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三百六十五種高難度活法 作者:莫然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楚愈把卡片紙一張張對齊理好:「你說的沒錯,年齡、戶籍、失蹤等都可以是巧合,不過有一點不會是巧合。你們還記得夏亦寒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方大托迴憶起一個星期前的調查記錄。
「五年前五月二十一日,望江市蘇訓小學,六年級學生夏亦寒落水溺死,當時你推測,小槐花可能和死者夏亦寒認識?」
楚愈點頭:「根據木魚調出的信息,慕寒是望江市人,小學也是就讀於蘇訓小學,之後是直升其內部初中,說明她和死者夏亦寒有認識的機會,也有相處的機會,而且我問過黃莉,慕寒最後失蹤的那天,是四年前的五月二十一日,正好是死者夏亦寒溺水身亡的祭日。」
說完,楚愈不自覺陷入沉思,在汪子濤和學校老師的印象裏,慕寒沒有感情,也感受不到情緒波動,就像一塊在夏天依然堅.挺的冰碴子,但根據她的了解,卻覺得慕寒用情太深,他父親遭遇不測的那天,十一月一日,她失蹤了,死者夏亦寒的祭日,五月二十一日,她又失蹤了,這次徹底不見。
這些不會是巧合,她肯定銘記在心,所以才會在當天難以自持,做出異常舉動。
木魚:「對了,離開望江市之前,您不是讓秘密行動小組問一下市局的同事,當時調查溺水事件的情況嗎,剛剛他們給我迴了個電話。」
「他們怎麽說?」
「他們說當時未立案,因為沒有構成刑事犯罪,屬於意外死亡,在死亡現場未發現故意傷害的痕跡,河岸上除了死者的腳印和物品外,未發現他人足跡,而且當時檢查了死者手機,詢問了親近的同學,都表明死者是獨自到了河邊,沒有約同他人一起,法醫屍檢後,確定是溺水致死,身上沒有遭到外界暴力的痕跡。」
楚愈:「當時我打電話問市局時,也給的這些說法,除了這些,還有別的嗎?」
「有一點,」木魚拿出手機,把圖片調出,「雖然說整個事件看上去是意外死亡,並非他殺,但警方在了解死者的性格和日常活動後,覺得非常奇怪,因為在家長、同學、老師眼中,死者都是個非常活潑外向的人,沒有消極情緒,並不擅長遊泳,怎麽會突然一個人到河邊,溺水身亡 ?
所以雖然經過法醫屍檢,排除他殺的可能性,但警方還是聯合保衛科,在學校裏進一步調查,尤其向死者身邊的同學,詢問死者在死亡前一段時間,有無異常情況,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不方便直接說出來,可以匿名向警方郵箱發送信件,警方會嚴格保密。」
木魚說著,把手機遞給楚愈:「考慮到小朋友不太會發電子郵件,警方就徵用了學校的意見箱,附近沒有監控,鼓勵孩子積極『來稿』,後來,如警方所料,他們收到了很多告狀的小紙條,比如說某某同學上課偷吃零食,被死者抓到過; 某某曾和死者鬧過矛盾,因為競選班委; 某某曾追過死者,但被拒絕。
投訴信啥內容都有,但和案件沒什麽多大關係,不過其中有一個舉報信,有點特殊,引起警方注意,上麵就一行字: 她下午去了王老師辦公室。」
楚愈將手機上的圖片放大,那是一張紫色卡片紙,有淡淡的薰衣草圖案,其上字體娟秀,有點褪色,但楚愈一眼就認了出來。
木魚剛剛一進來,就注意到楚愈手上的卡片紙,恍然大悟,知道這封投訴紙片出自誰手。
後來的情況楚愈也知道了,紙片上所指的「王老師」是王桐,死者的班主任,上次去蘇訓小學調查時,楚愈還和她見過麵,詢問過死者的情況,不過後來問不出有用信息,楚愈幹脆就打電話到公安局,獲得了當時的調查情況。
五年前,警方收到這封富有詩情畫意的投訴信,立馬重視起來,對王桐展開調查,並從外圍進行摸排,掌握其背景信息以及其他人對她的評價。
不過最後的信息整理起來,得出的結論是:王桐是個盡職盡責、嚴肅認真的好老師,雖然有時候對學生嚴格了些,但從未進行體罰,她經常和學生家長保持聯繫,可以說不管是學習到生活上,都對學生無微不至。
了解情況後,公安局排除王桐的作案嫌疑,認為那張投訴信,可能隻是陳述一個事實,並不是意有所指。最後警方沒有立案,整個事件作為意外死亡處理,由保險公司賠償。
當時楚愈聽了公安局的說法,也隻能接受,畢竟她沒有參與調查,但現在,因為推斷出慕寒和死者關係非同一般,她應該是最了解死者生前情況的人,那她給出的線索就至關重要,王桐可能真有問題。
慕寒有記錄特殊事情的習慣,那張卡片紙,是她的無數紙片之一,投進了意見箱裏,希望警方能破案,最後她看見一眾警察叔叔和阿姨收拾東西走人,學校又恢復如常,不知心裏作何感想。
楚愈覺得額角青筋在凸凸,把那些陳年舊事梳理清後,想像一下夏亦寒經歷了什麽,直覺得心裏在澆油生火——
八歲,母親自殺
十二歲,好朋友死亡
十三歲,父親失蹤
出生到八歲之間,母親因為精神上問題,很可能對她缺少關愛,八歲到十三歲,正是父親加入調查處,忙得見不著人的時候,十三歲,被寄養到姨母家,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所有人都把她看做怪胎。
而十三歲失蹤之後,她又經歷了什麽,一個人無依無靠在外麵流浪,能過得像個人樣兒嗎?
