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一臉興味盎然的雷寅雙,花姐忍不住道:「原隻要我來就好,你不該來的。」
雷寅雙一邊抻著脖子往那正門處迎賓的人群裏找著江葦青的身影,一邊答著花姐道:「我知道您擔心什麽。可事實上,不管我來不來,有心想要傳話的人,肯定還是有話要說的——我來,說我果然想巴結他們家;我不來,隻怕又要說我做賊心虛什麽什麽的了。既這樣,我幹嘛管別人怎麽說!再說了,被人硬跟小兔扯在一處的,又不止我一個。」
確實,如今京裏有關江葦青婚事的各種謠傳裏,被提到的女孩可不止雷寅雙一個。包括安遠侯府大姑娘石慧、江葦青的表姐孫瑩,還有他那死黨陸山的雙胞胎妹妹陸月,甚至包括長寧長公主家那個才九歲的蘇瑞……幾乎可以說,京裏所有有份量的人家裏,隻要有年滿十歲還未嫁的女兒,都被人拉出來跟江葦青配對過。也因此,雷寅雙才覺得雷爹和花姐是反應過激了。
她一邊說著一邊向正門外張望著。可還沒等她找到江葦青,她們的馬車已經被人帶進了車馬院。
一進那車馬院,隻隔著那車窗,雷寅雙就已經體會到,這侯府的氣派果然和她家這種新貴人家不同,人手多了不知凡幾。這會兒那馬車院裏伺候著各家女眷們下車的丫鬟、並引路的婆子,林林總總,竟足有三四十人之多。加上那些雖然下了馬車,卻因各種原因暫時沒有進二門,隻站在車旁唿朋喚友的女眷們,竟是把個寬敞的車馬院擠了個滿滿當當。
雷寅雙和花姐這裏才一下車,便引得那些寒暄著的貴婦們都扭頭看了過來。而雖說雷寅雙進京都已經有小半年了,可因花姐和雷爹尚未在京城站穩腳跟,他們怕她在那些不熟的應酬場合裏吃虧,所以一般都不帶她出去的。因此,竟是除了那有資格參加宮宴的幾位曾見過她外,那些品級略差的,今兒還是頭一次見到雷寅雙本人。
更何況,如今因著選妃之事,還有她和江葦青之間的流言,叫她「風頭正勁」。
若換作別人,被這麽多懷著各種心思的眼看著,不定就得怯場了,虧得這是雷寅雙,隻目不斜視地跟著花姐,由江家領路的婆子領進了二門。
那婆子在前頭領著路,卻總在自以為沒人注意的時候,拿眼角睃著雷寅雙。嫣然和春歌見了,便不以為然地對了個眼兒,卻是更加提起精氣神兒,拿出馮嬤嬤親授的規矩,竟是行不動裙,笑不露齒,好一派宮廷級別的禮儀規範!
隻可惜她家姑娘弱了些。從車馬院出來時,雷寅雙還是目不斜視地走著,可出了車馬院後,她便開始好奇地東張西望起來。
二門旁有一道花牆,花牆上開著一個大大的月亮門,月亮門外,便是侯府的正廳了。這會兒那裏正人聲鼎沸。雷寅雙有心想往那邊廳上看一眼,卻□□歌和嫣然一左一右扶住她,暗暗提醒著她規矩禮儀。雷寅雙隻得從那月亮門上收迴眼,跟在花姐身後進了二門。
進了二門後,便隻見眼前一座氣派的花廳。花廳旁一道角門出去,可以看到後麵層層疊疊的屋宇,以及鬱鬱蔥蔥的花木,卻是叫人看不出來,到底哪裏才是江葦青的院落。
雷寅雙正想著這個問題時,那領路的婆子已經退了下去,一個年約三旬左右的婦人迎了上來,向著花姐屈膝一禮,口稱「程氏」。雷寅雙那東瞅西瞧的眼,立時收迴來,落在這程氏的身上——這府裏的老太君就姓程,偏此人做著婦人打扮,卻隻自稱程氏,沒有說出夫家姓氏……就是說,十有八-九,這位就是那位江大公子的生母了!
