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魏長征這樣的決定,說起來也並沒有什麽錯,隻要不發生戰事,那麽讓這些閑下來的將士來開墾荒田,並且種地,也確實是一個好法子,也確實能緩解景朝國庫的財政危機。
若是沒有意外,到了秋收之時,魏長征也確實會攬到不小的功勞。
但他錯就錯在,將將士們抽調開的時機不對。
最開始時,魏長征因為收到了京中來的信,道是鎮國公薑珩斷言北蠻必定會進犯景朝,顧忌著有可能會發動戰事的北蠻,魏長征就隻不過抽調了一小部分的邊關將士去開荒,剩下的一大部分,則仍嚴密的防守著。
但如此近一個月下來,北蠻那裏都沒有任何的消息,魏長征漸漸的也就將那點謹慎給拋到了一邊去,開始抽調至少一半的將士去開荒。
對於魏長征這樣的決定,邊關將士之中,也不是沒有人反對。
就比如薑珩身邊的幾名參將,就曾與魏長征發生過極為激烈的衝突,試圖阻止魏長征讓將士們去開荒的決定。
隻不過,薑珩離開之後,魏長征確實就是所有人之中品級最高的那個人,這幾名參將就算是再怎麽想製止,到底也是無可奈何的。
不過,這幾名參將雖然沒能最終阻止魏長征將將士們都派去開荒,卻也約束著他們手底下的人,這些人可以說是薑珩嫡係中的嫡係,魏長征就算以地位壓人,也沒能起到什麽作用,到最後自然也就隻能不了了之了。
也正因為薑珩的這些嫡係不肯去開荒,所以魏長征幹脆就將這一部分將士安排著戍守邊城。
不過,羊毛也不能逮著一隻羊來薅不是,就算這些將士比起開荒更願意鎮守邊關,但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總是會累的,當然也就要換防了。
也就在這一天換防之後,這部分一下勤於操練的將士拖著疲憊的身軀迴了營地裏休息,而換上了一部分天天開荒的將士守城,意外突然發生了。
因為魏長征壓根兒就不以為會有什麽意外,所以這段時間壓根兒就沒有派出斥候去偵察有可能存在的敵情,以至於敵人都來到了肉眼可見的地方,才總算是被哨塔上的哨兵發現了。
可這時,又如何來得及呢?
毫無疑問,這突然來進犯邊關的,正是北蠻。
北蠻人顯然是早有預謀的,本就是有心算無心,再加上剛剛換防的將士這段時間還都忙於耕作,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好好操練過了,這樣兩方人馬撞到一起,誰輸誰贏也就可想而知了。
雖然,因為有著城牆的阻擋,北蠻並未能夠一舉破城,但北蠻的進犯,以及魏長征那錯誤的策略,卻讓將士們的士氣極為低迷。
與士氣低迷的景朝將士相比,北蠻那邊卻是兵強馬壯,士氣大振,兩方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對比。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景朝處於守城方,相對來說占據了一些便利,但若是魏長征不能快速的重振士氣,以及扭轉將士們因為長期耕作而荒廢了操練帶來的不利影響,邊關就真的危險了。
最開始時,魏長征倒也嚐試過做些什麽,甚至,為了讓將士們重振士氣,他還曾親自迎戰北蠻,隻不過魏長征以前征戰的經驗著實少,親自出戰的結果卻是差點被北蠻人給斬落馬下,要不是隨著他一起出戰的薑珩一手帶出來的一位參將危機時刻將他拽到了自己的馬上,隻怕魏長征還真就要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這樣一來,魏長征的出戰不僅沒能重振士氣,反而還讓士氣更加低迷了。
魏長征這樣的表現,當然是很讓人失望的。
對於邊關的將士們來說,從前的二十年來,帶著他們牢牢守在邊關的,一直都是薑珩,如今薑珩迴京了,來了一個魏長征,他們就算不要求魏長征像薑珩一樣厲害,但好歹也不要差得太遠啊!
