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三百七十八章西安事變之結局
**三人代表團抵達西安後,受到張學良和楊虎城的熱烈歡迎,當晚,即在西安張學良公館內,就如何處理西安事變,進行磋商。
這個時候的張楊,雖然因為唐秋離的努力,擺脫了與優勢中央軍交戰的危險,但對於西安事變究竟如何處理,才是最穩妥的辦法,心中並無定數。
此前,張學良曾經多次麵見蔣委員長,重申八條主張,勸蔣答應,無奈,此時的蔣委員長,態度十分堅決,不肯就範,並對張學良說:“你現在就是把我殺了,我也不會在被拘禁的情況之下,答應你的條件。”
楊虎城也曾經幾次勸說蔣委員長,同樣被拒絕,不過,對楊虎城的態度,要比對張學良的客氣得多,顯而易見,張楊二人在蔣委員長心目中的親疏遠近和地位,是不一樣的。
事情就這樣僵持在那,此時萬萬不可放蔣迴南京,否則,前功盡棄,西安事變隻能是以荒唐的情形收場,成為眾人的笑柄。
更不能殺蔣,否則,張楊二人會成為眾矢之的,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會處於極端不利的局麵,殺不得、放不得,蔣委員長的態度又是頑固不化,張學良和楊虎城就像是捧一個燙手的山芋,一籌莫展。
**代表團的到來,不亞於給迷茫之中的張楊,帶來了新的希望,而**成熟的政治主張,更是讓張楊耳目一新,茅塞頓開。
**代表團有備而來,周恩來提出,可以釋放蔣介石,但是,必須是有條件的釋放,我們三方,可以拿出一個成型的協議,即囊括我們三方的政治主張,又能代表或者反應當下中國的民意,一切還都有利於團結各種愛國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周公這一番話,實際是給西安事變如何解決,提綱挈領的提出具體方向,隨後,由**、東北軍、十七路軍派代表參加的協議起草小組,完全按照這個思路去草擬協議。
隨後,協議草案,公開向全國發表,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民眾的同情心,逐步趨向於張楊,吸納了多方意見之後,形成了最終文本的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六點協議。
現在,就剩下蔣委員長點頭,西安事變就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他也可以安然返迴南京,繼續做他的委員長和黨主席。
周公不愧為善於造勢,政治鬥爭經驗極為豐富的傑出大師,一招既出,立即博得最廣泛的同情和附和,此前張楊的八項政治主張,不過是一家之言,是做了捅破天大事的人,自己的態度罷了。
而經過廣泛征求各界意見,在張楊八項政治主張的基礎上,反複修改的六項協議,囊括了各方麵的意見,每種政治勢力都有了親自參與感,於自己的切身利益有關。
蔣委員長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所有的目光,都盯在他身上,就等他一句話,周公的妙計一出,西安的張楊,立即由被動變為主動,而此時的蔣委員長,承載了民眾的期待與厚望。
周公往見蔣委員長,昔日的黃埔軍校同事,今日不共戴天的政敵,世事變化無常,造化弄人,昔日被亡命追殺,懸賞首級,今日卻成為自己部下的座上賓,而自己卻為階下囚。
這種情形之下相見,相信蔣委員長和周公,都是有萬般感慨吧,周公把六項協議和全國民眾的反應,都一一說給蔣委員長,蔣默言不語。
不知此時的蔣委員長,作何感想,周公離去後,蔣委員長木坐許久,眼往古都斑斕的夜色,久久不語,其後,蒼老與黯然之色愈甚。
此時蔣委員長內心真實活動,外人無從知曉,即便是他安然脫險後,也對那晚與周公見麵的事情,隻字不提,在他的迴憶錄《西安半月記》中,也是一筆帶過,直至晚年漂居孤島台灣,從未提及,隨著其人作古,記憶也就湮滅在曆史的塵埃之中。
在推出六項協議的同時,周公還在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內部,就那些堅決主張殺蔣的內部勢力之中,進行艱苦的說服工作,周公的個人魅力,誠摯的態度,合情入理的分析,終於使這些人放棄了殺蔣的主張,迴到有條件釋放蔣的道路上來。
因為周公的努力,**和西安內部,主張殺蔣的聲音,旋告消失,西安方麵內部,最終取得一致意見,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周公功不可沒,居功至偉。
一代偉人的風采,吾等後輩,無緣一見,隻能憑空遙想,化作紙上蒼白無力、甚為膚淺之寥寥數語罷了。
端納不辭勞苦的往來與西安和南京之間,多方斡旋,也因為**的參與,十二月二十二日,西安事變發生十天之後,***中常委西安事變決策委員會成員宋美齡、宋子文等,終於得以成行,乘坐飛機,由南京飛抵西安。
隨機同行的有唐秋離等幾位委員,出乎意料的是,軍統局局長戴笠,竟然也作為赴西安代表團成員之一,同機抵達,要知道,張楊對這位軍統局的戴老板,素無好感,甚至是厭惡至極,戴笠此去,與自投羅網無異,等同於把自己的腦袋,伸過去讓張楊砍。
不知戴笠是出於何種考慮,反正眾人均感不解,宋美齡倒是頗為感慨,患難見人心,戴笠明知此去兇多吉少,前途莫測,還毅然隨機前往,難能可貴,與陳果夫相比,更是高下立判。
用戴笠自己的話說:“我的一切,都是委員長給的,現在,委員長西安遭難,作為他的學生,豈能袖手旁觀?戴笠無能救出委員長,隻有陪他一起經曆兇險,唯有如此,做學生的,內心方安,不受良心之譴責!”
