稱唿盡量不在他麵前說出。當然,他也不在乎。因為他早就不認為自己是建州的蠻夷,而是大明的臣子。


    納拉忠明點了點頭,說道:“要仔細盤查,莫要讓那幾個家夥漏網。”


    那幾個家夥,自然是皇帝欽定的“漢奸”。範文程、羅錦繡、李永芳等等,是絕對不寬恕,活的要解到京城淩遲,死的也要見到人頭或屍體。


    越往北進,投降的人越多。有滿人,有蒙古人,也有漢人。


    幾年過去,在嚴酷的環境摧磨下,他們都快變成了野人。特別是衣服,已經糟得一扯就成布條,隻能是用毛皮遮身。


    不能養桑蠶,不能種棉花,敗退時攜帶的物資也不是很多。坐吃山空,出現這樣的景象,一點都不奇怪。


    納拉忠明輕輕撣了下筆挺的毛呢軍裝,一點灰塵飄落。開春乍暖還寒,穿著正合適。


    前行了一段距離,納拉忠明便看到路旁的草地上,被士兵圍攏的一群人。


    毛發蓬亂、獸皮裹身,臉上黑瘦黑瘦,扔在旁邊的一堆武器簡陋之極。


    可憐的!納拉忠明搖了搖頭,有些懷念自己在吉林府城的家了。


    三進的大宅院,冬天火炕火牆燒得隻穿中衣,夏天買冰塊、下人打扇,吃喝更是天天換樣兒,活得舒坦。


    “建虜殘餘還要負隅頑抗?”納拉忠明冷笑起來,心中卻盼著早點結束,立了這功勞,便能迴家繼續享受。


    幕僚搖頭道:“估計還是沒死心。代善一死,也沒個威信資曆年齡足夠的拿主意,亂哄哄的瞎吵。”


    從南逃的降人口中,得到了很多的情報。代善去年得病死了,多爾袞等人麵對困境,卻是紛爭不斷,沒有統一的意見。


    氣候越來越冷,連續幾年的歉收、絕收,使得建虜殘餘連種子都沒有了。靠著漁獵,哪裏能養那麽多的人?


    跟著建虜的漢人,是最先斷糧的,差不多已經有兩三年的時間。大難臨頭各自飛,建虜都顧不上本族人了,哪還管投靠他們的漢人?


    什麽識文斷字,什麽滿腹韜略文章,落到這步田地的漢奸們,還不如漢人阿哈的生存能力強呢!


    死的死,南逃的南逃,從漢人開始,再到蒙古人,最後則是滿人。


    突然,一陣喧囂聲響起,納拉忠明皺起眉頭,停馬張望。


    是那群投降的人,士兵從其中拖扯出兩個人,繩捆索綁。


    哦,抓到大魚啦?


    納拉忠明眼睛一亮,趕忙催馬過去。


    “大人,抓住兩個漢奸。”一個滿族小旗上前稟報,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


    “叫什麽名字?”納拉忠明急切地問道。


    “迴大人,一個是寧完我,一個是馬國柱。”滿族小旗得意地說道:“想從某的眼皮底下逃脫,做夢。扒了皮,我認得他骨頭。”


    納拉忠明哈哈大笑,說道:“幹得好,有賞。”


    寧完我,原是明末遼陽的邊民,主動投奔建虜。老奴在世時,寧完我與其他漢奸一樣,難以得到重用,隻是個筆帖式。


    可曆史沒有按照原來的軌跡發展,寧完我還沒等為皇太極出謀劃策,建虜已經一敗塗地,狼狽北逃。


    馬國柱也是漢奸一枚,但卻不甚出名。據說,是寧完我介紹的,可謂蛇鼠一窩。


    在皇帝欽定的名單中,範文程、寧完我、鮑承先排在前三,可見皇帝的痛恨。


    納拉忠明心中歡喜,抓到一條大魚啊,能讓萬歲龍顏大悅,這功勞立得輕鬆。


    在他心裏,是希望迴京任職的。據傳,皇帝也有這樣的意思,在朝堂上多任命一些少數民族官員。


    京城的繁華,納拉忠明見識過,並念念不忘。


    相比於吉林府,那差得可不是一點半點。京官,那也是尊貴的身份。


    嗯,有了這功勞,冷僧機那家夥應該爭不過自己了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樣樣稀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樣樣稀鬆並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