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走,卻見四嫂翻過山梁下來了。原來,四嫂聽到鞭炮聲,以為這兒有什麽新鮮事,便過來看熱鬧,沒想到是梁惠凱。見他抱著骨灰盒,疑惑的問道:“你這是幹什麽?”梁惠凱說:“我要去你們老家,把她遷迴去。”四嫂歎口氣道:“非親非故的,你真的沒必要這樣。”
梁惠凱不想多解釋,苦澀一笑說道:“還有別的事兒,這隻是順便。”四嫂說:“要不我和你一起迴去?”梁惠凱說:“謝謝,不用,中間我可能還去別的地方。”四嫂隻好說道:“既然你決定了,路上小心。迴來的時候帶點兒洋芋粑粑、臘肉。”梁惠凱眼睛頓時紅紅的,說:“看來你們陝南人都愛這一口哈。”
告別四嫂,中午在縣城隨便吃了口飯,開車出發了。去陝南就要過山西,穿過華北屋脊,路過山西境內第一個小縣城是靈丘。過了靈丘,看到路牌指示,離五台山隻有二十公裏。梁惠凱心裏忽然產生了要去五台山看看的想法,像是有種力量在感召一般,控製不住滋生的念頭,在路口猶豫了一會兒,拐了過去。
梁惠凱的師傅是個老道,雖然他隻學了一點兒皮毛,而五台山又是佛教聖地,兩者好像不搭界。不過,師傅對他說過,道教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匯總,正如魯迅所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是一個意思。別的他不知道,不過,從道教信奉的神靈這一點還能看出端倪來。
道教崇奉神靈的來源,在道教發展過程中一直是持有一個開放性的胸襟,直到今天也還在不斷的增加:屬於儒家的神靈、佛教的神靈、民間信仰的神靈它統統吸收了,隻要老百姓有需求,道教就吸收,也恰恰說明了道教具有匯總、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
何況久仰五台山的大名,那些礦老板們又經常來五台山祈福求平安,據說很靈驗的,看看就看看吧。
路上遇到了幾個三步一拜五台山的信徒。雖然山裏的天氣不是很熱,但是經過一中午的暴曬,柏油路上溫度很高。信徒們汗如雨下,卻是一絲不苟,堅持著三步一拜。梁惠凱心生敬仰,停下車,拿來幾瓶礦泉水遞給他們。那些人說聲謝謝,接過來立刻打開,咕咚咕咚的喝了下去,如飲甘露。
梁惠凱問道:“你們從哪兒來的?”一人說道:“大同,出來兩個多月了。”梁惠凱驚詫不已,說道:“你們一路就是這麽拜過來的?真有毅力!”
那人說道:“文殊菩薩有個願力,‘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文殊菩薩有大威德,你不信我,誹謗我,來了五台山你就相信佛法了。”
梁惠凱聽得一知半解。和眾人告別,接著往裏走,逐漸看到很多賓館、民宿、客棧。這些客棧的名字大多帶有“佛”或“禪”的字樣,如禪心居、佛光山莊、雲中客棧、靜心苑等等,隻看這些客棧、酒店的名字就感覺禪意濃濃了。
已經下午四點多,登山是不可能了,便在台懷鎮隨便找了一家酒店住了下來。洗漱一番,站在窗前眺望著遠處的山穀。此時夕陽西下,山穀間雲霧繚繞,霞光夕照像是為雲霧鍍上了夢幻般的紫色、金色,遠遠看去紫氣升騰翻滾,猶如仙境一般。
梁惠凱不由得心生向往,從酒店出來向山穀走去。這兒的廟宇比較多,白塔寺是最顯著的建築,綠蔭環繞群寺簇擁中,遠遠地見一座巍然的白塔撥地而生,莊嚴而神聖。它自帶滿滿的攝人的力量,發出無聲地召喚,安祥寧靜溫暖,使人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腳步,奔向這份難得的美好與純淨。
一路走來看見的都是佛家的正大光明,每家店鋪都離不開佛家的裝飾,好多飾品擺滿了街道兩旁,滿目琳琅,目不暇接。途徑五爺廟,看到裏邊燒香拜佛的特別多,應該是香火最盛的地方吧?
