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盡,祁連山上雪皚皚。
四月二十三,本是大地迴春,牲畜忙著產崽的季節,可是此時的西海,卻是一片混亂。伏允一路向西而逃,沿途燒掉那些長的正嫩綠的草,秋冬枯死的幹草被火引燃,化做燎原烈火,把那些剛長出來的嫩綠小草也全都燒為灰燼。
牧人們被迫驅趕著牛羊,帶著妻兒父母倉惶西逃。
伏允的傳令騎兵飛馳在青海湖的北岸大地,向沿途所有的吐穀渾牧民傳令,立即撤退,帶上一切撤離,向西撤,並要求他們將帶不走的物資全都燒掉,甚至是把草都給燒了。
剛產下的幼崽,直接殺死,扔入河裏。
伏允的傳令騎兵,向所遇到的牧人們描述著一個可怕的景象,東邊,唐人帶著吐穀渾的叛徒黨項人正在殺過來,他們所過之處,寸草不留,高過車輪的吐穀渾國男子都會被殺死,比車輪矮且會走的孩子留下來,被販往東土為奴,那些還不會爬的孩子會被直接摔死,有的唐兵甚至用這些年幼的孩子烤了吃肉。
而唐軍主帥秦三郎,是個殺人魔王,最喜歡吃幼兒的心肝,活活的挖出心肝來用羊尾油煎著吃,撒上胡椒粉和孜然。他每天都要吃十副心肝,還喜歡吃人腦,直接挖開頭骨,用蘆管吸食活人腦······
草原遼闊,可消息閉塞。
對於許多牧民來說,平時除了自己的家族部落外,百裏外都不會接觸到其它人,成年男子們也許還會去打仗劫掠外出見見世麵,可婦人孩子們,就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離開部落。
就算是那些年邁而幸運活下來的老人,有些出征過多次,但其實他們見識也非常有限,就算有人去過涼州去過蘭州鄯州岷州,但也很難真正接觸和了解過中原。
伏允傳令兵的話,他們深信不疑。
封閉堵塞落兵,既讓這些牧民們有時很純樸直率,但也是愚昧野蠻的,這些牧民們覺得伏允大汗肯定不會騙他們,因為有些曾經出征過的牧民,當他們去打仗的時候,攻入敵人的領地時,也經常幹些燒殺搶掠的事情。
甚至會有屠城屠村,有時在無聊的侵略中,也會以射殺那些漢人為樂趣,甚至比賽打賭等,所以他們覺得漢人肯定也會這樣,甚至比他們更狠,因為東邊的唐國更強大,那他們一定更狠。
威嚇恐懼,有時往往比真相更管用。
伏允隻用簡單的唐人威嚇,便讓沿途的牧民們紛紛的逃亡。
為了不讓那些惡魔獲得補給,牧民們把跟不上隊伍的牲畜幼崽全都殺了,把一些老邁的牲畜也都宰著,剝皮削肉帶走。
騎上馬,往駱駝身上裝上帳篷家什,驅趕著牛羊,一路向西。
越來越多的牧民們匯聚起來。
曼頭山。
這裏是吐穀渾名王家族之一,高寧王的封地。
高寧王當代家主,乙弗阿豹,人如其名,長的猶如一隻鑽山豹,豹頭環眼,雄壯威武。
一名身穿儒袍的文士騎馬過來,“大王。”
阿豹憂心忡忡,“還有多少人馬沒過來?”
