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著,果然王伯在廳外迴稟,說是鎮遠侯府的大公子親自來送拜帖了。
照理說,雷爹如今是平民,僅衝著這身份的差異,就該他親自接出去,可打立國前,三家爭天下時,雷爹對鎮遠侯江封就沒個好感,因此,便示意李健接出去。
李健迴頭看看江葦青,笑道:「要不,你跟我一同出去接著?」
便是江葦青不是個願意跟人述說心事的,李健好歹也是當年的當事人之一。就算是小兔不曾跟人說過他被拐的真相,隻衝著當年他寧願假裝失憶也不肯跟江承平相認,聰明如李健,又豈能猜不出其中的貓膩?何況,他跟江葦青進京不過是前後腳,那侯府待江葦青如何,以及如今江葦青在京城的風評,可是再沒人比李健更為清楚了。
話說天啟帝找到江葦青後,便派人往京裏送了信,卻並沒有直接把江葦青送迴京裏,而是帶著他繼續南巡,直到諸事畢,才帶著他迴到京城。那時,京裏早已經傳遍了有關這位失而復得的世子爺的各種八卦。有說江葦青這些年被人當賊養著的,也有說他被賣到那些骯髒所在的,更多的,則是替侯府大公子江承平一陣打抱不平。
卻原來,那侯府剛接到尋迴世子的消息,侯爺便是一陣大怒,直把當年「尋世子不盡心」的大公子給關了祠堂。於是一時間,當年那位世子如何性情暴戾,如何總是欺壓著大公子的舊事,再次被人翻了出來。等江葦青迴到京城,便是應著他祖母所請,求侯爺把江承平放了出來,卻也不曾有人承了他的情——也是,不管怎麽說,那江承平這些年來一直都有個好名聲的,江葦青的名聲卻已經是爛大街了。何況,當年江大公子「小小年紀千裏尋弟」的故事,可是曾被編成話本子,在茶樓酒肆裏傳唱過好一陣子的,如今忽吧啦地轉了說法,百姓哪有個會信的?別人不說那侯爺如何不靠譜,卻隻說是這世子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還沒迴京,就已經露出當年的霸道本性,欺壓起可憐溫馴的庶長兄來……
李健跟著王姚兩家進京時,那江葦青便正處於這樣一種兩極分化的境地——上層人士因著皇家對他的寵愛而熱烈追捧於他;於市井間,他的名聲卻是幾乎叫人掩鼻而過。
而,都不用怎麽動腦子,李健就能知道,這後麵有什麽貓膩。
便是李健和江葦青一直處於那種微妙的對抗情緒之中,可就像雷寅雙常說的那樣,「自家人隻能自家人欺負」,李健卻是再看不得別人算計江葦青的。因此,隻要不是關乎雷寅雙的事,他倆總能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李健拉著江葦青接出來時,就隻見眼前立著個十七八歲的青年。
那青年生得極是清瘦。一張狹長的臉上,一對眼尾上揚的桃花眼,則更加加強了那種細長單薄之感。偏這樣寡淡的一張臉上,卻是掛著抹謙和的笑意,看著仿佛連一隻螞蟻都不忍心踩死一般。
自那年在鴨腳巷裏見過一麵後,這還是李健頭一次再見到江大公子。便是李健對他當年的印象不佳,卻不得不說,十五歲時的江大公子,看著也算得是個濁世佳公子的。卻再想不到,三年時間,竟叫一個濁世佳公子給長殘了……若不是他笑起來時,那從唇縫間一閃而沒的尖利犬牙,仍還留著當年那種破壞了美感的驚悚,李健差點就沒能認出這江大公子來。
便是如今已經知道當年鴨腳巷的眾人聯手騙了自己,江大公子又哪裏會記得李健這麽個小人物,因此,賓主一陣親切的寒暄。
李健放下茶盞,卻是壞心眼兒地故意提及當年的事,又笑道:「這卻怪不得我們。當初世子受了傷,什麽都不記得了。便是直到如今,連他是怎麽出事的,他仍是不記得。那時候我們隻看他穿得普通,再想不到他會是個貴人,偏那些拐子又口口聲聲說跟府上有關係,所以大公子找過來時,我們都隻當您是那拐子的同謀了,卻再沒想到,因此誤了你們一家團聚。」
一句「拐子的同謀」,卻是驚得江承平的背後隱隱出了一脊樑的汗,心裏忍不住慶幸著,他早一步將所有的首尾都收拾了個幹淨。
*·*·*
李健在前廳拿舊事嚇唬著江大公子時,雷寅雙並不知道前麵來了這麽個人物,她正興致勃勃地拉著三姐和小靜去遊她家後花園呢——雖然那二位對她家,其實比她要熟悉得多。
站在馮嬤嬤所說的那個涼亭上,遠遠往西看去,果然能夠看到遠處一片在秋陽下閃著波鱗的水麵。
小靜指著曲江池對岸一片隱隱綽綽的宮牆道:「那邊便是皇宮了。」又給雷寅雙普及著曲江池會向京城百姓開放的幾個節日,道:「京裏風沙大,一年四季都幹燥得很,也虧得有那麽一片水域才叫人感覺好一些。」
「好什麽呀,」三姐道:「根本就沒用。我才剛來時,動不動就要流鼻血,直到過了好幾個月……」
「不流了?」雷寅雙道。
「什麽呀!流習慣了!」三姐道。
雷寅雙一愣,忽地一陣哈哈大笑。笑聲飄過那齊她肩頭的女兒牆,惹得牆外的行人忍不住一陣抬頭張望,卻是隻能看到那高高的青磚牆,再看不到牆裏發出笑聲之人。
三姐也笑道:「我現在根本就不敢碰我的鼻子,一碰就出血。」又問著雷寅雙,「你可還好?有沒有什麽水土不服?」
