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07-29
在彭城之內楚軍發生叛亂的同時,趙軍也在李懷遠的下令之下,三路齊出。其中,以徐州西部淮陰府的西路進軍最快。
主要是因為李芳宗的兩個弟弟借以楚軍左丞的名義和其自身的影響,直接讓一部分守軍投降了。結果趙軍沒有強行攻城而進入楚軍地界。緊接著,李芳林和李芳羽借助楚軍之中早已經有降趙的意思為由,一連破開數座城池,讓趙軍長驅直入。
而在彭城,正如徐弓一所言,李芳宗所料的那般,在確定楚王李熾已死,駐官降服之後,彭城周邊的近萬戍衛軍沒有繼續異動,也遵從了李哲的軍令。當然,要是在平日裏,李哲這般叛亂,就算其殺了李熾,就算其逼降了楚軍中樞官員,但也休想讓他們就此服從。畢竟,沒了楚王的約束,他們還不是看誰的實力強?
但現在,趙軍大軍兵臨城下,而李哲也打出為了楚軍數萬將士,為了徐州百姓降趙之意,這些領軍將軍,也沒了與李哲爭奪徐州大權的意思。畢竟,趙軍一來,他們就算是楚軍之主也沒用。
當然,趙軍大軍臨城,並不代表他們不願意在楚軍之中爬上更高的位置,畢竟,以更高的位置降趙,他們能在趙軍之中獲取更大的利益。但讓這些領軍將軍不得不縮手的是,趙國的人已經找上門,讓他們不得對李哲下手,因為,李哲現在已經歸降了趙國。
即如此,這些領軍將軍哪裏還敢再其戰端?隻能順從。所以,在內外的壓迫之下,彭城周邊的戍衛軍隊都沒有對彭城進行討伐,從而使得楚軍上層的變故沒有產生巨大的震蕩。最起碼,對於彭城的百姓而,彭城之內還是一如既往,他們還能一如既往的平靜的生活著,從而使他們提起來的心又放了迴去。
彭城周圍的近萬大軍沒有異動,這讓緊張的李哲和李芳宗都不由得鬆了一口氣。當然,此刻他們也明白,這定然是趙國的人插手了。他們二人都明白,現在趙國的人在徐州的威懾力,已經非同一般了。
隨後,徐弓一就給李哲和李芳宗傳令,讓他們立刻安排向外傳達彭城情況,讓趙軍順利入境,並接受趙軍的管轄。
而此刻的趙軍也沒有理會徐州楚軍的反應,大軍直撲而入,三路大軍,西路最快,但其餘兩路也不慢。北方的的楚州府,西麵的睢陵府和南麵的江都府,都被趙軍攻入。
這些地方之所以會如此輕易被趙軍攻入,也與楚軍內部情況有關。在一月之前,楚軍之中都開始盛傳楚軍要降趙之意,而楚王李熾也沒有澄清這個流言。而隨後李熾等人雖然有坐山觀虎鬥和趁勢複起之意,但為了避免讓趙軍察覺,李熾依舊沒有澄清此流言。
而此次趙軍大軍逼近,楚軍上層自然是明白怎麽迴事,但是對於下麵的人,下麵的小校士卒,下麵的百姓,甚至普通的校尉都尉,都以為這是趙軍前來納降,接管地方。而趙軍大軍臨城,楚王沒有傳令楚軍積極放手,準備與趙軍大戰,更是讓這些將士如此懷疑,甚至一些將校也開始向這個想法轉變。
畢竟,上麵不澄清,下麵又如何能弄清楚這是怎麽會事?就算有一些人知曉其中的問題,但此刻也不敢輕易說出。要是將實情說出,言李熾等楚軍上層想要利用趙軍與諸侯聯軍大戰之際複起不果,反被趙軍識破,大軍臨城。說不定沒能激起楚軍將士的堅守之心,反而會直接讓楚軍將士崩潰。
