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遇上困難,為職業發展迷茫之際,餘多都努力迴想:自己究竟是怎麽走上人力資源道路的?
答案可以用“湊巧”概括。
她沒有規劃,見恰巧有機會,而手上的工作實在有夠無聊,領導似乎還很看中自己,於是就想也不想的上路了。
如果她能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她會考慮財務、供應鏈之類,至少帶點技術的。對,她覺得人力資源缺乏技術,入門門檻低,要做好卻極其不易。
世上沒有如果。
餘多是苦孩子出生,所以她不怕吃苦,這倒是她的優點。
上千號人的工廠,流動率大得驚人。
剛開始,勞務公司求著工廠的人力資源部,希望錄用他們推薦的人,可好景不長,很快就變成工廠求著這些勞務公司了。
“我手裏有人”是勞務公司翻身的經典陳詞。
招聘經理拿著勞務公司的迴扣,滋潤了五六年,後見風頭不對,及時抽身,自己創業去了。
下麵的小員工就沒這麽幸運了,於是,餘多開始滿中國去找人。
找到一個西北小地方的職業學校,通話中似乎能感覺到對方的淳樸,餘多看著人頭空缺數字,毅然申請出差。
五個小時的火車,兩個小時的汽車,還有一個小時的小毛驢車,等到達的時候,餘多已經是灰頭土臉。
聞聲不如見麵,麵前的校長很拽,公然問餘多:有沒有讚助費?
原來聯係這校長的人不少,有公司人力資源的人,也有勞務公司,他攢著一把學生做籌碼,等著最高的開價。
餘多站在一個小山頭上給自己經理打電話,斷斷續續的通話中,她聽得最清楚的就是:沒有。
好吧,這趟算是白費了。
然後餘多學乖了,沒有再出過這麽遠的差。
還是領導辦法多,把工人的招聘整體外包出去,讓一個勞務公司運作,自己的人負責支持協助對接。
這勞務公司做事風格淩冽,直接在同行別的廠門口打招聘廣告,屢屢被保安驅逐,卻愈挫愈勇的架勢,戰火從廠區門口延伸到宿舍區門口。
餘多剛開始認為外包是浪費錢,看到這裏,不由暗暗佩服領導的手段:這麽出格的事兒,自己人肯定做不出來,隻能讓第三方出頭。這樣,公司間人力資源聚會,大家可以繼續談笑風生,探討著高大上的問題,比如人力資源的價值實現。
當然,凡事都有弊端,這麽激烈的人頭爭奪戰,直接引發了各個工廠間的薪酬競爭。很簡單,你要挖人,就得出更高的價碼。
拉鋸了一段時間,各工廠都受不了了,便坐下來進行“和平會談”,結束了這場角逐。
與此同時,市場人力供給發生了些變化,更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進入這個二線城市;各地職業學校雨後春筍般狂長一波;再加上許多大學生被批評眼高手低,被建議從一線做起。這些,都幫助了這場“和平會談”的成功。
餘多在這個時候換工作了,原因說來簡單,她當時工資2478,而新公司給她3500,這筆賬麵兒上太容易算了。
除了錢,還有一個好處是:她的職責從單一招聘,變成全麵的專員,涉及培訓、行政、安全領域。對方是一家新建企業,開始的人力資源人手並不準備放那麽足,所以職責就並到一起,後期隨著發展及需要,才考慮人頭增加,及相應的工作細分。
當然,這一點,餘多當時並沒有深入思考其中價值,她隻是想著:反正年輕,多幹點雖然累,睡一覺醒來就好了,力氣這東西,是可以免費恢複的。
還有一點好處,餘多倒是考慮了,就是這公司的地點,她可以迴家了,立馬想到不用花錢租房了。
這窮孩子實在有些惹人生氣,若她當時願意花錢,可以在那二線城市買房、落戶,就算沒有家裏支持,買個小點的,首付肯定沒什麽問題,有公積金貸款,大不了還久一點。從後來房價漲幅來看,這簡直是天上掉餡兒餅的事兒。
