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太子孝心顯
待眾人獻禮畢,太子才施施然起身,先對章和帝使勁兒拍馬屁,一串兒一串兒的好話不要錢似得往章和帝臉上糊,讓老皇帝忍不住撫著自己的胡子,暗自嘚瑟。
接著,太子說了:“父皇仁德愛民、勵精圖治,實在我大湯之福。兒臣愚鈍,竟不能為父皇分憂,心內常有忐忑。左思右想,若要我大湯江山穩固,惟父皇福壽綿長一途而已!多年尋覓,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日前,恰遇一仙道,其種種玄妙手段,吾等凡人難以窺測。仙道因事而出,有感我大湯海晏河清,為天下萬民計,甘願折損福壽,為父皇煉仙丹求永壽。”
太子此言一出,在場眾人心裏都打了下鼓——自古帝王求仙訪道,就沒有成功的。反而使得無數明君,晚年昏庸,朝廷震蕩,國家衰落。
獨孤家的人卻麵有得色,看來是很有把握。
薑皇後大量太子、太子妃以及淑妃等人的表情,心裏有些著慌。
這仙道之事,實在難測,若此人得了皇帝信任,靠皇帝寵愛生存的曲青青母子,前途難斷。若是同流合汙,一旦皇帝有事,曲青青就是替罪羔羊;若是與之不睦,這仙道的話,一般可是比寵妃的枕頭風還給力的……
也不怪眾人不看好這還沒出場的“仙道”,不說古來的教訓,就是太子的立場——要是皇帝真“永壽”了,太子難道吃幹飯白看著麽?
相信天家父子情深什麽的,大家隻能嗬嗬了。
青青倒是很好奇,又似乎有些喜悅地,抓著章和帝的手,目光灼灼地看向殿外。
章和帝拍拍青青的小手,心裏還是相當期待的——永壽什麽的,聽著就覺得很美好呢……隻是他見識還是有的,知道像是先帝那位王道長之類的,都是江湖騙術,所用丹藥,往往是壯陽的虎狼之藥,多為寵妃齷齪手段,或是臣子包藏禍心之舉。
因此,章和帝麵上還是淡定的。
而且,章和帝心裏得意——朕可不是父皇那樣不中用,如今朕可是龍精虎猛,青青和任兒、小鳳凰都能證明……若是隻有那些上不得台麵的手段,可不要怪朕翻臉無情啊!
太子迎著各色目光,心裏得意——道長仙家手段,豈是汝等凡人看得破的?若不是道長暗示,自己才是真龍天子,太子還真不願意送人進宮。畢竟,他私心裏還是覺得,人世辛苦,倒不用苦留父皇遭罪呢。
在眾人心裏各種糾結時,太監領著一位身著道袍,鶴發童顏,仙風道骨的清瘦男子進了殿。
不得不說,太子也不是好忽悠的,這位道長,至少賣相還是很有些震得住的。
眾人竊竊私語,倒是都在猜測道長如今年方幾何。
章和帝此時也起了興致,相當期待了。
道長一揚拂塵,對章和帝鞠躬,口稱“陛下萬福”,待章和帝示意平身,就老老神在在地站著,不言不語。
太子見章和帝沒有生氣的意思,心裏更是篤定,笑著對皇帝稟告了遇到道長的諸此種種,其波瀾起伏、神奇莫測處,真讓人覺得,太子府上定是養了位相當厲害的說書先生。
章和帝聽得高興,他是真希望這道長有幾分真才實學的,於是稍微帶著尊重,問道:“不知徐道長今年高壽?”