“起碼還有三之一。”文士迴答,“唐騎隨時會到,我們等不了了,先撤吧。”
阿豹搖頭,“人馬是我們部落的根基,沒有人口就沒有地盤,也就沒了部落。我乙弗部這些年一年不如一年,就是人丁越來越少,牲畜越來越少,我要是把那些人馬都拋棄了,那以後乙弗部隻會越加難以翻身了。”
“我們漢人有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文士勸諫。
但阿豹聽不進去,他雖是吐穀渾名王,可實際上卻跟可汗伏允不是一族人。伏允是慕容鮮卑人,十六國時,從遼東燕國遷來的,因為是慕容鮮卑部庶支遷出,來到西北青海,故此曾一直被更早到北的乙弗部稱為阿柴虜。
乙弗部也是鮮卑人,但他們是鮮卑乙弗部的一支。
在五胡十六國那個動亂時代,他們比吐穀渾更早遷到了西北。後來吐穀渾到來,吐穀渾、吐廷、葉延,祖孫三代,在青海湖立足,不但打服了許多羌人部落,還把更早來這的乙弗等幾個鮮卑部落擊敗吞並。
乙弗部從此隨著吐穀渾家族征戰,三百年的時間,讓他們幾乎融入了吐穀渾王族,成為了吐穀渾十三名王家族之一,在誇呂統治的吐穀渾國最強盛時代,乙弗部也以人們的能征善戰而成為吐穀渾最能打的名王家族,並曾經為吐穀渾奪取河西,控製河湟穀地。
那也是乙弗部最風光的時候,誇呂大汗甚至直接把如今的鄯州廓州洮州等地分封給了乙弗家族為封地。
隻是吐穀渾的這般擴張,觸碰到了北魏的核心利益,北魏幾次大軍征討,最終數敗吐穀渾,奪迴了河西以及河湟穀地。
乙弗部也損失慘重,尤其是北魏上黨王長孫觀後來一路追擊到了此地曼頭山,乙弗與長孫的北魏軍在此決戰,乙弗拚盡全力,但最後依然是長孫觀慘勝,乙弗從此百年都沒恢複過來。
河西走廊,隴右河湟坐地這些沃土,他們從此沒能再重返。
乙弗部百年來以曼頭山為家族大本營,就是要告誡子孫,知恥而後勇,盼有朝一日能夠重複家族部落榮光。
阿豹是個有雄心也有本事的乙弗當代家主,他襲封高寧王,繼承部落後,積極努力,一麵訓練部落戰士,一邊還打造出了一支部落商隊,去與東方的王朝邊市貿易,他甚至還大力招攬一些中原的落魄書生,或是戰亂逃人。
隋季時,阿豹就招攬了許多隴右河西的士人儒生,並重用他們擔任了自己部落的職事,授權他們為自己管理部落,還趁機招了不少漢地百姓,重金請來不少工匠。在他的努力下,乙弗部這些年算是實力恢複不少。
之前的隴右之戰,阿豹沒出兵。
伏允遇襲兵敗,他也沒參與。
現在伏允從他的領地經過逃跑,要燒他的草,要他帶部落撤離,阿豹很猶豫。
多年的辛苦,若是這般撤退,那將會讓部落元氣大傷。
更重要的是,阿豹經營多年,自認為如今部落也是兵強馬壯,戰士們勇武敢戰,還有許多儒生文士出謀劃策,他部落的武器裝備精良,戰馬雄駿。
他心裏想要一戰。
蠢蠢欲動。
他想要一場勝利,一場巨大的勝利,來重振乙弗家族。
“可以不跑嗎?”