以前有薑珩作為主帥,魏長征隻不過是聽從薑珩的命令行事而已,倒也打了幾場勝仗,但現在薑珩這個主帥離開未歸,魏長征總算是能夠自己作主了,卻隻得來這麽一個結果。
魏長征用他的實際表現告訴了將士們,比起薑珩來,他差的還不是一點半點。
這內憂外患之下,魏長征也沒能頂多久,很快就將邊關的情況八百裏加急送往了京城。
接到邊關的戰報,朝廷自然是舉朝皆驚。
但在震驚的同時,文武百官卻都隻能將自己的震驚斂在心中,不敢在表麵顯露出來。
至於這原因嘛……
那還用說嗎?
景文帝與鎮國公這對君臣,不就是為的北蠻的事才變得疏遠起來的麽?
那時候鎮國公言之鑿鑿,道是北蠻定是有不臣之心,有很大可能會趁著景朝還未來得及恢複元氣,行那落井下石之舉。
事實證明,鎮國公的判斷一點也沒有錯。
可是,當時的景文帝不肯相信啊!
也不知道是真的不相信,還是因為別的什麽原因不能相信,總之,一對君臣就為著這件事不歡而散了。
原本,若是北蠻真的沒有進犯景朝,那倒也沒什麽。
可現在……
北蠻真的進犯景朝,而且被景文帝委以重任的魏長征卻是出了這麽一個昏招,弄得邊關將士如今士氣低迷,一個不好就要出大亂子,那這可就尷尬了。
畢竟,原本,若是真的聽從了鎮國公的建議,或者直接讓鎮國公迴到邊關,這一切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顧忌著景文帝那裏可能會有的反應,朝中百官對此事都閉口不言。
與朝中百官的反應完全不同的是,京城的百姓們在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卻是毫不掩飾的就議論開了。
景朝與西夷打了二十來年的仗,好不容易兩國才總算是議和了,而且還是在景朝占據優勢的情況下議和的,百姓們覺得自己總算是可以鬆上一口氣了,哪裏能想到,才解決了一個西夷,就又來了一個北蠻呢?
為此,百姓們都難免覺得人心惶惶的。
若是沒有意外,到了秋收之時,魏長征也確實會攬到不小的功勞。
但他錯就錯在,將將士們抽調開的時機不對。
最開始時,魏長征因為收到了京中來的信,道是鎮國公薑珩斷言北蠻必定會進犯景朝,顧忌著有可能會發動戰事的北蠻,魏長征就隻不過抽調了一小部分的邊關將士去開荒,剩下的一大部分,則仍嚴密的防守著。
但如此近一個月下來,北蠻那裏都沒有任何的消息,魏長征漸漸的也就將那點謹慎給拋到了一邊去,開始抽調至少一半的將士去開荒。
對於魏長征這樣的決定,邊關將士之中,也不是沒有人反對。
就比如薑珩身邊的幾名參將,就曾與魏長征發生過極為激烈的衝突,試圖阻止魏長征讓將士們去開荒的決定。
隻不過,薑珩離開之後,魏長征確實就是所有人之中品級最高的那個人,這幾名參將就算是再怎麽想製止,到底也是無可奈何的。
不過,這幾名參將雖然沒能最終阻止魏長征將將士們都派去開荒,卻也約束著他們手底下的人,這些人可以說是薑珩嫡係中的嫡係,魏長征就算以地位壓人,也沒能起到什麽作用,到最後自然也就隻能不了了之了。
也正因為薑珩的這些嫡係不肯去開荒,所以魏長征幹脆就將這一部分將士安排著戍守邊城。
不過,羊毛也不能逮著一隻羊來薅不是,就算這些將士比起開荒更願意鎮守邊關,但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總是會累的,當然也就要換防了。
也就在這一天換防之後,這部分一下勤於操練的將士拖著疲憊的身軀迴了營地裏休息,而換上了一部分天天開荒的將士守城,意外突然發生了。
因為魏長征壓根兒就不以為會有什麽意外,所以這段時間壓根兒就沒有派出斥候去偵察有可能存在的敵情,以至於敵人都來到了肉眼可見的地方,才總算是被哨塔上的哨兵發現了。
可這時,又如何來得及呢?
