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珩似是一點也不奇怪會從景文帝的嘴裏聽到這樣的疑問,當即道:“聖上,若是往常,既然是西夷人主動求和,您就算是拒絕和親,那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這次……”
說到這裏,薑珩抿緊了唇,顯然是有些為難。
景文帝一看薑珩如此,立即就知道,這件事之中隻怕還另有隱情,追問道:“薑愛卿,這次如何?”
薑珩仔細思忖了一番:“迴稟聖上,依著臣得到的消息,這次西夷之所以會主動求和,除了因為西夷拖了二十年之後已經拖不起了,還有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景文帝靜靜等著薑珩的下文。
“西夷人信奉薩滿,如遇大事向來有向薩滿問吉兇的習慣,這次決定求和之前,西夷的可汗曾就這件事諮詢過王室供奉的大薩滿,大薩滿那裏的指示是,這次求和的同時若是能達成和親便是最大的吉兆,若是不行……”薑珩頓了頓,“按著西夷人對於大薩滿的信任,若是和親之事不能談成,臣隻怕,議和之事還會再生波瀾……”
景文帝緊緊皺起了眉頭。
議和一事,不僅對於西夷來說極為重要,對於景朝,同樣是極為重要的。
西夷人打了這二十來年拖不起了,景朝也同樣是如此,甚至,景朝承受的壓力還要更大。
這些年來,因為有薑珩的存在,景朝在邊關的戰事之中雖然占據了優勢,甚至還將西夷人牢牢的擋在了邊境之外,沒叫任何一個西夷人踏進景朝的範圍半步,但西夷人就像是餓極了的狼一樣,二十來年一直都緊緊咬著景朝不放。
而這一場場的戰事,就像是一張巨獸的嘴一樣,源源不斷的吞噬著景朝國庫裏的銀子,若不是景朝有一位手段厲害的戶部尚書,隻怕國庫裏的銀子早就全填到邊關的戰事裏去了。
就算是這樣,如今國庫裏的銀子也是少得可憐,景文帝這些年來最希望的就是景朝各地都能夠風調雨順,不要發生什麽大的災禍。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願望,一來是景文帝作為一國之君,自然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長治久安,但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庫裏根本就沒有足夠的銀子來應付一場大的災禍了。
好在,也不知道是不是景文帝的祈願生了效,這些年景朝雖然小的災禍時常會有,但大的天災卻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此才讓國庫一直撐到了現在。
若是戰事再持續下去……
景文帝隻怕都要琢磨起要去哪裏找銀子來填窟窿了。
在這個時候,西夷主動求和,對景文帝,對整個景朝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可和親……
這也確實不是景文帝所願。
若西夷送過來的和親公主是個安分的倒也還好,後宮也不是養不起一個人,但若那個是個喜歡攪事的,就憑著她那特殊的身份,隻怕就能將後宮攪得風雨不斷。
景文帝前麵這幾十年從來不曾因為後宮之中而煩心,難不成如今都年過半百了,反而還要體會一下這般感覺?
這樣想著,景文帝的眉頭不由越擰越緊。
薑珩見狀,道:“聖上,西夷主動求和,對我朝亦是一件好事,兩國交戰多年,景朝百姓為此也提心吊膽了多年,若是能由此徹底平息戰事,於國於民,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雖然薑珩沒有明著勸景文帝接受和親之事,但他話中分明就是這樣的意思。
景文帝聞言,心中便不由微微一動。
身為帝王,就沒有不多疑的,畢竟這大好的河山,這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握在了手中,卻又如何能不懷疑其他人會想盡了法子的將這一切都搶過去?
