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周延儒完全明白了崇禎帝的意思:皇上心中認為袁崇煥上疏奏請發放軍餉有要挾之意,不願準許袁崇煥。而錢龍錫一味逆著皇上的意思,將來有他好看的。
周延儒繼而言:“皇上,錢閣老,諸位,周某之意並非不發放軍餉,而是以米粟代替軍餉發放。周某以為,寧遠士兵嘩變實為其中領頭士兵煽動,以此恐嚇袁尚書,對皇上和朝廷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周延儒停頓了一下,偷看崇禎帝。崇禎帝聽到了想聽的“嘩變是針對袁崇煥而不是朝廷”,逐漸麵露悅色。
周延儒更加自信:“若隻為兵士恐嚇袁尚書而大興動用太倉儲備,臣以為不宜為之。皇上,山海關盛產米粟,若以米粟實物折俸成拖欠的軍餉,亦為不可。”
禮部尚書溫體仁也漸漸摸透了崇禎帝的意思和周延儒的心思,最重要的是他與周延儒一樣對錢龍錫入閣不滿,於是溫體仁對周延儒的話大加讚同:“皇上,臣溫體仁認為周大人所言極是,這米粟折俸不正是以遼土養遼民,以遼土養遼兵嗎?”
錢龍錫竭力反對二人的建議:“荒謬。實物折俸在京城,在省府各地可行,皆因實物可以兌換成現銀,但怎可在邊關實施?若依周大人所言在軍營中以米粟折俸,米粟一時吃不完,而兵士眾多,米粟如何兌換,去哪兌換?更何況兵士們人人都有繁雜的軍務,離不開身。大批兵士,哪有時間去折俸兌現?況且米粟在山海關一帶並非緊俏之物,難以兌現。而且米粟在軍中難以儲存,若黴變腐爛,兌現不了,隻恐引起更大的嘩變!”
“放肆,錢龍錫!”崇禎帝龍顏大怒:“唯恐天下不亂。周延儒所言米粟折俸乃良策,你為何處處反對?成先生,按此意,內閣擬旨六百裏加急傳旨袁尚書。”“臣遵命。”
散朝後,錢龍錫憤懣不已:“成先生,剛才你為何隻提一句全額發放,之後就再不為自己的意見作詮釋了?”
成基命歎息:“龍錫,怒火傷肝,你平息一下。方才老夫認為,皇上根本不同意全額發1111,放的建議,所以,多無益。而今隻能看袁尚書自己把持寧遠軍隊的局麵了。”
原來皇上早就打定主意了,剛才我的那些,皇上一句都沒聽進去。而我身為內臣,又不可與邊疆的袁崇煥通書信。這事可難為袁崇煥了。錢龍錫思忖著,周延儒跟上來:“錢閣老,方才大殿內若有所冒犯還請諒解。周某也是為大明,為朝廷著想。”
錢龍錫諷刺:“周狀元郎,你是為大明著想還是為自己著想?你曾年少得誌,學識淵博,二十歲便中狀元,卻不顧念百姓蒼生,軍民生計,隻知揣度聖意,意欲營私,你對得起你家鄉為你立得那塊狀元牌坊嗎?”