倒是唐秋離猜測出他的真實用意,西安事變到如今,從形勢上判斷,蔣委員長定無生命之虞,中常委會議上,陳果夫出了昏手,正不見喜於宋家兄妹,而彼時的中統與軍統爭鋒,因陳家兄弟在黨國的超然地位,軍統屢次處於下風,有被壓倒之勢。
何不趁此機會搏他一搏,搶先進入蔣委員長的眼球,落難之人,最感激莫名的,莫過於昔日的部下,甘冒風險,千裏來投,鈞駕脫險,患難之交,還怕日後不飛黃騰達?
戴笠此舉,看似冒險,實則是摸準了眼下局勢的脈搏,大大的賭他一把,贏則千倍、萬倍的好處等著拿,實際是,戴笠的心裏,也是沒底兒,從他閃爍的眼神,陰晴不定的臉色,就能看得出來。
唐秋離暗自思忖,何不給戴笠來個錦上添花,他走到飛機後部,匆忙以個人的名義,給張楊二位老兄寫了一封信,內容大致是,懇請他們不要傷害戴笠的性命,不希望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機,還有人無辜付出生命的代價。
唐秋離一拉戴笠的衣袖,“雨農兄,此信收好,關鍵時刻,或可一用。”
戴笠微愣,展信細讀,感激之情,由衷的發自內心,“唐副總司令,叫戴雨農如何報答?”唐秋離微微一笑,緊緊的握了一下戴笠的手,大有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意味。
飛機在洛陽先降落,唐秋離下了飛機,飛機繼續飛往西安,唐秋離此行,不是去西安,而是趕往商洛和靈寶一帶,以暫領全國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的身份,約束西北剿總所屬的各部隊,不得異動。
值此蔣夫人和宋大公子赴西安談判重要之際,軍方不得有絲毫異動,否則,蔣委員長沒有救出來,還搭進去第一夫人和國舅爺,豈不讓世人笑掉大牙?
傍晚飛機抵達西安機場,在飛機上,宋美齡做了最壞的打算,把手槍遞給端納,說:“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
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後,宋美齡與張學良說:“漢卿,這是我的東西,請你的士兵檢查?”張學良有點不敢對視,一項和自己交好的蔣夫人,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隨即雙方舉行了會談。
會談後,由張學良親自陪同宋美齡和端納前往見蔣,蔣夫人拿著一個蔣委員長最喜歡的家鄉菜,梅幹菜盒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後據蔣氏在《西安半月記》中記載,蔣見到宋後,眼淚直流,連連歎息說:“你怎麽來了?如入虎穴矣!”
