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奏疏


    “奇怪,楊嗣昌為何遲遲不能建功?難道真的是如那群‘烏鴉’所說,此人有大功之後,希圖入閣為首輔,對朕不肯召迴他心懷不滿,所以不肯出力?”


    崇禎對人的猜忌之心,在大明列帝中恐怕能直追他的兩位開國之初的祖宗,在他之前,首輔幹的長的幾近二十年,幹的短了也有個三五年,隻有他,十七年間,曆任五十七位首輔,走馬燈一樣的換帝國首相,政策完全沒有延續性不說,大學士也根本建立不了自己的勢力,權術手腕根本無從施展。


    這樣換首輔,確實沒有誰能建立自己的黨羽,皇帝的大權不虞旁落,但崇禎倒是忘了一點,大學士是替他調和內外廷之間的重要人物,地位不固,無有黨羽,就算是真有本事想施展抱負的,又何談展布呢?


    至於他所說的“烏鴉”也是明末政治生態中十分獨特的一群。


    除了少數給事中和科道官中的佼佼者外,被皇帝稱為烏鴉的言官已經墮落到沒有底線的地步了,買折買參還是小事,淪為政爭的工具才十分要命,動輒上言,一窩蜂般的對大臣進行隨意的攻訐,喜危言聳聽,喜妄言大政,明朝的言官在末年時已經基本上失去了監督皇權和朝臣的原本用意,而是基於利益,立場,成見或意氣之爭的一個個小集團,蜂擁而出,自視甚高而隨意妄言,有時荒誕之處,連皇帝也受不了,所謂烏鴉之稱,也是崇禎對這些言官無可奈何的一種表述。


    不過,烏鴉有時候,也確實有烏鴉的用處……使用的妙,足可使政局為之改變……


    最近攻楊嗣昌的言官不多,但都是十分有份量的人物,其中戶科給事中吳昌時就是佼佼者。他的奏疏,誅心之至,直接打動了崇禎的內心。


    楊嗣昌在白羊寨大捷後,驕矜自詡,並且因為沒有被召還迴朝而心懷怨望,在吳昌時看來,嗣昌官宦世家子,自視極高,立功之後未得首輔見賞,怨望之情,雖未溢於言表,然而從這一年湖廣戰局的拖遝無力來說,也是十分明顯的事情了……


    以言官的身份,做這樣的誅心之論,雖毫無實據,但厲害之處就在於對皇帝心理的把握。


    皇帝,太多疑了……


    以楊嗣昌的身份,越是受寵,則皇帝相疑相忌越甚……


    在這個夏末的淩晨,在屋角的自鳴鍾當當的報時聲響之中,崇禎皇帝眼神中的狐疑之色,也是越來越濃鬱。


    半響過後,他才取起另外一封奏疏來。


    這一封,卻仍然是一封言兵事奏疏,是由兵科給事中奏上,議論的也是最近正火熱的遼東戰場。洪承疇到遼東後,沿寧遠到山海關擺成了一條線,借口軍伍未集,已經是崇禎十三年的九月,到現在為止,錦州已經被圍了大半年的時間,從祖大壽派使者求救也好幾個月了,結果朝廷花費巨資調集重兵,援兵仍然停留在寧遠不動,朝野之間自然無比失望。


    以這個兵科給事中為代表而言,就是主張最少要先派兵防備塔山到杏山、鬆山等諸堡,加以經營穩固,以為將來援助錦州的後鎮。


    這些言論,崇禎看來也是十分有道理,隻是洪承疇態度十分強硬,表示絕不會在軍伍齊集之前冒險,在遼東,前車之鑒太多了。


    兩種言論都十分有理,而崇禎無疑是傾向於給事中這樣的論調,他在心中暗暗想道:“洪某人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朝廷花費巨資支撐調度大軍,從延綏到宣大薊遼左協密雲,九邊精銳是出,雖則現在還有一些兵馬未曾趕到,但以洪某手中的兵力,最少也該控製塔山杏山等地才是……”


    想到這裏,便提起朱筆,批複道:“是否可如擬所行,著交付廷議,有司知道。”


    心中有成見,批複時自然也有一些傾向性,隻是崇禎自以為無人懂得自己的心思,批複下去時,毫無猶豫之感。


    連續看了兩篇長篇大論的奏疏,而且事涉軍務,崇禎看的十分仔細,不免有一些頭暈,長歎口氣後,再看外頭天氣尚未放出曙光,於是就從薄薄的那一堆中,取了一封出來觀閱。


    一看之下,氣就不打一處來。


    又是言及山東提督軍務總兵官張守仁的奏疏,上個月時,他已經快要下定決心,免除孫良棟淮安副總兵一職,同時允準曲瑞不再任保定總兵,這樣算是進一步退一步,免生事端為佳。


    結果就在八月下旬,海州到通、泰一帶,長達數百裏的海岸線上,突然出現大股海匪!