</br>
方大托迴憶起一個星期前的調查記錄。
「五年前五月二十一日,望江市蘇訓小學,六年級學生夏亦寒落水溺死,當時你推測,小槐花可能和死者夏亦寒認識?」
楚愈點頭:「根據木魚調出的信息,慕寒是望江市人,小學也是就讀於蘇訓小學,之後是直升其內部初中,說明她和死者夏亦寒有認識的機會,也有相處的機會,而且我問過黃莉,慕寒最後失蹤的那天,是四年前的五月二十一日,正好是死者夏亦寒溺水身亡的祭日。」
說完,楚愈不自覺陷入沉思,在汪子濤和學校老師的印象裏,慕寒沒有感情,也感受不到情緒波動,就像一塊在夏天依然堅.挺的冰碴子,但根據她的了解,卻覺得慕寒用情太深,他父親遭遇不測的那天,十一月一日,她失蹤了,死者夏亦寒的祭日,五月二十一日,她又失蹤了,這次徹底不見。
這些不會是巧合,她肯定銘記在心,所以才會在當天難以自持,做出異常舉動。
木魚:「對了,離開望江市之前,您不是讓秘密行動小組問一下市局的同事,當時調查溺水事件的情況嗎,剛剛他們給我迴了個電話。」
「他們怎麽說?」
「他們說當時未立案,因為沒有構成刑事犯罪,屬於意外死亡,在死亡現場未發現故意傷害的痕跡,河岸上除了死者的腳印和物品外,未發現他人足跡,而且當時檢查了死者手機,詢問了親近的同學,都表明死者是獨自到了河邊,沒有約同他人一起,法醫屍檢後,確定是溺水致死,身上沒有遭到外界暴力的痕跡。」
楚愈:「當時我打電話問市局時,也給的這些說法,除了這些,還有別的嗎?」
「有一點,」木魚拿出手機,把圖片調出,「雖然說整個事件看上去是意外死亡,並非他殺,但警方在了解死者的性格和日常活動後,覺得非常奇怪,因為在家長、同學、老師眼中,死者都是個非常活潑外向的人,沒有消極情緒,並不擅長遊泳,怎麽會突然一個人到河邊,溺水身亡 ?
所以雖然經過法醫屍檢,排除他殺的可能性,但警方還是聯合保衛科,在學校裏進一步調查,尤其向死者身邊的同學,詢問死者在死亡前一段時間,有無異常情況,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不方便直接說出來,可以匿名向警方郵箱發送信件,警方會嚴格保密。」
木魚說著,把手機遞給楚愈:「考慮到小朋友不太會發電子郵件,警方就徵用了學校的意見箱,附近沒有監控,鼓勵孩子積極『來稿』,後來,如警方所料,他們收到了很多告狀的小紙條,比如說某某同學上課偷吃零食,被死者抓到過; 某某曾和死者鬧過矛盾,因為競選班委; 某某曾追過死者,但被拒絕。
投訴信啥內容都有,但和案件沒什麽多大關係,不過其中有一個舉報信,有點特殊,引起警方注意,上麵就一行字: 她下午去了王老師辦公室。」
楚愈將手機上的圖片放大,那是一張紫色卡片紙,有淡淡的薰衣草圖案,其上字體娟秀,有點褪色,但楚愈一眼就認了出來。
木魚剛剛一進來,就注意到楚愈手上的卡片紙,恍然大悟,知道這封投訴紙片出自誰手。
後來的情況楚愈也知道了,紙片上所指的「王老師」是王桐,死者的班主任,上次去蘇訓小學調查時,楚愈還和她見過麵,詢問過死者的情況,不過後來問不出有用信息,楚愈幹脆就打電話到公安局,獲得了當時的調查情況。
五年前,警方收到這封富有詩情畫意的投訴信,立馬重視起來,對王桐展開調查,並從外圍進行摸排,掌握其背景信息以及其他人對她的評價。
不過最後的信息整理起來,得出的結論是:王桐是個盡職盡責、嚴肅認真的好老師,雖然有時候對學生嚴格了些,但從未進行體罰,她經常和學生家長保持聯繫,可以說不管是學習到生活上,都對學生無微不至。
了解情況後,公安局排除王桐的作案嫌疑,認為那張投訴信,可能隻是陳述一個事實,並不是意有所指。最後警方沒有立案,整個事件作為意外死亡處理,由保險公司賠償。
當時楚愈聽了公安局的說法,也隻能接受,畢竟她沒有參與調查,但現在,因為推斷出慕寒和死者關係非同一般,她應該是最了解死者生前情況的人,那她給出的線索就至關重要,王桐可能真有問題。
慕寒有記錄特殊事情的習慣,那張卡片紙,是她的無數紙片之一,投進了意見箱裏,希望警方能破案,最後她看見一眾警察叔叔和阿姨收拾東西走人,學校又恢復如常,不知心裏作何感想。
楚愈覺得額角青筋在凸凸,把那些陳年舊事梳理清後,想像一下夏亦寒經歷了什麽,直覺得心裏在澆油生火——
八歲,母親自殺
十二歲,好朋友死亡
十三歲,父親失蹤
出生到八歲之間,母親因為精神上問題,很可能對她缺少關愛,八歲到十三歲,正是父親加入調查處,忙得見不著人的時候,十三歲,被寄養到姨母家,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所有人都把她看做怪胎。
而十三歲失蹤之後,她又經歷了什麽,一個人無依無靠在外麵流浪,能過得像個人樣兒嗎?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