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裴華這一下殺得措手不及,裴大娘一直都覺著自己腸子裏爬出來的小兒子,打小兒雖然性子孤了些、麵兒上冷了些,可其實心腸最是軟的,從來也沒真正忤逆過自己,眼下裴大娘真是傻了眼。
“那你說,咱們該怎麽著?”
“眼下我實也沒什麽好法子,今晚暫且將華子拘在家裏,千萬不能讓他出門,去村長家。好歹熬過了今兒再說。”
而這婆媳倆要今晚死死防住的李曼,此時也正在姨媽家討教主意呢。
“這些都是臨迴來時,你表哥給我帶迴來的。”欒夫人指著桌上的一大堆吃食,招唿著李曼母女吃。
“這是芸豆卷,比豌豆黃價還貴上一些,拿極難得的柱奶花芸豆加了高粱飴做的,你們聽說過漪瀾堂沒有?”
漪瀾堂是省城裏有名的茶館,點心極有名,聽說還接駕過皇帝老爺,自此名聲大噪,每日裏那是客流不息,東家做買賣也是有派頭的很,每日裏定量供應,賣光了再想要?對不住了您嘞,明兒個請趕早。
這倒也成了個吸引人的招牌,省城裏的人都以買到漪瀾堂的為豪,生意不但沒冷清,反倒更是火熱。
李曼忙點頭:“聽說過!姨媽,這芸豆卷就是那漪瀾堂的?”
“不錯,嚐嚐吧。”
有了漪瀾堂的光環,這芸豆卷在李曼的眼裏更美味了些。這不僅僅是一小塊芸豆卷,更象徵著更高一等級的生活方式。
“這甜包也是他們家的。更講究了,咱們這兒的豆沙哪裏捨得去皮?就是捨得,也沒那細功夫,這家的,水濾去皮,他們管這個叫澄沙,你咬一口嚐嚐。”
李曼依言咬了一口,香的過分,“姨媽,這個豆沙澄沙過後都這麽香嗎?”
李曼的娘也嚐了一口這甜包,發現豆沙都紫的發黑,甜糯異常,“就是說,難不成澄沙過後顏色都能變深?”
欒夫人品了一口花茶,搖了搖頭笑道:“哪裏那麽容易?澄沙時候用上好的桂花香露和玫瑰清蜜調了才有這個味兒,一斤的甜包倒要十來株的桂花和玫瑰來襯。”
李曼母女聽了直咋舌,吃起來也更細嚼慢咽,仿佛自己也成了省城裏那些每日裏能嚐上漪瀾堂點心的貴婦人和嬌小姐。
“我帶迴來這許多,也吃不完,你們臨走時帶些迴去。”轉頭又命丫鬟,“看看小寶睡醒了沒有,若是睡醒了就抱了來。”
第188章 要聽姨媽的話
冬日裏頭的平頭百姓提到富貴人家經常用這樣一句順口溜:
“刺骨大雪天,鳥雀難相覓。
豈知豪貴家,搗椒泥四壁。
到處熱紅爐,周迴下羅幕。
誰憐饑寒人,手腳生皴劈。”
說的是花椒搗碎,與泥混合,作為一種特殊的防寒保暖材料,製成牆壁保溫層,塗抹在房屋四壁。而“紅爐”可以驅寒,“羅幕”用以擋風,到處的紅爐可見其多,周迴而下的羅幕可窺其密,對應著外頭的密匝大雪和凜凜寒風,椒房之內好一派融融春光。
欒縣丞家自然比起那王公貴胃差得遠了,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也不是沒依據的渾說,不能與四品的知府比,可七品的縣丞日子也十分滋潤了。
欒夫人屋子裏靠近屋門口那兒加了絲羅帳幕,既擋住屋外頭的冷氣鑽進室內,也能防止屋裏的暖氣漏出室外,而火盆也燒得極旺,壓根不必再拿手爐或者踩著腳爐,可饒是如此,欒夫人仍舊拿了個海棠形銅製鏨有花鳥奇珍的袖爐,不過並沒有籠在手裏取暖,隻是在同李曼母女二人聊天時拿著小銅火箸兒有一下沒一下地撥袖爐裏的灰。
李曼見那火盆裏的炭同姨媽家日常用的有些不同,問道:“姨媽,這炭好像不是銀霜炭啊?”