畢竟,楚軍上下原本可都是以為楚王已經答應降趙了,降趙也是楚軍將士現在最能接受的想法。對於普通將校和士卒而言,他們並不願與強大的趙國作戰。舍不得手中權勢,也掌握這楚軍權勢的,不會是這些普通將士,而是楚軍的上層官員。所以,知曉實際情況的官員們,則擔心一旦實情泄漏,讓這些普通將士們知道,是楚軍上層心思不正,激怒趙軍,致使要與趙軍大戰,說不定還未等到趙軍來攻,將士們就因怒而散了。
楚軍普通將士,都是徐州本地人,在這數年的大戰之中,這限額將士及其他們的家人,都因為戰禍苦不堪言,早已經不願意繼續作戰,尤其是與趙國這樣強大的諸侯國開戰。而趙國治地的新政和和平以及寧靜的生活,早已經讓徐州的百姓羨慕不已,期待不已。所以,徐州的百姓,楚軍普通將士的家人們,都希望早一日被趙國管轄,被趙王管轄,做趙國治下一小民。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他們自然希望能平穩的生活,而普通士卒,也是出身普通百姓之家。尤其是近些年楚軍與齊軍與揚州和徐州大戰,不僅徐州百姓不願再戰,就是楚軍士卒,也不願再戰,更別說與強大的趙軍作戰了。
所以,當趙軍三路齊出,開始攻入楚軍管轄的地界之後,地方守軍都措手不及。就是那些領軍將軍也不知如何是好,雖然他們是忠於李熾,但是,李熾現在也打著降趙的念頭,這些地方主將也是知曉,趙國的使者就在彭城的事情。
讓這些主將措手不及的是,趙軍來了,可楚王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指示,沒有給他們一個明確的作戰指令。是戰是降,李熾卻沒有給他們最明確的命令。所以,楚州府等地的地方官員,有戰有降,文武官員,想法各不相同。
但不管如何,這些各地文武官員,大多都是與李氏一族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這些官員之中,除了出身李氏大族之人外,還有不少都是與李氏有著宗親關係,有著利益關係的大族出身。所以,他們一邊駐守城池,一邊派人與趙軍交涉,另外,一邊向彭城緊急傳令,詢問如何應對。
而此刻的彭城,李哲和李芳宗以及其他幾位將軍已經完全的掌控了這做楚軍治所。此外,彭城周圍城池的領軍將軍,也因為趙國暗影司的誘使,前來彭城與李哲等人迴合,共同撐住楚軍中樞。
見沒能掌控彭城周圍的近萬士卒,李哲有些不甘。這近萬將士的領軍將軍,都是與李熾有這一定關係之人,這讓李哲沒能借助此次叛亂之際,將他們除掉,接管近萬大軍,讓他感到有些不安。不過,見他們聽令與趙國的人,李哲這才稍微的安了安心。
李芳宗見到彭城周圍的戍衛軍將軍前來彭城與自己等人議事之時,其心中就明白,趙國還是在防備他們。換句話說,趙國是在防備李哲。現在李哲和其他幾個將軍的手中有軍一萬兩千餘,成為戍衛軍則有近萬人,雙方領軍將軍彼此卻有些不對付。保留了城外戍衛軍的存在,不僅讓李哲受到威脅,不得不依靠趙國,也然李哲手中的兵馬不至於擴充的太快。
李哲此次叛亂,雖然是受到趙國的誘使,但是,其背棄楚王,並弑殺自己的主公,此等人物,不防備那是不可能的。雖然趙軍不會懼怕他們,但是,趙軍也不希望李哲在徐州再搞出什麽亂事來。
