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盤所說的並不是虛情假意。


    從他的角度來看,把戰馬平均分配給各協。雖然少了矛盾和爭執,但一支全部配備戰馬的火槍兵部隊,將更有戰鬥力和機動力,更能對建奴構成威脅。


    當然,如果他所率領的混成協能夠先實現這個目標,自然是最好。如果不能,先把馬匹讓給孔有德,對他的軍事行動也影響不大。


    向北推進,以原有的堡寨,或是構築的陣地為依托,確實也不需要太多的戰馬,糧草物資也可以攜帶的少一點。


    甚至於,馬匹少了,更能夠保證據點內守軍的糧食,能更快地形成倚堅固定的態勢。


    所以,暫時讓出馬匹,也是張盤根據自身部隊作戰的任務和特點所作出的決定,並不單純是高風亮節。


    孔有德收起了驚愣之色,拱了拱手,話不多說。男人之間,戰友之情,不需太過矯情的表示。


    而此次軍事行動,他的部隊行程甚遠,馬匹多了,更加方便。應付複雜的情況,也更有迴旋餘地。


    一旦會師成功,不僅可以從東南方向對海州進行進逼,還能進占鳳城,與本部人馬共同向建州衛發動進攻。


    “一定要護好禦賜軍旗。”張盤還不忘提醒,“寧肯毀掉,也不要有閃失。”


    孔有德哈哈一笑,說道:“某豈能不知軍旗的重要?某家的性命也比不了,豈敢輕忽大意?”


    張盤點了點頭,露出欣慰又有些惜別的神情。


    兩人從東江開鎮之後不久,便同赴遼南,與建奴激戰數迴,並肩禦敵,感情自是深厚。


    此番分頭行動,卻不知何時再能並肩作戰。


    孔有德也感受到了戰友離別前的不舍和愁悵,但卻不象張盤那般細膩。咧開大嘴笑著說道:“走,咱們去喝酒慶祝。”


    張盤也不象以往那般推脫,笑著讚同道:“得授禦賜軍旗,確該慶祝。走,張某作東。”


    孔有德嘿嘿一笑,說道:“不與你爭,某省下錢財買煙買酒。”


    “省下錢財,以備日後成親成家才是。”張盤笑著調侃了一句,與孔有德說笑著同行而去。


    ……………………….


    感受到又一場戰事臨近的緊張,除了整裝待發的官兵,還有住在光複區的百姓。


    官兵們還感覺到了朝廷與以往的不同,最直接的便是餉糧按時足額發放。


    特別是軍齡三年以上的老兵,他們有對比。新兵則以為就是這樣,不聽老兵講,哪裏知道拖欠克扣餉糧的困苦和艱難。


    光複區的老百姓感受到的則與官兵不同,他們關心的是自家的生活,家小的饑飽冷暖。


    “又要打仗了呀!”英子爹看著路上奔過的馬車,還有一長溜的人力板車,發出了感慨。


    英子的目光也在盯著,她比老爹知道得更多。柱子哥又忙了起來,好幾天不見人影,正組織人手往複州運物資。


    “又是個進項啊!”英子爹摸著胡子,若有所思地說道:“咱家也弄個車,送幾趟物資?以後這樣的活兒,估計會不少。”


    對於老百姓來說,朝廷征用還不是很正常的事情。抗倭援朝時,征召的遼東民伕死了多少,也沒說給啥撫恤。建奴剛叛明時,民伕也沒少征,都算在徭役裏了,就是白幹。


    象現在這樣,官府明碼標價,送多遠送多少,都是給工錢的,可真是破天荒頭一迴。


    “人多地少,他們還不得靠趕腳掙錢?”英子看了老爹一眼,說道:“咱家有地,好好種,不比東奔西跑地辛苦強?”


    “地呀,好好種了。”英子爹理直氣壯,說道:“賣菜賺了好多呢,快攢夠你的嫁妝了。”


    英子翻了翻眼睛,說道:“別給我攢,也不用你去顛簸辛苦。”


    英子爹撇了撇嘴,掏出煙袋鍋裝上煙,想打火點著又猶豫了,試了試風向,在女兒的下風處啪噠啪噠地打著了火,有滋有味地吞雲吐霧。


    “嗯,這迴買的煙味道好。”英子爹讚道:“還是俺閨女孝順。等明年咱也種點,賺得更多。”


    英子有些無奈,有地不好好種糧食,今年種菜,明年又要種煙了。


    英子爹看了看女兒,心裏嘀咕道:這個柱子,瘸了吧唧的俺不挑,可咋就不著急呢!趕緊找個媒人說親,閨女出嫁了,自己也就安心了。


    “傻小子,傻柱子……”英子爹不知不覺地嘟囔出聲。


    英子奇怪地轉過頭,問道:“爹,你說誰是傻子呢?”