這點大家都很好奇,全都看向道長。
道長在這大場麵也安然若素,平和淡然,微微俯身,道:“老道長於山中,不知年歲,隻記得,少年曾出山一遊,恰逢崇文帝即位,大赦天下。”
此言一出,眾人驚唿出聲。
崇文帝三十五歲登基,二十五歲有了先帝;先帝二十六歲登基,三十二歲有了今上,再算上“少年”至少也是十多歲,這道長竟然至少都是一百五十多歲的人了!可他身姿昂然、步履輕便、精神抖擻、麵帶紅光,雖然須發皆白,可麵皮白皙光滑,露出來的雙手也是光潔修長,不看頭發,說是二十啷當歲也有人信的。
章和帝眼放精光,心跳陡然加快。
若是真的,這可是真神仙!
章和帝不好窮追猛問,便瞄了眼吏部尚書。
吏部尚書吳大人是皇帝親信,自然最懂察言觀色,於是故意作出“你丫騙傻子呢”的樣子,略帶傲慢地道:“道長常年在山裏,這記性可能不大好。信口開河,倒是沒有佐證。”
徐道長也不生氣,仍舊慢條斯理,對章和帝鞠躬,道:“貧道自幼喜讀書,雖不敢說過目不忘,倒也能三遍倒背。今日皇上壽辰,貧道身無長物,倒是少年時留有崇文帝墨寶,今日贈給皇上,略表心意。”
言罷,便有太監領了一位麵貌極其俊秀靈動的小童子進來,手中卻是高舉托盤。
程元珍接了東西,眼睛一掃而過,心裏卻大驚。
章和帝一看,竟然是崇文帝和另一人聯詩,在扇麵上留了墨寶。若隻是崇文帝的筆跡,其實還不能說明什麽——大多世家還都有高祖爺的墨寶,總不能隨便拎出個小輩來,就說是從高祖朝一直活到如今吧?
可這另一人的筆跡,不出意外的話,就是——
果然,徐道長又說了:“皇上仁德,乃萬民福祉,貧道獻醜,願現場作詩文,為皇上頌德,不知可否?”
章和帝自然準了。
太監布置好筆墨紙硯,徐道長挽袖,一揮而就。
章和帝禦覽,眼睛一跳,怦然心動。
這字跡,分明就是扇麵上另一人的筆法,沒錯!
章和帝按捺住內心的雀躍,讓程元珍托著兩幅墨寶讓眾人傳閱。
青青卻看出來,這扇麵和詩文都是道士的筆跡,經過係統比對,崇文帝的字跡卻是做得假,連私印也是假的。青青倒是有些佩服這道士,以及他身後的人了——
若是道士的筆跡作假,自然有人敢和獨孤家對著幹,指出來。可這崇文帝的筆跡有問題——章和帝鄙視先帝,從來不喜歡別人說什麽“繼承先帝遺命”,最喜歡時時把高祖、崇文帝掛在嘴邊,似乎他是曾祖父、祖父養大的一樣。可是他卻沒認出這所謂崇文帝的筆跡是假的,如此一來,即便在場有人能看出問題,比如曲青青、蘇詰、朱祁等等,但是誰敢說出來?
大大掃了章和帝麵子不說,要是皇帝死硬不肯認,這就是妄言之罪,再難翻身。
確實高明。
青青還好,她雖然有才名,到底被容貌壓製,大家其實並不怎麽放在心上。她細細看了,眼裏閃耀著奪人的光彩,含情默默地看著皇帝,那意思——啟郎,咱們可算能白頭偕老了~~~
章和帝拍拍青青的手,心裏也極熨帖,看向太子的目光,從來沒有過的溫柔和煦。
太子幾乎要飄飄然了。
等徐道長站穩腳跟,父皇一心修道,這朝政之事,還不得自己這個太子分擔一二?
蘇詰和朱祁就倒黴了。
他倆的文才不是吹出來的,自然能看出這其中的問題。生於世家,他們也一瞬間就想明白了這裏麵的彎彎道道。
他們也不是真那麽清高孤傲,不通人情,按理說,是會與光同塵,隨便附和過去的。
問題在於,他們名聲在外,若是現在不吭聲,日後要是有人直愣愣地冒出來,不管章和帝揭不揭開這層遮羞布,他們都是個“共犯”的結果。最重要,他們根本搞不清楚,這次的仙道事件,到底是太子和獨孤家一手策劃,還是他們也被人設計,栽了跟頭。這幕後之人,劍之所指,是隻有太子,還是覬覦皇帝?而且,他(她),是否也想著一石多鳥,要隨便坑害自己一把呢?