等到趙軍將楚州府、睢陵府、江都府等三府之地拿下半數之後,時隔五日之後,從彭城傳來的消息,終於讓徐州境內的各地官員傻了眼。楚王李熾死了,王世子李昊死了,李熾的嫡係親信李哲、李應等十餘將校因不願再戰,為民生計,殺昏庸之主李熾,降趙。
好吧,這些都是官麵上的意思。但實際上,各地官員都清楚,李哲等人叛亂,殺了楚王和王世子,現在,坐鎮彭城的是李哲,其打著為楚軍考慮,為徐州百姓考慮的旗號,再加上降趙的意思,其已經獲得了彭城官員的支持,彭城周邊戍衛軍將軍的支持,這讓各地官員又驚又怒。
隨後,徐州境內的楚軍就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直接順勢而為,直接向城外或即將到來的趙軍投降。一種,則開始大罵李哲等人不仁不義,背主弑主之徒,兵拒絕承認李哲等人的命令,更不承認李哲現在的合理地位。於是乎,一些趙軍還沒有到達的地方,楚軍各部就已經開始自己內鬥起來。
降趙的,願意遵從李哲、李芳宗等人軍令的官員,地方駐軍與那些不服從李哲、李芳宗等人軍令,甚至將李哲、李芳宗定為叛亂之人的隊伍率先開打起來。往往,一個城池之中,這樣分別支持兩種意見的人都有,於是,在各個城池之中,趙軍還沒來,他們就先打了起來。
雖然有不少官員和將校不支持李哲、李芳宗等人,甚至直接將之定為叛逆,要舉兵討伐。但是,廣大的徐州百姓對他們還是蠻抱有好感的。為何?原因就是其下達了降趙的命令,讓這些徐州百姓放下了與趙軍交戰的擔心。畢竟,他們的兒子、丈夫可都是在楚軍之中為軍士,如果要與趙軍大戰,還不知道要戰死多少人呢。
所以,大體之上,降趙的趨勢還是占據了上風,不管是遵不遵從李哲的命令,不管是恨不恨李哲,與趙軍決戰的人,還是處於劣勢。
李懷遠親自坐鎮西路,因為西路軍距離彭城最近,如果橫插而入,完全可以將整個徐州之地一分為而,將徐州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讓他們收尾不能唿應。到那時,管你是降與不降,都不能與趙軍相抗衡。
“李帥,我兄長迴信,他們已經完全的掌控了彭城及其周邊二十餘城。現在,他們也在向西新進,準備與我們匯合。當然,我兄長和李哲李將軍能如此順利的掌控彭城,也與暗影司的弟兄有關。”李芳林沉聲向李懷遠稟報道。
現在的李芳林終於明白,為何王世子自此洛陽迴來之後,就極力的勸阻李熾降趙,莫要再耽擱,哪怕是犧牲李哲等人的性命。他抵達趙軍之中不過十餘日,但就在這十餘日的時間裏,其已經明白楚軍與趙軍之間的差距。
兵多將廣,士氣高昂,糧草物資充足,兵甲器具犀利,這豈是楚軍能與之抗衡的?
李懷遠點頭道:“很好,對了,你現在配合我趙軍整編楚軍降卒,可有難題?”
李芳林猶豫了些許,道:“大問題沒有,這些楚軍降卒,見過我大趙士卒之後,就已經明白他們與我們的差距,自然不敢鬧事,隻有乖乖配合。不過,這些士卒大部分不願繼續為軍。”
“哦?這是真的?”李懷遠微微皺眉,他倒不是因為這些楚軍降卒不願為軍而不滿而是楚軍降卒之中,絕大多數還是繼續留在軍營之中,並沒有離去。要是按照李芳林這般說,這些降卒應該離開軍營才對。再說了,趙國給於這些離開的士卒還是很好的,每一人都能領取到三月的餉銀。就是離開軍營,也足以讓他們順利迴家,甚至還能剩餘不少錢財。但這些降卒,怎麽會繼續留在軍營之中呢?
