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周祺的話也提醒了他,之前還畫過一幅黎大夫和身邊小學徒講話的場景。  ——身穿長袍的男人拿著戥子,麵容英俊而又年輕,沒有蓄須,不知道聽到身邊人說了些什麽,正挑眉含笑。  黃一齡想,那幅畫他本來就打算再見時送給黎大夫當謝禮。  如今可總算有機會送出去了。第53章   黃一齡大概是黎錦穿越以來見到的第一個會作畫的人。  幾人鬥了幾圈詩,黃一齡這一邊也畫的差不多。  許子帆見黎錦興致不在作詩,於是提出帶大家在院子裏觀賞一番。  這種規模布局的宅院,鎮子上隻此一家。  陳西然自然是同意的,他也看出來了,黃秀才的這三個學生,隻有許子帆作詩比較好,其他兩個跟他也就半斤八兩。  認識到這一點,陳西然心裏十分樂嗬。  看來這個鎮子文風不怎麽開化,在培養學生雅趣方麵還是有所欠缺,但正和他意。  陳西然都能感覺到的事情,黎錦自然也能察覺出來。  他想,之前宋先生就說過,每個鎮子的學生水平都不一樣,告誡他萬萬不可因為在自己鎮子上讀書優異,就因此而驕傲。  陳西然早上也跟他說之前他讀書的時候,大家吟詩作對都很利害。  而他們鎮子上,在坐幾人的能力都相差無幾,看起來在作詩這方麵,是比不上陳西然之前那地方的學生。  科舉考試不會因為一個考生的出身地方而扶貧,縣試的話那就是整個縣城的考生統一考試,宋先生之前說過,縣城的學生會學習氛圍會比鎮子上好很多。  這麽一想,黎錦更是告訴自己千萬不能懈怠。  且不管他以後還打不打算往上考,但秀才是一個讀書人最基本的功名,如果他考了秀才,鎮子上就沒人敢無緣無故的欺負自家夫郎了。  黃一齡落下最後一筆,招唿著眾人過去觀賞。  黎錦雖然沒學過美術鑒賞,但走近了一看,就覺得黃一齡的畫給人感覺十分舒服。  他的畫技可能不是十分精妙,但也能看出他在這方麵有足夠的天份。  從布局和筆墨濃淡程度的層層遞進,把菊花初綻的美呈現出來,仿佛能讓人感覺到那正在吐蕊的菊花。  黎錦讚歎:“黃兄的畫真是精巧傳神。”  黃一齡聽到他這麽誇,內心很是激動,畢竟他之前還想著要把自己畫的那一幅‘醫館圖’送給黎錦。  如果黎錦看不上的話,他也就不去自討其辱了。  幸好,黎錦是真的在讚美他的畫。  黃一齡小時候就有畫畫天賦,再加上自小就跟在黃秀才身邊,學習時間充裕,黃秀才自然不會消泯的他的天份,反而是請人給他教書畫。  不過那人自己也是野路子出身,教了幾年後,就說自己再也沒有什麽可以教的了,於是請辭。  這也是小地方的局限性,但對於一個農家出身的孩子來說,已經算十分幸運了。  黃一齡笑著說:“剛剛黎兄的賞菊詩也字字珠玉,黃某有個不情之請,希望黎兄給這幅畫題詩,如何?”  黎錦觀這幅菊花圖,三尺(100cm長55cm寬)大小,黃一齡豎著畫,左側偏上留有大片留白,正是給畫者留空提名的地方。  他也不推辭,有了之前求醫那件事,五人的關係被突然拉近,再推辭的話就顯地十分客氣了。  於是黎錦拿過毛筆,站定,用筆尖著墨,這樣寫出來的字會小巧精致一點。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黃一齡這畫本來就小,可這裏又沒有更小的毛筆,隻能用平常的毛筆來題詩。  黎錦這個動作,就讓人對他的心裏評價更高。能看出這人不是打腫臉充胖子,而是真的見識廣,肚子裏有墨水。  黎錦把自己剛作的那首詩題上去,他如今已經把每個筆畫都練出了風骨,一手柳體更是十分端正。  與黃一齡所畫菊花的高潔相得益彰,頗有畫龍點睛之效,讓整幅畫的質量都更上一層。  黃一齡拍手叫好:“黎兄的字個個都有風骨,像極了黎兄本人。”  他把畫收起來,說,“這幅畫我可要掛在臥室,每日三省吾身,練字否,背書否,做錯事否!”  周祺笑道:“好你個黃一齡,三省說的是再三反省,你這是偷換概念。”  黃一齡跟他辯論已經成了習慣,說:“我自然曉得,但我就是要用黎兄的字來刺激我每日勤加練字。”  黎錦看到黃一齡的落款,其實他的字也寫得很好,畢竟從小就被黃秀才帶在身邊,這麽多年來,寫不好才出怪事。  但可能因為黃一齡把更多的時間都用來學書畫,所以他寫字的時候不由得帶了一點書畫的氣韻在內,每個字都頗為圓潤。  這樣的字固然好看,也跟書畫很搭。  但卻不是科舉考試所要求的楷書。  黎錦想,現在這個時代,館閣體還未出現,科舉考試雖然要求統一字體為楷書,但具體是顏體還是柳體,都未作規定。  他自己兩個字體都有練習,但此次黃一齡的畫是菊花,筆觸纖細,用清瘦的流體明顯更加適合。  隨後,許子帆作為主家,帶著幾人參觀了這座宅院。  沒人知道,這幅畫幾十年後被拍出了百兩銀子的高價,倒不是說畫有多精致巧妙。  而是因為那首詩,還有那個題詩的人。  一代書法大家黎錦早年練字的帖子已經無處可尋,這首詩雖然是用流體書寫,卻已經彰顯了黎錦的個人風采。  