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圻縣,太守府。


    蕭懷朔大步進屋,侍從們低頭趨步上前,幫他卸下鎧甲。府中記室上前稟報政務,蕭懷朔邊走邊聽,未及進屋,外頭便有人來通稟,“範明之範學士正在側堂裏等候。”


    蕭懷朔便抬手令記室暫且稍侯,吩咐道,“請範學士進來。”


    範皓範明之,尚書右仆射範融的幼子,通經典,善詩賦,為文學士。範融是蕭懷朔的授業之師,李斛之亂前剛剛致士歸鄉,故而並未被困在建康。建康淪陷後,他聽說蕭懷朔來到南陵,便命幼子範皓前來投奔蕭懷朔。


    範融是德高望重的宰輔、名士,也是顧淮和天子的舊交。蕭懷朔有心令範皓出使雍州,便寫信向範融問計,結果今日範皓便主動前來見他了。


    蕭懷朔匆匆卸去鎧甲,隻套上件鶴氅便接見範皓。師兄弟兩個見過禮,他便攜手拉著範皓坐下,問道,“老師是怎麽說的?”


    範皓從懷中取出範融的信,道,“這是父親寫給顧公的信。”又道,“父親聽說殿下扣押了張廣,還有話令我帶給殿下。”


    蕭懷朔接了信,並不急著拆開來看,隻抬頭問,“老師有什麽教誨?”


    範皓便道,“父親說,張家雖不是什麽顯貴,但論輩分,張廣是殿下的堂姑父,又和殿下的四叔巴陵王是親家。因此他才會看輕小輩藩王,惹來竟陵王的報複。話又說迴來,如今四方藩王蠢蠢欲動,巴陵王尤其不安份。張廣固然可惡,但畢竟輩分、名望俱高,殿下切勿慢待了他,授人口實。”


    蕭懷朔一笑 ,道,“我當謹記在心。”又問,“顧淮之事,老師可有說過什麽?”


    範皓倒是頓了一頓,才道,“父親隻說,國士者,非常人所能知。況是國士無雙者。他也不明白顧公此舉究竟為何。”


    蕭懷朔不由一怔——這句話他曾聽範融說過。似乎是……


    正思索,便有人遞信兒進來,道,“舞陽公主命小人來稟告殿下,江州刺史顧淮的幼子顧景樓來赭圻了。”


    蕭懷朔和範皓俱都一驚,不由對望一眼。蕭懷朔立刻問道,“他是怎麽來的?”


    使者忙道,“他獨自一人乘舟而來。小人來時,公主殿下剛命人攔下他。”


    聽說顧景樓是私下前來,範皓便沉默不語。


    蕭懷朔問道,“您怎麽想?”


    範皓略一猶豫,道,“顧公既然派兒子前來,想來必是好消息。但具體如何,還要看顧公子怎麽說。”


    範皓覺著顧淮派兒子來,本身就是示好,蕭懷朔的感受卻和他截然不同。他不信任顧景樓。


    ——顧景樓其人,就連天子的詔令、太子的委托他都能陰奉陽違,其人當然不會是什麽重諾、守諾的君子。若他光明正大的前來派遣信使往來、約期求見也就罷了,如眼下這般偷偷摸摸的私下前來,有何誠意可言?


    就憑他此刻的信用,哪管私底下他說得再如何懇切真摯、天花亂墜,也都不算數。一旦離開南陵,隻怕他會再如前次那般,將承諾拋之腦後,把他們當一場猴戲來耍。


    但偏偏蕭懷朔還不能不陪他做戲。


    蕭懷朔便對範皓道,“那您且不必急著迴去,就在這裏和孤一道見他,聽聽他怎麽說。”


    不多時,外邊便來稟報——江州刺史顧淮遣使者顧景樓前來求見。


    蕭懷朔也不起身,綸巾鶴氅,安坐於席。


    正堂內外侍衛鎧甲湛然,長刀在握,軍容肅整,不聞半聲雜響。


    顧景樓進屋,先對上蕭懷朔那雙寒星般的眸子。那目光稱不上友善,但也不至於和如意似的將一切情緒都寫在其中。他隻用目光傳達一種威壓,表達他的從容有餘高高在上。


    顧景樓已被如意折騰過一迴,對上這陣仗,立刻便明白這姐弟兩個都不是維摩那等心慈手軟天真無邪,再三再四的給人機會的好少年。


    ——不過,在來之前他便已明白這一次宴無好宴就是了。


    他看也不看兩側侍衛,隻從容上前,向蕭懷朔見禮,“臣顧景樓,奉家父之令,率三千江州子弟前來投奔殿下,聽候殿下差遣。”


    他亦是一身樸素布衣,甚至連兵器都不攜帶。然而舉手投足間幹脆利落,倒是半點都不輸陣仗。


    範皓聽他稱臣,心下先鬆了一口氣。又聽他說麾下還有三千子弟兵,心裏先喜後驚,忙望向蕭懷朔。


    蕭懷朔卻一派平靜,仿佛並不將顧景樓口中徒然冒出的三千騎放在心上。隻道,“你是從江州來,還是從雍州來?”