當然,李懷遠並不擔心這些降卒留在軍營之中會有什麽麻煩,畢竟,這些楚軍歸降之後,都會經過選拔,合格者,如新兵營訓練,日後為戰兵或地方縣兵、府兵,不合格者,如果不願意離開軍營,或無家可歸,則如地方府縣人衙役、差役或牢房牢頭等各種雜役。這也是為了不讓這些士卒無處可去,成為地方禍害。但不管如何,哪怕是編入新兵營,也是被徹底打散,加上一些願意加入趙軍的青壯混編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不少人都會編入各個新兵營之中,相隔甚遠。
“這是真的,楚軍起於徐州,先後經曆十餘年,徐州的百姓,受兵禍之苦多年。不少家中隻剩下老弱婦孺,其青壯多戰死。這也是我軍進入徐州,徐州百姓熱切歡迎的緣故。同樣,這也是楚軍無論哪一個方麵,大體之上都是願意歸降趙國的緣故。這些降卒,絕大多數都是一家之中的頂梁柱,這也是為何他們直接向我們歸降,沒有與我們交戰之意。並不是領軍將軍不想打,而是士卒們不願意與無法戰勝,且又不禍害徐州百姓的趙軍死拚罷了。”李芳林一臉凝重的說道。
李懷遠臉色一正,道:“那為何這些士卒不願意歸家,不離開軍營,離開這個讓他們不太適應,讓他們疲倦的地方呢?難道他們都已經沒有了家人?亦或者他們的家人無需他們擔心?你不是說他們大多數都是家中的頂梁柱嗎?”
李芳林沉重的說道:“楚軍單靠徐州之地,先是與朝廷衛軍大戰,後是與新舊兗州軍大戰,還與昔日唐軍大戰,最後又與齊軍大戰。這些戰爭,讓徐州之地付出了最後的力量,百姓幾乎是無生活來源了,就是田地,也沒有青壯耕種了。所以,這些士卒,需要養活一家,需要趙軍現在遠比楚軍高的餉銀。如果他們離開了,他們將無法過活。這不僅僅是他們一個人,而是他們一大家。”
聽聞李芳林如此說,李懷遠臉色頓時凝重起來,半晌,沉聲道:“沒想打,徐州現在的情況如此嚴重。”
“李芳林,給你弟弟李芳羽傳令,讓他清查徐州境內所有的大族,將那些名聲不佳的都給標記下來。另外,給徐州各地城池守將傳令,告訴他們,我大趙接管徐州,已經是勢不可擋,如果誰要是膽敢阻攔,大軍一至,夷滅三族。”
“本將軍隨後就給吾王上報這裏的情況,請求免除徐州所有苛捐雜稅,免除所有田稅一年以上,丈量田地,分配給每一人,另外,本將軍還會向吾王請求,調派一部分牛羊牲畜,以供百姓耕田所用。此外,還要從北方弄來一批奴隸,在這裏以最快的速度修築馳道、水利工程。”
聽聞李懷遠所言,李芳林頓時躬身道:“如此,徐州百姓不僅都會歸心,還會永記吾王之恩典,李帥之恩義。”
“不過,免稅、丈量田地還好說,可是牲畜,這並不容易吧。”李芳林自然希望弄來一批牲畜,要知道,有了耕牛,對百姓而言,絕對是天大的好事。另外,其他牲畜也能讓一些百姓之家,多上一樣收入。要知道,以趙國的政策,放養這些牲畜,絕對是有很大好處和利益的。
“這點你放心!”李懷遠笑著說道,“我大趙可不是大燕後期,如今我大趙不僅降服突厥部落,就是在北方,東北之地,無論是夏州、定州還是遼州等地,我們都占據了大量的草原,擁有大量的牲畜。這些玩意,我們不缺。當然了,用一些糧食和楚軍退換下來的兵甲器具,完全能到突厥部落換取大量的牲畜。所以,這些你還是無需擔心。現在,最重要的還是盡快拿下徐州。”
“對了,楚軍昔日南下突襲齊軍,似乎還占據了淮水東部的洪澤湖和白馬湖,並征召了不少水軍?”