可這糟心孩子那時隻想著:不給銀行打工,不給房東打工。
不過還好,凡事都有雙麵性。餘多的家鄉後來也發展迅速,相對一二線城市,人才競爭又沒那麽激烈,倒讓她的才能亮眼起來。
她在這家單位幹了三年多,這三年,是她飛速成長的三年。用她母親的話說:你看人的眼神兒變了,似乎一下子能看穿內心;好像也變聰明了,不再傻嗬嗬的,連話都不會說。
餘多嘿嘿,心想:這都是有代價的。
最辛苦的時候,一下班到家,往床上一躺,餘多就能睡著,母親喊她吃飯都不醒。
也是在這家公司,餘多開始真正接觸到人情冷暖。許多職場言論,建議員工把公司當家,洗腦說努力奉獻必能換來值得的迴報,餘多暗暗搖頭:公司永遠不會是員工的家,雇主跟雇員,隻能是合作關係。
工廠裏的生產經理,是總部調過來的,挺傳奇的一個人物。據說他最初加入公司的時候,隻是一個生產操作工,做了一年,升職到了班長;又做了三年,升職到了生產協調員;再做了五年,升職到了車間主任;又做了三年,趕上新廠的機會,便申請成了生產經理。當時他的孩子才出生半年。
背景聽起來挺讓人佩服,餘多卻不大喜歡這人,不是個人情緒喜好,而是工作配合中的一些細節,讓她覺得這人看人的眼光有問題。
一個計劃工程師的崗位,這位生產經理足足麵試了二十個人,卻沒有看上的,給出的理由很奇怪,比如:眼神不夠亮、嘴唇太薄之類。
看著遲遲無法關閉的崗位,餘多動了心思,她研究了這位經理的背景,根據日常喜好觀察,重新物色了一個候選人:一樣基層出生,學曆是後續再教育的,看起來一副任勞任怨的老實樣。
生產經理終於看中了。
結果,這位候選人的性格測試結果卻沒有通過,一個關鍵指標:心裏健康度不合格。
沒關係,在簡曆的海洋裏遊了一天,餘多又找到個類似的。
也看中了。悲催的是,還是心裏健康指數不在正常範圍內。
這下,這位生產經理火了,他覺得沒麵子,就把餘多投訴到總部,說她不夠專業,似乎這樣能轉移別人對他眼光的質疑。
餘多委屈大了。
本來,應該第一步做性格測試,合格後再做後麵的麵試,但新廠還沒有安裝這個付費軟件,隻得在紙張上做,然後掃描給總部,由小助理錄入電腦,再把結果發迴來。這一來一迴,一天肯定需要的,畢竟人家助理也挺忙,不是隨時待命的。
再加上工廠所在地比較偏僻,那時候公交車還沒有通到裏麵,候選人從最近的站台下車,得要走半小時才能到工廠。
餘多考慮到效率,也是出於方便候選人角度,讓人家少跑一趟,便提前安排了麵試。大部分候選人都沒出過這樣的問題,沒想到這位生產經理手裏連續出了兩起。
還好,總部人力資源同事知道餘多辛苦,又是個老實的,沒有批評她,甚至都沒有提,三個月後,新工廠有了這個軟件,可以即時出結果了。
餘多是從這生產經理口中知道這事兒的,當時在年度績效總結上,這位仁兄再次明確表示對餘多的不滿,把招聘不到人、一起無損失工時事故都歸到她的失職。語言組織,一聽就是早有準備的。
餘多聽完很傷心,但她想了想,從結果角度,對方沒有誇張,都是自己職責範圍,雖然有客觀原因,也有其他人的職責,但她自己肯定需要承擔一部分的。於是,她老實的認了。
在績效打分的時候,她還傻傻將自己排到最後一名上。結果公布,還有一位將她放到最後一名,應該就是這位生產經理了。
不過,倒也有一位將她排到第一名,其它都排在中等甚至偏上位置,這讓餘多好受多了。
後來想想,她有點唏噓:自己也太實在了,至少應該解釋一下,特別是排名,不說自己把自己排第一位,也不應該排最後一位吧。
更讓她自己不解的是:她當時還把另一位有競爭關係、私下不算和睦的人事專員排到第一名上,真是腦子抽風了。她當時就是覺得人力資源部真辛苦,自己這裏怕是指望不上了,希望同事能有個公平對待,多拿點獎金。
真是……善良!