雖然錢龍錫句句怒罵,而為人乖巧的周延儒卻仍然諂媚地笑著:“看來今日周某真是該死,惹得錢閣老大怒。周某當尋個日子登門致歉、、、、、、”
周延儒還未完,錢龍錫扔下一句“不奉陪”便拂袖而去。
不遠處的溫體仁看到這一幕心中大喜:周延儒,幹得好,等到扳倒錢龍錫,成基命也到了致仕的年紀,你我都有機會入閣了。
然後,米粟折俸的聖旨傳到了袁崇煥手中:
與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袁崇煥知道,爾受命於危難之際,全權執掌薊遼軍務,不想突遇川、湖士兵軍餉嘩變一事。經文華殿眾臣商議,山海關盛產米粟,以此折為所欠發軍餉,上策也。卿上疏請全額發放軍餉,所請不準。
袁崇煥氣得把聖旨扔在地上:看來皇上召我平台覲見時,我奏請的事,他全忘了。軍餉一事得自己另想辦法。
總兵府內,袁崇煥召集駐邊的文官武將們討論軍餉嘩變一事,並將崇禎帝的米粟折俸聖旨給他們看。眾官將議論紛紛 “ 米粟折俸若是在京城或是地方倒是個好辦法” “可在軍營行不通啊”“這主意是誰出的”“一群不懂軍務的人在紫禁城能議出什麽好辦法”“就是不想發軍餉唄”、、、、、、
袁崇煥沉默良久,開口了:“既然朝廷不準全額發放的奏請,那麽我們得自己向辦法。我記得川、湖等士兵的軍餉比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一帶的士兵多一些。”
“是的,袁督師,川、湖等地士兵的家鄉路途遙遠,且懼寒,因此每月多出一筆補貼,稱為抗寒金或路途費。”兵部員外郎道。
袁崇煥仔細聽著,一邊分析一邊問:“這筆補貼合理,有多少?”
“每人每月一兩,需要補貼的士兵有六萬,每月是六萬兩。”兵部員外郎繼續道。
袁崇煥有些奇怪:“這數字並不大,怎麽就因此要欠下一半的軍餉呢?”
“這個,袁督師,戶部幾月軍餉不足,年年皆有,我等也為之無可奈何。”兵部員外郎。
袁崇煥也明白,自己不是沒有催過,而前些天又許諾半月解決,連官帽都搭上了,趕緊想辦法吧。袁崇煥問:“稅賦官今日在此否?”
“下官在。”
袁崇煥直言不諱:“寧遠、錦州一帶的監稅皆由你負責?”
“迴袁督師,正是。”
袁崇煥閉上眼睛,又睜開,問:“稅款有拖欠的寬限,你,去年下半年的稅款,可寬限出多少?”
稅賦官額頭冒汗,眉頭緊鎖:“袁督師,您知道,這。”
“別這,那的,直接有多少?”袁崇煥問。
稅賦官迴答:“整個關外,包括,寧遠,錦州,半年可暫時拖欠稅銀一百萬兩。”
袁崇煥一邊聽,一邊口算:“軍餉不足士兵有六萬人,每人每月本應得軍餉七兩,卻連續三月隻得三兩五錢。這樣算來這拿七兩軍餉的士兵需補發六十三萬兩,還有三十七萬兩補發給寧遠其他拿六兩軍餉的士兵。”
稅賦官對袁崇煥的這個提議感到恐懼,鼓起勇氣:“袁督師,我是朝廷直屬的監稅禦史,按規定不在您的管轄之下,而且,稅款的數字已上交。”
袁崇煥一拍桌子:“若你不便向朝廷交代,就按事實上疏,欠繳稅款用於發放拖欠軍餉。我袁崇煥的,等戶部軍餉到齊再補交稅款!”
稅賦官急得想跺腳,卻又被袁崇煥震攝得無話可。袁崇煥見他如此焦急,便安慰他:“我袁某知道你監稅也為難。不過我在平台麵聖時曾向皇上闡述“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駐邊大策,此次暫時拖欠稅款用以發放軍餉,就如此計策。”
稅賦官也無理再辯駁,畢竟袁崇煥的權宜之計也得過去,他隻得:“袁督師得是,本官照辦。”
而軍餉的事情還沒完,袁崇煥繼續發問:“就算借用一百萬兩稅銀補發軍餉,算下來,還要湊四十萬兩才夠全部補發完。各位還有何良策?”
鴉雀無聲。
袁崇煥知道這問題實在太難,於是將自己備好的計策出來:“這樣吧,問諸位另一件事。聽聞有大批蒙古難民聚集在邊線附近,此批難民人數眾多,為免與我邊陲造成威脅,該想個辦法驅散。”
祖大壽:“袁督師,此批難民有近十萬人,除非武力驅散,別無他法。”
袁崇煥問道:“為何蒙古難民如此之多,是否因糧食欠收,受饑寒所迫?”
