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有適齡孩子的人家為了這一天都給孩子準備了一身新衣裳,講究的人家還準備了竹編或者布製的袋子用來裝書和筆之類。
村東頭早已建好的學舍前擠滿了村民,全村差不多二三百戶人家,就算家裏現在沒有適齡孩子的也趕來瞧熱鬧,真真兒是人擠著人、人挨著人,大家麵兒上都是一片喜氣洋洋,對未來村裏出個狀元郎充滿了期待和憧憬。
隻見村長同幾個人一齊走到學舍前打掃幹淨的空地中間,其中一人一看就是來教書的先生。年紀二十五六上下,一身半新的水墨色長襖,冠發整齊,雖五官平平服飾普通,但氣質明顯同村裏人很是不同,一派儒雅書生意氣。
側後方站著裴華,在教書先生的溫和襯托下更顯得眉目清冷,今兒穿著衙役服,戴著黑漆盔,黑漆盔也叫“皂隸巾”,前高後低,露出光潔的額頭和斜長入鬢的俊眉。
裴華已經又有好幾日沒迴村裏了,上次彭大壯的事情結束之後,杜大山就想著像上次那樣連同南子娘一同邀請迴來好好宴請一次,可衙門裏好像特別忙,別說迴家了,就是門房裏找了兩次都不在,隻好先送了好些東西到南子娘那裏,冬天進補講究“肥甘厚味”,紅棗、赤豆、桂圓肉,還有山藥,都是選了粗壯、完整、帶頭帶尾、表皮無泥無根須的,入貯前還特意攤晾陰幹,使得外皮稍幹老結。
杜家的山藥都是用筐藏,用經過日曬消毒的稻草或麥稈(最好是麥稈),鋪墊在消過熱水煮過的柳編筐底和四周,嚴絲合縫一點空兒都不留。然後,將選好的山藥逐層堆至八成滿,上麵用麥稈覆蓋至筐口,再採用騎馬式堆放在通風的雜物房內,堆框高度差不多三隻柳條筐的總高。為防止地麵潮氣對塊根的影響,堆裝時,可在底層筐底下墊上幹燥幹淨的磚頭或厚木板,使與地麵之間留有一公分左右的距離。
這頓飯又因為後麵發生的種種推遲了好久,直到倆月後才成席,在此先略過不提。
欒縣丞向前一步,雙手向前虛壓了兩下,不怒自威,熱鬧的人群一下子安靜下來。在欒縣丞簡單又隆重說了幾句,不外是“究亂之源,建治之策,中庸敦厚,其道常新。為人師表,豈僅萬世,寰宇受教,四海共欽”之類村民聽也聽不懂的文縐之談。
可越是如此,村民們越是感到有了村東這一方書香之地將給後代子女帶來改變命運的希望,縣丞語畢,底下掌聲、歡唿聲雷動。接著又介紹了那位先生,姓蘇。
下麵的主角就是孩子們和先生了。再皮的農村孩子第一次遇見這種大陣仗都變得規規矩矩,一一筆直站立,孩子們的父母爺奶都在旁邊的人群裏看著,往日的猴兒孩子突然就成了小小讀書郎了,說不出的自豪和欣慰。蘇先生依次幫孩子們整理好衣冠,再命孩子們恭立片刻後領著他們進入學堂,這第一步“正衣冠”就完成了。
入了學堂內部,蘇先生讓孩子們先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要求雙漆跪地九叩首,可有幾個孩子年紀較小,又懵懂。特別是二排中間的柱子,才叩了兩個,爬起來的時候腳踩著了長襖的下沿,“咕咚”身子一歪摔了下去,直接趴到了前麵孩子的背上,前麵那個孩子正雙膝彎曲準備叩第三個,被柱子結結實實地砸在背上,手壓根來不及撐地,自己又歪到了右邊孩子的肩膀上。
連鎖反應一起,接二連三地摔了四五個,原本整齊劃一的隊列,以柱子為中心凹了下去,周圍的孩子本來嚴肅著小臉行李,看到這情形,都釋放了天性,首也不叩了,隻管拍著手在旁邊笑著看熱鬧,一片哄鬧之聲。