滿意的點了點頭,欒夫人笑道:“看來姨媽平日裏沒白給你那些好東西,眼力見長,這是西山窯出的,屬備長炭中的上乘,滿盆填了,再用灰糝了隙處,可足足燒上二十四個時辰!”
李曼還沒見過,略俯下身去瞧,欒夫人見她好奇,繼續解釋道:“別小瞧了這炭,可硬了,你表哥說鋸子都鋸不斷”
接著笑道:“你也不用羨慕,等你和裴華成了親住進了城裏,姨媽有的,你們都有,那裴華升了官,以後有你們的好日子呢。”
這是真講李曼當成閨女養了,欒夫人大兒子在省城,兒子、兒媳倒是孝順,隻是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麵,二兒子算是老來得子,才蘿蔔頭大,自己這個外甥女兒成了親,到了縣裏頭住,離自己近,而裴華又是個能幹的,還在自己男人手底下,說不得以後比兒子還得力。
聽了這話,李曼臉上的笑容就有些不大自然起來,這時候丫鬟將小寶抱了進來,剛剛午睡才行,還睡眼惺忪呢,沒了平日的淘勁兒,乖乖地趴在丫鬟肩上,眼睛迷迷瞪瞪的。
欒夫人伸手抱了過來,繼續剛才的話題:“裴華是個好孩子,可他那一家子……”說著皺了皺眉,眼神裏有些嫌惡,“等你們成了親住進了城裏,裴華也就不用老往村子裏跑了,過年過節的見個一兩次也就罷了。”
要說這欒夫人也沒見過裴華以外的其他人,唯一的消息來源就是李曼和李曼的娘,在她們娘倆口中,裴大娘他們極度偏心、貪慕虛榮、拜高踩低,外帶上愛占小便宜,這些個貶義詞占了個全,這欒夫人聽了怎麽可能看得上?
</br>
“那你說,咱們該怎麽著?”
“眼下我實也沒什麽好法子,今晚暫且將華子拘在家裏,千萬不能讓他出門,去村長家。好歹熬過了今兒再說。”
而這婆媳倆要今晚死死防住的李曼,此時也正在姨媽家討教主意呢。
“這些都是臨迴來時,你表哥給我帶迴來的。”欒夫人指著桌上的一大堆吃食,招唿著李曼母女吃。
“這是芸豆卷,比豌豆黃價還貴上一些,拿極難得的柱奶花芸豆加了高粱飴做的,你們聽說過漪瀾堂沒有?”
漪瀾堂是省城裏有名的茶館,點心極有名,聽說還接駕過皇帝老爺,自此名聲大噪,每日裏那是客流不息,東家做買賣也是有派頭的很,每日裏定量供應,賣光了再想要?對不住了您嘞,明兒個請趕早。
這倒也成了個吸引人的招牌,省城裏的人都以買到漪瀾堂的為豪,生意不但沒冷清,反倒更是火熱。
李曼忙點頭:“聽說過!姨媽,這芸豆卷就是那漪瀾堂的?”
“不錯,嚐嚐吧。”
有了漪瀾堂的光環,這芸豆卷在李曼的眼裏更美味了些。這不僅僅是一小塊芸豆卷,更象徵著更高一等級的生活方式。
“這甜包也是他們家的。更講究了,咱們這兒的豆沙哪裏捨得去皮?就是捨得,也沒那細功夫,這家的,水濾去皮,他們管這個叫澄沙,你咬一口嚐嚐。”
李曼依言咬了一口,香的過分,“姨媽,這個豆沙澄沙過後都這麽香嗎?”
李曼的娘也嚐了一口這甜包,發現豆沙都紫的發黑,甜糯異常,“就是說,難不成澄沙過後顏色都能變深?”