李芳林點頭道:“確實如此,不過,依舊無法與齊軍的海軍相比,不過,這洪澤湖水軍,不少還是齊軍水師投降過來的。所以,在淮河一線,我們還是能據守地方,防備齊軍的。”
在彭城之內楚軍發生叛亂的同時,趙軍也在李懷遠的下令之下,三路齊出。其中,以徐州西部淮陰府的西路進軍最快。
主要是因為李芳宗的兩個弟弟借以楚軍左丞的名義和其自身的影響,直接讓一部分守軍投降了。結果趙軍沒有強行攻城而進入楚軍地界。緊接著,李芳林和李芳羽借助楚軍之中早已經有降趙的意思為由,一連破開數座城池,讓趙軍長驅直入。
而在彭城,正如徐弓一所言,李芳宗所料的那般,在確定楚王李熾已死,駐官降服之後,彭城周邊的近萬戍衛軍沒有繼續異動,也遵從了李哲的軍令。當然,要是在平日裏,李哲這般叛亂,就算其殺了李熾,就算其逼降了楚軍中樞官員,但也休想讓他們就此服從。畢竟,沒了楚王的約束,他們還不是看誰的實力強?
但現在,趙軍大軍兵臨城下,而李哲也打出為了楚軍數萬將士,為了徐州百姓降趙之意,這些領軍將軍,也沒了與李哲爭奪徐州大權的意思。畢竟,趙軍一來,他們就算是楚軍之主也沒用。
當然,趙軍大軍臨城,並不代表他們不願意在楚軍之中爬上更高的位置,畢竟,以更高的位置降趙,他們能在趙軍之中獲取更大的利益。但讓這些領軍將軍不得不縮手的是,趙國的人已經找上門,讓他們不得對李哲下手,因為,李哲現在已經歸降了趙國。
即如此,這些領軍將軍哪裏還敢再其戰端?隻能順從。所以,在內外的壓迫之下,彭城周邊的戍衛軍隊都沒有對彭城進行討伐,從而使得楚軍上層的變故沒有產生巨大的震蕩。最起碼,對於彭城的百姓而,彭城之內還是一如既往,他們還能一如既往的平靜的生活著,從而使他們提起來的心又放了迴去。
彭城周圍的近萬大軍沒有異動,這讓緊張的李哲和李芳宗都不由得鬆了一口氣。當然,此刻他們也明白,這定然是趙國的人插手了。他們二人都明白,現在趙國的人在徐州的威懾力,已經非同一般了。
隨後,徐弓一就給李哲和李芳宗傳令,讓他們立刻安排向外傳達彭城情況,讓趙軍順利入境,並接受趙軍的管轄。
而此刻的趙軍也沒有理會徐州楚軍的反應,大軍直撲而入,三路大軍,西路最快,但其餘兩路也不慢。北方的的楚州府,西麵的睢陵府和南麵的江都府,都被趙軍攻入。
這些地方之所以會如此輕易被趙軍攻入,也與楚軍內部情況有關。在一月之前,楚軍之中都開始盛傳楚軍要降趙之意,而楚王李熾也沒有澄清這個流言。而隨後李熾等人雖然有坐山觀虎鬥和趁勢複起之意,但為了避免讓趙軍察覺,李熾依舊沒有澄清此流言。
而此次趙軍大軍逼近,楚軍上層自然是明白怎麽迴事,但是對於下麵的人,下麵的小校士卒,下麵的百姓,甚至普通的校尉都尉,都以為這是趙軍前來納降,接管地方。而趙軍大軍臨城,楚王沒有傳令楚軍積極放手,準備與趙軍大戰,更是讓這些將士如此懷疑,甚至一些將校也開始向這個想法轉變。
畢竟,上麵不澄清,下麵又如何能弄清楚這是怎麽會事?就算有一些人知曉其中的問題,但此刻也不敢輕易說出。要是將實情說出,言李熾等楚軍上層想要利用趙軍與諸侯聯軍大戰之際複起不果,反被趙軍識破,大軍臨城。說不定沒能激起楚軍將士的堅守之心,反而會直接讓楚軍將士崩潰。