中年文士姓李,是隋末從河西逃來的,他曾是西涼王李軌的兄弟,對於李唐深懷恨意。當年李淵為穩固關內,先是假意跟李軌稱兄道弟,然後約他夾擊隴右的西秦霸王薛舉。
可當薛舉敗亡後,李淵便立即反目,約吐穀渾夾擊李軌。
最後還暗裏勾結河西豪族安氏,拉攏河西豪強士族們,最後叛亂把李軌家族掀翻了。
李軾是李軌的堂兄弟,家族傾覆,被迫流亡吐穀渾,後來遇到了阿豹,一心輔佐,隻為向李家複仇。
李軾比任何人都希望擊敗唐軍,可麵對著阿豹的詢問,還是隻能搖了搖頭。
“唐騎兵鋒正銳,可汗都已經兩敗而逃,現在人心惶惶,而唐軍卻挾新勝之勢,如雪海嘯,不可逆也。我們不妨暫退,待其鋒芒過後,再予反擊。誘敵深入,然後絞殺。”
阿豹卻捋著鋼針般的短須,眯起眼睛來。
“這是曼頭山,一百六十年前,魏主拓跋弘遣征西大將軍上黨王長孫觀來攻,與我吐穀渾戰於此曼頭山,我乙弗部與魏軍血戰七天七夜不退,國王拾寅遲遲不到,那一戰我乙弗部戰死兩萬子弟······”
“這筆血債記了一百六十年了,每代乙弗部族長繼承家業的時候,都會被鄭重的告之這筆帳,他們都希望將來有子孫能夠收迴這筆血債,能夠以中土王朝將士之人頭築起京觀,以他們的血澆灌這片草場,以此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讓他們能夠安息。”
“太久了,一代又一代,一百六十年了。我怕再這樣等下去,再也沒有機會了。”阿豹說著翻起眼皮,目露精光。
“李兄,幫我,我不想撤,我要在這裏迎戰唐軍,要跟他們算這筆一百六十年的血債。”他越說越激動,“若是能在此擊敗輕狂的唐軍,那麽我們可以趁勢反擊,殺迴隴右,奪取鄯州河湟之地,在那裏牧馬放羊,有那樣肥沃的穀地,我乙弗部能迅速的恢複壯大起來。”
李軾想了想,“大王,來的是秦三郎,整整兩萬騎,大寧王慕容順也已經歸附他麾下,率萬騎隨征。”
“大寧王?慕容順在中原做漢家狗時間太長了,骨頭都早軟掉了,唐人一來,他就馬上跪下了。況且,他那個娘本就是漢人,慕容順根本算不得正宗的吐穀渾人和鮮卑人。”阿豹對慕容順非常不屑,“他來了,正好連他一塊收拾。”
“大汗在庫山憑險而守,十萬人馬,依然一戰而潰,大王三思!”
四月二十三,本是大地迴春,牲畜忙著產崽的季節,可是此時的西海,卻是一片混亂。伏允一路向西而逃,沿途燒掉那些長的正嫩綠的草,秋冬枯死的幹草被火引燃,化做燎原烈火,把那些剛長出來的嫩綠小草也全都燒為灰燼。
牧人們被迫驅趕著牛羊,帶著妻兒父母倉惶西逃。
伏允的傳令騎兵飛馳在青海湖的北岸大地,向沿途所有的吐穀渾牧民傳令,立即撤退,帶上一切撤離,向西撤,並要求他們將帶不走的物資全都燒掉,甚至是把草都給燒了。
剛產下的幼崽,直接殺死,扔入河裏。
伏允的傳令騎兵,向所遇到的牧人們描述著一個可怕的景象,東邊,唐人帶著吐穀渾的叛徒黨項人正在殺過來,他們所過之處,寸草不留,高過車輪的吐穀渾國男子都會被殺死,比車輪矮且會走的孩子留下來,被販往東土為奴,那些還不會爬的孩子會被直接摔死,有的唐兵甚至用這些年幼的孩子烤了吃肉。
而唐軍主帥秦三郎,是個殺人魔王,最喜歡吃幼兒的心肝,活活的挖出心肝來用羊尾油煎著吃,撒上胡椒粉和孜然。他每天都要吃十副心肝,還喜歡吃人腦,直接挖開頭骨,用蘆管吸食活人腦······
草原遼闊,可消息閉塞。
對於許多牧民來說,平時除了自己的家族部落外,百裏外都不會接觸到其它人,成年男子們也許還會去打仗劫掠外出見見世麵,可婦人孩子們,就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離開部落。
就算是那些年邁而幸運活下來的老人,有些出征過多次,但其實他們見識也非常有限,就算有人去過涼州去過蘭州鄯州岷州,但也很難真正接觸和了解過中原。
伏允傳令兵的話,他們深信不疑。