    顧景樓便頓了一頓,隨即道,“雍州——臣惶恐,”雖如此說,他眼中卻毫無驚懼,隻瞬也不瞬的緊盯著蕭懷朔,仿佛好奇於蕭懷朔會有何種迴應般,緩緩道,“殿下既然已知曉雍州之事,臣不敢再有隱瞞——雍州刺史蕭懋友趁李斛之亂,引西魏大軍入城,意圖借助西魏之力奪取皇位。家父不得已先斬後奏,擁兵占據雍州,抵禦西魏。關於此事,家父有奏折給殿下,懇請殿下閱覽。”


    他將奏折呈上。蕭懷朔命人接下,卻並不急於翻開。隻將奏折按在案上,轉而和顧景樓對視著,道,“顧使君是何時北上的?”


    顧景樓有些覺著棘手了。


    不管蕭懷朔問雍州的事,還是問顧淮去歲何以不及時北上勤王,他都能把前因後果說清楚,給蕭懷朔一個交代或者說一個台階。但蕭懷朔偏偏從中間問起。而這一問,恰恰正問到點子上。進可攻,退可守。


    他若答不好,蕭懷朔恐怕就要趁機問罪了。


    問罪倒也沒什麽,橫豎不過是想強占先機罷了,不可能當真要要想顧淮形式穩走。


    而顧景樓早知道這一趟來定然要吃虧——用他阿爹的話說,他也該受些教訓了。但這少年有個毛病,他好麵子。讓他對蕭懷朔屈膝道歉,他不是那麽的仗義。


    “去年臘月。”顧景樓斟酌了片刻,答道。


    “先皇的旨意,是何時到江州的?”而蕭懷朔也果然發難了。


    顧景樓隻能道,“十月——臣有罪。”他也隻能服軟,一麵又觀察蕭懷朔。他能清晰的從蕭懷朔眼中看到怒火,但那怒火隻一閃而過,立刻便被壓下去。


    蕭懷朔隻同他對視著,緩緩道,“哦?”


    ——他並沒有繼續進逼,而是給了顧景樓一個解釋的機會。


    顧景樓便道,“殿下可還記得,當日臣到建康,曾被五名羯人的刺客刺殺?”他頓了頓,道,“刺客並不隻找上了臣,也找上了家父。招待家父的刺客比對付臣的更周密也更兇殘。他們摸透了家父的行程,在家父外出巡查的路上埋伏重弩。家父雖襲殺了使者,然而折斷了左臂,箭傷入骨。此事發生在臣迴到潯陽的前一日。”


    他再看了一眼蕭懷朔,見他目光略有些鬆動,便又道,“盡管如此,若接到先皇的詔令,家父也必定即刻動身北上。是臣憂慮江州局麵,也擔憂家父的傷勢,擅自瞞下了陛下的旨意。”


    蕭懷朔道,“因一已私心擅自矯詔,耽誤大事,致使都城淪喪,主君陷於敵手,萬千百姓死難。你還真是聰明啊。”


    顧景樓心下默然——蕭懷朔所說,正是他阿爹心中之愧。他無言以對。


    蕭懷朔便又道,“顧公何以又北上了?”


    顧景樓便道,“阿爹聽聞建康被圍,諸侯入京勤王有大軍近二十萬,覺著再派軍隊北上也無益處,便隻命人押送二十萬斛糧食北上。”


    蕭懷朔沒有做聲——他不能不承認,顧淮的想法沒有錯。說法雖涼薄了些,所做卻厚道且無可指摘。


    顧景樓接著道,“誰知直到臘月,台城之圍依舊未解。家父意識到援軍不可靠,雖傷勢未愈,依舊命人即刻整備軍隊北上勤王。然而未啟程便收到了秦州的求援信。西魏軍隊大舉南下,漢中淪陷。家父認為李斛根基淺薄,不過是一時之亂。可若荊州一代落入西魏人手中,便將威脅國運,故而決定北上馳援。”


    蕭懷朔猛的一怔。


    在顧淮心裏,漢中、襄陽、南郡的得失,重於建康城迫在眉睫的劫難——重於天子的性命。


    站在皇子的立場上,這樣的想法真是大逆不道。畢竟建康城中住著天子和太子,君王即國祚。


    可是,誰叫他生來隻是天子的次子,一日都不曾當過太子?


    在某種程度上,他竟很認可顧淮的邏輯。


    因為他守衛過台城。


    那守城之戰的憤懣他記憶猶新——他坐擁十萬軍民,城外還有二十萬援軍。縱然援軍不動,莫非他就不能破城突圍主動和援軍匯合嗎?莫非他就不能殺出城去主動進攻嗎?