毫無疑問,這突然來進犯邊關的,正是北蠻。
北蠻人顯然是早有預謀的,本就是有心算無心,再加上剛剛換防的將士這段時間還都忙於耕作,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好好操練過了,這樣兩方人馬撞到一起,誰輸誰贏也就可想而知了。
雖然,因為有著城牆的阻擋,北蠻並未能夠一舉破城,但北蠻的進犯,以及魏長征那錯誤的策略,卻讓將士們的士氣極為低迷。
與士氣低迷的景朝將士相比,北蠻那邊卻是兵強馬壯,士氣大振,兩方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對比。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景朝處於守城方,相對來說占據了一些便利,但若是魏長征不能快速的重振士氣,以及扭轉將士們因為長期耕作而荒廢了操練帶來的不利影響,邊關就真的危險了。
最開始時,魏長征倒也嚐試過做些什麽,甚至,為了讓將士們重振士氣,他還曾親自迎戰北蠻,隻不過魏長征以前征戰的經驗著實少,親自出戰的結果卻是差點被北蠻人給斬落馬下,要不是隨著他一起出戰的薑珩一手帶出來的一位參將危機時刻將他拽到了自己的馬上,隻怕魏長征還真就要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這樣一來,魏長征的出戰不僅沒能重振士氣,反而還讓士氣更加低迷了。
魏長征這樣的表現,當然是很讓人失望的。
對於邊關的將士們來說,從前的二十年來,帶著他們牢牢守在邊關的,一直都是薑珩,如今薑珩迴京了,來了一個魏長征,他們就算不要求魏長征像薑珩一樣厲害,但好歹也不要差得太遠啊!
以前有薑珩作為主帥,魏長征隻不過是聽從薑珩的命令行事而已,倒也打了幾場勝仗,但現在薑珩這個主帥離開未歸,魏長征總算是能夠自己作主了,卻隻得來這麽一個結果。
魏長征用他的實際表現告訴了將士們,比起薑珩來,他差的還不是一點半點。
這內憂外患之下,魏長征也沒能頂多久,很快就將邊關的情況八百裏加急送往了京城。
接到邊關的戰報,朝廷自然是舉朝皆驚。
但在震驚的同時,文武百官卻都隻能將自己的震驚斂在心中,不敢在表麵顯露出來。
至於這原因嘛……
那還用說嗎?
景文帝與鎮國公這對君臣,不就是為的北蠻的事才變得疏遠起來的麽?
那時候鎮國公言之鑿鑿,道是北蠻定是有不臣之心,有很大可能會趁著景朝還未來得及恢複元氣,行那落井下石之舉。
事實證明,鎮國公的判斷一點也沒有錯。
可是,當時的景文帝不肯相信啊!
也不知道是真的不相信,還是因為別的什麽原因不能相信,總之,一對君臣就為著這件事不歡而散了。
原本,若是北蠻真的沒有進犯景朝,那倒也沒什麽。
可現在……
北蠻真的進犯景朝,而且被景文帝委以重任的魏長征卻是出了這麽一個昏招,弄得邊關將士如今士氣低迷,一個不好就要出大亂子,那這可就尷尬了。
畢竟,原本,若是真的聽從了鎮國公的建議,或者直接讓鎮國公迴到邊關,這一切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顧忌著景文帝那裏可能會有的反應,朝中百官對此事都閉口不言。
與朝中百官的反應完全不同的是,京城的百姓們在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卻是毫不掩飾的就議論開了。
景朝與西夷打了二十來年的仗,好不容易兩國才總算是議和了,而且還是在景朝占據優勢的情況下議和的,百姓們覺得自己總算是可以鬆上一口氣了,哪裏能想到,才解決了一個西夷,就又來了一個北蠻呢?
為此,百姓們都難免覺得人心惶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