而雖說一般這種正經宴客的場合裏,講規矩的人家是不可能把一個妾給拉出來主事的,可到底鎮遠侯沒個正妻,且府裏又隻有一個老太太,讓這程氏充作管家娘子迎一迎賓,倒也不算是壞了規矩。
何況,所謂「寧叫人知莫叫人見」,這府裏對外可是一直都說是由老太太掌家的,至於內裏幹坤,別人誰又管得著呢。
雖然眼前的婦人生著一副知情達理的麵孔,雷寅雙卻因著江葦青的關係,對她生不出半絲的好感來。偏這程氏還裝著個大家奶奶的氣度,看著花姐的眼神裏帶著一抹不易為人所察覺的輕蔑。
於是「護犢子」的雷寅雙立時就惱了,雖然明明聽著別人都稱唿這程氏為「程娘子」,她卻故意叫著她「程姨娘」,直叫得那程氏的笑臉立時就僵住了。
且說自江葦青的母親故去後,程老太太和程氏就有心想要叫那鎮遠侯將她「扶正」,可侯爺總藉口說會惹宮裏不高興而推託著。漸漸的,程氏也看明白了,侯爺是不可能為了她跟皇家決裂的,於是她隻得歇了那心思。不過,江封倒也允諾了她,此生他再不續弦。因此,雖然對外說,這侯府裏是老太太當家,其實真正的當家人一直都是她。這在京城,原就是個公開的秘密,也因此,不管是府裏的下來,還是京裏那些貴婦們,提起她時,都刻意忽略過她那妾室的身份,不稱唿她「姨娘」,而以「娘子」稱之。
直到這鄉下來的野丫頭,當眾喊出她好多年都不曾聽到過的「程姨娘」三個字,程氏才赫然驚覺到,便是她自欺欺人,以為自己是這府裏的女主人,其實她一直都不是……不過是個女管家而已……
程氏內心悲憤不已時,臉上卻仍是不得不堆著笑,把雷寅雙母女引進了花廳。
</br>
雷寅雙一邊抻著脖子往那正門處迎賓的人群裏找著江葦青的身影,一邊答著花姐道:「我知道您擔心什麽。可事實上,不管我來不來,有心想要傳話的人,肯定還是有話要說的——我來,說我果然想巴結他們家;我不來,隻怕又要說我做賊心虛什麽什麽的了。既這樣,我幹嘛管別人怎麽說!再說了,被人硬跟小兔扯在一處的,又不止我一個。」
確實,如今京裏有關江葦青婚事的各種謠傳裏,被提到的女孩可不止雷寅雙一個。包括安遠侯府大姑娘石慧、江葦青的表姐孫瑩,還有他那死黨陸山的雙胞胎妹妹陸月,甚至包括長寧長公主家那個才九歲的蘇瑞……幾乎可以說,京裏所有有份量的人家裏,隻要有年滿十歲還未嫁的女兒,都被人拉出來跟江葦青配對過。也因此,雷寅雙才覺得雷爹和花姐是反應過激了。
她一邊說著一邊向正門外張望著。可還沒等她找到江葦青,她們的馬車已經被人帶進了車馬院。
一進那車馬院,隻隔著那車窗,雷寅雙就已經體會到,這侯府的氣派果然和她家這種新貴人家不同,人手多了不知凡幾。這會兒那馬車院裏伺候著各家女眷們下車的丫鬟、並引路的婆子,林林總總,竟足有三四十人之多。加上那些雖然下了馬車,卻因各種原因暫時沒有進二門,隻站在車旁唿朋喚友的女眷們,竟是把個寬敞的車馬院擠了個滿滿當當。
雷寅雙和花姐這裏才一下車,便引得那些寒暄著的貴婦們都扭頭看了過來。而雖說雷寅雙進京都已經有小半年了,可因花姐和雷爹尚未在京城站穩腳跟,他們怕她在那些不熟的應酬場合裏吃虧,所以一般都不帶她出去的。因此,竟是除了那有資格參加宮宴的幾位曾見過她外,那些品級略差的,今兒還是頭一次見到雷寅雙本人。
更何況,如今因著選妃之事,還有她和江葦青之間的流言,叫她「風頭正勁」。
若換作別人,被這麽多懷著各種心思的眼看著,不定就得怯場了,虧得這是雷寅雙,隻目不斜視地跟著花姐,由江家領路的婆子領進了二門。
那婆子在前頭領著路,卻總在自以為沒人注意的時候,拿眼角睃著雷寅雙。嫣然和春歌見了,便不以為然地對了個眼兒,卻是更加提起精氣神兒,拿出馮嬤嬤親授的規矩,竟是行不動裙,笑不露齒,好一派宮廷級別的禮儀規範!