五爺廟的對麵是大白塔,聽說供奉著佛骨舍利,繞塔三圈,相當於念經n遍。剛到寺口偶遇一僧人,準確說是尼姑。梁惠凱好奇,問道:“您是居士?還是正式修行的?”誰讓梁惠凱沒見識呢?尼姑不高興了,開始喋喋不休:“居士有穿長袍的嗎?這長袍是身份的象征,知道不?如有居士敢穿這樣的,我就會去抓她!”
梁惠凱心道,你一個修行的人哪裏來這麽多的戾氣?佛家講究普度眾生,你這是在......不說了,也怪自己嘴賤。再看山穀中的紫氣散盡,頓時沒了轉下去的欲望,要不是已經住下店,甚至都想開車就走。
已是黃昏,記得來路的轉彎處有個簡便的大排檔,直接去了那兒。要了一碗麵,兩瓶啤酒,一份涼菜,一共30多,還算便宜,吃飽喝足迴賓館休息去了。
轉天清晨,五點來鍾就被窗外動聽悅耳的鳥叫聲喚醒。梁惠凱還想看到紫氣升騰的異象,便背起相機沿著彎曲的小道進山了。清風徐來,鳥語花香。清晨,這裏似乎是鳥兒的天下,布穀鳥們發出悠長的“布穀”聲;野山雞們在不同山頭的密林裏發出高亢的鳴叫;還有好多不知名的鳥兒在叢林深處歡快地唱著,清脆婉轉的聲音在山穀中此起彼伏,迴蕩著,仿佛進行著鳥的大合唱。
薄薄的霧像輕紗一般懸浮在山腰間,不時有巨大的山鷹在山穀的上空翱翔著,有的像是從薄霧裏突然躥了出來,雄壯而又神秘。太陽像個羞澀的小姑娘在山邊露出半個臉來,草叢中的野花掛著露珠,在霞光的映照下閃著迷人的光芒。
一切都是那麽美好,隻可惜沒有再出現紫氣升騰的景象,或許是自己處在其中反而看不到了?看不到就迴去吧。沿著原路返迴,走到大白塔門口,餘光裏見一個中年女士呆呆的坐在台階上。忽然覺得有點麵熟,定睛一看,是王冬冬的媽媽!
梁惠凱不想多解釋,苦澀一笑說道:“還有別的事兒,這隻是順便。”四嫂說:“要不我和你一起迴去?”梁惠凱說:“謝謝,不用,中間我可能還去別的地方。”四嫂隻好說道:“既然你決定了,路上小心。迴來的時候帶點兒洋芋粑粑、臘肉。”梁惠凱眼睛頓時紅紅的,說:“看來你們陝南人都愛這一口哈。”
告別四嫂,中午在縣城隨便吃了口飯,開車出發了。去陝南就要過山西,穿過華北屋脊,路過山西境內第一個小縣城是靈丘。過了靈丘,看到路牌指示,離五台山隻有二十公裏。梁惠凱心裏忽然產生了要去五台山看看的想法,像是有種力量在感召一般,控製不住滋生的念頭,在路口猶豫了一會兒,拐了過去。
梁惠凱的師傅是個老道,雖然他隻學了一點兒皮毛,而五台山又是佛教聖地,兩者好像不搭界。不過,師傅對他說過,道教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匯總,正如魯迅所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是一個意思。別的他不知道,不過,從道教信奉的神靈這一點還能看出端倪來。
道教崇奉神靈的來源,在道教發展過程中一直是持有一個開放性的胸襟,直到今天也還在不斷的增加:屬於儒家的神靈、佛教的神靈、民間信仰的神靈它統統吸收了,隻要老百姓有需求,道教就吸收,也恰恰說明了道教具有匯總、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
何況久仰五台山的大名,那些礦老板們又經常來五台山祈福求平安,據說很靈驗的,看看就看看吧。
路上遇到了幾個三步一拜五台山的信徒。雖然山裏的天氣不是很熱,但是經過一中午的暴曬,柏油路上溫度很高。信徒們汗如雨下,卻是一絲不苟,堅持著三步一拜。梁惠凱心生敬仰,停下車,拿來幾瓶礦泉水遞給他們。那些人說聲謝謝,接過來立刻打開,咕咚咕咚的喝了下去,如飲甘露。
梁惠凱問道:“你們從哪兒來的?”一人說道:“大同,出來兩個多月了。”梁惠凱驚詫不已,說道:“你們一路就是這麽拜過來的?真有毅力!”
