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製,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然到正統年間,衛所衰敗難挽,已是田歸豪右,軍盡虛籍。平定倭寇時,衛所之荒廢不堪,已昭然若揭。世兵之弊,已是非改不可。”
皇帝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認識,凡是世襲的,肯定是不好的。包括皇帝的世襲,早晚會出個混蛋,把國家搞壞。
而衛所軍戶製,也就是世兵製,更是要推倒重來。盡管明朝中後期已經實行了募兵製、營伍製,但衛所製卻沒有從製度上予以消除。
“重文輕武,宋亡之鑒。太祖、成祖時,因頻頻對外用兵,武人頗受重視。待到承平日久,武將位高權低、有名無實,文官則結黨抱團,壓製武人。”
“邊疆有戰,外敵入侵,難道不是武人與敵廝殺血戰,難道不是武人保國安寧。文官視武將如奴仆,六品守備向七品縣令施禮,此咄咄怪事,卻已是官場平常。”
科舉製也是文官壓製武官的助推手,文官的同鄉、同年、同學和座師大多都在朝中為官,他們的關係錯綜複雜並且相互抱團。
武將一般隻有那麽幾個戰友袍澤可以依靠,如果惹惱了某位文官,龐大的文官集團會群起而攻,不弄死他決不罷休。
而且,由於地方上三司並立,造成了政出多門,最後明朝推出了巡撫為最高長官。
巡撫的人選幾乎都是文官,這就形成了中央有大學士、地方有巡撫的文官勢力的全覆蓋。
皇帝一再表示要把軍人的地位提高,但僅憑一紙聖旨可能還無法解決積習。借著平遼大勝,皇帝再燒一把火,再抓幾個典型,還就不信扭轉不了。
當然,對於科舉造成的文官抱團結黨,皇帝也是深惡痛絕。廠衛就是他的耳目,就是他的刀,到目前為止,結黨之風已經被刹住了不少,但還不能放鬆。
“祖製、成法,往往成為固步自封、腐朽沒落的原因。”皇帝最後做了總結,主旨已經說清,那就是改革,“有經久難壞之製度,即有曆久始衰之國祚。眾卿,謹記,勿忘。”
話說得夠明白,誰也不要拿什麽祖製、成法來勸諫。要使國祚長遠,便要不斷興利除弊。
在群臣恭祝的日子裏長篇大論,既有告誡,又有警示。皇帝也知道有點掃興,便又露出和熙的笑容,說道:“平遼大業告成,前線將士作戰有功,諸位愛卿也有襄助之功。有功則賞——”
皇帝側臉看了看王體乾,作了個手勢。
王體乾上前一步,尖著嗓子宣道:“萬歲有旨,眾臣上前領賞!”
大殿內的氣氛為之一鬆,看著皇帝笑殷殷地注視,眾臣臉上也現出笑容,一一上前領賞謝恩。
今年的春節肯定要大慶的,平遼大勝,皇帝在太廟、世廟舉行盛大的“祫祭”儀式是肯定的。得告訴列祖列宗,子孫爭氣,擊敗了外敵,保住了江山啊。
大朝會肯定更隆重,除了文武群臣,四夷朝使也要召來向皇帝行慶賀禮,以彰顯大明國威,平遼滅奴。
皇帝賜宴的規模也會更大,說不定還會再賞賜節慶錢。
至於官員的升遷,武將先不說,皇帝似乎還沒有最後決定。
可袁可立、孫承宗兩位帝師入閣幾乎是板上釘釘,戶部分劃、兵部分劃,地方總督取消,省份有所增加,一省一巡撫,就又多出不少位置。
升官誰不願意呀,不想升官你擠在朝堂湊什麽熱鬧?