欒夫人品了一口花茶,搖了搖頭笑道:“哪裏那麽容易?澄沙時候用上好的桂花香露和玫瑰清蜜調了才有這個味兒,一斤的甜包倒要十來株的桂花和玫瑰來襯。”
李曼母女聽了直咋舌,吃起來也更細嚼慢咽,仿佛自己也成了省城裏那些每日裏能嚐上漪瀾堂點心的貴婦人和嬌小姐。
“我帶迴來這許多,也吃不完,你們臨走時帶些迴去。”轉頭又命丫鬟,“看看小寶睡醒了沒有,若是睡醒了就抱了來。”
第188章 要聽姨媽的話
冬日裏頭的平頭百姓提到富貴人家經常用這樣一句順口溜:
“刺骨大雪天,鳥雀難相覓。
豈知豪貴家,搗椒泥四壁。
到處熱紅爐,周迴下羅幕。
誰憐饑寒人,手腳生皴劈。”
說的是花椒搗碎,與泥混合,作為一種特殊的防寒保暖材料,製成牆壁保溫層,塗抹在房屋四壁。而“紅爐”可以驅寒,“羅幕”用以擋風,到處的紅爐可見其多,周迴而下的羅幕可窺其密,對應著外頭的密匝大雪和凜凜寒風,椒房之內好一派融融春光。
欒縣丞家自然比起那王公貴胃差得遠了,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也不是沒依據的渾說,不能與四品的知府比,可七品的縣丞日子也十分滋潤了。
欒夫人屋子裏靠近屋門口那兒加了絲羅帳幕,既擋住屋外頭的冷氣鑽進室內,也能防止屋裏的暖氣漏出室外,而火盆也燒得極旺,壓根不必再拿手爐或者踩著腳爐,可饒是如此,欒夫人仍舊拿了個海棠形銅製鏨有花鳥奇珍的袖爐,不過並沒有籠在手裏取暖,隻是在同李曼母女二人聊天時拿著小銅火箸兒有一下沒一下地撥袖爐裏的灰。
李曼見那火盆裏的炭同姨媽家日常用的有些不同,問道:“姨媽,這炭好像不是銀霜炭啊?”
滿意的點了點頭,欒夫人笑道:“看來姨媽平日裏沒白給你那些好東西,眼力見長,這是西山窯出的,屬備長炭中的上乘,滿盆填了,再用灰糝了隙處,可足足燒上二十四個時辰!”
李曼還沒見過,略俯下身去瞧,欒夫人見她好奇,繼續解釋道:“別小瞧了這炭,可硬了,你表哥說鋸子都鋸不斷”
接著笑道:“你也不用羨慕,等你和裴華成了親住進了城裏,姨媽有的,你們都有,那裴華升了官,以後有你們的好日子呢。”
這是真講李曼當成閨女養了,欒夫人大兒子在省城,兒子、兒媳倒是孝順,隻是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麵,二兒子算是老來得子,才蘿蔔頭大,自己這個外甥女兒成了親,到了縣裏頭住,離自己近,而裴華又是個能幹的,還在自己男人手底下,說不得以後比兒子還得力。
聽了這話,李曼臉上的笑容就有些不大自然起來,這時候丫鬟將小寶抱了進來,剛剛午睡才行,還睡眼惺忪呢,沒了平日的淘勁兒,乖乖地趴在丫鬟肩上,眼睛迷迷瞪瞪的。
欒夫人伸手抱了過來,繼續剛才的話題:“裴華是個好孩子,可他那一家子……”說著皺了皺眉,眼神裏有些嫌惡,“等你們成了親住進了城裏,裴華也就不用老往村子裏跑了,過年過節的見個一兩次也就罷了。”
要說這欒夫人也沒見過裴華以外的其他人,唯一的消息來源就是李曼和李曼的娘,在她們娘倆口中,裴大娘他們極度偏心、貪慕虛榮、拜高踩低,外帶上愛占小便宜,這些個貶義詞占了個全,這欒夫人聽了怎麽可能看得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