    他不能,因為城中住著天子和太子。他必須像鐵桶般將台城牢牢保護起來,一點閃失、半分風險都不能有。


    因為家國可以為這二人而犧牲,這二人卻不能為家國而冒險。


    ——台城一戰是他的成名之戰,但在心底裏,他為這一戰感到恥辱、憋悶。


    先頭他以忠孝動之,結果被蕭懷朔劈頭蓋臉一頓罵。這會兒他說到最招罵的謬論了,蕭懷朔竟似有動容。顧景樓心下便有些異樣,暗想,他阿爹總說大皇子如何仁義禮信,現在看來分明是這個二皇子更懂他的“忠義”。這天下竟真有能懂他阿爹的人嗎?不是他抱怨,就算他是他阿爹的親兒子,也時常覺著他阿爹的性情簡直不合時宜。


    他便道,“家父到達雍州時,台城陷落的消息傳播開來。巴陵王蕭恪和新野王蕭懋友爭相拉攏荊州刺史王暨,也不知道蕭懋友受了什麽刺激,忽然便要因西魏人南下攻打王暨。後麵的事,便如臣之前所說。如今家父正在襄陽對抗西魏人,聽說殿下召集天下諸侯,雖願效犬馬之勞,但無奈分不開身。便調撥了三千人馬給臣,命臣前來聽候差遣。”


    他一拱手,最後抬眼看了看蕭懷朔。


    大概他自己也知道,顧淮這一係列自作主張著實也不是尋常忠臣能做出來的。話說到此處,他也惺惺作態不下去了,便又道,“殿下要不要看一看家父的奏折?”


    蕭懷朔依舊不急,他也看著顧景樓。


    顧景樓麵相肖似胡人,眼眶深而目光桀敖不馴。蕭懷朔倒是生就皎潔明耀的美貌,然而天性卻傲慢詭譎。他們都十分的看不上對方。但在這一刻,兩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卸去防備。獨屬於少年人的那種天真的認同感,竟浮上了水麵。


    並且,一觸既通。


    顧景樓垂下了眸子。而蕭懷朔拾起奏折,分明已心知肚明,卻還要問,“你帶來的那三千人呢?”


    顧景樓便也厚顏無恥的答道,“臣怕引起誤會,沒令他們渡江。殿下若有差遣,臣這就命他們南下——隻是還要殿下派船接應。”


    蕭懷朔翻開了顧淮的奏折。


    盡管早已有所預感,但真讀起來也還是暗火叢生。


    信上顧淮聊聊數筆解釋了他強占雍州的原委。大致便如顧景樓所說。


    而比起解釋原委,這奏折還有更要緊的功用。顧淮平平淡淡、欺人太甚的說——如今雍州局勢緊張,急需有人鎮守以穩定大局,請蕭懷朔遷他為雍州刺史,暫且都督西北軍事。


    蕭懷朔將奏折遞給範皓,饒是以範學士的修養,看到顧淮討官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立刻望向蕭懷朔。


    蕭懷朔麵色卻平靜如常,隻道,“江州也不能亂。令顧淮依舊任江州刺史,兼領雍州牧,都督秦、庸、豫、荊四州軍事,不得放西魏一兵一卒過襄陽。”


    蕭懷朔也總算記起,範融究竟是在何時對他說過顧淮“國士無雙”。


    那是範融和徐茂一同為他講史時,講到“如韓信者,國士無雙”,不知為何便說到了顧淮身上——這二人竟都不約而同的以顧淮比無雙國士。彼時範融便說,“國士行事,非常人所能知。”徐茂卻大不以為然,隻答道,“君子喻於義,不為身謀而已。有什麽不能理解的?”範融便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見利忘義才是常人之常情,義無反顧,便是君子之舉了。然則縱然是君子,也難免惜羽重名。若死於汙名,縱使大義當前,又有誰能毫不顧慮?故而我說,顧長舟行事,不合人情,難以揣測。”


    ……如今蕭懷朔多少能明白,這二人究竟為何這麽說了。


    他也終於多少能體會,為何得知韓信之死,漢高祖“且喜且憐之”了。


    顧景樓見蕭懷朔連動容都不曾,幹脆利落的下了決定,心下也不由佩服這少年的果決堅忍。


    便又問,“臣那三千甲士?”


    蕭懷朔道,“孤收下了。”卻不說究竟怎麽處置。


    顧景樓也不同他討價還價——畢竟才說過聽候調遣。何況眼下的局勢,他被蕭懷朔扣作人質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他隻想了想,轉而笑道,“臣還有一事想請殿下幫忙……舞陽公主似乎對臣有些誤會,殿下能否為臣說說情?讓她別那麽生氣?”


    送走了顧景樓,蕭懷朔便問範皓道,“您看如何?”


    範皓吸了口氣,終還是搖了搖頭,道,“顧江州且不論,但這少年言辭飄忽,多借口而少誠意。殿下還是不要輕信於他,也萬勿放他迴去。”


    蕭懷朔輕輕一笑,道,“是啊……”


    範皓猶豫了片刻,道,“不論如何,顧江州已占據雍州,並且向殿下俯首稱臣。眼下最要緊的還是平定李斛之亂,盡快奪迴建康,穩定局勢。”蕭懷朔點了點頭,範皓便道,“而要平定李斛之亂,以至於日後謀劃大事,也都必要有顧江州的支持。殿下是否想過——同顧淮結盟?”


    蕭懷朔不做聲,隻是望著他。


    範皓便道,“……舞陽公主尚未婚配,而顧淮的幼子,眼下正在南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如意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茂林修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茂林修竹並收藏如意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