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話,陳子龍不知道聽張溥說過多少次,原本是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但此時他滯了一滯,自己突然也道:“登萊這裏,已經行的不是聖人之道……但以弟之愚見,兼包並蓄,亦並非絕無可行……”


    “你聽聽你說的這些是什麽?”張溥勃然色變,道:“汝今能同楊朱、墨翟所行所為麽?”


    若是爭取道統之爭來,陳子龍一定會落敗。


    他的心理也很矛盾,前一陣子他是縮在農莊裏搞自己的各種試驗,同時也是等張守仁的番薯試驗結果,兩人是有賭約在先……在張溥到來之前,他終於從自己的小世界裏走了出來,在登萊兩地遊曆了一番……他不比張溥蠢笨,一看之下就知道眼下的浮山所行的根本就是全新的體製,既不是純粹的傳說中理想的孔孟之道三王之治,也並非是先秦之治,更不是從兩漢至今所行的外儒內法,以道德馭萬民,以法術治百官的治天下的辦法。


    這是全新的體製,充滿力量和效率,生機勃勃,每個生處其中的人才能體悟和理解到它的妙處……原本是一潭死水的地方,卻在張守仁的苦心經營之下,已經成為陳子龍認識之中,整個大明最具有活力和未來的地方。[


    見到如此情形之後,他反而更加的不想離開了。


    陳子龍不是張溥,張溥有欲望,有野心,有權柄和幹勁。


    換做是他,哪怕是朋友各行其道,亦不會有這一次的登萊之行……張溥卻是明顯來拉他迴頭,可能在某個地方需要他陳子龍吧……


    果然,張溥按了按怒氣,說道:“我等先填了肚子再說,這些話,說來很敗興啊。”


    陳子龍勉強一笑,抬手道:“就在前頭不遠。”


    膠州城雖然繁華,但畢竟是三四等的州城,地方不大,前行不到裏許,就是陳子龍定的酒樓所在了。


    沿途過去,商行仍然是布的滿滿當當的,十分熱鬧。


    從江南過來的三人都注意到,一路上每人都是紅光滿麵,興高采烈的樣子,而街道十分的整潔幹淨,全部是用青色方磚鋪成道路,十分光滑精潔,路邊都有垂柳或是楊樹,正當抽枝發芽之時,看著叫人十分歡喜。


    到酒樓之後,登樓上去,等候酒菜時,吳應箕問道:“何以一路不見流民或是乞兒一類人物?”


    他們雖到了有一陣子,但也不及問到這些細節上的事。


    “浮山有民政處,收容局全收容了,流民安置種地,癡傻養起來,老人和小童送到敬濟院和撫幼局,反正各有去處。”


    “這得不少開支吧?”吳應箕覺得自己頭發都要豎起來了……他也是曾經在京師和江南之間多次奔波的人,在河南有記行成文,曾經廣為流傳……某縣因為災荒而致農民大量逃亡,結果剩下來的零星散戶還得承擔逃戶的丁口賦稅和各種雜派,而縣中沒有一頭耕牛,全被宰殺或是販賣,雖然筆下沒有太多的慘狀,但生產遭遇到如此破壞,千裏之內到處是荒蕪的農田,可想而知,凍餓而死的人將會有多少!


    事實上,吳應箕一路見的死人多的數不過來!一路上盡是吃觀音土漲死的,或是凍餓死的,營養不良而死的比比皆是,那些餓死的人,剛死的時候居然看著胖墩墩的,因為是餓的太厲害,全身都已經浮腫了。


    見過這樣的情形,吳應箕哪裏承望能在北部山東這樣的地方,居然還能看到眼前這樣繁華的景像,聽到鰥寡孤獨都全部老有所養,幼有所撫的時候!


    “天人,天人也……”


    吳應箕的學術功底是十分紮實的,所謂的東林四子,論學問陳貞慧和吳應箕高些,冒襄和候大公子要弱些,但東林複社在學術上確實都沒的說,吳偉業的詩詞,陳子龍的著述等身,張溥的勤學好學,還有黃宗羲和顧炎武之輩……確實是一個大家輩出,人才鼎盛的時代和強悍之極的組織。


    但就算吳應箕學識過人,此時他對張守仁也唯有“佩服之至”這幾個字的形容了。


    他不象張溥,性格氣質和陳子龍有一些相象,願做實事,不願陷入道統和門戶之爭,這一點和多半的東林複社中人不一樣。正常的東林和複社中人,乃是與張溥一樣的……非吾同黨,便是異類奸邪,非吾同黨,便曰可殺,非吾同黨,便是仇敵,非吾同黨,便是政壇敗類,奸惡小人。