</br>
照理說,雷爹如今是平民,僅衝著這身份的差異,就該他親自接出去,可打立國前,三家爭天下時,雷爹對鎮遠侯江封就沒個好感,因此,便示意李健接出去。
李健迴頭看看江葦青,笑道:「要不,你跟我一同出去接著?」
便是江葦青不是個願意跟人述說心事的,李健好歹也是當年的當事人之一。就算是小兔不曾跟人說過他被拐的真相,隻衝著當年他寧願假裝失憶也不肯跟江承平相認,聰明如李健,又豈能猜不出其中的貓膩?何況,他跟江葦青進京不過是前後腳,那侯府待江葦青如何,以及如今江葦青在京城的風評,可是再沒人比李健更為清楚了。
話說天啟帝找到江葦青後,便派人往京裏送了信,卻並沒有直接把江葦青送迴京裏,而是帶著他繼續南巡,直到諸事畢,才帶著他迴到京城。那時,京裏早已經傳遍了有關這位失而復得的世子爺的各種八卦。有說江葦青這些年被人當賊養著的,也有說他被賣到那些骯髒所在的,更多的,則是替侯府大公子江承平一陣打抱不平。
卻原來,那侯府剛接到尋迴世子的消息,侯爺便是一陣大怒,直把當年「尋世子不盡心」的大公子給關了祠堂。於是一時間,當年那位世子如何性情暴戾,如何總是欺壓著大公子的舊事,再次被人翻了出來。等江葦青迴到京城,便是應著他祖母所請,求侯爺把江承平放了出來,卻也不曾有人承了他的情——也是,不管怎麽說,那江承平這些年來一直都有個好名聲的,江葦青的名聲卻已經是爛大街了。何況,當年江大公子「小小年紀千裏尋弟」的故事,可是曾被編成話本子,在茶樓酒肆裏傳唱過好一陣子的,如今忽吧啦地轉了說法,百姓哪有個會信的?別人不說那侯爺如何不靠譜,卻隻說是這世子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還沒迴京,就已經露出當年的霸道本性,欺壓起可憐溫馴的庶長兄來……
李健跟著王姚兩家進京時,那江葦青便正處於這樣一種兩極分化的境地——上層人士因著皇家對他的寵愛而熱烈追捧於他;於市井間,他的名聲卻是幾乎叫人掩鼻而過。
而,都不用怎麽動腦子,李健就能知道,這後麵有什麽貓膩。
便是李健和江葦青一直處於那種微妙的對抗情緒之中,可就像雷寅雙常說的那樣,「自家人隻能自家人欺負」,李健卻是再看不得別人算計江葦青的。因此,隻要不是關乎雷寅雙的事,他倆總能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李健拉著江葦青接出來時,就隻見眼前立著個十七八歲的青年。
那青年生得極是清瘦。一張狹長的臉上,一對眼尾上揚的桃花眼,則更加加強了那種細長單薄之感。偏這樣寡淡的一張臉上,卻是掛著抹謙和的笑意,看著仿佛連一隻螞蟻都不忍心踩死一般。
自那年在鴨腳巷裏見過一麵後,這還是李健頭一次再見到江大公子。便是李健對他當年的印象不佳,卻不得不說,十五歲時的江大公子,看著也算得是個濁世佳公子的。卻再想不到,三年時間,竟叫一個濁世佳公子給長殘了……若不是他笑起來時,那從唇縫間一閃而沒的尖利犬牙,仍還留著當年那種破壞了美感的驚悚,李健差點就沒能認出這江大公子來。
便是如今已經知道當年鴨腳巷的眾人聯手騙了自己,江大公子又哪裏會記得李健這麽個小人物,因此,賓主一陣親切的寒暄。
李健放下茶盞,卻是壞心眼兒地故意提及當年的事,又笑道:「這卻怪不得我們。當初世子受了傷,什麽都不記得了。便是直到如今,連他是怎麽出事的,他仍是不記得。那時候我們隻看他穿得普通,再想不到他會是個貴人,偏那些拐子又口口聲聲說跟府上有關係,所以大公子找過來時,我們都隻當您是那拐子的同謀了,卻再沒想到,因此誤了你們一家團聚。」
一句「拐子的同謀」,卻是驚得江承平的背後隱隱出了一脊樑的汗,心裏忍不住慶幸著,他早一步將所有的首尾都收拾了個幹淨。
*·*·*
李健在前廳拿舊事嚇唬著江大公子時,雷寅雙並不知道前麵來了這麽個人物,她正興致勃勃地拉著三姐和小靜去遊她家後花園呢——雖然那二位對她家,其實比她要熟悉得多。
站在馮嬤嬤所說的那個涼亭上,遠遠往西看去,果然能夠看到遠處一片在秋陽下閃著波鱗的水麵。
小靜指著曲江池對岸一片隱隱綽綽的宮牆道:「那邊便是皇宮了。」又給雷寅雙普及著曲江池會向京城百姓開放的幾個節日,道:「京裏風沙大,一年四季都幹燥得很,也虧得有那麽一片水域才叫人感覺好一些。」
「好什麽呀,」三姐道:「根本就沒用。我才剛來時,動不動就要流鼻血,直到過了好幾個月……」
「不流了?」雷寅雙道。
「什麽呀!流習慣了!」三姐道。
雷寅雙一愣,忽地一陣哈哈大笑。笑聲飄過那齊她肩頭的女兒牆,惹得牆外的行人忍不住一陣抬頭張望,卻是隻能看到那高高的青磚牆,再看不到牆裏發出笑聲之人。
三姐也笑道:「我現在根本就不敢碰我的鼻子,一碰就出血。」又問著雷寅雙,「你可還好?有沒有什麽水土不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