    英子爹哼了一聲,吐出濃重的煙霧,邊磕打著煙袋鍋,邊沒好氣地說道:“傻不傻的,也不是我說了算,你覺得好就行。”


    說著,起身把煙袋鍋往腰裏一別,說道:“行了,我先迴家,你繼續當夥計,碰到好煙,再買點。”


    “爹——”英子叫了一聲,老爹卻隻是擺了擺手,連頭也不迴地走了。


    什麽意思?英子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終於是琢磨出點味兒來。姑娘抿嘴笑了一下,又不由得輕輕歎了口氣。


    平遼啊,真的象柱子哥說的,頂多兩三年就完事兒?


    英子寧願相信這是真的,邊想邊走,又迴到了已經擴大的店鋪。


    貨物的品種又增加了,吃的穿的用的,已經與內地城鎮的雜貨商鋪相差無幾。由此也可以看出,消費群體的擴大,已經不再隻是軍人,還有普通百姓。


    如果說中華商會之前在旅順和皮島設立商鋪,是為了討皇帝的歡心,做好了賠本賺吆喝的心理,現在卻已經開始賺錢。


    增加光複區百姓的收入,盡快擺脫要朝廷救濟的窘境,這是皇帝所確定的政策。


    經曆了戰亂,曆盡艱險才逃入明統區,新一批的遼民百姓的家底普遍都很薄。土地也被老居民分完,不給他們找點活兒幹,隻能幹閑,不能創造價值。


    對於光複區的遼民,朝廷本來就有優惠政策。比如種地不繳賦稅,還有按人頭發放的救濟糧。


    現在,把徭役也取消了。動員民眾運送糧草物資,也給工錢,等於是給新來的百姓找了個賺錢的工作。


    而且,在海島和光複區已經生活了一年多的百姓,多多少少攢了點家底。不管是種地,還是打漁,或是做工,都是收入。


    手裏有了餘錢,必須的家用就要購買。雖然還精打細算,可也算是有了點消費能力。


    最富裕的還是家裏有人當兵的,軍餉足額,士兵花不了多少,也都補貼了家裏。還有軍屬的優待,這些人家購物時就比較大方。


    消費群體的增加,反過來又促進了店鋪的發展擴大,增加了商賈們添置貨物的動力。


    平遼已經提上日時議程,朱由校也要想得長遠。


    如何使遼東在戰亂後盡快重建,使遼民盡快安居樂業、自食其力,具體的政策已經開始實施。


    ……………………


    各軍鎮陸續展開行動,得益於有大量備兵員進行補充,以及火槍兵訓練的短周期等等因素。


    大戰之後,明軍這麽快就恢複過來,展開了幾乎沒有間斷的持續行動。這令後金方麵感到吃驚,也頗感手忙腳亂。


    人口少、底子薄的弱點因為明軍的持續行動而暴露無遺,鑒於兵力的不足,後金對軍隊也進行了擴充。


    青壯年已經不夠,努爾哈赤隻得發布汗諭,征召十五歲至五十歲的女真人擴軍。


    在數量上勉強達到了要求,但質量卻不敢恭維,後金軍的整體戰力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就算是女真人全民皆兵,也耗不過人口上億的大明帝國。這一點,朱由校不僅能夠確定,且是確定無疑。


    抱著已經能咿咿呀呀的小女娃,朱由校暫時拋開了政事的煩擾,專心地享受一個當父親的樂趣。


    君子抱孫不抱子,這可是在《禮記?曲禮》篇中清清楚楚地寫著的。也就是說,隔輩親在古代的重視程度。


    “孫可為王父屍,子不可以為父屍。為君屍者,大夫士見之,則下之。君知所以為屍者,則自下之;屍必式。乘必以幾。”


    聽不懂吧?朱由校也不是很明白,得請教別人才知道的。


    所謂屍者,神象也。古時祭祀先人時,以活人扮作先人的形象(屍)而遊祭。這神象(屍)應是先人的孫子而不是兒子。


    平民如此,皇帝(君屍)也如此,一旦已故的國君確定了充當屍的孫輩,無論官、民,包括新任皇帝都要下車行禮。


    孔子也曾經曰過:“祭成喪者必有屍,屍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使同姓可也。”


    也就是說,孫子的重要性要勝過兒子。另一方麵,嚴父為了形象,也不好對兒子太過親溺。可到了孫子,年歲大了,也不用裝了,垂歡膝下豈不美哉?