裴大娘和李菊花在外瞅著急得麵紅耳赤,這麽大的場合偏生自己孩子丟臉,恨不得進去拍幾下柱子的腦袋瓜兒,裴勇看著也暗自著急。櫻子抱著杜芊芊的胳膊,捂著嘴幸災樂禍,自家的虎子和順子,別看平時皮得恨不能上房揭瓦,可這時候卻很是拿得出手,櫻子套在杜芊芊耳邊輕聲道:“芊芊,你看裴大娘她們,急得那個樣。”杜芊芊見李菊花抓耳撓腮地幹著急,樣子很滑稽,也忍不住抿了嘴笑。
好在這位蘇先生對付學生很有一套,一個眼神就止住了看熱鬧的孩子,再上前將摔倒在地的幾個抱起,整理好衣冠,旁邊縣丞和村長都看得點頭稱讚,想著果然沒找錯人。
這段小插曲過後,接著將拜師禮行完,學堂正中擺放了一個銅盆,裏麵蓄滿清水,按照蘇先生的指示,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去洗手,然後擦幹。這道儀式寓意著淨手淨心、去雜存精,企盼著這些孩子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涯裏專心致誌、心無旁騖。
雖然天氣寒冷,井水溫度更低,可孩子們沒有一個敢因為刺骨的涼水而鬧脾氣不洗。
第153章 小道消息傳得最快
最後一步最有意思,蘇先生手持著蘸了硃砂的毛筆,一一在孩子們的眉心正中點上一顆如“痣”一樣的紅點。“痣”與“智”同音,硃砂點痣,取“智”之意,寓意目明心亮、開啟智慧,而點這個動作則是盼望學生在學習中能一點就通。
到此禮畢,接下來被拘了半日的孩子們終於解放了。一出了學堂門檻,全都脫了韁的野馬,靈活地擠進人群裏找自家大人,一時之間好不熱鬧。而村長和縣丞都在學堂裏同蘇先生寒暄。
</br>
村東頭早已建好的學舍前擠滿了村民,全村差不多二三百戶人家,就算家裏現在沒有適齡孩子的也趕來瞧熱鬧,真真兒是人擠著人、人挨著人,大家麵兒上都是一片喜氣洋洋,對未來村裏出個狀元郎充滿了期待和憧憬。
隻見村長同幾個人一齊走到學舍前打掃幹淨的空地中間,其中一人一看就是來教書的先生。年紀二十五六上下,一身半新的水墨色長襖,冠發整齊,雖五官平平服飾普通,但氣質明顯同村裏人很是不同,一派儒雅書生意氣。
側後方站著裴華,在教書先生的溫和襯托下更顯得眉目清冷,今兒穿著衙役服,戴著黑漆盔,黑漆盔也叫“皂隸巾”,前高後低,露出光潔的額頭和斜長入鬢的俊眉。
裴華已經又有好幾日沒迴村裏了,上次彭大壯的事情結束之後,杜大山就想著像上次那樣連同南子娘一同邀請迴來好好宴請一次,可衙門裏好像特別忙,別說迴家了,就是門房裏找了兩次都不在,隻好先送了好些東西到南子娘那裏,冬天進補講究“肥甘厚味”,紅棗、赤豆、桂圓肉,還有山藥,都是選了粗壯、完整、帶頭帶尾、表皮無泥無根須的,入貯前還特意攤晾陰幹,使得外皮稍幹老結。
杜家的山藥都是用筐藏,用經過日曬消毒的稻草或麥稈(最好是麥稈),鋪墊在消過熱水煮過的柳編筐底和四周,嚴絲合縫一點空兒都不留。然後,將選好的山藥逐層堆至八成滿,上麵用麥稈覆蓋至筐口,再採用騎馬式堆放在通風的雜物房內,堆框高度差不多三隻柳條筐的總高。為防止地麵潮氣對塊根的影響,堆裝時,可在底層筐底下墊上幹燥幹淨的磚頭或厚木板,使與地麵之間留有一公分左右的距離。
這頓飯又因為後麵發生的種種推遲了好久,直到倆月後才成席,在此先略過不提。