蘇詰座位靠先,他也機敏,隻淡淡道:“詰一心向佛,此事不言。”
卻是不肯明著看筆跡,不願辨真假了。
即使他身邊的人分明看到他確實看了,但好歹蘇家也是大世家,平白無故的,也沒人會故意找他麻煩——最重要,宴會什麽的,座次雖大體按照地位,細節也是要參考眾人的關係的。否則皇帝壽宴,下麵卻有人爭吵不休,也是不像樣。
朱祁真是無妄之災。
他能說什麽?
道長有問題,太子居心不良?
朱祁再超然,也是朱家人,三皇子和七皇子親舅舅!
可是,要是不言不語,日後出了問題,自己也難以脫身啊。
最重要,也不知道太子是不是故意拖自己上船,還說了——
“朱大學士才華橫溢,也不拘泥於佛道之論,本宮也想聽聽大學士的見解——徐道長詩作,如何呢?”
左思右想,朱祁也隻能先顧著當前的問題,日後什麽的,隻好見招拆招,有公主在,最慘也不過從此浮生閑日,富貴閑人罷了。
總不會抄家滅族吧。
朱祁微笑,道:“在下不才,竟品不出道長意境,可見是功名富貴遮了眼,案牘絲竹亂了心。”
朱祁起身,對章和帝行禮,懇求道:“下官今日見了道長,又見蘇相風采,忽然醒悟,求皇上降恩,願辭官,於山水間洗滌身心。”
章和帝沉了臉。
蘇詰和朱祁雖然看似符合眾議,但是章和帝也算是和他們打了半輩子交道,自然深知其人。
他倆,分明是覺得此事有詐!
待眾人獻禮畢,太子才施施然起身,先對章和帝使勁兒拍馬屁,一串兒一串兒的好話不要錢似得往章和帝臉上糊,讓老皇帝忍不住撫著自己的胡子,暗自嘚瑟。
接著,太子說了:“父皇仁德愛民、勵精圖治,實在我大湯之福。兒臣愚鈍,竟不能為父皇分憂,心內常有忐忑。左思右想,若要我大湯江山穩固,惟父皇福壽綿長一途而已!多年尋覓,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日前,恰遇一仙道,其種種玄妙手段,吾等凡人難以窺測。仙道因事而出,有感我大湯海晏河清,為天下萬民計,甘願折損福壽,為父皇煉仙丹求永壽。”
太子此言一出,在場眾人心裏都打了下鼓——自古帝王求仙訪道,就沒有成功的。反而使得無數明君,晚年昏庸,朝廷震蕩,國家衰落。
獨孤家的人卻麵有得色,看來是很有把握。
薑皇後大量太子、太子妃以及淑妃等人的表情,心裏有些著慌。
這仙道之事,實在難測,若此人得了皇帝信任,靠皇帝寵愛生存的曲青青母子,前途難斷。若是同流合汙,一旦皇帝有事,曲青青就是替罪羔羊;若是與之不睦,這仙道的話,一般可是比寵妃的枕頭風還給力的……
也不怪眾人不看好這還沒出場的“仙道”,不說古來的教訓,就是太子的立場——要是皇帝真“永壽”了,太子難道吃幹飯白看著麽?