那人說道:“文殊菩薩有個願力,‘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文殊菩薩有大威德,你不信我,誹謗我,來了五台山你就相信佛法了。”
梁惠凱聽得一知半解。和眾人告別,接著往裏走,逐漸看到很多賓館、民宿、客棧。這些客棧的名字大多帶有“佛”或“禪”的字樣,如禪心居、佛光山莊、雲中客棧、靜心苑等等,隻看這些客棧、酒店的名字就感覺禪意濃濃了。
已經下午四點多,登山是不可能了,便在台懷鎮隨便找了一家酒店住了下來。洗漱一番,站在窗前眺望著遠處的山穀。此時夕陽西下,山穀間雲霧繚繞,霞光夕照像是為雲霧鍍上了夢幻般的紫色、金色,遠遠看去紫氣升騰翻滾,猶如仙境一般。
梁惠凱不由得心生向往,從酒店出來向山穀走去。這兒的廟宇比較多,白塔寺是最顯著的建築,綠蔭環繞群寺簇擁中,遠遠地見一座巍然的白塔撥地而生,莊嚴而神聖。它自帶滿滿的攝人的力量,發出無聲地召喚,安祥寧靜溫暖,使人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腳步,奔向這份難得的美好與純淨。
一路走來看見的都是佛家的正大光明,每家店鋪都離不開佛家的裝飾,好多飾品擺滿了街道兩旁,滿目琳琅,目不暇接。途徑五爺廟,看到裏邊燒香拜佛的特別多,應該是香火最盛的地方吧?
五爺廟的對麵是大白塔,聽說供奉著佛骨舍利,繞塔三圈,相當於念經n遍。剛到寺口偶遇一僧人,準確說是尼姑。梁惠凱好奇,問道:“您是居士?還是正式修行的?”誰讓梁惠凱沒見識呢?尼姑不高興了,開始喋喋不休:“居士有穿長袍的嗎?這長袍是身份的象征,知道不?如有居士敢穿這樣的,我就會去抓她!”
梁惠凱心道,你一個修行的人哪裏來這麽多的戾氣?佛家講究普度眾生,你這是在......不說了,也怪自己嘴賤。再看山穀中的紫氣散盡,頓時沒了轉下去的欲望,要不是已經住下店,甚至都想開車就走。
已是黃昏,記得來路的轉彎處有個簡便的大排檔,直接去了那兒。要了一碗麵,兩瓶啤酒,一份涼菜,一共30多,還算便宜,吃飽喝足迴賓館休息去了。
轉天清晨,五點來鍾就被窗外動聽悅耳的鳥叫聲喚醒。梁惠凱還想看到紫氣升騰的異象,便背起相機沿著彎曲的小道進山了。清風徐來,鳥語花香。清晨,這裏似乎是鳥兒的天下,布穀鳥們發出悠長的“布穀”聲;野山雞們在不同山頭的密林裏發出高亢的鳴叫;還有好多不知名的鳥兒在叢林深處歡快地唱著,清脆婉轉的聲音在山穀中此起彼伏,迴蕩著,仿佛進行著鳥的大合唱。
薄薄的霧像輕紗一般懸浮在山腰間,不時有巨大的山鷹在山穀的上空翱翔著,有的像是從薄霧裏突然躥了出來,雄壯而又神秘。太陽像個羞澀的小姑娘在山邊露出半個臉來,草叢中的野花掛著露珠,在霞光的映照下閃著迷人的光芒。
一切都是那麽美好,隻可惜沒有再出現紫氣升騰的景象,或許是自己處在其中反而看不到了?看不到就迴去吧。沿著原路返迴,走到大白塔門口,餘光裏見一個中年女士呆呆的坐在台階上。忽然覺得有點麵熟,定睛一看,是王冬冬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