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策攻石和寨,擒施各皮,討越析,梟於贈,西開尋傳,南通驃越,以功加封拓南郡開國公,實封八百戶,授麗水道行軍大總管·····”
麗水城中,王玄策接下聖旨,滿麵激動。
終於等來了這道聖旨。
麗水城原是尋傳蠻所據之地,因此此地大河被稱為尋傳大川,後唐軍西進南下,定此大河名麗水,因此把尋傳大川寨易名麗水城。
前來傳旨的使者一路長途跋涉而來,真是翻山跨海,辛苦萬分。
“辛苦內使了。”
宦官整個人都黑瘦了一圈,聞言苦笑,“出洛陽之前,咱家還真不知道這大唐江山如此之廣闊,本以為到了交州就已經是天之南了,咱家自洛陽出發,乘船沿大運河直下杭州,然後杭州灣出海南下,福州廣州補給,再經太平港入交州,本以為旅途結束,誰知這走了近萬裏,行程卻不到三之一。”
從洛陽到交州,一路都還算比較快,尤其是洛陽到杭州,全程大運河內坐運河船航行,都很順風順水,相對舒適,路過揚蘇湖杭還能順便去逛逛,也趁機采買了不少好東西。
在杭州灣換乘大帆船出海後,頭次出海的宦官就感受到了海上的不一般了,水手一直說風平浪靜,可他卻依然覺得海上起伏不定,在經過流求海峽的時候,還遇上了風暴,雖然及時在澎湖灣避風,但呆在岸上也感覺風浪滔天孤獨渺少。
他很難想象,若是在大海之中,沒能及時躲入避風港,那數丈高的海浪,那唿嘯而過的巨風中船和人會是什麽下場。
台風過後,船長便毫無起伏的繼續揚帆南下,可宦官一路上卻再睡不著。之後在幾個大港停靠補給,好容易到了太平,終於不用在海上航行了,人也勉強恢複了些精神。
誰知到了交州,才知道,這麗水距離交州看似好像也不遠,可實際上宣旨宦官卻吃盡了苦頭,甚至繞了一個大圈。
先從交州沿紅河北上,一直航行千餘裏,抵達通海,然後從通海再向西北直抵洱海,從那裏越過瀾滄江抵達永昌府(保山),再越過怒江進入軟化都督府(騰衝),沿大船江往西南行,進入麗水都督府,經鎮西、蒼望(八莫)、金水諸城,最後抵達麗水城。
這一路上,經過通海後,一路山高水險,不斷的水陸交替,許多路段隻能坐滇馬黔驢,而出了洱海府進入永昌道後,許多路段更是直接就在密林之中行走,有的地方連路都感覺算不上,他甚至還騎上了大象。
叢林裏有無數的蛇蠍蟲蟻,那螞蟥山走半天,身上裹的再嚴密,結果都能被吸上數十隻螞蟥,咬的渾身是血。
而那巨大的蟒蛇真的如大腿粗,蚊子大如雀。
山林裏甚至雨說來就來說下就下,這一路上使者死去活來,幸好隨行的有一路府州衙門和駐軍派來的向導和大夫,才能活著到達麗水。
一路上僅老虎就遇到幾十次,幸運是跟著補給的軍隊過來的,老虎沒傷到使者,反倒是一路上被反殺了十幾隻。
那些帶路的烏蠻們打虎很有一套,有專門的虎槍,甚至他們圍獵老虎還能不傷虎皮。
在永昌道,這裏百蠻林立,被中原多稱為烏蠻,因為諸族中大多數都尚黑,而據說這些烏蠻其實很多都是原來從劍南甚至是更遠的隴右漢中等地遷移南下的,他們的祖上其實是西羌或氐人。
烏蠻尚黑,對渾身赤黑紋的老虎皮更鍾愛,部落首領穿全虎皮衣,稱為波羅皮。甚至部落裏最勇猛的戰士,也才有資格穿上全虎皮衣,而且所穿波羅皮還必須得是自己親手狩獵得來的。
