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等將領還商議了一個備案,就是旅大和東江本部各出動一個協,但先登陸襲擾的隻是一半兵力,另一半作為後備,打擊目標則是被調動而來的建奴。


    雖然張盤和孔有德都屬東江鎮,也是毛文龍的下級,但這樣的行動還需要考慮到旅大的安全。


    通訊聯絡得不慢,張盤和孔有德的迴複也很快,他們讚同以備案行動。也就是說,隻用兩個協,他們就有信心守住旅大。


    綜合考慮之下,毛文龍等人也傾向於備案。不管是伏擊,還是正麵迎戰,兩個協的人馬都有以逸待勞的意味,作戰更加有利。


    “本帥要親自指揮這次行動。”毛文龍說話的口氣並沒有多少商量的餘地,理由也很充分,“某的這條老命,應該還是能吸引建奴前來的。”


    苟真懷並不爭搶,因為軍功對他來說可有可無。


    隻要老實地做好皇帝交代的事情,加官晉爵不在話下。可反過來,再大的軍功也抵不上失職所給皇帝留下的壞印象。


    而隨著糧餉官、軍法官,以及中下級軍官不斷被武學畢業的軍官替換,東江軍為朝廷所控製的目的基本上已經達到。


    說控製還不是太貼切,本來就是國家的軍隊,拿著朝廷的餉糧,你不受朝廷的節製,算怎麽迴事?


    至於說到毛文龍在曆史上的跋扈,以及具有的軍閥性質,那是環境所造成的,明廷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從東江開鎮,朱由校就是按照新軍製度來規範的。


    掌握糧餉、軍法,以武學出身的充實軍官,增強了東江軍的戰力,又沒幹涉毛文龍的軍事指揮,怎麽會讓毛文龍走上曆史的老路呢?


    何況,毛文龍就是有癡心妄想,也得看看現在的情勢吧?


    沒有私兵,不能保證後勤的自給自足,手下將領也多數都忠心朝廷,他想作死也沒那個條件哪!


    再比如說李自成,驛站不裁撤,待遇還有可能變得更好,也沒有天下大亂、饑民蜂起,他能抽瘋似的要造反?


    環境,機遇,經曆,才是改變一個人思想的主要因素。沒有這些因素的變化,自然都是按部就搬的想法。


    所以,先打下好的基礎,定下規範的框架,再監督約束,就不用太擔心長歪變壞。


    現在,毛文龍與其他明軍將領一樣,想得是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然後是加官晉爵、封妻蔭子,爭取達到武將的頂峰。


    苟真懷沒意見,陳繼盛卻有些擔心毛文龍的安危,開口說道:“毛帥,若要吸引建奴來攻,打出大帥的旗號即可,不必勞動大帥親涉戰陣吧?”


    毛文龍嗬嗬一笑,說道:“鐵山若不是陳將軍親自布置的防禦,此次行動倒是可率兵指揮。”


    兩旗建奴就在鎮江,是否會發動進攻還不好說。若要攻打,義州和鐵山的防禦作戰,自然是陳繼盛最為熟悉。


    苟真懷沉吟了一下,說道:“毛帥雖是親率人馬,但留在船上指揮,也是一樣的。”


    毛文龍假裝想了想,接受了苟真懷的建議,還道了謝,但他心裏卻不以為然。


    將軍難免陣前亡,這是軍人應該有的心理準備。貪生怕死的話,解甲歸田得了。


    …………………


    鎮江。


    二貝勒阿敏和八貝勒皇太極駐兵於此,威壓東江本部,作為父汗進攻寧遠、覺華的策應。


    阿敏在旅順堡遭到挫敗後,遭到了努爾哈赤的責罰,手下的幾個牛錄被轉調,收入到兩黃旗,使得鑲藍旗的實力再次受損。


    盡管他很想為兄弟齋桑古報仇,但在旅順堡的戰鬥中,對於明軍的火器之威,還是心有餘悸,且沒想出太好的應對之法。


    所以,駐兵鎮江後,阿敏並沒有輕舉妄動,反倒是挺老實,服從著努爾哈赤的命令,以皇太極為主將,聽從他的命令。


    皇太極倒是派出騎兵越過冰封的鴨綠江進入了新義州,得到了明軍已主動撤退,百姓也盡數遷走的情報後,他思之再三,也沒有繼續進攻鐵山。


    在他的分析中,明軍未嚐沒有誘己軍深入,然後由海路抄襲的打算。而對於父汗的布置,皇太極是不太讚同的。


    這樣抵近壓製,固然能起到擾亂明軍視聽,為主攻部隊爭取些時間的作用。但在遼南和鎮江,這兩個集團拉開的距離太大,中間的空檔令人憂慮。


    努爾哈赤不會看不到這一點,可他有他的考慮。


    莊河、黃骨島堡、歸服堡這一線的海岸線,已經被明軍登陸襲擾過數迴,能跑的遼民都跑了,差不多已經成了無人區。


    正因如此,努爾哈赤認為再被明軍登陸,也不會有什麽大的損失。如果登陸的明軍繼續深入,則有可能被後金兩大集團夾擊,甚至是被切斷退路。


    皇太極當然也知道父汗的意思,但他更擔心登陸明軍不再是襲擾,而是重兵切斷他和代善兩部的聯係,再反過來進行夾擊作戰。


    從不同的思路來看,皇太極顯然比努爾哈赤更加警惕,更對明軍這大半年來的變化感到心驚。


    而廣寧挫敗和旅順堡的失利,在表麵上看似乎差不多,都是後金軍的攻堅能力不強。


    但仔細研究分析的話,就會發現明軍已經敢於主動出擊。阿敏的鑲藍旗損失慘重,就正是被明軍前後夾擊所擊敗的。


    如果明軍隻是龜縮不出的話,大不了攻不下就圍困,或是撤退另尋戰機,後金軍掌握著主動權,損失也是可以控製的。


    但明軍敢於結陣出擊,這個變化就不得不引起皇太極的注意和重視了。


    一直以來,後金軍都以野戰著稱,是戰勝明軍的殺手鐧之一。在野戰中,後金軍能以少勝多,似乎還沒有敗績。


    如果沒有了野戰的優勢,或者說是被明軍拉近了差距。憑明朝的人力優勢,根本就不是後金能夠抗衡的。


    就說現在與後金軍直接對抗的東江軍,如果隻根據他們的兵力和實力來製定計劃,肯定會吃大虧的。


    因為,在東江軍身後,還有登鎮、津鎮。有海船運輸,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突然加入戰團,給後金軍以意想不到的打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樣樣稀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樣樣稀鬆並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