相信天家父子情深什麽的,大家隻能嗬嗬了。
青青倒是很好奇,又似乎有些喜悅地,抓著章和帝的手,目光灼灼地看向殿外。
章和帝拍拍青青的小手,心裏還是相當期待的——永壽什麽的,聽著就覺得很美好呢……隻是他見識還是有的,知道像是先帝那位王道長之類的,都是江湖騙術,所用丹藥,往往是壯陽的虎狼之藥,多為寵妃齷齪手段,或是臣子包藏禍心之舉。
因此,章和帝麵上還是淡定的。
而且,章和帝心裏得意——朕可不是父皇那樣不中用,如今朕可是龍精虎猛,青青和任兒、小鳳凰都能證明……若是隻有那些上不得台麵的手段,可不要怪朕翻臉無情啊!
太子迎著各色目光,心裏得意——道長仙家手段,豈是汝等凡人看得破的?若不是道長暗示,自己才是真龍天子,太子還真不願意送人進宮。畢竟,他私心裏還是覺得,人世辛苦,倒不用苦留父皇遭罪呢。
在眾人心裏各種糾結時,太監領著一位身著道袍,鶴發童顏,仙風道骨的清瘦男子進了殿。
不得不說,太子也不是好忽悠的,這位道長,至少賣相還是很有些震得住的。
眾人竊竊私語,倒是都在猜測道長如今年方幾何。
章和帝此時也起了興致,相當期待了。
道長一揚拂塵,對章和帝鞠躬,口稱“陛下萬福”,待章和帝示意平身,就老老神在在地站著,不言不語。
太子見章和帝沒有生氣的意思,心裏更是篤定,笑著對皇帝稟告了遇到道長的諸此種種,其波瀾起伏、神奇莫測處,真讓人覺得,太子府上定是養了位相當厲害的說書先生。
章和帝聽得高興,他是真希望這道長有幾分真才實學的,於是稍微帶著尊重,問道:“不知徐道長今年高壽?”
這點大家都很好奇,全都看向道長。
道長在這大場麵也安然若素,平和淡然,微微俯身,道:“老道長於山中,不知年歲,隻記得,少年曾出山一遊,恰逢崇文帝即位,大赦天下。”
此言一出,眾人驚唿出聲。
崇文帝三十五歲登基,二十五歲有了先帝;先帝二十六歲登基,三十二歲有了今上,再算上“少年”至少也是十多歲,這道長竟然至少都是一百五十多歲的人了!可他身姿昂然、步履輕便、精神抖擻、麵帶紅光,雖然須發皆白,可麵皮白皙光滑,露出來的雙手也是光潔修長,不看頭發,說是二十啷當歲也有人信的。
章和帝眼放精光,心跳陡然加快。
若是真的,這可是真神仙!
章和帝不好窮追猛問,便瞄了眼吏部尚書。
吏部尚書吳大人是皇帝親信,自然最懂察言觀色,於是故意作出“你丫騙傻子呢”的樣子,略帶傲慢地道:“道長常年在山裏,這記性可能不大好。信口開河,倒是沒有佐證。”
徐道長也不生氣,仍舊慢條斯理,對章和帝鞠躬,道:“貧道自幼喜讀書,雖不敢說過目不忘,倒也能三遍倒背。今日皇上壽辰,貧道身無長物,倒是少年時留有崇文帝墨寶,今日贈給皇上,略表心意。”
言罷,便有太監領了一位麵貌極其俊秀靈動的小童子進來,手中卻是高舉托盤。
程元珍接了東西,眼睛一掃而過,心裏卻大驚。
章和帝一看,竟然是崇文帝和另一人聯詩,在扇麵上留了墨寶。若隻是崇文帝的筆跡,其實還不能說明什麽——大多世家還都有高祖爺的墨寶,總不能隨便拎出個小輩來,就說是從高祖朝一直活到如今吧?
可這另一人的筆跡,不出意外的話,就是——
果然,徐道長又說了:“皇上仁德,乃萬民福祉,貧道獻醜,願現場作詩文,為皇上頌德,不知可否?”
章和帝自然準了。
太監布置好筆墨紙硯,徐道長挽袖,一揮而就。
章和帝禦覽,眼睛一跳,怦然心動。
這字跡,分明就是扇麵上另一人的筆法,沒錯!