立功次的,隻能前胸後背各披一塊虎皮,若再次者,隻能披胸前一塊。
一路上,帶路向導的烏蠻們,借著唐軍的軍械之利,設下陷阱圍獵老虎,雖是眾人合力獵殺,可也人人皆為屠虎勇士,那些虎皮被他們珍惜的剝下。
甚至對這位洛陽來的天子使者,為表尊敬,也特意給他製作了一件虎皮衣。大唐始祖名李虎,唐諱虎,中原早改稱虎為大蟲。對這種大蟲衣使者不敢穿,他對那些大蟲的威猛也是心有餘悸,就算是經驗豐富,武裝齊全的眾多人圍獵,但那大蟲表現出來的勇猛還是非常驚人的。
那大蟲居然能夠把他們坐騎的巨象都給撲殺,一虎掌就能拍死一匹滇馬,一口咬死一頭黔驢。
軍士身上的明光甲護心鏡,都擋不住大蟲的一擊。
一般的茶馬商隊遇到這大蟲,很可能就會團滅。
進了麗水城,終於能感受到大唐的一點熟悉氣息了。
帶有大唐氣息的軍城、要塞、烽墩,身著甲具持槍背弓的大唐邊軍,甚至還有一些隨軍的家屬,充軍的囚犯,以及一些新移民。當然也少不了一些遷移來的黨項人、突厥人、契丹人等。
麗水府下的幾座城都不大,就算是麗水城,也隻能說是一座不大的小城,而且是軍民分離的,商民居住的一般是木寨,稍大些,而旁邊的軍城則更小也更堅固。
做為麗水府的都督府所在,麗水城還不如中原的一個小縣城,不過這裏畢竟是府城,所以也還是有不少商人沿著新修的驛路過來,與蠻人交易。
附近的蠻部們都會過來出售土產,購買唐貨,甚至在麗水城外麵,修起了許多簡易的棚屋,這大是蠻子們修的,在這裏交易販賣,甚至為城中的大唐軍人、商人做些事情賺錢。
有做向導的,也有出賣力氣的,甚至也有一些是鄉勇團練,或是雇傭兵等。
總之,在這裏蠻子比唐人多,多很多。
蠻子們基本上不分男女老少都打赤腳,男人也很少穿紡織的衣物,主要是穿獸皮衣,如勇士穿虎皮衣,一般的就是什麽牛皮羊皮狗皮甚至魚皮蛇皮的都有,也有穿草裙衣的。
他們還不分男女都喜歡紋身。
不同的部落,紋的地方也不同,有的繡麵,有的繡腳,有的繡身上,有的繡胳膊,甚至還因此分出了繡麵部繡腳部繡手部等。
他們還喜歡用獸牙獸骨做裝飾,比如獵殺野豬,然後把野豬獠牙插在頭發上,把野豬皮做成腰帶。
也有拿竹籠或藤帽做成頭盔的。
王玄策向使者介紹著麗水都督府下諸羈糜州的刺史、縣令等,看著滿廳身著虎豹皮衣的這些烏蠻,簡直就是一群野人。
甚至都難以分出有什麽不同,都是一樣的黑,甚至都很矮,卻都很兇,個個紋身,穿金銀耳環戴鼻環掛獸齒項鏈的,走到哪武器都不離身。
這些蠻子就連牙齒都不放過,有的首領一口金牙,有的一口銀牙,有的一口黑齒,聽王玄策介紹說這個是金齒部首領,他們部落產金,習慣拿金鑲齒,牙掉了就鑲金齒。
而有的首領,甚至幹脆把好牙磨尖,然後外麵全套上金牙,滿嘴金燦燦。而銀齒部落的人,則是部落產銀,所以以銀飾齒。
至於黑齒部的,不產金也不產銀,他們用部落產的一種漆塗黑牙齒。
麗水城原來的部落尋傳蠻,部落村寨很多,實力還曾挺強,他們驅使大象作戰,用竹槍、弓箭打仗,穿藤甲竹盔,可麵對著當初領兵西進的王玄策,強大的尋傳部落也被打的節節敗退,被斬殺無數,最後跪地求降。
尋傳大川多金,所以尋傳蠻以前實力強也與產金有關,可以跟周邊部落交易所需之物,他們本身的生產水平非常落後,完全是傳統的刀耕火種。