封閉堵塞落兵,既讓這些牧民們有時很純樸直率,但也是愚昧野蠻的,這些牧民們覺得伏允大汗肯定不會騙他們,因為有些曾經出征過的牧民,當他們去打仗的時候,攻入敵人的領地時,也經常幹些燒殺搶掠的事情。
甚至會有屠城屠村,有時在無聊的侵略中,也會以射殺那些漢人為樂趣,甚至比賽打賭等,所以他們覺得漢人肯定也會這樣,甚至比他們更狠,因為東邊的唐國更強大,那他們一定更狠。
威嚇恐懼,有時往往比真相更管用。
伏允隻用簡單的唐人威嚇,便讓沿途的牧民們紛紛的逃亡。
為了不讓那些惡魔獲得補給,牧民們把跟不上隊伍的牲畜幼崽全都殺了,把一些老邁的牲畜也都宰著,剝皮削肉帶走。
騎上馬,往駱駝身上裝上帳篷家什,驅趕著牛羊,一路向西。
越來越多的牧民們匯聚起來。
曼頭山。
這裏是吐穀渾名王家族之一,高寧王的封地。
高寧王當代家主,乙弗阿豹,人如其名,長的猶如一隻鑽山豹,豹頭環眼,雄壯威武。
一名身穿儒袍的文士騎馬過來,“大王。”
阿豹憂心忡忡,“還有多少人馬沒過來?”
“起碼還有三之一。”文士迴答,“唐騎隨時會到,我們等不了了,先撤吧。”
阿豹搖頭,“人馬是我們部落的根基,沒有人口就沒有地盤,也就沒了部落。我乙弗部這些年一年不如一年,就是人丁越來越少,牲畜越來越少,我要是把那些人馬都拋棄了,那以後乙弗部隻會越加難以翻身了。”
“我們漢人有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文士勸諫。
但阿豹聽不進去,他雖是吐穀渾名王,可實際上卻跟可汗伏允不是一族人。伏允是慕容鮮卑人,十六國時,從遼東燕國遷來的,因為是慕容鮮卑部庶支遷出,來到西北青海,故此曾一直被更早到北的乙弗部稱為阿柴虜。
乙弗部也是鮮卑人,但他們是鮮卑乙弗部的一支。
在五胡十六國那個動亂時代,他們比吐穀渾更早遷到了西北。後來吐穀渾到來,吐穀渾、吐廷、葉延,祖孫三代,在青海湖立足,不但打服了許多羌人部落,還把更早來這的乙弗等幾個鮮卑部落擊敗吞並。
乙弗部從此隨著吐穀渾家族征戰,三百年的時間,讓他們幾乎融入了吐穀渾王族,成為了吐穀渾十三名王家族之一,在誇呂統治的吐穀渾國最強盛時代,乙弗部也以人們的能征善戰而成為吐穀渾最能打的名王家族,並曾經為吐穀渾奪取河西,控製河湟穀地。
那也是乙弗部最風光的時候,誇呂大汗甚至直接把如今的鄯州廓州洮州等地分封給了乙弗家族為封地。
隻是吐穀渾的這般擴張,觸碰到了北魏的核心利益,北魏幾次大軍征討,最終數敗吐穀渾,奪迴了河西以及河湟穀地。
乙弗部也損失慘重,尤其是北魏上黨王長孫觀後來一路追擊到了此地曼頭山,乙弗與長孫的北魏軍在此決戰,乙弗拚盡全力,但最後依然是長孫觀慘勝,乙弗從此百年都沒恢複過來。
河西走廊,隴右河湟坐地這些沃土,他們從此沒能再重返。
乙弗部百年來以曼頭山為家族大本營,就是要告誡子孫,知恥而後勇,盼有朝一日能夠重複家族部落榮光。
阿豹是個有雄心也有本事的乙弗當代家主,他襲封高寧王,繼承部落後,積極努力,一麵訓練部落戰士,一邊還打造出了一支部落商隊,去與東方的王朝邊市貿易,他甚至還大力招攬一些中原的落魄書生,或是戰亂逃人。
隋季時,阿豹就招攬了許多隴右河西的士人儒生,並重用他們擔任了自己部落的職事,授權他們為自己管理部落,還趁機招了不少漢地百姓,重金請來不少工匠。在他的努力下,乙弗部這些年算是實力恢複不少。
之前的隴右之戰,阿豹沒出兵。
伏允遇襲兵敗,他也沒參與。
現在伏允從他的領地經過逃跑,要燒他的草,要他帶部落撤離,阿豹很猶豫。
多年的辛苦,若是這般撤退,那將會讓部落元氣大傷。
更重要的是,阿豹經營多年,自認為如今部落也是兵強馬壯,戰士們勇武敢戰,還有許多儒生文士出謀劃策,他部落的武器裝備精良,戰馬雄駿。
他心裏想要一戰。
蠢蠢欲動。
他想要一場勝利,一場巨大的勝利,來重振乙弗家族。
“可以不跑嗎?”
