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進心情激動,起身對著魏廣微、劉理順打躬作揖,熱情地往鄭府讓。
魏廣微卻隻是來出場作個秀,也結識一下知縣劉理順。從萬歲對他的耳提麵命中,他知道劉理順頗有前途。
“萬歲賜匾,是無上榮耀,亦是鞭策激勵。”魏廣微對鄭元進告誡道:“若是因此驕衿而觸犯國法,這辜恩之罪——”
鄭元進趕忙再三保證,“請大人放心,吾家清白之遺,既有田在籍,雖膏枯髓竭,亦盡以輸官,萬不敢辜負聖恩勉勵。”
“如此便好。”魏廣微衝著劉理順點了點頭,說道:“劉大人,本官這便迴轉。日後若有難決公務,盡可上報,本官自會秉公處置。”
“多謝魏大人。”劉理順躬身道:“下官恭送大人。”
魏廣微笑著點了點頭,鑽進轎子,在眾人的躬身相送中揚長而去。
“草民多謝劉大人美言。”鄭元進攜兒子深施大禮,向劉理順致謝。
能得聖上賜匾,固然是皇帝又打又拉的手段,但沒有劉理順的舉薦,皇帝哪知道鄭家這個土豪。
劉理順抬了抬手,沉聲說道:“嘉獎守法士紳乃是聖上隆恩,本縣合格者實是不多,鄭家積極輸納國課,又內斂自檢。這份榮耀,亦是該當的。”
停頓了一下,劉理順又嚴肅地說道:“杜門埽軌,兢兢自守,以不涉公門自勵。切記,切記。”
說著,他又轉向鄭少康,告誡道:“汝為生員,便當讀書自好,自我約束,循規蹈矩。”
鄭少康躬身受教,“學生謹記大人教誨,萬不敢輕捍法網。”
“多謝大人告誡。”鄭元進誠懇地躬身說道:“在下將‘勤完國課,奉公守法’列為家訓,令子孫謹守。”
“如此甚好。”劉理順臉上露出了點笑模樣兒,說道:“本官還有公務處理,這便告辭了。”
“劉大人慢走。”鄭元進明白劉理順的告誡,也就不與官府走得太近,更不敢給別人留下交結官府的話柄。
劉理順拱了拱手,帶著幾個衙役迴轉縣城。
對於聖上賜匾,每縣隻給一至兩個名額,劉理順是讚同且佩服的。
有打擊,也有嘉勵,才能更好地引導輿論,倡導風氣轉變。同時,也能起到穩定地方的作用。
讓人們都知道,朝廷不是看江南士紳生員眼眶子發青,一味的嚴懲打壓。隻要你遵奉功令,斂跡守法,就不用有太多的擔心和顧慮。
何況,朝廷已經降低了江南八府一州的錢糧定額,或許還會有其它的減免政策。
這樣一來,老百姓得到了喘息,士紳地主也同樣少了賦稅繁重難支的借口,再隱漏就得不到太多的同情。
“整綱飭紀,一洗從前積習”,這才是萬歲的目的。但這也隻是開始,為改革之政掃清障礙。
劉理順也隻能揣測到這個程度,卻不知道皇帝還有哪些政策要施行。為何要如此鐵腕無情,難道將要實施的政策會有更大的阻力?