燒一片山,拿個竹槍在燒過的山坡上紮洞洞,然後婦人在後麵把山稻種直接點進去,就等雨季的雨水滋潤稻種,坐等成熟了。平時打打獵捕捕漁,河裏采采金,日子以前也算過的還不錯的。
雖然在中原看來,這裏遍是瘴毒,但秦琅早就曾經總結出,所謂的五嶺之南瘴毒這些,不過是一些疫病瘧疾等等,中原人剛到嶺南,往往難以適應,所以水土不服,暑熱、蚊蟲蛇蟻這些都容易害人,尤其是北方軍隊南下,更容易出現疫病傳染等情況。
但隻要提前防備,準備好醫院,不喝生水等,情況就要好的多。
人家南蠻們不就活的挺開心嘛,自由自在。
就好比尋傳蠻,過去這裏山野遍布,還女多男少,以五妻或十妻養一夫,男子就負責訓練和打獵,女人們也能負弓而射,田野的野菜,河裏的魚蝦,山林中的蟲蟻都能弄迴家煮了吃。
反倒是山上的山稻,其實不完全是主食。
王玄策當初一路殺過瀾滄江、怒江,征服大小諸蠻百餘部,上千村寨,他帶領的唐軍並不是從中原臨時征召來的,而是在滇黔廣交這些地方來的兵,對南蠻地區的氣候十分適應,甚至本來就有不少數量的蠻族兵。
這些蠻族兵基本上屬於二代蠻,也就是在唐軍征服了那些蠻部之後出生的蠻子後代,這些人打小就被強製實行漢化教育,從小上學,寄宿漢民家庭。
上完小學十二三歲,往往也就留在了諸城,或是進商鋪做夥計做學徒,然後年紀稍大些,十六歲時接受征兵檢選,身體強健者被選入軍中服役。
這些蠻二代,其實基本上完全漢化了,甚至對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部落,都很陌生,也沒太大的感情,他們說著漢話,思維行為都如漢人,有些人甚至都說不了太完整的蠻語了。
麗水城中,王玄策接下聖旨,滿麵激動。
終於等來了這道聖旨。
麗水城原是尋傳蠻所據之地,因此此地大河被稱為尋傳大川,後唐軍西進南下,定此大河名麗水,因此把尋傳大川寨易名麗水城。
前來傳旨的使者一路長途跋涉而來,真是翻山跨海,辛苦萬分。
“辛苦內使了。”
宦官整個人都黑瘦了一圈,聞言苦笑,“出洛陽之前,咱家還真不知道這大唐江山如此之廣闊,本以為到了交州就已經是天之南了,咱家自洛陽出發,乘船沿大運河直下杭州,然後杭州灣出海南下,福州廣州補給,再經太平港入交州,本以為旅途結束,誰知這走了近萬裏,行程卻不到三之一。”
從洛陽到交州,一路都還算比較快,尤其是洛陽到杭州,全程大運河內坐運河船航行,都很順風順水,相對舒適,路過揚蘇湖杭還能順便去逛逛,也趁機采買了不少好東西。
在杭州灣換乘大帆船出海後,頭次出海的宦官就感受到了海上的不一般了,水手一直說風平浪靜,可他卻依然覺得海上起伏不定,在經過流求海峽的時候,還遇上了風暴,雖然及時在澎湖灣避風,但呆在岸上也感覺風浪滔天孤獨渺少。
他很難想象,若是在大海之中,沒能及時躲入避風港,那數丈高的海浪,那唿嘯而過的巨風中船和人會是什麽下場。
台風過後,船長便毫無起伏的繼續揚帆南下,可宦官一路上卻再睡不著。之後在幾個大港停靠補給,好容易到了太平,終於不用在海上航行了,人也勉強恢複了些精神。
誰知到了交州,才知道,這麗水距離交州看似好像也不遠,可實際上宣旨宦官卻吃盡了苦頭,甚至繞了一個大圈。
