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用蒸汽車作動力的火車至少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才可能出現。但另一項運輸業上的進步,還是令皇帝欣喜不已。


    馬拉板軌車,或者叫馬拉鐵軌車,皇帝將其簡稱為“馬鐵”,已經試驗成功,開始向各省推廣使用。


    第一條“馬鐵”是從門頭溝煤礦直到京城阜成門外煤廠,總長140裏,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修築完成。


    修築的速度不算快,因為是試驗階段,工程技術人員都沒有經驗,邊摸索邊施工,總算在千秋節前竣工。


    枕木、道釘、緩衝用的碎石,板軌的修築是按照將來通行火車的標準建造的。


    雖然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通過修築這條馬鐵,卻製定出了相應的標準和規範,為在各地推廣修築尊定了技術基礎,也培養出了一批工程技術人員。


    其實,鐵路本身的修築並不是很困難。


    得益於鋼鐵冶煉技術的進步,無論是鐵軌,還是鋼製車軸的車輛,以及潤滑用的鯨油,關鍵技術問題都能夠解決。


    如果是在後世,馬拉火車或許會讓人笑得捧腹。


    但在曆史上,“馬拉火車”,在外國叫“城市畜力軌道公共運輸係統”的存在時間,卻是相當長。


    在城市電力係統發展初期,“馬拉火車”很好地承擔起如今有軌電車和城市輕軌的作用。


    而在大明,馬拉火車首先是用於運輸。至於建車站,拉人拉貨,已經在下一階段的計劃之中。


    首次試運行,馬鐵就顯示出了在運輸上的便捷和快速。連皇帝也有些驚訝,他沒想到,在鐵軌上,馬的力量是如此驚人。


    連車廂帶煤,至少有一噸往上,竟然隻用了兩匹馬。而且,速度還很快。


    皇帝驚訝之餘,也感到很滿意。大明的發展又提速了,別看不是蒸汽機車,隻是馬鐵。


    “皇爺,這是中華商會的上書,願意出資建設鐵路。”李成成把整理好的文件呈給皇帝,笑著說道:“還有海商總會,願出資承擔天津至京師的鐵路修築。”


    皇帝拿過文件看了看,頜首微笑,說道:“嗯,鐵軌剛試驗成功,他們倒是很積極。”


    “有利可圖,他們自然要爭搶。”李成成簡短地評說了一句,便被皇帝摟進了懷裏,似笑非笑地問道:“說說,他們圖的是什麽利?”


    李成成已經習慣了皇爺的親熱,早就是皇爺的女人了,晉位妃嬪也隻是早晚的事情,隻怪自己肚子不爭氣,都落到範小慧後麵了。


    任由皇爺的手在身上遊走,李成成平穩了下情緒,笑著說道:“報紙上都登了,那個馬鐵運煤又快又省,換成運貨不是一樣?他們出資修築鐵路,總要給些好處吧,就是運費上的優惠,長久下來,也是一筆大錢呢!”


    皇帝的手停了下來,輕輕捏抓著一團柔軟,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無他,皇帝想到了一件事情,或者說是一個故事。


    科技的進步,意味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意味著一場革命,會影響到千千萬萬人的生活。


    門頭溝礦區到京師的馬鐵開通,運輸成本降低,煤價自然低落,方便了京師市民,可也砸了不少往來販煤的百姓的飯碗。


    當然,這種影響並不會引起動亂,隻需要時間進行消化,那些運煤趕腳的會轉行,自尋生計。


    但象海商總會和中華商會這樣的龐然大物進入鐵路建設,皇帝覺得要事先有所規劃,不可輕率許諾條件。


    19世紀初,美國的西部大開發暫告段落,東西部產業結構的巨大差異,催生了對運輸效率的需求,也促成了美國的鐵路建設狂潮。


    鐵路帶來的不僅僅是速度與效率:大規模建設催生了一大批“鐵路城鎮”,使得美國中西部迅速完成城市化。


    同時,鐵路修建中的種種募資與並購,也勾勒了資本市場的雛形。


    伴隨著蒸汽機車的轟鳴,鐵路將地廣人稀的美國大陸連接成了一片巨大的內需市場,可以說鐵軌鋪到哪裏,資本主義就蔓延到哪裏。


    在鐵路建設中受益最大的便是新興的石油工業,遍及美國的鐵路網成了石油運輸的生命線,鐵路公司則成了沿途的收稅官。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一度費盡力氣把產量提高到每天1500桶,就是為了向鐵路公司爭取每桶15美分的運費折扣。


    太平洋鐵路貫通的第二年,飽受運費之苦的洛克菲勒決定翻身做主人,他斥巨資成立了標準石油公司,並說服其他的煉油廠與鐵路公司結成了一個秘密聯盟。


    聯盟控製了俄亥俄和賓夕法尼亞的運輸線路,並暗中規定,原油運費的公開價格為每桶80美分,但內部成員隻需支付40美分。


    這份協議被稱作“美國工業發展史上最殘酷的死亡協定”,未能進入利益集團的中小企業隻有兩條路可以走:在高昂的運輸成本中等待死亡,或是向洛克菲勒領導的聯盟俯首稱臣。


    通過這種方式,洛克菲勒幾乎將俄亥俄和賓夕法尼亞所有的煉油廠都收入囊中,為自己的石油帝國打下了地基。


    皇帝思索良久,親了一口懷中的女人,才放開了祿山之爪。


    判斷已經做出,雖然還不全麵,但也相差不大。


    兩大商會願意出資建設鐵路,一方麵固然是想討好皇帝,另一方麵也有利益的考量,這也無可厚菲。


    但皇帝想到的可不隻這些,資本主義萌芽,他的腦海裏全被這幾個字占據。


    一方麵在搶奪和開發土地,力爭使耕者有其田,緩解土地兼並造成的社會矛盾;一方麵發展工商,想使傳統的農耕社會進步。


    這好象有點對立,耕者有其田,那工人從哪來呢?工商獲利大,耕種者是不是會棄田?


    皇帝站起身,在殿內緩緩走著,思考著。


    好半晌,皇帝長出了一口氣,微微眯起了眼睛,做出了決斷。


    社會發展的階段,還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好。


    而且,進步是肯定的,陣痛也是必然的,這本身就是改革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稱之為革命。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就象馬鐵會淘汰很多販運煤炭的從業者,機械的普及,會砸掉很多碼頭工人的飯碗,發展和進步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不能麵麵俱到,就讓人們去適應改變吧!


    至於商會投資鐵路,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至於壟斷,現在就擔心,還為時尚早。況且,未雨綢繆,皇帝既然想到了,就會提前進行預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樣樣稀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樣樣稀鬆並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