也正因為如此,平王府才會多年如一日的低調。
這些年來,因為在邊關立下的功勞實在是讓人無法忽視,薑珩一步步的從鎮國將軍成了如今的鎮國公,幾乎已經到了賞無可賞的程度,要說景文帝心裏對於薑珩沒有忌憚,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不過,就算心中忌憚,但景文帝知道,邊關還需要薑珩,景朝也需要薑珩,所以他一直將這忌憚壓在了心裏,從來沒有表現過半分。
景文帝知道自己多疑,但身為帝王,對於薑珩這種手裏握著兵權的重臣,若是連這點忌憚都沒有,他又如何能牢牢壓著下麵的臣子這麽多年呢?
他原本以為,薑珩應該知道,若是邊關的戰事平息了,隻怕他這個鎮國公便不可能再像如今這般風光了,甚至,景文帝還想過,就算兩國有議和的契機,隻怕薑珩也會從中作梗,將議和的可能給攪得一點不剩。
卻不想……
最先出言勸他的,卻也是薑珩。
是他真的太過多疑了,竟然懷疑起這樣一位為國為民的臣子,還是因為薑珩將自己的心思藏得太深了呢?
景文帝微微頓了頓,這才道:“薑愛卿,此事,朕自會仔細考慮。”
說到這裏,景文帝不由得微微搖了搖頭。
說是會考慮,但其實早在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的心裏就已經有了答案了。
如果隻是後宮裏多收一位美人,就能夠讓兩國的戰事徹底的平息下來,就算可想而知的之後會有一些麻煩,但景文帝也一定會同意的。
畢竟,做了幾十年的帝王,景文帝早就已經知道了,就算身為君王,也不可能真正的隨心所欲,到底還是需要為了許多事做出一些妥協的。
就比如,和親之事。
這般一想,景文帝心中難免有些煩悶。
他朝著薑珩擺了擺手,“薑愛卿,安置西夷來使一事,就交給你了。”
“聖上……”薑珩還想說話。
接待他國來使一事,本應該由鴻臚寺接手的,他這個鎮國公若是接了這差事,那不是在搶人的飯碗嗎?
鴻臚寺的人一年到頭也不見得能發揮出什麽作用來,如今好不容易西夷人主動派出使團求和,正到了他們大展身手的時候,卻被薑珩給搶了先,這不是平白招人恨嗎?
說到這裏,薑珩抿緊了唇,顯然是有些為難。
景文帝一看薑珩如此,立即就知道,這件事之中隻怕還另有隱情,追問道:“薑愛卿,這次如何?”
薑珩仔細思忖了一番:“迴稟聖上,依著臣得到的消息,這次西夷之所以會主動求和,除了因為西夷拖了二十年之後已經拖不起了,還有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景文帝靜靜等著薑珩的下文。
“西夷人信奉薩滿,如遇大事向來有向薩滿問吉兇的習慣,這次決定求和之前,西夷的可汗曾就這件事諮詢過王室供奉的大薩滿,大薩滿那裏的指示是,這次求和的同時若是能達成和親便是最大的吉兆,若是不行……”薑珩頓了頓,“按著西夷人對於大薩滿的信任,若是和親之事不能談成,臣隻怕,議和之事還會再生波瀾……”
景文帝緊緊皺起了眉頭。
議和一事,不僅對於西夷來說極為重要,對於景朝,同樣是極為重要的。
西夷人打了這二十來年拖不起了,景朝也同樣是如此,甚至,景朝承受的壓力還要更大。
這些年來,因為有薑珩的存在,景朝在邊關的戰事之中雖然占據了優勢,甚至還將西夷人牢牢的擋在了邊境之外,沒叫任何一個西夷人踏進景朝的範圍半步,但西夷人就像是餓極了的狼一樣,二十來年一直都緊緊咬著景朝不放。
而這一場場的戰事,就像是一張巨獸的嘴一樣,源源不斷的吞噬著景朝國庫裏的銀子,若不是景朝有一位手段厲害的戶部尚書,隻怕國庫裏的銀子早就全填到邊關的戰事裏去了。
就算是這樣,如今國庫裏的銀子也是少得可憐,景文帝這些年來最希望的就是景朝各地都能夠風調雨順,不要發生什麽大的災禍。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願望,一來是景文帝作為一國之君,自然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長治久安,但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庫裏根本就沒有足夠的銀子來應付一場大的災禍了。
好在,也不知道是不是景文帝的祈願生了效,這些年景朝雖然小的災禍時常會有,但大的天災卻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此才讓國庫一直撐到了現在。
若是戰事再持續下去……
景文帝隻怕都要琢磨起要去哪裏找銀子來填窟窿了。
在這個時候,西夷主動求和,對景文帝,對整個景朝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可和親……
這也確實不是景文帝所願。
若西夷送過來的和親公主是個安分的倒也還好,後宮也不是養不起一個人,但若那個是個喜歡攪事的,就憑著她那特殊的身份,隻怕就能將後宮攪得風雨不斷。
景文帝前麵這幾十年從來不曾因為後宮之中而煩心,難不成如今都年過半百了,反而還要體會一下這般感覺?