先從交州沿紅河北上,一直航行千餘裏,抵達通海,然後從通海再向西北直抵洱海,從那裏越過瀾滄江抵達永昌府(保山),再越過怒江進入軟化都督府(騰衝),沿大船江往西南行,進入麗水都督府,經鎮西、蒼望(八莫)、金水諸城,最後抵達麗水城。
這一路上,經過通海後,一路山高水險,不斷的水陸交替,許多路段隻能坐滇馬黔驢,而出了洱海府進入永昌道後,許多路段更是直接就在密林之中行走,有的地方連路都感覺算不上,他甚至還騎上了大象。
叢林裏有無數的蛇蠍蟲蟻,那螞蟥山走半天,身上裹的再嚴密,結果都能被吸上數十隻螞蟥,咬的渾身是血。
而那巨大的蟒蛇真的如大腿粗,蚊子大如雀。
山林裏甚至雨說來就來說下就下,這一路上使者死去活來,幸好隨行的有一路府州衙門和駐軍派來的向導和大夫,才能活著到達麗水。
一路上僅老虎就遇到幾十次,幸運是跟著補給的軍隊過來的,老虎沒傷到使者,反倒是一路上被反殺了十幾隻。
那些帶路的烏蠻們打虎很有一套,有專門的虎槍,甚至他們圍獵老虎還能不傷虎皮。
在永昌道,這裏百蠻林立,被中原多稱為烏蠻,因為諸族中大多數都尚黑,而據說這些烏蠻其實很多都是原來從劍南甚至是更遠的隴右漢中等地遷移南下的,他們的祖上其實是西羌或氐人。
烏蠻尚黑,對渾身赤黑紋的老虎皮更鍾愛,部落首領穿全虎皮衣,稱為波羅皮。甚至部落裏最勇猛的戰士,也才有資格穿上全虎皮衣,而且所穿波羅皮還必須得是自己親手狩獵得來的。
立功次的,隻能前胸後背各披一塊虎皮,若再次者,隻能披胸前一塊。
一路上,帶路向導的烏蠻們,借著唐軍的軍械之利,設下陷阱圍獵老虎,雖是眾人合力獵殺,可也人人皆為屠虎勇士,那些虎皮被他們珍惜的剝下。
甚至對這位洛陽來的天子使者,為表尊敬,也特意給他製作了一件虎皮衣。大唐始祖名李虎,唐諱虎,中原早改稱虎為大蟲。對這種大蟲衣使者不敢穿,他對那些大蟲的威猛也是心有餘悸,就算是經驗豐富,武裝齊全的眾多人圍獵,但那大蟲表現出來的勇猛還是非常驚人的。
那大蟲居然能夠把他們坐騎的巨象都給撲殺,一虎掌就能拍死一匹滇馬,一口咬死一頭黔驢。
軍士身上的明光甲護心鏡,都擋不住大蟲的一擊。
一般的茶馬商隊遇到這大蟲,很可能就會團滅。
進了麗水城,終於能感受到大唐的一點熟悉氣息了。
帶有大唐氣息的軍城、要塞、烽墩,身著甲具持槍背弓的大唐邊軍,甚至還有一些隨軍的家屬,充軍的囚犯,以及一些新移民。當然也少不了一些遷移來的黨項人、突厥人、契丹人等。
麗水府下的幾座城都不大,就算是麗水城,也隻能說是一座不大的小城,而且是軍民分離的,商民居住的一般是木寨,稍大些,而旁邊的軍城則更小也更堅固。
做為麗水府的都督府所在,麗水城還不如中原的一個小縣城,不過這裏畢竟是府城,所以也還是有不少商人沿著新修的驛路過來,與蠻人交易。
附近的蠻部們都會過來出售土產,購買唐貨,甚至在麗水城外麵,修起了許多簡易的棚屋,這大是蠻子們修的,在這裏交易販賣,甚至為城中的大唐軍人、商人做些事情賺錢。
有做向導的,也有出賣力氣的,甚至也有一些是鄉勇團練,或是雇傭兵等。
總之,在這裏蠻子比唐人多,多很多。
蠻子們基本上不分男女老少都打赤腳,男人也很少穿紡織的衣物,主要是穿獸皮衣,如勇士穿虎皮衣,一般的就是什麽牛皮羊皮狗皮甚至魚皮蛇皮的都有,也有穿草裙衣的。