中年文士姓李,是隋末從河西逃來的,他曾是西涼王李軌的兄弟,對於李唐深懷恨意。當年李淵為穩固關內,先是假意跟李軌稱兄道弟,然後約他夾擊隴右的西秦霸王薛舉。
可當薛舉敗亡後,李淵便立即反目,約吐穀渾夾擊李軌。
最後還暗裏勾結河西豪族安氏,拉攏河西豪強士族們,最後叛亂把李軌家族掀翻了。
李軾是李軌的堂兄弟,家族傾覆,被迫流亡吐穀渾,後來遇到了阿豹,一心輔佐,隻為向李家複仇。
李軾比任何人都希望擊敗唐軍,可麵對著阿豹的詢問,還是隻能搖了搖頭。
“唐騎兵鋒正銳,可汗都已經兩敗而逃,現在人心惶惶,而唐軍卻挾新勝之勢,如雪海嘯,不可逆也。我們不妨暫退,待其鋒芒過後,再予反擊。誘敵深入,然後絞殺。”
阿豹卻捋著鋼針般的短須,眯起眼睛來。
“這是曼頭山,一百六十年前,魏主拓跋弘遣征西大將軍上黨王長孫觀來攻,與我吐穀渾戰於此曼頭山,我乙弗部與魏軍血戰七天七夜不退,國王拾寅遲遲不到,那一戰我乙弗部戰死兩萬子弟······”
“這筆血債記了一百六十年了,每代乙弗部族長繼承家業的時候,都會被鄭重的告之這筆帳,他們都希望將來有子孫能夠收迴這筆血債,能夠以中土王朝將士之人頭築起京觀,以他們的血澆灌這片草場,以此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讓他們能夠安息。”
“太久了,一代又一代,一百六十年了。我怕再這樣等下去,再也沒有機會了。”阿豹說著翻起眼皮,目露精光。
“李兄,幫我,我不想撤,我要在這裏迎戰唐軍,要跟他們算這筆一百六十年的血債。”他越說越激動,“若是能在此擊敗輕狂的唐軍,那麽我們可以趁勢反擊,殺迴隴右,奪取鄯州河湟之地,在那裏牧馬放羊,有那樣肥沃的穀地,我乙弗部能迅速的恢複壯大起來。”
李軾想了想,“大王,來的是秦三郎,整整兩萬騎,大寧王慕容順也已經歸附他麾下,率萬騎隨征。”
“大寧王?慕容順在中原做漢家狗時間太長了,骨頭都早軟掉了,唐人一來,他就馬上跪下了。況且,他那個娘本就是漢人,慕容順根本算不得正宗的吐穀渾人和鮮卑人。”阿豹對慕容順非常不屑,“他來了,正好連他一塊收拾。”
“大汗在庫山憑險而守,十萬人馬,依然一戰而潰,大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