    其中的佼佼者當然就是迎立福王時在南京的東林黨人們了,他們堅持不立崇禎的親堂兄弟,卻要迎立疏宗,以當時的封建禮法是說不過去的,結果東林黨人就是堅持不立福王,給向來藏在深宮,根本不知世事的福王編造了若幹條罪過,什麽貪淫之類的罪名都編派上去了……福王,也就是弘光帝確實不是明君,確是庸人,但在當時來說,可是真的一條罪名也安不上去……明朝的親藩是養起來的,當養豬一樣養,親藩能有什麽大罪呢?無非就是東林黨的前輩們在神宗萬曆年間反對立福王,擁立光宗朱常洛,現在如果叫福王繼位,感覺當年就是做了無用功,所以堅持不立福王,所謂不立親而立賢,根本就是信口胡掰。[


    後來史可法愚蠢的做法叫馬士英有了可乘之機,人家果斷擁立,福王繼位大統。按說天位已定,可以一致對外,但事實無非如此。


    東林黨人和複社仍然散布謠言,在朝中攻擊馬士英,在民間造弘光的謠言,鬧到最後,還唆使左良玉領兵東進……南明亡的那麽快,東林黨和複社中人得負大半的責任。


    後來修史書時,黃宗羲這個複社骨幹也是粉墨登場,他和他的浙東學派承擔了清朝官修明史的責任,於是史書上東林正臣形象光輝,而馬士英等人則是一無是處,國事皆敗壞於東林和複社的敵人身上。


    明末的很多事情,斷不可盡信當時文人所著的東西,特別是東林黨人的筆記文章一類,信口胡說之處甚多,偏激無理之處到處都是。比如有人責問黃宗羲,邊關虜騎強盛,當以何製之?這個滿嘴仁義德道的大學術家和複社名人直接便答道:“以仁德製之可矣。”


    酸腐之處,可令人一曬而罷之。


    可以說,整個東林和複社的基礎就是在黨同伐異之上,其中隻有寥寥無已的幾個一心隻為國事,而不計個人名利得失,當然也無視黨派鬥爭的人,這樣的人還有一定的實際的能力,而不是埋首在故紙堆和儒家經義之中把腦子搞壞掉了的,更是鳳毛麟角了。


    幸運的是,陳子龍似乎就是其中一個,而吳應箕在此時此刻,也頗有意動之態。


    隻有候方域是沒心沒肺的公子哥兒,瞧熱鬧成,買東西也成,但叫他往深了去想,倒也真是為難了他。


    在座的人,張溥沉著臉,鬱鬱不歡,浮山這裏給他的壓力太大了。而吳應箕若有所思,陳子龍神色淡淡的,隻有候方域神色如常,與往日一樣。


    不一會菜蔬上來,陳子龍舉筷道:“膠州這裏沒有別的名產,無非是海鮮,現在海魚正肥,這幾種都是極好的……十分鮮嫩可口,幾位老兄多嚐嚐,看看與咱們江南的江鮮相比如何?再有這海蟹,海參,都很難得,請多用。”


    “來,吾等能在此一聚,也是難得之事,數十年後,怕是文壇一段佳話。”


    候方域這話雖然略微有點狂妄,倒也不能說是完全的不可能,在場幾人有的是社首領袖級的人物,有的是風流才子,雖然年輕,說是著作等身也不奇怪,晚明詩壇,其實也就是他們這一夥在挑大梁,說是幾十年後成一段佳話,也不誇張。


    當下眾人被鼓起興頭來,一起舉杯道:“來,滿飲此杯!”


    ……


    ……


    柏永馥受命之後,到中軍的總兵官正兵營持軍令調集兵馬,再領自己的直屬,還有兩個有騎兵的營中調動,鬧騰了幾個時辰後,以自己本部兩千騎,加上正兵營和幾個遊兵營加在一起,四千餘騎終於調到一處。


    聽說不叫進濟南,改往東昌,所有騎兵的臉都是陰沉著,便是將領也都是沒好聲色,吆喝兵士和整隊的時候都是有氣無力的。


    “都他娘的動起來!”柏永馥在劉澤清麵前是恭恭敬敬的,在這些下屬麵前卻是另外一副嘴臉,看到眾軍士都慢騰騰的,當下自己便揮動馬鞭打過去,一路抽過去,打的那些騎兵哎喲直叫,好歹各人的動作都加快了不少。


    這一天走了十裏地,路上大風還把副將旗給吹倒了幾次,旗手被打了幾十仗,打的哭爹叫娘,好歹沒被打死。但有這樣的晦氣事情,大家怎麽也提不起心氣來,慢騰騰的走著,過了未時就找了個鎮子歇下來。


    兵士們也不喂馬涮馬,隻卸了馬鞍就走開,把馬一群群拴在一起,叫人喂些幹草就算完事兒。不管是哪個營的兵,反正不可能把上頭發的精料拿來喂馬,開拔時發的豆料都是背在人身上,這會子扛了去找糧行給賣掉。


    一時間,整個鎮上,到處都是亂糟糟的穿著紅色胖襖的曹州官兵,看他們的行止,如果不是旗號齊全,多半穿著鴛鴦戰襖,怕是遠遠看了,這鎮子上頭也是進響馬了。


    而在這年頭,官兵不如響馬,最少是相當程度的百姓的共識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曉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曉風並收藏重生之大明攝政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