餘多是個不記仇的,這事兒讓她傷心了一會兒,很快又一頭奮勁的開始幹活兒了。當然,這位生產經理表麵還是客客氣氣的,也算合作,餘多就更不多想了。
那年年度體檢結束,這位生產經理就開始請假,後來聽說得了癌症,已經是晚期。家裏賣了房子,全力給他救治。
半年以後,聽說總部做了人事調整,將這位生產經理降至生產協調員的崗位,一年以後,又降至班長。
餘多覺得單位挺無情,等著看什麽時候把他降至操作工,甚至解雇,卻很快等來對方過世的消息。那時,他的孩子才四歲。
死亡之前,迴到原點,這十幾年的辛苦算什麽?這讓餘多震撼,同時也看清了雇員和雇主的正確關係。
答案可以用“湊巧”概括。
她沒有規劃,見恰巧有機會,而手上的工作實在有夠無聊,領導似乎還很看中自己,於是就想也不想的上路了。
如果她能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她會考慮財務、供應鏈之類,至少帶點技術的。對,她覺得人力資源缺乏技術,入門門檻低,要做好卻極其不易。
世上沒有如果。
餘多是苦孩子出生,所以她不怕吃苦,這倒是她的優點。
上千號人的工廠,流動率大得驚人。
剛開始,勞務公司求著工廠的人力資源部,希望錄用他們推薦的人,可好景不長,很快就變成工廠求著這些勞務公司了。
“我手裏有人”是勞務公司翻身的經典陳詞。
招聘經理拿著勞務公司的迴扣,滋潤了五六年,後見風頭不對,及時抽身,自己創業去了。
下麵的小員工就沒這麽幸運了,於是,餘多開始滿中國去找人。
找到一個西北小地方的職業學校,通話中似乎能感覺到對方的淳樸,餘多看著人頭空缺數字,毅然申請出差。
五個小時的火車,兩個小時的汽車,還有一個小時的小毛驢車,等到達的時候,餘多已經是灰頭土臉。
聞聲不如見麵,麵前的校長很拽,公然問餘多:有沒有讚助費?
原來聯係這校長的人不少,有公司人力資源的人,也有勞務公司,他攢著一把學生做籌碼,等著最高的開價。
餘多站在一個小山頭上給自己經理打電話,斷斷續續的通話中,她聽得最清楚的就是:沒有。
好吧,這趟算是白費了。
然後餘多學乖了,沒有再出過這麽遠的差。
還是領導辦法多,把工人的招聘整體外包出去,讓一個勞務公司運作,自己的人負責支持協助對接。
這勞務公司做事風格淩冽,直接在同行別的廠門口打招聘廣告,屢屢被保安驅逐,卻愈挫愈勇的架勢,戰火從廠區門口延伸到宿舍區門口。
餘多剛開始認為外包是浪費錢,看到這裏,不由暗暗佩服領導的手段:這麽出格的事兒,自己人肯定做不出來,隻能讓第三方出頭。這樣,公司間人力資源聚會,大家可以繼續談笑風生,探討著高大上的問題,比如人力資源的價值實現。
當然,凡事都有弊端,這麽激烈的人頭爭奪戰,直接引發了各個工廠間的薪酬競爭。很簡單,你要挖人,就得出更高的價碼。
拉鋸了一段時間,各工廠都受不了了,便坐下來進行“和平會談”,結束了這場角逐。
與此同時,市場人力供給發生了些變化,更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進入這個二線城市;各地職業學校雨後春筍般狂長一波;再加上許多大學生被批評眼高手低,被建議從一線做起。這些,都幫助了這場“和平會談”的成功。
餘多在這個時候換工作了,原因說來簡單,她當時工資2478,而新公司給她3500,這筆賬麵兒上太容易算了。
除了錢,還有一個好處是:她的職責從單一招聘,變成全麵的專員,涉及培訓、行政、安全領域。對方是一家新建企業,開始的人力資源人手並不準備放那麽足,所以職責就並到一起,後期隨著發展及需要,才考慮人頭增加,及相應的工作細分。
當然,這一點,餘多當時並沒有深入思考其中價值,她隻是想著:反正年輕,多幹點雖然累,睡一覺醒來就好了,力氣這東西,是可以免費恢複的。
還有一點好處,餘多倒是考慮了,就是這公司的地點,她可以迴家了,立馬想到不用花錢租房了。
這窮孩子實在有些惹人生氣,若她當時願意花錢,可以在那二線城市買房、落戶,就算沒有家裏支持,買個小點的,首付肯定沒什麽問題,有公積金貸款,大不了還久一點。從後來房價漲幅來看,這簡直是天上掉餡兒餅的事兒。
可這糟心孩子那時隻想著:不給銀行打工,不給房東打工。
不過還好,凡事都有雙麵性。餘多的家鄉後來也發展迅速,相對一二線城市,人才競爭又沒那麽激烈,倒讓她的才能亮眼起來。