這樣想著,景文帝的眉頭不由越擰越緊。
薑珩見狀,道:“聖上,西夷主動求和,對我朝亦是一件好事,兩國交戰多年,景朝百姓為此也提心吊膽了多年,若是能由此徹底平息戰事,於國於民,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雖然薑珩沒有明著勸景文帝接受和親之事,但他話中分明就是這樣的意思。
景文帝聞言,心中便不由微微一動。
身為帝王,就沒有不多疑的,畢竟這大好的河山,這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握在了手中,卻又如何能不懷疑其他人會想盡了法子的將這一切都搶過去?
也正因為如此,平王府才會多年如一日的低調。
這些年來,因為在邊關立下的功勞實在是讓人無法忽視,薑珩一步步的從鎮國將軍成了如今的鎮國公,幾乎已經到了賞無可賞的程度,要說景文帝心裏對於薑珩沒有忌憚,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不過,就算心中忌憚,但景文帝知道,邊關還需要薑珩,景朝也需要薑珩,所以他一直將這忌憚壓在了心裏,從來沒有表現過半分。
景文帝知道自己多疑,但身為帝王,對於薑珩這種手裏握著兵權的重臣,若是連這點忌憚都沒有,他又如何能牢牢壓著下麵的臣子這麽多年呢?
他原本以為,薑珩應該知道,若是邊關的戰事平息了,隻怕他這個鎮國公便不可能再像如今這般風光了,甚至,景文帝還想過,就算兩國有議和的契機,隻怕薑珩也會從中作梗,將議和的可能給攪得一點不剩。
卻不想……
最先出言勸他的,卻也是薑珩。
是他真的太過多疑了,竟然懷疑起這樣一位為國為民的臣子,還是因為薑珩將自己的心思藏得太深了呢?
景文帝微微頓了頓,這才道:“薑愛卿,此事,朕自會仔細考慮。”
說到這裏,景文帝不由得微微搖了搖頭。
說是會考慮,但其實早在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的心裏就已經有了答案了。
如果隻是後宮裏多收一位美人,就能夠讓兩國的戰事徹底的平息下來,就算可想而知的之後會有一些麻煩,但景文帝也一定會同意的。
畢竟,做了幾十年的帝王,景文帝早就已經知道了,就算身為君王,也不可能真正的隨心所欲,到底還是需要為了許多事做出一些妥協的。
就比如,和親之事。
這般一想,景文帝心中難免有些煩悶。
他朝著薑珩擺了擺手,“薑愛卿,安置西夷來使一事,就交給你了。”
“聖上……”薑珩還想說話。
接待他國來使一事,本應該由鴻臚寺接手的,他這個鎮國公若是接了這差事,那不是在搶人的飯碗嗎?
鴻臚寺的人一年到頭也不見得能發揮出什麽作用來,如今好不容易西夷人主動派出使團求和,正到了他們大展身手的時候,卻被薑珩給搶了先,這不是平白招人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