這些消息雖未正式放出,但皇帝召集眾臣已經商議過多次。雖有些爭議,但皇帝的強勢,隻會有小改動,基本上都會落實。
比如兩廣,總督胡應台年老請辭已獲恩準,皇帝不準備再設總督;廣西的地域要重新劃分,將會有欽州這個出海口。
為什麽要給廣西增加沿海地域,有人可能會猜到,是為了移民方便。湄公省的拓展需要勞力,廣西地少人多,離得又近,最合適不過。
顯然,平遼雖然大功告成,皇帝卻不準備消停享樂。改革,這個經常掛在萬歲嘴邊的詞,從試點到推廣,要大張旗鼓地展開了。
你們看到的改革隻是一部分,治國方針、強國方略的改變,並沒有幾個人知道朕的心思。
以遼東為根基,向更遠的北方拓展;以兩廣、湄公省為基,進軍南洋。
陸軍、海軍,將是朕的左膀右臂,是朕打造比現在更加廣闊疆域的最有力的武器。
皇帝臉上含著笑意,不時向著謝恩的臣子慰勉鼓勵,腦海裏卻暢想著大明雄師縱橫海陸,稱霸世界。
是幻想嘛,一點也不。關鍵在於思想的轉變,在於務實而不是虛名的權衡。
特別是飛地湄公省的建立和拓展,如果能產出足夠的糧食,在大災害期間貢獻巨大,那些自詡天國上朝、以德服仁的家夥們,應該閉上嘴巴了。
盡管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皇帝是真高興。
心腹大患既除,二三十年的平安是能保證的。至於大災害,皇帝也有相當的信心能夠渡過,至少不會搞得曆史上那樣民亂四起。
小冰河期的影響,應該是誇大的。明朝亡於人禍,而不是天災。否則,更北邊的國家的人豈不是要死絕了?還有漠北的蒙古諸部,不一樣挺過來了。
有土豆、玉米,有地瓜、黑麥,還有不斷開辟拓展的南洋之地輸血,天災一定能夠戰勝,朕的皇位依然是穩穩的。
朝會已畢,皇帝起身退朝。除了群臣恭祝,並沒有什麽重要的事情。而且,現在的政事辦理,已經有新的流程,一般都不會在朝堂上直接處置。
“皇爺!”王體乾找了個空兒,挨近皇帝躬身低聲奏道:“上元節觀燈的事情,您要三思。白龍魚服,千萬謹慎。”
皇帝笑了笑,說道:“你去安排吧,朕在京師,還會有什麽危險?”
不過是在京城走走,有廠衛嚴密保護,會出什麽事情?
明年,朕還要北視南巡,好好看看這大明的天下,朕的率土之濱呢!
………………….
皇帝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認識,凡是世襲的,肯定是不好的。包括皇帝的世襲,早晚會出個混蛋,把國家搞壞。
而衛所軍戶製,也就是世兵製,更是要推倒重來。盡管明朝中後期已經實行了募兵製、營伍製,但衛所製卻沒有從製度上予以消除。
“重文輕武,宋亡之鑒。太祖、成祖時,因頻頻對外用兵,武人頗受重視。待到承平日久,武將位高權低、有名無實,文官則結黨抱團,壓製武人。”
“邊疆有戰,外敵入侵,難道不是武人與敵廝殺血戰,難道不是武人保國安寧。文官視武將如奴仆,六品守備向七品縣令施禮,此咄咄怪事,卻已是官場平常。”
科舉製也是文官壓製武官的助推手,文官的同鄉、同年、同學和座師大多都在朝中為官,他們的關係錯綜複雜並且相互抱團。
武將一般隻有那麽幾個戰友袍澤可以依靠,如果惹惱了某位文官,龐大的文官集團會群起而攻,不弄死他決不罷休。
而且,由於地方上三司並立,造成了政出多門,最後明朝推出了巡撫為最高長官。
巡撫的人選幾乎都是文官,這就形成了中央有大學士、地方有巡撫的文官勢力的全覆蓋。
皇帝一再表示要把軍人的地位提高,但僅憑一紙聖旨可能還無法解決積習。借著平遼大勝,皇帝再燒一把火,再抓幾個典型,還就不信扭轉不了。
當然,對於科舉造成的文官抱團結黨,皇帝也是深惡痛絕。廠衛就是他的耳目,就是他的刀,到目前為止,結黨之風已經被刹住了不少,但還不能放鬆。
“祖製、成法,往往成為固步自封、腐朽沒落的原因。”皇帝最後做了總結,主旨已經說清,那就是改革,“有經久難壞之製度,即有曆久始衰之國祚。眾卿,謹記,勿忘。”
話說得夠明白,誰也不要拿什麽祖製、成法來勸諫。要使國祚長遠,便要不斷興利除弊。
在群臣恭祝的日子裏長篇大論,既有告誡,又有警示。皇帝也知道有點掃興,便又露出和熙的笑容,說道:“平遼大業告成,前線將士作戰有功,諸位愛卿也有襄助之功。有功則賞——”
皇帝側臉看了看王體乾,作了個手勢。
王體乾上前一步,尖著嗓子宣道:“萬歲有旨,眾臣上前領賞!”