當然,這會兒誰也不知道後續的故事。  黃一齡走到黎錦身邊,說:“黎兄,一別半月,沒想到居然在這裏相見。  實不相瞞,當日我去杏林堂求藥,迴去後還做了一幅畫,想要送你當謝禮。但後來我又去了杏林堂一次,學徒告訴我你已經不去坐診了,我本以為這畫都沒機會送出去。”  黃一齡把話說到了這個地步,黎錦自然不會推辭。  再加上他剛剛給黃一齡題詩,這幅畫就當禮尚往來,得收下。  但黎錦內心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得等個合適的機會請黃一齡教他作畫。  於是他跟黃一齡討論了許久書畫方麵的內容,臉上一直掛著和煦的笑容,讓人看了就心生親近。  黎錦這人嚴肅坐在醫館裏的時候,一些大聲吵鬧的病人到了他跟前都不敢造次。  但若是他主動去找話頭,很快就能跟人打成一片。  等到茶會散的時候,黎錦已經跟黃一齡約好下次見麵的時間。  當然,讓黃一齡去村裏找他這不現實,而他作為宋先生的學生,也不好登黃秀才的門找黃一齡。  於是兩人就約了鎮子上的茶樓,一邊喝茶聽說書,一邊交流題詩作畫。  等到兩人關係更好的時候,黎錦再開口求教也就不那麽突兀。  古代讀書人比較迂迴,注重禮節,黎錦也已經習慣這種方式。  但若是關係親密了,那當然可以直接開口。  就像黃一齡其實也想請黎錦給黃先生開藥,但這次他也沒有開口說這件事,畢竟黎錦已經不是杏林堂的大夫,他跟黎錦也算是陌生人,直接這麽說,會讓人覺得他很沒教養。  五人一同走到鎮子上,這才告別。  這時候已經日頭已經漸漸偏西,顯然過了中午。  黎錦也饑腸轆轆,這還是幸好早上吃了陳西然買的包子,要不然就憑著他早上六點多起來吃的早飯,這會兒怕肚子都要咕咕叫。  陳西然走近了黎錦,說:“咱們去百食坊,剛見麵那會兒我就說要去百食坊請你吃飯,總算有機會了。”  黎錦點頭答應:“好。”  走迴去至少得一個時辰,他還有自虐到要空著肚子走迴去的地步。  百食坊的人很多,就算這個點兒,桌邊也很少有空位。  夥計帶著他們倆找了個靠裏的桌子,“兩位客官,要點什麽?”  陳西然是這裏的常客,說了三個菜,又給黎錦列了幾個選項,黎錦挑了‘地三鮮’。  兩個人吃四個菜,已經算挺多的了。  陳西然家裏雖然富有,但也不是喜歡顯擺的二世祖,不會做出請人吃飯就點一桌子菜的事情。  四個菜的話兩個男人還是可以吃完的,畢竟他倆餓了大半天。  陳西然是個聰明人,他說:“阿錦,你想學作畫?”  黎錦點頭,這件事被陳西然看出來不奇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很少主動與陌生人聊這麽久。  “是,最近不用去醫館坐診,家裏餘錢也夠用,我想學六藝之一。”  陳西然說:“我記得我家有一些書畫入門的手抄本,明兒我找了給你帶過去。  雖然我沒學過作畫,但我以前的先生喜歡畫。畫畫這件事說起來就跟書法差不多,基本的筆法都可以在書上了解,然後自己多練。至於更精巧的獨創筆法,就得拜師。”  黎錦道謝,說:“多謝陳兄。”  陳西然擺擺手:“我就是怕你找那個誰拜師,他雖然會畫,但教小孩子啟蒙還行。  那些基礎筆法、構圖,我把書給你你就知道了,但具體的改進你還得多跟他交流。”  黎錦失笑,“我是有拜師這個念頭。師於人,古通今,八方客,達為先……”  陳西然說:“我知道學無先後達者為先嘛,但是咱們是同窗,你拜師了,那他豈不是也算我半個師父?”  黎錦沒想到他居然在擔心這一點,說:“你放心,達者可以成為師不假,但真正要拜授業恩師,也不是這個拜法。”  陳西然這才放下心來。  黎錦走在迴去的路上,還忍不住搖頭,就連宋秀才都沒有收徒,隻算他們的先生、老師,而不是師父。  師父,顧名思義,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黎錦暫時可沒有拜師父的打算。  就連那些金榜題名狀元、探花郎,也都是在步入朝堂前幾年才會拜於某位大儒門下。  黎錦想,他沒這麽遠大的抱負,暫時隻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賺錢把家裏的粗布床單都換成棉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黎錦的農家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迴眸已半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迴眸已半夏並收藏穿越之黎錦的農家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