祖大壽迴:“袁督師,近幾年,邊疆異常寒冷,每年立秋開始冷風颼颼,至次年芒種才漸漸迴暖,大半年都是冬季天。邊疆處各部落因此牛羊凍死,糧草欠收,飽受饑寒之苦。而我大明百姓卻因此常受外部饑民劫掠,侵襲,不堪其擾。”
袁崇煥問:“如果我等以武力驅趕,勝算與後果如何?
祖大壽迴答:“下官認為驅趕饑民容易,防守饑民困難。”
袁崇煥頭:“窮寇莫追,此話有理。如果武力驅趕不但無法完全解決問題,還會給蒙古部族和金兵留下攻打我方的話柄。這蒙古饑民可有人傳話?”
何可綱迴答:“有。其領頭的派人捎信,願意購置我方糧草果腹。”
“此事萬不可為。”“朝廷早有旨意,不可與外部族行糧草交易,否則以“資敵”罪論處。”“可旨意中沒有完全否定,隻要不超過限額,就不算資敵。”
袁崇煥將自己這一不得已的計策一步一步地從眾將領口中引出,他們卻因此炸開了鍋,這也是意料之中的。袁崇煥令他們停止爭論:“好了,我們在限額之內,將米粟提高價格賣與蒙古,爭取將四十萬兩拖欠軍餉賺迴。”
“袁督師,您可想清楚啊,這樣做是否會遭朝廷是非爭辯,甚至論罪?”
此時,一陣寒風襲來,袁崇煥打了個寒顫:“不知是西北風還是倒春寒,確實夠冷的。本官左右衡量,還是將米粟提高兩成價格賣給他們,以此驅散蒙古饑民。這樣的話,一來可與蒙古維持一段時間平靜,避免衝突和耗費兵力,我等亦可修築城牆,厲兵秣馬,二來這買賣也不虧,最重要的是,這買賣是為了補充欠發軍餉,補充軍中匱乏。我會將一切清楚地奏明聖上。主事何在?你就負責與蒙古交易米粟一事,記住不可超額,注意清。”“是。”
周延儒繼而言:“皇上,錢閣老,諸位,周某之意並非不發放軍餉,而是以米粟代替軍餉發放。周某以為,寧遠士兵嘩變實為其中領頭士兵煽動,以此恐嚇袁尚書,對皇上和朝廷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周延儒停頓了一下,偷看崇禎帝。崇禎帝聽到了想聽的“嘩變是針對袁崇煥而不是朝廷”,逐漸麵露悅色。
周延儒更加自信:“若隻為兵士恐嚇袁尚書而大興動用太倉儲備,臣以為不宜為之。皇上,山海關盛產米粟,若以米粟實物折俸成拖欠的軍餉,亦為不可。”
禮部尚書溫體仁也漸漸摸透了崇禎帝的意思和周延儒的心思,最重要的是他與周延儒一樣對錢龍錫入閣不滿,於是溫體仁對周延儒的話大加讚同:“皇上,臣溫體仁認為周大人所言極是,這米粟折俸不正是以遼土養遼民,以遼土養遼兵嗎?”
錢龍錫竭力反對二人的建議:“荒謬。實物折俸在京城,在省府各地可行,皆因實物可以兌換成現銀,但怎可在邊關實施?若依周大人所言在軍營中以米粟折俸,米粟一時吃不完,而兵士眾多,米粟如何兌換,去哪兌換?更何況兵士們人人都有繁雜的軍務,離不開身。大批兵士,哪有時間去折俸兌現?況且米粟在山海關一帶並非緊俏之物,難以兌現。而且米粟在軍中難以儲存,若黴變腐爛,兌現不了,隻恐引起更大的嘩變!”
“放肆,錢龍錫!”崇禎帝龍顏大怒:“唯恐天下不亂。周延儒所言米粟折俸乃良策,你為何處處反對?成先生,按此意,內閣擬旨六百裏加急傳旨袁尚書。”“臣遵命。”
散朝後,錢龍錫憤懣不已:“成先生,剛才你為何隻提一句全額發放,之後就再不為自己的意見作詮釋了?”