宋美齡勸道:“寧抗日,勿死敵手!”(寧可抗日,勝利失敗你都是英雄,總比因為拒絕抗日,而死在叛軍的手裏要強),可謂語重心長,蔣氏頗為動容,從此,蔣委員長的態度開始轉變,有所鬆動,不再固執己見。
十二月二十四日,蔣委員長接受了**和張楊聯合提出的六項協議,但無意願為他的承諾簽訂任何協議書,口頭承諾,稱之為“君子協議。”
楊虎城極力反對就這樣放蔣,認為不落到書麵上的東西靠不住,張楊就如何放蔣的問題,第一次發生激烈爭吵,雙方意見嚴重分歧,相持不下,最後是在**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的勸說下,楊虎城才同意張學良的“不簽字放蔣”的提議。
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蔣委員長極其隨員,乘飛機離開西安,張學良親自陪同,當日抵洛陽,離開西安前,張學良留下手令,把東北軍交給楊虎城指揮。
十二月二十六日,蔣委員長安然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被扣留,並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軟禁生活,楊虎城被迫離開十七路軍,赴歐洲考察。
此後,全麵抗戰爆發,中華大地陷入刀兵水火之災,西安事變的幾位主角,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
(未完待續)
第三百七十八章西安事變之結局
**三人代表團抵達西安後,受到張學良和楊虎城的熱烈歡迎,當晚,即在西安張學良公館內,就如何處理西安事變,進行磋商。
這個時候的張楊,雖然因為唐秋離的努力,擺脫了與優勢中央軍交戰的危險,但對於西安事變究竟如何處理,才是最穩妥的辦法,心中並無定數。
此前,張學良曾經多次麵見蔣委員長,重申八條主張,勸蔣答應,無奈,此時的蔣委員長,態度十分堅決,不肯就範,並對張學良說:“你現在就是把我殺了,我也不會在被拘禁的情況之下,答應你的條件。”
楊虎城也曾經幾次勸說蔣委員長,同樣被拒絕,不過,對楊虎城的態度,要比對張學良的客氣得多,顯而易見,張楊二人在蔣委員長心目中的親疏遠近和地位,是不一樣的。
事情就這樣僵持在那,此時萬萬不可放蔣迴南京,否則,前功盡棄,西安事變隻能是以荒唐的情形收場,成為眾人的笑柄。
更不能殺蔣,否則,張楊二人會成為眾矢之的,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會處於極端不利的局麵,殺不得、放不得,蔣委員長的態度又是頑固不化,張學良和楊虎城就像是捧一個燙手的山芋,一籌莫展。
**代表團的到來,不亞於給迷茫之中的張楊,帶來了新的希望,而**成熟的政治主張,更是讓張楊耳目一新,茅塞頓開。
**代表團有備而來,周恩來提出,可以釋放蔣介石,但是,必須是有條件的釋放,我們三方,可以拿出一個成型的協議,即囊括我們三方的政治主張,又能代表或者反應當下中國的民意,一切還都有利於團結各種愛國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周公這一番話,實際是給西安事變如何解決,提綱挈領的提出具體方向,隨後,由**、東北軍、十七路軍派代表參加的協議起草小組,完全按照這個思路去草擬協議。
隨後,協議草案,公開向全國發表,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民眾的同情心,逐步趨向於張楊,吸納了多方意見之後,形成了最終文本的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六點協議。
現在,就剩下蔣委員長點頭,西安事變就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他也可以安然返迴南京,繼續做他的委員長和黨主席。
周公不愧為善於造勢,政治鬥爭經驗極為豐富的傑出大師,一招既出,立即博得最廣泛的同情和附和,此前張楊的八項政治主張,不過是一家之言,是做了捅破天大事的人,自己的態度罷了。
而經過廣泛征求各界意見,在張楊八項政治主張的基礎上,反複修改的六項協議,囊括了各方麵的意見,每種政治勢力都有了親自參與感,於自己的切身利益有關。
蔣委員長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所有的目光,都盯在他身上,就等他一句話,周公的妙計一出,西安的張楊,立即由被動變為主動,而此時的蔣委員長,承載了民眾的期待與厚望。
周公往見蔣委員長,昔日的黃埔軍校同事,今日不共戴天的政敵,世事變化無常,造化弄人,昔日被亡命追殺,懸賞首級,今日卻成為自己部下的座上賓,而自己卻為階下囚。
這種情形之下相見,相信蔣委員長和周公,都是有萬般感慨吧,周公把六項協議和全國民眾的反應,都一一說給蔣委員長,蔣默言不語。
不知此時的蔣委員長,作何感想,周公離去後,蔣委員長木坐許久,眼往古都斑斕的夜色,久久不語,其後,蒼老與黯然之色愈甚。
此時蔣委員長內心真實活動,外人無從知曉,即便是他安然脫險後,也對那晚與周公見麵的事情,隻字不提,在他的迴憶錄《西安半月記》中,也是一筆帶過,直至晚年漂居孤島台灣,從未提及,隨著其人作古,記憶也就湮滅在曆史的塵埃之中。
在推出六項協議的同時,周公還在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內部,就那些堅決主張殺蔣的內部勢力之中,進行艱苦的說服工作,周公的個人魅力,誠摯的態度,合情入理的分析,終於使這些人放棄了殺蔣的主張,迴到有條件釋放蔣的道路上來。
因為周公的努力,**和西安內部,主張殺蔣的聲音,旋告消失,西安方麵內部,最終取得一致意見,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周公功不可沒,居功至偉。
一代偉人的風采,吾等後輩,無緣一見,隻能憑空遙想,化作紙上蒼白無力、甚為膚淺之寥寥數語罷了。
端納不辭勞苦的往來與西安和南京之間,多方斡旋,也因為**的參與,十二月二十二日,西安事變發生十天之後,***中常委西安事變決策委員會成員宋美齡、宋子文等,終於得以成行,乘坐飛機,由南京飛抵西安。
隨機同行的有唐秋離等幾位委員,出乎意料的是,軍統局局長戴笠,竟然也作為赴西安代表團成員之一,同機抵達,要知道,張楊對這位軍統局的戴老板,素無好感,甚至是厭惡至極,戴笠此去,與自投羅網無異,等同於把自己的腦袋,伸過去讓張楊砍。
不知戴笠是出於何種考慮,反正眾人均感不解,宋美齡倒是頗為感慨,患難見人心,戴笠明知此去兇多吉少,前途莫測,還毅然隨機前往,難能可貴,與陳果夫相比,更是高下立判。
用戴笠自己的話說:“我的一切,都是委員長給的,現在,委員長西安遭難,作為他的學生,豈能袖手旁觀?戴笠無能救出委員長,隻有陪他一起經曆兇險,唯有如此,做學生的,內心方安,不受良心之譴責!”
