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常成言之有理,「真是晉代瓷器,不管罐還是壺,都是寶貝。」
唐佳念心中隱隱覺得不對勁,但並沒有深想。
王國強提出要看看雞首壺,胡老闆鄭重其事,親自小心翼翼把雞首壺放到一張方桌上,才請客人過去欣賞。
「內行的商家和藏家,瓷器不會手遞手傳看,必須要等對方將瓷器放置在固定物體上之後才拿取觀賞,萬一物品損壞,責任自明。」常成到底是開古玩店的,雖然賠得褲子都掉了,但一些行規還是知道的,盡心盡責的講解。
「對,是有這個規矩。」胡老闆微笑,「不光瓷器,玉器、玻璃器、珠寶等容易損壞的,都是如此。」
胡老闆有些感慨,「這些規矩,佳念想必也知道。佳念爸爸的致庸古玩行,和我這小店離得不遠。我有幸向唐先生請教過幾迴,受益匪淺啊。」
唐佳念眼圈微紅。
父親雖然過世已經四年了,但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她要把致庸古玩行買迴來,發揚光大。
那是父親大半輩子的心血……
胡老闆不隻形象講究,聲音也講究,醇厚動聽。
這一對雞首壺,胡老闆介紹得極為細緻:
「雞首壺是西晉至唐流行的一種瓷壺。西晉時器形較小,圓腹,肩部貼一雞首,小而無頸。壺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實心,壺肩部有係,小平底。東晉時,其主體也是圓腹盤口壺,但雞首下有短頸,喙由尖變圓,冠加高,雞尾消失,柄的上端高於口沿,肩帶橋形方係。至南朝時,壺身整體加高,雞頸較前期加長,盤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係多為雙係。隋代壺身更高,雞頸不僅更長,而且作仰首啼鳴狀,雞尾柄變塑貼龍首柄,係的開關也更加複雜。」
「這一對雞首壺深盤口,細頸,鼓腹,平底,雞首昂立於肩部,器柄粗壯有力,按造型來看,應該屬於東晉晚期。」
包括常成在內,其實都是外行,聽得雲裏霧裏。
胡老闆介紹過後,並不急著催促成交,而是很有閑情逸緻的說起雞首壺的用途,「根據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和當時煮茶的方法,用雞首壺盛茶的可能性最大。中國飲茶歷史悠久,《神農本草》載:『神農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能解毒治病,兩晉之時,飲茶已成為王室貴族的一種嗜好。」
善寶軒明淨的玻璃窗外,站著不少人。
有同行,也有古玩愛好者。
「晉朝的哎。」看著那一對雞首壺,有的羨慕,有的疑惑,有的悠然神往。
店裏要是有這麽一對晉代青瓷,那就是實力的象徵啊。
現在古玩這一行造假做舊的太多,漸漸的都沒有信譽了。如果店裏放著真正的古董,進店的客人該多放心呢。
「可以上手看看。」胡老闆招唿。
年輕店員送上白手套。
常成猶豫著戴還是不戴,「胡老闆,戴白手套鑑定古玩,看著挺專業的。不過有專家說過,戴白手套鑑定瓷器的,不是外行就是騙子。因為戴手套非常的滑,很容易就會摔瓷器。用手直接拿瓷器是比較保險的?」
胡老闆很有風度,「您喜歡戴就戴,不喜歡就直接拿。小心些就是了。」
至於到底戴手套更專業,還是不戴手套才是對的,他可就不評論了。
「胡老闆,這真是晉代的嗎?」有一個同行在外麵看得心庠庠,也進來了。
胡老闆一臉的高深莫測,「喬老闆,您也是行內人,這是不是晉代的,您自己上手看看,不就知道了?」
外麵一陣笑聲。
七十二行,古玩行為大,為什麽呢?因為這一行講究的是眼力和學問,權勢金錢什麽的,統統甘拜下風。吃虧是「交學費」,占便宜是「撿漏」,反悔找後帳是「耍流氓」,不懂規矩是「棒槌」。
古玩交易其實是一場較量,是買家和賣家知識的較量,眼力的較量。
既然是同行,規矩應該都懂。這雞首壺到底是不是晉代的,上手看看,比比眼力唄。
「請讓一讓,讓一讓。」有人招唿。
在外麵看熱鬧的人不少,但他們又不買,很自覺的把路讓出來了。
滿麵春風走進來的是熟人,唐佳念的二叔二嬸,唐致光,唐太太。
唐致光夫妻倆打扮得都很鮮亮,一身名牌,渾身上下都是成功人士的派頭。
「佳念,你也在啊。」唐太太笑容可掬,「你這孩子也真是的,善寶軒的東西,你哪裏買得起?」
「你會不會說話?不會說話閉嘴。」唐致光板著臉教訓。
唐太太哼了一聲,不理唐致光,一件一件看起櫃檯上陳列的古玩。
唐致光說了許多好話,「……佳念,別和你二嬸一般見識。她以為你還是個才畢業的窮學生呢。」
唐致光想和談允川套近乎,但談允川目光幽冷,他眼神才一接觸就趕緊躲開了。
他和胡老闆打過招唿,在店裏看了一圈,也就要走了。
目光落在雞首壺上,唐致光一臉驚喜。
他拉上唐太太小聲說了句話,夫妻倆急匆匆的走了。
來也如風,去也如風。
十分鍾後,一個穿西裝打領帶臉色嚴肅的中年男人進來,裝模作樣的在店裏轉了一圈,最後目光落到雞首壺上,要求上手看。