她在這家單位幹了三年多,這三年,是她飛速成長的三年。用她母親的話說:你看人的眼神兒變了,似乎一下子能看穿內心;好像也變聰明了,不再傻嗬嗬的,連話都不會說。
餘多嘿嘿,心想:這都是有代價的。
最辛苦的時候,一下班到家,往床上一躺,餘多就能睡著,母親喊她吃飯都不醒。
也是在這家公司,餘多開始真正接觸到人情冷暖。許多職場言論,建議員工把公司當家,洗腦說努力奉獻必能換來值得的迴報,餘多暗暗搖頭:公司永遠不會是員工的家,雇主跟雇員,隻能是合作關係。
工廠裏的生產經理,是總部調過來的,挺傳奇的一個人物。據說他最初加入公司的時候,隻是一個生產操作工,做了一年,升職到了班長;又做了三年,升職到了生產協調員;再做了五年,升職到了車間主任;又做了三年,趕上新廠的機會,便申請成了生產經理。當時他的孩子才出生半年。
背景聽起來挺讓人佩服,餘多卻不大喜歡這人,不是個人情緒喜好,而是工作配合中的一些細節,讓她覺得這人看人的眼光有問題。
一個計劃工程師的崗位,這位生產經理足足麵試了二十個人,卻沒有看上的,給出的理由很奇怪,比如:眼神不夠亮、嘴唇太薄之類。
看著遲遲無法關閉的崗位,餘多動了心思,她研究了這位經理的背景,根據日常喜好觀察,重新物色了一個候選人:一樣基層出生,學曆是後續再教育的,看起來一副任勞任怨的老實樣。
生產經理終於看中了。
結果,這位候選人的性格測試結果卻沒有通過,一個關鍵指標:心裏健康度不合格。
沒關係,在簡曆的海洋裏遊了一天,餘多又找到個類似的。
也看中了。悲催的是,還是心裏健康指數不在正常範圍內。
這下,這位生產經理火了,他覺得沒麵子,就把餘多投訴到總部,說她不夠專業,似乎這樣能轉移別人對他眼光的質疑。
餘多委屈大了。
本來,應該第一步做性格測試,合格後再做後麵的麵試,但新廠還沒有安裝這個付費軟件,隻得在紙張上做,然後掃描給總部,由小助理錄入電腦,再把結果發迴來。這一來一迴,一天肯定需要的,畢竟人家助理也挺忙,不是隨時待命的。
再加上工廠所在地比較偏僻,那時候公交車還沒有通到裏麵,候選人從最近的站台下車,得要走半小時才能到工廠。
餘多考慮到效率,也是出於方便候選人角度,讓人家少跑一趟,便提前安排了麵試。大部分候選人都沒出過這樣的問題,沒想到這位生產經理手裏連續出了兩起。
還好,總部人力資源同事知道餘多辛苦,又是個老實的,沒有批評她,甚至都沒有提,三個月後,新工廠有了這個軟件,可以即時出結果了。
餘多是從這生產經理口中知道這事兒的,當時在年度績效總結上,這位仁兄再次明確表示對餘多的不滿,把招聘不到人、一起無損失工時事故都歸到她的失職。語言組織,一聽就是早有準備的。
餘多聽完很傷心,但她想了想,從結果角度,對方沒有誇張,都是自己職責範圍,雖然有客觀原因,也有其他人的職責,但她自己肯定需要承擔一部分的。於是,她老實的認了。
在績效打分的時候,她還傻傻將自己排到最後一名上。結果公布,還有一位將她放到最後一名,應該就是這位生產經理了。
不過,倒也有一位將她排到第一名,其它都排在中等甚至偏上位置,這讓餘多好受多了。
後來想想,她有點唏噓:自己也太實在了,至少應該解釋一下,特別是排名,不說自己把自己排第一位,也不應該排最後一位吧。
更讓她自己不解的是:她當時還把另一位有競爭關係、私下不算和睦的人事專員排到第一名上,真是腦子抽風了。她當時就是覺得人力資源部真辛苦,自己這裏怕是指望不上了,希望同事能有個公平對待,多拿點獎金。
真是……善良!
餘多是個不記仇的,這事兒讓她傷心了一會兒,很快又一頭奮勁的開始幹活兒了。當然,這位生產經理表麵還是客客氣氣的,也算合作,餘多就更不多想了。
那年年度體檢結束,這位生產經理就開始請假,後來聽說得了癌症,已經是晚期。家裏賣了房子,全力給他救治。
半年以後,聽說總部做了人事調整,將這位生產經理降至生產協調員的崗位,一年以後,又降至班長。
餘多覺得單位挺無情,等著看什麽時候把他降至操作工,甚至解雇,卻很快等來對方過世的消息。那時,他的孩子才四歲。
死亡之前,迴到原點,這十幾年的辛苦算什麽?這讓餘多震撼,同時也看清了雇員和雇主的正確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