    殺人放火,將通、泰、海、淮一府三州之地,攪的雞飛狗跳,請兵的奏折如飛雪一般,落於兵部內閣及崇禎的案頭。


    天下雖然大亂,但最南及湖廣,最東及鳳陽一帶,徐淮海通泰這一帶地屬南直,是朝廷在南方的統治核心地區。


    國初時,淮安地位之高,並不在中都鳳陽之下,因為很簡單的道理,淮安不僅是漕運的中心點和產鹽地,也是一個民風剽悍,戰略地位特別要緊的地方……國初時候,國都不是在北京,而是南京,守江必守淮,這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的道理!


    現在淮安雖不能和國初比,但也是漕運中心,造船和倉儲中心,明清易代之後,淮安的地位並不曾下降,和明朝把鳳陽巡撫和漕運總督放在淮安一樣,清代的南河總督等大員,也是駐節在淮安的清江浦。


    這樣的要緊地方,向來防備森嚴,流寇鬧騰最厲害的時候也不曾在淮安討過什麽便宜,東虜入寇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抵達徐淮地界,總之,這裏和江南閩浙一樣,都是朝廷感覺十分要緊的地方,也是十分太平安穩的地界。


    過千海匪的出現,來的太過詭異,一下子就是叫人嗅出其中的陰謀味道!


    北方已經沒有大股海盜,這是張守仁的功績,報到兵部的海盜首級都有好幾千級了,說北方有海盜,那是笑話。


    南方當然還有,不過隻是小股的小盜,大股的如劉香等大盜已經被當年的海防遊擊鄭芝龍全部擊破,說有海盜大搖大擺從南方海域逃到淮泗一帶,不在海上做生意尋買賣,卻是上岸搶掠大戶,騷擾鹽場……再蠢的人,也能發覺出這其中的不對來!


    說到底,張守仁也沒有做太多的隱瞞功夫……現在已經和三年前截然不同,和半年前都完全不同了,現在他的態度就是這樣,用海匪的手法算是給朝廷一個交代,不然的話,你們能咬了老子的鳥?


    武夫耍起流氓來比文官們犀利的多了,反正就是這麽出招,有本事朝廷不要理,由著海匪慢慢侵吞蠶食……這樣就算是換一種法子兼並,朝廷要真不理,張守仁就敢真的這麽幹!


    無可奈何之下,孫良棟隻能如期南下,浮山軍一至,海匪立刻銷聲匿跡,不過破壞的鹽場是數以百計,整個淮揚鹽業受到了重創,幾乎損失了一半左右的產能。


    淮揚鹽業每年要給大明供給超過五億斤的鹽,主要供給河南和山東,南直隸,以及湖廣一帶也是吃的淮鹽。


    要是真的產能不足一半,那樂子可就大了去了。


    這本奏疏,說的便是此事。


    山東方麵似乎早就有所準備,隨大軍南下的就是大股的商人,現在淮安城中已經成立商會,重招股本,購買鹽引窩本,已經將海州淮安和泰州一帶的窩本吃下來不少,同時,從山東運了最少千萬斤的鹽南下,淮鹽失去的產能,暫且是由浮山鹽頂上。


    這浮山鹽,崇禎都聽說過,質量好,使用手法先進,吃起來與上佳的井鹽差不多,價格也便宜,早就占領了大半個山東和小半個河北與河南的市場,現在大舉進軍淮揚,卻是將淮揚鹽商的市場攪和了大半,真的吃下來,湖廣南直的市場也是浮山所有了。


    明朝的鹽稅收取比起清朝就隻能用“失敗”這兩個字來形容,管理鬆散,鹽引製度十分稀爛,當然清朝也是經過林則徐等名臣的整理,改革改良了鹽法之後收入才倍增,所以現在崇禎對鹽稅可能流失感覺也不大,一年幾百萬的牙行收入朝廷都見不著一根毛,茶稅最少一年才八兩銀子,八大鈔關一年的收入才幾十萬兩,不及清朝的零頭,財政收入現在是兩千多萬兩,按銀子和銅錢的比值,大明現在一年的財政收入抵得上南宋一年收入的五分之一……


    都已經失敗成這樣,也不必在乎淮揚鹽稅的流失,但叫崇禎大為皺眉的是另外一件事。


    這奏疏除了攻訐浮山鹽商搶掠淮揚鹽商窩本的巧取豪奪的手段之外,還著重提起商會之事。


    無視牙行,商會自行決斷給官府的雜派攤派,並且養有商團團丁,遇到盜匪火警,可以自行處理。


    對商稅的流失這個官員是置之不理,隻是振振有詞的道:“設若如此,豈不是國中有國,城中有城,安有是理?”


    “說的對!”


    崇禎拍案大怒,提筆批道:“商會如此不法,地方官每不問,是何道理?著有司知道,盡速查拿滑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曉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曉風並收藏重生之大明攝政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