成基命歎息:“龍錫,怒火傷肝,你平息一下。方才老夫認為,皇上根本不同意全額發1111,放的建議,所以,多無益。而今隻能看袁尚書自己把持寧遠軍隊的局麵了。”
原來皇上早就打定主意了,剛才我的那些,皇上一句都沒聽進去。而我身為內臣,又不可與邊疆的袁崇煥通書信。這事可難為袁崇煥了。錢龍錫思忖著,周延儒跟上來:“錢閣老,方才大殿內若有所冒犯還請諒解。周某也是為大明,為朝廷著想。”
錢龍錫諷刺:“周狀元郎,你是為大明著想還是為自己著想?你曾年少得誌,學識淵博,二十歲便中狀元,卻不顧念百姓蒼生,軍民生計,隻知揣度聖意,意欲營私,你對得起你家鄉為你立得那塊狀元牌坊嗎?”
雖然錢龍錫句句怒罵,而為人乖巧的周延儒卻仍然諂媚地笑著:“看來今日周某真是該死,惹得錢閣老大怒。周某當尋個日子登門致歉、、、、、、”
周延儒還未完,錢龍錫扔下一句“不奉陪”便拂袖而去。
不遠處的溫體仁看到這一幕心中大喜:周延儒,幹得好,等到扳倒錢龍錫,成基命也到了致仕的年紀,你我都有機會入閣了。
然後,米粟折俸的聖旨傳到了袁崇煥手中:
與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袁崇煥知道,爾受命於危難之際,全權執掌薊遼軍務,不想突遇川、湖士兵軍餉嘩變一事。經文華殿眾臣商議,山海關盛產米粟,以此折為所欠發軍餉,上策也。卿上疏請全額發放軍餉,所請不準。
袁崇煥氣得把聖旨扔在地上:看來皇上召我平台覲見時,我奏請的事,他全忘了。軍餉一事得自己另想辦法。
總兵府內,袁崇煥召集駐邊的文官武將們討論軍餉嘩變一事,並將崇禎帝的米粟折俸聖旨給他們看。眾官將議論紛紛 “ 米粟折俸若是在京城或是地方倒是個好辦法” “可在軍營行不通啊”“這主意是誰出的”“一群不懂軍務的人在紫禁城能議出什麽好辦法”“就是不想發軍餉唄”、、、、、、
袁崇煥沉默良久,開口了:“既然朝廷不準全額發放的奏請,那麽我們得自己向辦法。我記得川、湖等士兵的軍餉比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一帶的士兵多一些。”
“是的,袁督師,川、湖等地士兵的家鄉路途遙遠,且懼寒,因此每月多出一筆補貼,稱為抗寒金或路途費。”兵部員外郎道。
袁崇煥仔細聽著,一邊分析一邊問:“這筆補貼合理,有多少?”
“每人每月一兩,需要補貼的士兵有六萬,每月是六萬兩。”兵部員外郎繼續道。
袁崇煥有些奇怪:“這數字並不大,怎麽就因此要欠下一半的軍餉呢?”
“這個,袁督師,戶部幾月軍餉不足,年年皆有,我等也為之無可奈何。”兵部員外郎。
袁崇煥也明白,自己不是沒有催過,而前些天又許諾半月解決,連官帽都搭上了,趕緊想辦法吧。袁崇煥問:“稅賦官今日在此否?”
“下官在。”
袁崇煥直言不諱:“寧遠、錦州一帶的監稅皆由你負責?”
“迴袁督師,正是。”
袁崇煥閉上眼睛,又睜開,問:“稅款有拖欠的寬限,你,去年下半年的稅款,可寬限出多少?”