畢竟,楚軍上下原本可都是以為楚王已經答應降趙了,降趙也是楚軍將士現在最能接受的想法。對於普通將校和士卒而言,他們並不願與強大的趙國作戰。舍不得手中權勢,也掌握這楚軍權勢的,不會是這些普通將士,而是楚軍的上層官員。所以,知曉實際情況的官員們,則擔心一旦實情泄漏,讓這些普通將士們知道,是楚軍上層心思不正,激怒趙軍,致使要與趙軍大戰,說不定還未等到趙軍來攻,將士們就因怒而散了。
楚軍普通將士,都是徐州本地人,在這數年的大戰之中,這限額將士及其他們的家人,都因為戰禍苦不堪言,早已經不願意繼續作戰,尤其是與趙國這樣強大的諸侯國開戰。而趙國治地的新政和和平以及寧靜的生活,早已經讓徐州的百姓羨慕不已,期待不已。所以,徐州的百姓,楚軍普通將士的家人們,都希望早一日被趙國管轄,被趙王管轄,做趙國治下一小民。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他們自然希望能平穩的生活,而普通士卒,也是出身普通百姓之家。尤其是近些年楚軍與齊軍與揚州和徐州大戰,不僅徐州百姓不願再戰,就是楚軍士卒,也不願再戰,更別說與強大的趙軍作戰了。
所以,當趙軍三路齊出,開始攻入楚軍管轄的地界之後,地方守軍都措手不及。就是那些領軍將軍也不知如何是好,雖然他們是忠於李熾,但是,李熾現在也打著降趙的念頭,這些地方主將也是知曉,趙國的使者就在彭城的事情。
讓這些主將措手不及的是,趙軍來了,可楚王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指示,沒有給他們一個明確的作戰指令。是戰是降,李熾卻沒有給他們最明確的命令。所以,楚州府等地的地方官員,有戰有降,文武官員,想法各不相同。
但不管如何,這些各地文武官員,大多都是與李氏一族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這些官員之中,除了出身李氏大族之人外,還有不少都是與李氏有著宗親關係,有著利益關係的大族出身。所以,他們一邊駐守城池,一邊派人與趙軍交涉,另外,一邊向彭城緊急傳令,詢問如何應對。
而此刻的彭城,李哲和李芳宗以及其他幾位將軍已經完全的掌控了這做楚軍治所。此外,彭城周圍城池的領軍將軍,也因為趙國暗影司的誘使,前來彭城與李哲等人迴合,共同撐住楚軍中樞。
見沒能掌控彭城周圍的近萬士卒,李哲有些不甘。這近萬將士的領軍將軍,都是與李熾有這一定關係之人,這讓李哲沒能借助此次叛亂之際,將他們除掉,接管近萬大軍,讓他感到有些不安。不過,見他們聽令與趙國的人,李哲這才稍微的安了安心。
李芳宗見到彭城周圍的戍衛軍將軍前來彭城與自己等人議事之時,其心中就明白,趙國還是在防備他們。換句話說,趙國是在防備李哲。現在李哲和其他幾個將軍的手中有軍一萬兩千餘,成為戍衛軍則有近萬人,雙方領軍將軍彼此卻有些不對付。保留了城外戍衛軍的存在,不僅讓李哲受到威脅,不得不依靠趙國,也然李哲手中的兵馬不至於擴充的太快。
李哲此次叛亂,雖然是受到趙國的誘使,但是,其背棄楚王,並弑殺自己的主公,此等人物,不防備那是不可能的。雖然趙軍不會懼怕他們,但是,趙軍也不希望李哲在徐州再搞出什麽亂事來。