欒縣丞向前一步,雙手向前虛壓了兩下,不怒自威,熱鬧的人群一下子安靜下來。在欒縣丞簡單又隆重說了幾句,不外是“究亂之源,建治之策,中庸敦厚,其道常新。為人師表,豈僅萬世,寰宇受教,四海共欽”之類村民聽也聽不懂的文縐之談。
可越是如此,村民們越是感到有了村東這一方書香之地將給後代子女帶來改變命運的希望,縣丞語畢,底下掌聲、歡唿聲雷動。接著又介紹了那位先生,姓蘇。
下麵的主角就是孩子們和先生了。再皮的農村孩子第一次遇見這種大陣仗都變得規規矩矩,一一筆直站立,孩子們的父母爺奶都在旁邊的人群裏看著,往日的猴兒孩子突然就成了小小讀書郎了,說不出的自豪和欣慰。蘇先生依次幫孩子們整理好衣冠,再命孩子們恭立片刻後領著他們進入學堂,這第一步“正衣冠”就完成了。
入了學堂內部,蘇先生讓孩子們先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要求雙漆跪地九叩首,可有幾個孩子年紀較小,又懵懂。特別是二排中間的柱子,才叩了兩個,爬起來的時候腳踩著了長襖的下沿,“咕咚”身子一歪摔了下去,直接趴到了前麵孩子的背上,前麵那個孩子正雙膝彎曲準備叩第三個,被柱子結結實實地砸在背上,手壓根來不及撐地,自己又歪到了右邊孩子的肩膀上。
連鎖反應一起,接二連三地摔了四五個,原本整齊劃一的隊列,以柱子為中心凹了下去,周圍的孩子本來嚴肅著小臉行李,看到這情形,都釋放了天性,首也不叩了,隻管拍著手在旁邊笑著看熱鬧,一片哄鬧之聲。
裴大娘和李菊花在外瞅著急得麵紅耳赤,這麽大的場合偏生自己孩子丟臉,恨不得進去拍幾下柱子的腦袋瓜兒,裴勇看著也暗自著急。櫻子抱著杜芊芊的胳膊,捂著嘴幸災樂禍,自家的虎子和順子,別看平時皮得恨不能上房揭瓦,可這時候卻很是拿得出手,櫻子套在杜芊芊耳邊輕聲道:“芊芊,你看裴大娘她們,急得那個樣。”杜芊芊見李菊花抓耳撓腮地幹著急,樣子很滑稽,也忍不住抿了嘴笑。
好在這位蘇先生對付學生很有一套,一個眼神就止住了看熱鬧的孩子,再上前將摔倒在地的幾個抱起,整理好衣冠,旁邊縣丞和村長都看得點頭稱讚,想著果然沒找錯人。
這段小插曲過後,接著將拜師禮行完,學堂正中擺放了一個銅盆,裏麵蓄滿清水,按照蘇先生的指示,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去洗手,然後擦幹。這道儀式寓意著淨手淨心、去雜存精,企盼著這些孩子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涯裏專心致誌、心無旁騖。
雖然天氣寒冷,井水溫度更低,可孩子們沒有一個敢因為刺骨的涼水而鬧脾氣不洗。
第153章 小道消息傳得最快
最後一步最有意思,蘇先生手持著蘸了硃砂的毛筆,一一在孩子們的眉心正中點上一顆如“痣”一樣的紅點。“痣”與“智”同音,硃砂點痣,取“智”之意,寓意目明心亮、開啟智慧,而點這個動作則是盼望學生在學習中能一點就通。
到此禮畢,接下來被拘了半日的孩子們終於解放了。一出了學堂門檻,全都脫了韁的野馬,靈活地擠進人群裏找自家大人,一時之間好不熱鬧。而村長和縣丞都在學堂裏同蘇先生寒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