他的猜測是對的,卻並不知道皇帝接下來的一步步改革,會帶來多大的轟動和影響。如果不能令士紳生員畏法守法,阻力又將是多麽的巨大。
當然,朱由校也知道貿然推出新政並不妥當。而且,在狠狠打擊劣紳生員的同時,也需要安撫一下。
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與這個比較相似的手段吧!或者叫恩威並施,更加地貼切。
地主中找了代表,生員中自然也不會落下。朱由校也想借此表明態度,鐵腕打擊的不是某個群體,而隻是針對不法之徒。
隻要你違犯了國法,不管你是“德高望重”的鄉宦,還是“才華橫溢”的生員,都別覺得恃有護符,朝廷會姑息放縱。
崇明沈家門前,此時也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那是相當的熱鬧。
禦筆親題的“重譽矜節,忘家報國”牌匾高掛於門楣,老爺子沈庸身著冠服,殷勤而熱情地陪著欽使。
古代有封贈臣子父祖的製度,在世的稱“封”,已故的稱“贈”。如果臣子品級很高,還可以封二代、封三代。
這和封臣子的母親、妻子誥命是一樣的恩寵,實現臣子“光宗耀祖、顯親揚名”的人生理想。
按照封贈的規定,沈庸獲得了與兒子沈廷揚同品的文散階奉議大夫的封號。
這般巨大的驚喜讓沈庸激動得難以自已,早忘了曾罵過兒子多少次“敗家子”了。
“沈老爺子有個好兒子,可見勤課子弟,家教淵源哪!”蘇杭織造太監王國忠送匾而來,少不得一番誇讚。
沈庸連連謙遜道:“公公過獎,過獎了。”邊說,邊往裏麵讓,“敝宅已備薄酒,還請公公不要推辭。”
王國忠嗬嗬一笑,說道:“那雜家就不客氣了。”
沈庸陪著王國忠入宅,沈家人又熱情地招唿著親戚朋友,以及鄉鄰入席慶賀。
沈老爺子亦是海商豪富,自萬曆朝鮮之役起,應明廷征調,航崇明沙船載水兵物資增援朝鮮,到達過釜山。。
萬曆四十七八年間,明朝與後金作戰,再調崇明沙船增援遼東,沈家的船隊到達過三坌河。
故沈家熟知海道,沈廷揚也是自小耳濡目染,常往來貿易於青島、煙台、旅大、秦皇島、天津一線,對海道航路了然於胸。
有錢,大擺宴席慶賀這等天大喜事,對沈家來說算不了什麽。也因為有錢,才經得起沈廷揚“破家海運,自費買船購糧”的折騰。
但現在,沈廷揚就不是折騰了,“忘家報國”的金字標簽在身,可謂是諸生楷模,前途一片光明。
而沈老爺子也得慶幸自己有這麽一個“敗家子”兒子,給自己這個商人折騰了做夢也想不到的文散五品官。
誰說皇帝對江南商賈惡意滿滿,謠言,純屬謠言。一下子封個五品文散,可比民爵更高大上不是。
至於什麽“勤課子弟,家教淵源”,沈庸不覺得是過譽。咋的,從俺和俺那“敗家兒子”開始,老沈家榮光了,往後三代四代,一樣有出息。
魏廣微卻隻是來出場作個秀,也結識一下知縣劉理順。從萬歲對他的耳提麵命中,他知道劉理順頗有前途。
“萬歲賜匾,是無上榮耀,亦是鞭策激勵。”魏廣微對鄭元進告誡道:“若是因此驕衿而觸犯國法,這辜恩之罪——”
鄭元進趕忙再三保證,“請大人放心,吾家清白之遺,既有田在籍,雖膏枯髓竭,亦盡以輸官,萬不敢辜負聖恩勉勵。”
“如此便好。”魏廣微衝著劉理順點了點頭,說道:“劉大人,本官這便迴轉。日後若有難決公務,盡可上報,本官自會秉公處置。”
“多謝魏大人。”劉理順躬身道:“下官恭送大人。”
魏廣微笑著點了點頭,鑽進轎子,在眾人的躬身相送中揚長而去。
“草民多謝劉大人美言。”鄭元進攜兒子深施大禮,向劉理順致謝。
能得聖上賜匾,固然是皇帝又打又拉的手段,但沒有劉理順的舉薦,皇帝哪知道鄭家這個土豪。
劉理順抬了抬手,沉聲說道:“嘉獎守法士紳乃是聖上隆恩,本縣合格者實是不多,鄭家積極輸納國課,又內斂自檢。這份榮耀,亦是該當的。”
停頓了一下,劉理順又嚴肅地說道:“杜門埽軌,兢兢自守,以不涉公門自勵。切記,切記。”
說著,他又轉向鄭少康,告誡道:“汝為生員,便當讀書自好,自我約束,循規蹈矩。”
鄭少康躬身受教,“學生謹記大人教誨,萬不敢輕捍法網。”
“多謝大人告誡。”鄭元進誠懇地躬身說道:“在下將‘勤完國課,奉公守法’列為家訓,令子孫謹守。”
“如此甚好。”劉理順臉上露出了點笑模樣兒,說道:“本官還有公務處理,這便告辭了。”
“劉大人慢走。”鄭元進明白劉理順的告誡,也就不與官府走得太近,更不敢給別人留下交結官府的話柄。
劉理順拱了拱手,帶著幾個衙役迴轉縣城。
對於聖上賜匾,每縣隻給一至兩個名額,劉理順是讚同且佩服的。
有打擊,也有嘉勵,才能更好地引導輿論,倡導風氣轉變。同時,也能起到穩定地方的作用。
讓人們都知道,朝廷不是看江南士紳生員眼眶子發青,一味的嚴懲打壓。隻要你遵奉功令,斂跡守法,就不用有太多的擔心和顧慮。
何況,朝廷已經降低了江南八府一州的錢糧定額,或許還會有其它的減免政策。
這樣一來,老百姓得到了喘息,士紳地主也同樣少了賦稅繁重難支的借口,再隱漏就得不到太多的同情。
“整綱飭紀,一洗從前積習”,這才是萬歲的目的。但這也隻是開始,為改革之政掃清障礙。
劉理順也隻能揣測到這個程度,卻不知道皇帝還有哪些政策要施行。為何要如此鐵腕無情,難道將要實施的政策會有更大的阻力?