等到趙軍將楚州府、睢陵府、江都府等三府之地拿下半數之後,時隔五日之後,從彭城傳來的消息,終於讓徐州境內的各地官員傻了眼。楚王李熾死了,王世子李昊死了,李熾的嫡係親信李哲、李應等十餘將校因不願再戰,為民生計,殺昏庸之主李熾,降趙。
好吧,這些都是官麵上的意思。但實際上,各地官員都清楚,李哲等人叛亂,殺了楚王和王世子,現在,坐鎮彭城的是李哲,其打著為楚軍考慮,為徐州百姓考慮的旗號,再加上降趙的意思,其已經獲得了彭城官員的支持,彭城周邊戍衛軍將軍的支持,這讓各地官員又驚又怒。
隨後,徐州境內的楚軍就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直接順勢而為,直接向城外或即將到來的趙軍投降。一種,則開始大罵李哲等人不仁不義,背主弑主之徒,兵拒絕承認李哲等人的命令,更不承認李哲現在的合理地位。於是乎,一些趙軍還沒有到達的地方,楚軍各部就已經開始自己內鬥起來。
降趙的,願意遵從李哲、李芳宗等人軍令的官員,地方駐軍與那些不服從李哲、李芳宗等人軍令,甚至將李哲、李芳宗定為叛亂之人的隊伍率先開打起來。往往,一個城池之中,這樣分別支持兩種意見的人都有,於是,在各個城池之中,趙軍還沒來,他們就先打了起來。
雖然有不少官員和將校不支持李哲、李芳宗等人,甚至直接將之定為叛逆,要舉兵討伐。但是,廣大的徐州百姓對他們還是蠻抱有好感的。為何?原因就是其下達了降趙的命令,讓這些徐州百姓放下了與趙軍交戰的擔心。畢竟,他們的兒子、丈夫可都是在楚軍之中為軍士,如果要與趙軍大戰,還不知道要戰死多少人呢。
所以,大體之上,降趙的趨勢還是占據了上風,不管是遵不遵從李哲的命令,不管是恨不恨李哲,與趙軍決戰的人,還是處於劣勢。
李懷遠親自坐鎮西路,因為西路軍距離彭城最近,如果橫插而入,完全可以將整個徐州之地一分為而,將徐州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讓他們收尾不能唿應。到那時,管你是降與不降,都不能與趙軍相抗衡。
“李帥,我兄長迴信,他們已經完全的掌控了彭城及其周邊二十餘城。現在,他們也在向西新進,準備與我們匯合。當然,我兄長和李哲李將軍能如此順利的掌控彭城,也與暗影司的弟兄有關。”李芳林沉聲向李懷遠稟報道。
現在的李芳林終於明白,為何王世子自此洛陽迴來之後,就極力的勸阻李熾降趙,莫要再耽擱,哪怕是犧牲李哲等人的性命。他抵達趙軍之中不過十餘日,但就在這十餘日的時間裏,其已經明白楚軍與趙軍之間的差距。
兵多將廣,士氣高昂,糧草物資充足,兵甲器具犀利,這豈是楚軍能與之抗衡的?
李懷遠點頭道:“很好,對了,你現在配合我趙軍整編楚軍降卒,可有難題?”
李芳林猶豫了些許,道:“大問題沒有,這些楚軍降卒,見過我大趙士卒之後,就已經明白他們與我們的差距,自然不敢鬧事,隻有乖乖配合。不過,這些士卒大部分不願繼續為軍。”
“哦?這是真的?”李懷遠微微皺眉,他倒不是因為這些楚軍降卒不願為軍而不滿而是楚軍降卒之中,絕大多數還是繼續留在軍營之中,並沒有離去。要是按照李芳林這般說,這些降卒應該離開軍營才對。再說了,趙國給於這些離開的士卒還是很好的,每一人都能領取到三月的餉銀。就是離開軍營,也足以讓他們順利迴家,甚至還能剩餘不少錢財。但這些降卒,怎麽會繼續留在軍營之中呢?