倒是唐秋離猜測出他的真實用意,西安事變到如今,從形勢上判斷,蔣委員長定無生命之虞,中常委會議上,陳果夫出了昏手,正不見喜於宋家兄妹,而彼時的中統與軍統爭鋒,因陳家兄弟在黨國的超然地位,軍統屢次處於下風,有被壓倒之勢。
何不趁此機會搏他一搏,搶先進入蔣委員長的眼球,落難之人,最感激莫名的,莫過於昔日的部下,甘冒風險,千裏來投,鈞駕脫險,患難之交,還怕日後不飛黃騰達?
戴笠此舉,看似冒險,實則是摸準了眼下局勢的脈搏,大大的賭他一把,贏則千倍、萬倍的好處等著拿,實際是,戴笠的心裏,也是沒底兒,從他閃爍的眼神,陰晴不定的臉色,就能看得出來。
唐秋離暗自思忖,何不給戴笠來個錦上添花,他走到飛機後部,匆忙以個人的名義,給張楊二位老兄寫了一封信,內容大致是,懇請他們不要傷害戴笠的性命,不希望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機,還有人無辜付出生命的代價。
唐秋離一拉戴笠的衣袖,“雨農兄,此信收好,關鍵時刻,或可一用。”
戴笠微愣,展信細讀,感激之情,由衷的發自內心,“唐副總司令,叫戴雨農如何報答?”唐秋離微微一笑,緊緊的握了一下戴笠的手,大有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意味。
飛機在洛陽先降落,唐秋離下了飛機,飛機繼續飛往西安,唐秋離此行,不是去西安,而是趕往商洛和靈寶一帶,以暫領全國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的身份,約束西北剿總所屬的各部隊,不得異動。
值此蔣夫人和宋大公子赴西安談判重要之際,軍方不得有絲毫異動,否則,蔣委員長沒有救出來,還搭進去第一夫人和國舅爺,豈不讓世人笑掉大牙?
傍晚飛機抵達西安機場,在飛機上,宋美齡做了最壞的打算,把手槍遞給端納,說:“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
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後,宋美齡與張學良說:“漢卿,這是我的東西,請你的士兵檢查?”張學良有點不敢對視,一項和自己交好的蔣夫人,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隨即雙方舉行了會談。
會談後,由張學良親自陪同宋美齡和端納前往見蔣,蔣夫人拿著一個蔣委員長最喜歡的家鄉菜,梅幹菜盒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後據蔣氏在《西安半月記》中記載,蔣見到宋後,眼淚直流,連連歎息說:“你怎麽來了?如入虎穴矣!”
宋美齡勸道:“寧抗日,勿死敵手!”(寧可抗日,勝利失敗你都是英雄,總比因為拒絕抗日,而死在叛軍的手裏要強),可謂語重心長,蔣氏頗為動容,從此,蔣委員長的態度開始轉變,有所鬆動,不再固執己見。
十二月二十四日,蔣委員長接受了**和張楊聯合提出的六項協議,但無意願為他的承諾簽訂任何協議書,口頭承諾,稱之為“君子協議。”
楊虎城極力反對就這樣放蔣,認為不落到書麵上的東西靠不住,張楊就如何放蔣的問題,第一次發生激烈爭吵,雙方意見嚴重分歧,相持不下,最後是在**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的勸說下,楊虎城才同意張學良的“不簽字放蔣”的提議。
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蔣委員長極其隨員,乘飛機離開西安,張學良親自陪同,當日抵洛陽,離開西安前,張學良留下手令,把東北軍交給楊虎城指揮。
十二月二十六日,蔣委員長安然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被扣留,並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軟禁生活,楊虎城被迫離開十七路軍,赴歐洲考察。
此後,全麵抗戰爆發,中華大地陷入刀兵水火之災,西安事變的幾位主角,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