章和帝按捺住內心的雀躍,讓程元珍托著兩幅墨寶讓眾人傳閱。
青青卻看出來,這扇麵和詩文都是道士的筆跡,經過係統比對,崇文帝的字跡卻是做得假,連私印也是假的。青青倒是有些佩服這道士,以及他身後的人了——
若是道士的筆跡作假,自然有人敢和獨孤家對著幹,指出來。可這崇文帝的筆跡有問題——章和帝鄙視先帝,從來不喜歡別人說什麽“繼承先帝遺命”,最喜歡時時把高祖、崇文帝掛在嘴邊,似乎他是曾祖父、祖父養大的一樣。可是他卻沒認出這所謂崇文帝的筆跡是假的,如此一來,即便在場有人能看出問題,比如曲青青、蘇詰、朱祁等等,但是誰敢說出來?
大大掃了章和帝麵子不說,要是皇帝死硬不肯認,這就是妄言之罪,再難翻身。
確實高明。
青青還好,她雖然有才名,到底被容貌壓製,大家其實並不怎麽放在心上。她細細看了,眼裏閃耀著奪人的光彩,含情默默地看著皇帝,那意思——啟郎,咱們可算能白頭偕老了~~~
章和帝拍拍青青的手,心裏也極熨帖,看向太子的目光,從來沒有過的溫柔和煦。
太子幾乎要飄飄然了。
等徐道長站穩腳跟,父皇一心修道,這朝政之事,還不得自己這個太子分擔一二?
蘇詰和朱祁就倒黴了。
他倆的文才不是吹出來的,自然能看出這其中的問題。生於世家,他們也一瞬間就想明白了這裏麵的彎彎道道。
他們也不是真那麽清高孤傲,不通人情,按理說,是會與光同塵,隨便附和過去的。
問題在於,他們名聲在外,若是現在不吭聲,日後要是有人直愣愣地冒出來,不管章和帝揭不揭開這層遮羞布,他們都是個“共犯”的結果。最重要,他們根本搞不清楚,這次的仙道事件,到底是太子和獨孤家一手策劃,還是他們也被人設計,栽了跟頭。這幕後之人,劍之所指,是隻有太子,還是覬覦皇帝?而且,他(她),是否也想著一石多鳥,要隨便坑害自己一把呢?
蘇詰座位靠先,他也機敏,隻淡淡道:“詰一心向佛,此事不言。”
卻是不肯明著看筆跡,不願辨真假了。
即使他身邊的人分明看到他確實看了,但好歹蘇家也是大世家,平白無故的,也沒人會故意找他麻煩——最重要,宴會什麽的,座次雖大體按照地位,細節也是要參考眾人的關係的。否則皇帝壽宴,下麵卻有人爭吵不休,也是不像樣。
朱祁真是無妄之災。
他能說什麽?
道長有問題,太子居心不良?
朱祁再超然,也是朱家人,三皇子和七皇子親舅舅!
可是,要是不言不語,日後出了問題,自己也難以脫身啊。
最重要,也不知道太子是不是故意拖自己上船,還說了——
“朱大學士才華橫溢,也不拘泥於佛道之論,本宮也想聽聽大學士的見解——徐道長詩作,如何呢?”
左思右想,朱祁也隻能先顧著當前的問題,日後什麽的,隻好見招拆招,有公主在,最慘也不過從此浮生閑日,富貴閑人罷了。
總不會抄家滅族吧。
朱祁微笑,道:“在下不才,竟品不出道長意境,可見是功名富貴遮了眼,案牘絲竹亂了心。”
朱祁起身,對章和帝行禮,懇求道:“下官今日見了道長,又見蘇相風采,忽然醒悟,求皇上降恩,願辭官,於山水間洗滌身心。”
章和帝沉了臉。
蘇詰和朱祁雖然看似符合眾議,但是章和帝也算是和他們打了半輩子交道,自然深知其人。
他倆,分明是覺得此事有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