    而象朱由校這樣,身為君主,更要“率先垂範”,對兒子都不抱,何況丫頭片子乎?


    但他偏不遵守,準確地說,在深宮內院中他是自由的,不會招致令人厭煩的勸諫。


    這麽貼心的小棉襖,這麽可愛的小女娃,怎麽可以不抱不親?就算蹭得滿臉口水,朱由校也笑得開心。


    膝蓋處感到了溫濕,是另一位小公舉在啃,有滋有味,不知道這丫頭的口味為何如此獨特?


    張裕兒伸手抱起女兒,寵溺地在女娃的屁股上輕拍了兩下。略施懲戒的親昵舉動,逗得小女娃咯咯笑了起來,一個勁兒地往她懷裏拱。


    笑聲是能傳染的,本來已安靜下來的另一個女娃,也在朱由校的懷裏笑了起來。


    朱由校嗬嗬笑著,用絹帕給女兒擦幹淨嘴,笑著說道:“她們倒是精神得很,午睡的時間快到了吧?”


    張裕兒說道:“皇爺,這倆丫頭並不是天天午睡。精神頭兒來了,白天一會兒都不睡呢!”


    朱由校點了點頭,知道要侍弄孩子長大,實在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好在有宮人和奶媽幫著照顧,不用張裕兒一個人和兩個小女娃“戰鬥”。


    “皇爺該給她們取名了。”張裕兒提醒著。


    朱由校有想過,也費了不少腦細胞,可卻不是很滿意,也就沒對外公開。


    按照輩份,兩位公主的名字應該是三個字,中間一個按照皇室的傳承,是“徽”


    字。而最後一個字則應是帶女字旁的。


    朱徽好,朱徽嫫,朱徽嬌等等,可這樣的名字並不能令皇帝感到滿意。


    朱家人口多,同輩的也不少,名字的限製使得取名成了難題,不是生僻字,就是亂造字,這個問題被不少人吐槽過。


    但朱由校還不能亂改,隻能慢慢想,往後拖。


    兩個小女娃被母親命奶媽抱到了外間,朱由校“心領神會”,也不管是不是誤會,摟著張裕兒躺到了床上。


    張裕兒並沒有太多嬌羞的神情,乖巧地依偎地皇爺身旁,抱著皇爺的胳膊,緊緊地貼在自己更加豐滿的胸脯上。


    既有青春的氣息,又有成熟的味道,朱由校並不覺得矛盾。從年歲上,張裕兒剛剛二十;從經曆上,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朱由校喜歡張裕兒的另一個原因,是張裕兒的率真。


    她是宮女出身,從小入宮,受過些教育,也不算正規,文化程度不高。也正因為如此,張裕兒有時候就顯得沒有皇家禮數,卻讓朱由校感受到了隨意的快樂。


    夫妻之間隨意才好,一本正經地幹那事兒,怎麽說也缺少趣味。


    張裕兒顯得率性隨意的同時,還很聽話,什麽姿勢都聽皇爺的,還不怎麽掩飾自己身體的反應,讓皇帝更有征服的快感。


    這樣很好嘛,有張嫣、段純妃的嬌羞含怯,半推半就;有王良妃的熱情如火;有李成成的躺倒挨捶……


    百種女人,百種滋味,朱由校終於知道男人為啥花心,為啥有那麽多渣男了。


    當然,朱由校不是為那些男人辯護,他本來也是個大豬蹄子。況且,在古代,一個茶壺幾個茶杯,那還不是天經地義。


    朱由校從來不認為自己在女人麵前能夠意誌堅定,更認為張裕兒的親昵是在挑逗。既然沒有做柳下惠的定力,一切跟著身體的感覺走,也無可厚菲。


    白日那啥,朱由校覺得自己的昏君罪名似乎又增加了一個,可誰特麽的在乎呢?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樣樣稀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樣樣稀鬆並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