隻可惜她家姑娘弱了些。從車馬院出來時,雷寅雙還是目不斜視地走著,可出了車馬院後,她便開始好奇地東張西望起來。
二門旁有一道花牆,花牆上開著一個大大的月亮門,月亮門外,便是侯府的正廳了。這會兒那裏正人聲鼎沸。雷寅雙有心想往那邊廳上看一眼,卻□□歌和嫣然一左一右扶住她,暗暗提醒著她規矩禮儀。雷寅雙隻得從那月亮門上收迴眼,跟在花姐身後進了二門。
進了二門後,便隻見眼前一座氣派的花廳。花廳旁一道角門出去,可以看到後麵層層疊疊的屋宇,以及鬱鬱蔥蔥的花木,卻是叫人看不出來,到底哪裏才是江葦青的院落。
雷寅雙正想著這個問題時,那領路的婆子已經退了下去,一個年約三旬左右的婦人迎了上來,向著花姐屈膝一禮,口稱「程氏」。雷寅雙那東瞅西瞧的眼,立時收迴來,落在這程氏的身上——這府裏的老太君就姓程,偏此人做著婦人打扮,卻隻自稱程氏,沒有說出夫家姓氏……就是說,十有八-九,這位就是那位江大公子的生母了!
而雖說一般這種正經宴客的場合裏,講規矩的人家是不可能把一個妾給拉出來主事的,可到底鎮遠侯沒個正妻,且府裏又隻有一個老太太,讓這程氏充作管家娘子迎一迎賓,倒也不算是壞了規矩。
何況,所謂「寧叫人知莫叫人見」,這府裏對外可是一直都說是由老太太掌家的,至於內裏幹坤,別人誰又管得著呢。
雖然眼前的婦人生著一副知情達理的麵孔,雷寅雙卻因著江葦青的關係,對她生不出半絲的好感來。偏這程氏還裝著個大家奶奶的氣度,看著花姐的眼神裏帶著一抹不易為人所察覺的輕蔑。
於是「護犢子」的雷寅雙立時就惱了,雖然明明聽著別人都稱唿這程氏為「程娘子」,她卻故意叫著她「程姨娘」,直叫得那程氏的笑臉立時就僵住了。
且說自江葦青的母親故去後,程老太太和程氏就有心想要叫那鎮遠侯將她「扶正」,可侯爺總藉口說會惹宮裏不高興而推託著。漸漸的,程氏也看明白了,侯爺是不可能為了她跟皇家決裂的,於是她隻得歇了那心思。不過,江封倒也允諾了她,此生他再不續弦。因此,雖然對外說,這侯府裏是老太太當家,其實真正的當家人一直都是她。這在京城,原就是個公開的秘密,也因此,不管是府裏的下來,還是京裏那些貴婦們,提起她時,都刻意忽略過她那妾室的身份,不稱唿她「姨娘」,而以「娘子」稱之。
直到這鄉下來的野丫頭,當眾喊出她好多年都不曾聽到過的「程姨娘」三個字,程氏才赫然驚覺到,便是她自欺欺人,以為自己是這府裏的女主人,其實她一直都不是……不過是個女管家而已……
程氏內心悲憤不已時,臉上卻仍是不得不堆著笑,把雷寅雙母女引進了花廳。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