他們還不分男女都喜歡紋身。
不同的部落,紋的地方也不同,有的繡麵,有的繡腳,有的繡身上,有的繡胳膊,甚至還因此分出了繡麵部繡腳部繡手部等。
他們還喜歡用獸牙獸骨做裝飾,比如獵殺野豬,然後把野豬獠牙插在頭發上,把野豬皮做成腰帶。
也有拿竹籠或藤帽做成頭盔的。
王玄策向使者介紹著麗水都督府下諸羈糜州的刺史、縣令等,看著滿廳身著虎豹皮衣的這些烏蠻,簡直就是一群野人。
甚至都難以分出有什麽不同,都是一樣的黑,甚至都很矮,卻都很兇,個個紋身,穿金銀耳環戴鼻環掛獸齒項鏈的,走到哪武器都不離身。
這些蠻子就連牙齒都不放過,有的首領一口金牙,有的一口銀牙,有的一口黑齒,聽王玄策介紹說這個是金齒部首領,他們部落產金,習慣拿金鑲齒,牙掉了就鑲金齒。
而有的首領,甚至幹脆把好牙磨尖,然後外麵全套上金牙,滿嘴金燦燦。而銀齒部落的人,則是部落產銀,所以以銀飾齒。
至於黑齒部的,不產金也不產銀,他們用部落產的一種漆塗黑牙齒。
麗水城原來的部落尋傳蠻,部落村寨很多,實力還曾挺強,他們驅使大象作戰,用竹槍、弓箭打仗,穿藤甲竹盔,可麵對著當初領兵西進的王玄策,強大的尋傳部落也被打的節節敗退,被斬殺無數,最後跪地求降。
尋傳大川多金,所以尋傳蠻以前實力強也與產金有關,可以跟周邊部落交易所需之物,他們本身的生產水平非常落後,完全是傳統的刀耕火種。
燒一片山,拿個竹槍在燒過的山坡上紮洞洞,然後婦人在後麵把山稻種直接點進去,就等雨季的雨水滋潤稻種,坐等成熟了。平時打打獵捕捕漁,河裏采采金,日子以前也算過的還不錯的。
雖然在中原看來,這裏遍是瘴毒,但秦琅早就曾經總結出,所謂的五嶺之南瘴毒這些,不過是一些疫病瘧疾等等,中原人剛到嶺南,往往難以適應,所以水土不服,暑熱、蚊蟲蛇蟻這些都容易害人,尤其是北方軍隊南下,更容易出現疫病傳染等情況。
但隻要提前防備,準備好醫院,不喝生水等,情況就要好的多。
人家南蠻們不就活的挺開心嘛,自由自在。
就好比尋傳蠻,過去這裏山野遍布,還女多男少,以五妻或十妻養一夫,男子就負責訓練和打獵,女人們也能負弓而射,田野的野菜,河裏的魚蝦,山林中的蟲蟻都能弄迴家煮了吃。
反倒是山上的山稻,其實不完全是主食。
王玄策當初一路殺過瀾滄江、怒江,征服大小諸蠻百餘部,上千村寨,他帶領的唐軍並不是從中原臨時征召來的,而是在滇黔廣交這些地方來的兵,對南蠻地區的氣候十分適應,甚至本來就有不少數量的蠻族兵。
這些蠻族兵基本上屬於二代蠻,也就是在唐軍征服了那些蠻部之後出生的蠻子後代,這些人打小就被強製實行漢化教育,從小上學,寄宿漢民家庭。
上完小學十二三歲,往往也就留在了諸城,或是進商鋪做夥計做學徒,然後年紀稍大些,十六歲時接受征兵檢選,身體強健者被選入軍中服役。
這些蠻二代,其實基本上完全漢化了,甚至對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部落,都很陌生,也沒太大的感情,他們說著漢話,思維行為都如漢人,有些人甚至都說不了太完整的蠻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