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笑了笑,並沒停下手上動作,又把杯口朝著上下左右轉了一圈。那紙仍舊穩穩的蓋在杯口,沒有掉落的跡象。米芾已經忍不住了:“存中兄是自哪兒學了術法?這紙片可有玄機?”難得有些戲謔,沈括對米芾道:“賢弟可以抽一抽那紙片。”米芾聞言,立刻伸手去抽那紙,誰料剛掀起一個角,紙片忽的就掉了,水流嘩啦,把米芾的衣袖都打濕了一半。連紙片都沒接住,米芾傻在當場:“我,我這是破了法術嗎?”見他這副模樣,沈括笑了,也不再賣關子,直接道:“這並非是法術,隻是空中之氣,托住了杯中之水。這便是我跟淩霄子說的力了,大氣之中應有一種無形之力。”米芾聽得更暈了:“大氣還有力道?我怎麽覺不出呢?”他身邊不就有大氣,怎麽從沒有感覺到什麽力道?“並非力道,而是一種無形無狀,時時存在的力。隻要沒了空氣,就能顯現。”沈括解釋道。米芾:“……”啥玩意,他怎麽聽不懂呢?倒是一旁的蘇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你這覆杯的法子,可是要杯中水全滿,不得留空隙?原來是這道理,難怪茶壺蓋上都要留空,否則水流不暢。”果真還是蘇頌想的明白,沈括欣然點頭:“內外都有空氣,才能免除此力。若是有了差別,立時就要顯出不同。”米芾已經放棄聽兩人說什麽了,轉頭道:“能讓我也試試嗎?”沈括自無不可,米芾袖子反正都濕了,也就胡亂挽了挽,拿起杯子紙片,就操作起來。不多時,嘩啦嘩啦的水聲響成了一片,就沒一次能成的。蘇軾瞪大眼睛看了會兒,突然道:“換我試試!”若是別人,米芾怕是還不願放手。但是蘇子瞻要試,他哪有不肯的?立刻把玻璃杯遞了過去。蘇軾倒是不似米芾那般莽撞,仔細在杯中注滿了水,取過紙片後又輕輕壓了一壓,這才小心翼翼的倒轉了杯子,緩緩移開了手。在他手中,清水果真乖順的留在杯裏,紙片空懸,沒有墜下。“奇哉!”蘇軾笑了起來,“這大氣之力,還真存在啊!那尋常為何覺不出呢?”“也許有時也能覺出。”沈括是深思過這個問題的,“若是爬山、下海,身體反應就跟尋常不同。就連雷雨前的氣悶,也不似元氣缺失,更像是這大氣出了變化。”若說旁的,蘇軾興許還沒那麽深的感受。但是平素最喜遊山玩水,他對於這些也有了解啊,不由連連點頭:“存中兄這麽一說,我倒也覺出了些不同。世間果真奇妙……”其實大氣說,跟他的養氣學已經大有不同了,但是對於這發現,蘇軾還是極為開心的。而此中蘊含的道理,必然也跟天理相連,他得重新整理自己的學識,想出這其中的意味。不過不是此時。蘇軾放下了杯子,眼已經落在了一旁的玻璃管上:“此物又是做什麽的呢?”沈括拿起了玻璃管,微微一笑:“同樣也關乎大氣之力。”說著,他在玻璃管中裝滿了水,倒置在了同樣裝了水的玻璃杯中。按照道理,管中水應當流入杯中,然而卻沒有發生。隻要玻璃管埋在水下,管中的水就紋絲不動。然而等他把玻璃管提出水麵,管中水立刻傾進了杯中。此法自然也引來了蘇軾的驚歎,一旁的甄瓊卻突然“啊”了一聲:“此法似乎能測大氣壓力!”這些實驗,甄瓊當然不會覺得新奇,隻是這試管的演示,隱隱讓他想起了些什麽,似乎當初格物觀就有此類實驗啊。也是用試管量的,能測出氣壓變化呢。沈括聞言渾身一顫:“如何測法?!”他還沒想明白要如何測這大氣之力呢,甄瓊居然就想到了!