稅賦官額頭冒汗,眉頭緊鎖:“袁督師,您知道,這。”
“別這,那的,直接有多少?”袁崇煥問。
稅賦官迴答:“整個關外,包括,寧遠,錦州,半年可暫時拖欠稅銀一百萬兩。”
袁崇煥一邊聽,一邊口算:“軍餉不足士兵有六萬人,每人每月本應得軍餉七兩,卻連續三月隻得三兩五錢。這樣算來這拿七兩軍餉的士兵需補發六十三萬兩,還有三十七萬兩補發給寧遠其他拿六兩軍餉的士兵。”
稅賦官對袁崇煥的這個提議感到恐懼,鼓起勇氣:“袁督師,我是朝廷直屬的監稅禦史,按規定不在您的管轄之下,而且,稅款的數字已上交。”
袁崇煥一拍桌子:“若你不便向朝廷交代,就按事實上疏,欠繳稅款用於發放拖欠軍餉。我袁崇煥的,等戶部軍餉到齊再補交稅款!”
稅賦官急得想跺腳,卻又被袁崇煥震攝得無話可。袁崇煥見他如此焦急,便安慰他:“我袁某知道你監稅也為難。不過我在平台麵聖時曾向皇上闡述“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駐邊大策,此次暫時拖欠稅款用以發放軍餉,就如此計策。”
稅賦官也無理再辯駁,畢竟袁崇煥的權宜之計也得過去,他隻得:“袁督師得是,本官照辦。”
而軍餉的事情還沒完,袁崇煥繼續發問:“就算借用一百萬兩稅銀補發軍餉,算下來,還要湊四十萬兩才夠全部補發完。各位還有何良策?”
鴉雀無聲。
袁崇煥知道這問題實在太難,於是將自己備好的計策出來:“這樣吧,問諸位另一件事。聽聞有大批蒙古難民聚集在邊線附近,此批難民人數眾多,為免與我邊陲造成威脅,該想個辦法驅散。”
祖大壽:“袁督師,此批難民有近十萬人,除非武力驅散,別無他法。”
袁崇煥問道:“為何蒙古難民如此之多,是否因糧食欠收,受饑寒所迫?”
祖大壽迴:“袁督師,近幾年,邊疆異常寒冷,每年立秋開始冷風颼颼,至次年芒種才漸漸迴暖,大半年都是冬季天。邊疆處各部落因此牛羊凍死,糧草欠收,飽受饑寒之苦。而我大明百姓卻因此常受外部饑民劫掠,侵襲,不堪其擾。”
袁崇煥問:“如果我等以武力驅趕,勝算與後果如何?
祖大壽迴答:“下官認為驅趕饑民容易,防守饑民困難。”
袁崇煥頭:“窮寇莫追,此話有理。如果武力驅趕不但無法完全解決問題,還會給蒙古部族和金兵留下攻打我方的話柄。這蒙古饑民可有人傳話?”
何可綱迴答:“有。其領頭的派人捎信,願意購置我方糧草果腹。”
“此事萬不可為。”“朝廷早有旨意,不可與外部族行糧草交易,否則以“資敵”罪論處。”“可旨意中沒有完全否定,隻要不超過限額,就不算資敵。”
袁崇煥將自己這一不得已的計策一步一步地從眾將領口中引出,他們卻因此炸開了鍋,這也是意料之中的。袁崇煥令他們停止爭論:“好了,我們在限額之內,將米粟提高價格賣與蒙古,爭取將四十萬兩拖欠軍餉賺迴。”
“袁督師,您可想清楚啊,這樣做是否會遭朝廷是非爭辯,甚至論罪?”
此時,一陣寒風襲來,袁崇煥打了個寒顫:“不知是西北風還是倒春寒,確實夠冷的。本官左右衡量,還是將米粟提高兩成價格賣給他們,以此驅散蒙古饑民。這樣的話,一來可與蒙古維持一段時間平靜,避免衝突和耗費兵力,我等亦可修築城牆,厲兵秣馬,二來這買賣也不虧,最重要的是,這買賣是為了補充欠發軍餉,補充軍中匱乏。我會將一切清楚地奏明聖上。主事何在?你就負責與蒙古交易米粟一事,記住不可超額,注意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