他的猜測是對的,卻並不知道皇帝接下來的一步步改革,會帶來多大的轟動和影響。如果不能令士紳生員畏法守法,阻力又將是多麽的巨大。
當然,朱由校也知道貿然推出新政並不妥當。而且,在狠狠打擊劣紳生員的同時,也需要安撫一下。
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與這個比較相似的手段吧!或者叫恩威並施,更加地貼切。
地主中找了代表,生員中自然也不會落下。朱由校也想借此表明態度,鐵腕打擊的不是某個群體,而隻是針對不法之徒。
隻要你違犯了國法,不管你是“德高望重”的鄉宦,還是“才華橫溢”的生員,都別覺得恃有護符,朝廷會姑息放縱。
崇明沈家門前,此時也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那是相當的熱鬧。
禦筆親題的“重譽矜節,忘家報國”牌匾高掛於門楣,老爺子沈庸身著冠服,殷勤而熱情地陪著欽使。
古代有封贈臣子父祖的製度,在世的稱“封”,已故的稱“贈”。如果臣子品級很高,還可以封二代、封三代。
這和封臣子的母親、妻子誥命是一樣的恩寵,實現臣子“光宗耀祖、顯親揚名”的人生理想。
按照封贈的規定,沈庸獲得了與兒子沈廷揚同品的文散階奉議大夫的封號。
這般巨大的驚喜讓沈庸激動得難以自已,早忘了曾罵過兒子多少次“敗家子”了。
“沈老爺子有個好兒子,可見勤課子弟,家教淵源哪!”蘇杭織造太監王國忠送匾而來,少不得一番誇讚。
沈庸連連謙遜道:“公公過獎,過獎了。”邊說,邊往裏麵讓,“敝宅已備薄酒,還請公公不要推辭。”
王國忠嗬嗬一笑,說道:“那雜家就不客氣了。”
沈庸陪著王國忠入宅,沈家人又熱情地招唿著親戚朋友,以及鄉鄰入席慶賀。
沈老爺子亦是海商豪富,自萬曆朝鮮之役起,應明廷征調,航崇明沙船載水兵物資增援朝鮮,到達過釜山。。
萬曆四十七八年間,明朝與後金作戰,再調崇明沙船增援遼東,沈家的船隊到達過三坌河。
故沈家熟知海道,沈廷揚也是自小耳濡目染,常往來貿易於青島、煙台、旅大、秦皇島、天津一線,對海道航路了然於胸。
有錢,大擺宴席慶賀這等天大喜事,對沈家來說算不了什麽。也因為有錢,才經得起沈廷揚“破家海運,自費買船購糧”的折騰。
但現在,沈廷揚就不是折騰了,“忘家報國”的金字標簽在身,可謂是諸生楷模,前途一片光明。
而沈老爺子也得慶幸自己有這麽一個“敗家子”兒子,給自己這個商人折騰了做夢也想不到的文散五品官。
誰說皇帝對江南商賈惡意滿滿,謠言,純屬謠言。一下子封個五品文散,可比民爵更高大上不是。
至於什麽“勤課子弟,家教淵源”,沈庸不覺得是過譽。咋的,從俺和俺那“敗家兒子”開始,老沈家榮光了,往後三代四代,一樣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