</br>
唐佳念心中隱隱覺得不對勁,但並沒有深想。
王國強提出要看看雞首壺,胡老闆鄭重其事,親自小心翼翼把雞首壺放到一張方桌上,才請客人過去欣賞。
「內行的商家和藏家,瓷器不會手遞手傳看,必須要等對方將瓷器放置在固定物體上之後才拿取觀賞,萬一物品損壞,責任自明。」常成到底是開古玩店的,雖然賠得褲子都掉了,但一些行規還是知道的,盡心盡責的講解。
「對,是有這個規矩。」胡老闆微笑,「不光瓷器,玉器、玻璃器、珠寶等容易損壞的,都是如此。」
胡老闆有些感慨,「這些規矩,佳念想必也知道。佳念爸爸的致庸古玩行,和我這小店離得不遠。我有幸向唐先生請教過幾迴,受益匪淺啊。」
唐佳念眼圈微紅。
父親雖然過世已經四年了,但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她要把致庸古玩行買迴來,發揚光大。
那是父親大半輩子的心血……
胡老闆不隻形象講究,聲音也講究,醇厚動聽。
這一對雞首壺,胡老闆介紹得極為細緻:
「雞首壺是西晉至唐流行的一種瓷壺。西晉時器形較小,圓腹,肩部貼一雞首,小而無頸。壺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實心,壺肩部有係,小平底。東晉時,其主體也是圓腹盤口壺,但雞首下有短頸,喙由尖變圓,冠加高,雞尾消失,柄的上端高於口沿,肩帶橋形方係。至南朝時,壺身整體加高,雞頸較前期加長,盤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係多為雙係。隋代壺身更高,雞頸不僅更長,而且作仰首啼鳴狀,雞尾柄變塑貼龍首柄,係的開關也更加複雜。」
「這一對雞首壺深盤口,細頸,鼓腹,平底,雞首昂立於肩部,器柄粗壯有力,按造型來看,應該屬於東晉晚期。」
包括常成在內,其實都是外行,聽得雲裏霧裏。
胡老闆介紹過後,並不急著催促成交,而是很有閑情逸緻的說起雞首壺的用途,「根據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和當時煮茶的方法,用雞首壺盛茶的可能性最大。中國飲茶歷史悠久,《神農本草》載:『神農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能解毒治病,兩晉之時,飲茶已成為王室貴族的一種嗜好。」
善寶軒明淨的玻璃窗外,站著不少人。
有同行,也有古玩愛好者。
「晉朝的哎。」看著那一對雞首壺,有的羨慕,有的疑惑,有的悠然神往。
店裏要是有這麽一對晉代青瓷,那就是實力的象徵啊。
現在古玩這一行造假做舊的太多,漸漸的都沒有信譽了。如果店裏放著真正的古董,進店的客人該多放心呢。
「可以上手看看。」胡老闆招唿。
年輕店員送上白手套。
常成猶豫著戴還是不戴,「胡老闆,戴白手套鑑定古玩,看著挺專業的。不過有專家說過,戴白手套鑑定瓷器的,不是外行就是騙子。因為戴手套非常的滑,很容易就會摔瓷器。用手直接拿瓷器是比較保險的?」
胡老闆很有風度,「您喜歡戴就戴,不喜歡就直接拿。小心些就是了。」
至於到底戴手套更專業,還是不戴手套才是對的,他可就不評論了。
「胡老闆,這真是晉代的嗎?」有一個同行在外麵看得心庠庠,也進來了。
胡老闆一臉的高深莫測,「喬老闆,您也是行內人,這是不是晉代的,您自己上手看看,不就知道了?」
外麵一陣笑聲。
七十二行,古玩行為大,為什麽呢?因為這一行講究的是眼力和學問,權勢金錢什麽的,統統甘拜下風。吃虧是「交學費」,占便宜是「撿漏」,反悔找後帳是「耍流氓」,不懂規矩是「棒槌」。
古玩交易其實是一場較量,是買家和賣家知識的較量,眼力的較量。
既然是同行,規矩應該都懂。這雞首壺到底是不是晉代的,上手看看,比比眼力唄。
「請讓一讓,讓一讓。」有人招唿。
在外麵看熱鬧的人不少,但他們又不買,很自覺的把路讓出來了。
滿麵春風走進來的是熟人,唐佳念的二叔二嬸,唐致光,唐太太。
唐致光夫妻倆打扮得都很鮮亮,一身名牌,渾身上下都是成功人士的派頭。
「佳念,你也在啊。」唐太太笑容可掬,「你這孩子也真是的,善寶軒的東西,你哪裏買得起?」
「你會不會說話?不會說話閉嘴。」唐致光板著臉教訓。
唐太太哼了一聲,不理唐致光,一件一件看起櫃檯上陳列的古玩。
唐致光說了許多好話,「……佳念,別和你二嬸一般見識。她以為你還是個才畢業的窮學生呢。」
唐致光想和談允川套近乎,但談允川目光幽冷,他眼神才一接觸就趕緊躲開了。
他和胡老闆打過招唿,在店裏看了一圈,也就要走了。
目光落在雞首壺上,唐致光一臉驚喜。
他拉上唐太太小聲說了句話,夫妻倆急匆匆的走了。
來也如風,去也如風。
十分鍾後,一個穿西裝打領帶臉色嚴肅的中年男人進來,裝模作樣的在店裏轉了一圈,最後目光落到雞首壺上,要求上手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