而且還稱之為“壓力”,雖說聽起來有些古怪,但是恰如其分,倒是個好名字。甄瓊卡殼了。他是真忘了,這畢竟是格物觀的東西,跟他們沒關係啊。隻是隱約記得,要用到很長的玻璃管,而這種管子隻有大道觀才能燒出。憋了半天,他終於道:“既然壓力等同,把這玻璃管做的細長些,說不定盆中壓力,也能顯示在管中?”沈括聞言沉思半晌,眼睛突然亮了起來,此話似乎有理啊。隻是用水真的能行嗎?水性穩定,尋常變化未必能顯得出吧?莫非要到高山上試試?繁台怕都不成……沈括腦中激蕩,蘇頌也陷入了沉思,蘇軾卻不管那麽多,挽起了袖子,又去玩那玻璃管了,米芾則眼巴巴在一邊瞧著。兩人年歲差了一倍,神情卻頗為相似,一直坐在邊上的李公麟悄悄握起了拳頭,兩眼都在放光。這場麵,幾可入畫啊!尋常的飲宴圖、文會圖,哪有這等生趣的?諸人神情,還有那水盆和玻璃杯盞,樣樣都透著新奇。若是這所謂的“大氣之力”傳開,今日場麵,定然也能名垂青史吧?這畫,他須得親手畫了!一絲也不敢錯過,李公麟瞪大了雙眼,細細瞧著麵前景象,連亭外那開的正好的桃花,都不願放過。李格非驚詫過後,倒是生出了些疑惑,忍了半晌才開口道:“存中兄,雖說這大氣之力說來有趣,但是為何要在此事上花費如此多心力?”他一開口,沈括、蘇頌、甄瓊三人齊齊抬頭,瞪了過來。這當然重要了,研究的深了,可是能引出真空之說呢。而真空說,又是地動說的根基之一,豈能馬虎?不過這話,不好跟外人道。沈括咳了一聲:“天地萬物,總要細細精研,從中求所得。就如淩霄子,若非他潛心煉氣,又怎能發現碳氣之說?”淩霄子是道士,你是司天監的官長啊。平素看夢溪生的雜文還不算什麽,今天見到沈括如此冥思苦想,鑽研這些道理,真讓李格非心中生出了古怪。然而他還沒說話,蘇軾就已點頭:“存中兄說的是。若是連天地都不知,哪裏能尋得‘道’,攬得‘氣’?自然是知曉越多越好。”他信奉人情,養氣治心,唯有增長見聞,擴大心胸,才能培養器量,養成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也正因此,驟然聽聞這等驚世駭俗的道理,蘇軾也不覺驚詫,隻覺欣喜。自己胸中之氣,又能多添一分了。旁人如此說,李格非興許還要遲疑。但是蘇子瞻都這麽說了,他反倒訥訥說不出話來。也是,自己就是個主編,豈能如此狹隘?甄瓊最不耐煩聽這種討論,趕忙打岔道:“是不是快到飯點了,要不咱們先吃飯?”這好好的禦茶,都還喝沒夠呢,怎麽就吃飯?旁人都是絕倒,蘇軾卻眼中一亮:“聽聞那鯉躍龍門,獨占鼇頭都是韓府傳出的,今日可能一試?”這幾道菜式,可是他跟邈哥一起研究出來的,聽人說起,甄瓊難免有些開心,立刻大包大攬:“這個好說,讓廚娘做來就行。我今日還準備了紅燒肉呢,最是好吃不過。”“可是豬肉燒的?這道新菜,我也讓家中試製過呢。用些黃酒,先蒸再燉,味道更好。”蘇軾頗愛食豬肉,怎能沒聽說過這道菜?非但吃過,還親自改良過呢。“不是用冰糖就行嗎?”甄瓊有些發愣。“那是炒製,若是燉煮,還是酒更解膩。”蘇軾也不嫌煩,細心解釋道,“若是用小豬頸上臠肉,食之更妙!”這話聽得甄瓊忍不住都咽了口唾沫,他哪吃過什麽臠肉,怎麽聽起來味道也不差呢?見小道那副饞樣,蘇軾忍不住撫須道:“這還不算什麽,味道最鮮的,還數鰣魚。用薑芽紫醋炙烤,食鱗下鮮脂,更勝蓴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