大殿內的氣氛為之一鬆,看著皇帝笑殷殷地注視,眾臣臉上也現出笑容,一一上前領賞謝恩。
今年的春節肯定要大慶的,平遼大勝,皇帝在太廟、世廟舉行盛大的“祫祭”儀式是肯定的。得告訴列祖列宗,子孫爭氣,擊敗了外敵,保住了江山啊。
大朝會肯定更隆重,除了文武群臣,四夷朝使也要召來向皇帝行慶賀禮,以彰顯大明國威,平遼滅奴。
皇帝賜宴的規模也會更大,說不定還會再賞賜節慶錢。
至於官員的升遷,武將先不說,皇帝似乎還沒有最後決定。
可袁可立、孫承宗兩位帝師入閣幾乎是板上釘釘,戶部分劃、兵部分劃,地方總督取消,省份有所增加,一省一巡撫,就又多出不少位置。
升官誰不願意呀,不想升官你擠在朝堂湊什麽熱鬧?
這些消息雖未正式放出,但皇帝召集眾臣已經商議過多次。雖有些爭議,但皇帝的強勢,隻會有小改動,基本上都會落實。
比如兩廣,總督胡應台年老請辭已獲恩準,皇帝不準備再設總督;廣西的地域要重新劃分,將會有欽州這個出海口。
為什麽要給廣西增加沿海地域,有人可能會猜到,是為了移民方便。湄公省的拓展需要勞力,廣西地少人多,離得又近,最合適不過。
顯然,平遼雖然大功告成,皇帝卻不準備消停享樂。改革,這個經常掛在萬歲嘴邊的詞,從試點到推廣,要大張旗鼓地展開了。
你們看到的改革隻是一部分,治國方針、強國方略的改變,並沒有幾個人知道朕的心思。
以遼東為根基,向更遠的北方拓展;以兩廣、湄公省為基,進軍南洋。
陸軍、海軍,將是朕的左膀右臂,是朕打造比現在更加廣闊疆域的最有力的武器。
皇帝臉上含著笑意,不時向著謝恩的臣子慰勉鼓勵,腦海裏卻暢想著大明雄師縱橫海陸,稱霸世界。
是幻想嘛,一點也不。關鍵在於思想的轉變,在於務實而不是虛名的權衡。
特別是飛地湄公省的建立和拓展,如果能產出足夠的糧食,在大災害期間貢獻巨大,那些自詡天國上朝、以德服仁的家夥們,應該閉上嘴巴了。
盡管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皇帝是真高興。
心腹大患既除,二三十年的平安是能保證的。至於大災害,皇帝也有相當的信心能夠渡過,至少不會搞得曆史上那樣民亂四起。
小冰河期的影響,應該是誇大的。明朝亡於人禍,而不是天災。否則,更北邊的國家的人豈不是要死絕了?還有漠北的蒙古諸部,不一樣挺過來了。
有土豆、玉米,有地瓜、黑麥,還有不斷開辟拓展的南洋之地輸血,天災一定能夠戰勝,朕的皇位依然是穩穩的。
朝會已畢,皇帝起身退朝。除了群臣恭祝,並沒有什麽重要的事情。而且,現在的政事辦理,已經有新的流程,一般都不會在朝堂上直接處置。
“皇爺!”王體乾找了個空兒,挨近皇帝躬身低聲奏道:“上元節觀燈的事情,您要三思。白龍魚服,千萬謹慎。”
皇帝笑了笑,說道:“你去安排吧,朕在京師,還會有什麽危險?”
不過是在京城走走,有廠衛嚴密保護,會出什麽事情?
明年,朕還要北視南巡,好好看看這大明的天下,朕的率土之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