當然,李懷遠並不擔心這些降卒留在軍營之中會有什麽麻煩,畢竟,這些楚軍歸降之後,都會經過選拔,合格者,如新兵營訓練,日後為戰兵或地方縣兵、府兵,不合格者,如果不願意離開軍營,或無家可歸,則如地方府縣人衙役、差役或牢房牢頭等各種雜役。這也是為了不讓這些士卒無處可去,成為地方禍害。但不管如何,哪怕是編入新兵營,也是被徹底打散,加上一些願意加入趙軍的青壯混編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不少人都會編入各個新兵營之中,相隔甚遠。
“這是真的,楚軍起於徐州,先後經曆十餘年,徐州的百姓,受兵禍之苦多年。不少家中隻剩下老弱婦孺,其青壯多戰死。這也是我軍進入徐州,徐州百姓熱切歡迎的緣故。同樣,這也是楚軍無論哪一個方麵,大體之上都是願意歸降趙國的緣故。這些降卒,絕大多數都是一家之中的頂梁柱,這也是為何他們直接向我們歸降,沒有與我們交戰之意。並不是領軍將軍不想打,而是士卒們不願意與無法戰勝,且又不禍害徐州百姓的趙軍死拚罷了。”李芳林一臉凝重的說道。
李懷遠臉色一正,道:“那為何這些士卒不願意歸家,不離開軍營,離開這個讓他們不太適應,讓他們疲倦的地方呢?難道他們都已經沒有了家人?亦或者他們的家人無需他們擔心?你不是說他們大多數都是家中的頂梁柱嗎?”
李芳林沉重的說道:“楚軍單靠徐州之地,先是與朝廷衛軍大戰,後是與新舊兗州軍大戰,還與昔日唐軍大戰,最後又與齊軍大戰。這些戰爭,讓徐州之地付出了最後的力量,百姓幾乎是無生活來源了,就是田地,也沒有青壯耕種了。所以,這些士卒,需要養活一家,需要趙軍現在遠比楚軍高的餉銀。如果他們離開了,他們將無法過活。這不僅僅是他們一個人,而是他們一大家。”
聽聞李芳林如此說,李懷遠臉色頓時凝重起來,半晌,沉聲道:“沒想打,徐州現在的情況如此嚴重。”
“李芳林,給你弟弟李芳羽傳令,讓他清查徐州境內所有的大族,將那些名聲不佳的都給標記下來。另外,給徐州各地城池守將傳令,告訴他們,我大趙接管徐州,已經是勢不可擋,如果誰要是膽敢阻攔,大軍一至,夷滅三族。”
“本將軍隨後就給吾王上報這裏的情況,請求免除徐州所有苛捐雜稅,免除所有田稅一年以上,丈量田地,分配給每一人,另外,本將軍還會向吾王請求,調派一部分牛羊牲畜,以供百姓耕田所用。此外,還要從北方弄來一批奴隸,在這裏以最快的速度修築馳道、水利工程。”
聽聞李懷遠所言,李芳林頓時躬身道:“如此,徐州百姓不僅都會歸心,還會永記吾王之恩典,李帥之恩義。”
“不過,免稅、丈量田地還好說,可是牲畜,這並不容易吧。”李芳林自然希望弄來一批牲畜,要知道,有了耕牛,對百姓而言,絕對是天大的好事。另外,其他牲畜也能讓一些百姓之家,多上一樣收入。要知道,以趙國的政策,放養這些牲畜,絕對是有很大好處和利益的。
“這點你放心!”李懷遠笑著說道,“我大趙可不是大燕後期,如今我大趙不僅降服突厥部落,就是在北方,東北之地,無論是夏州、定州還是遼州等地,我們都占據了大量的草原,擁有大量的牲畜。這些玩意,我們不缺。當然了,用一些糧食和楚軍退換下來的兵甲器具,完全能到突厥部落換取大量的牲畜。所以,這些你還是無需擔心。現在,最重要的還是盡快拿下徐州。”
“對了,楚軍昔日南下突襲齊軍,似乎還占據了淮水東部的洪澤湖和白馬湖,並征召了不少水軍?”
李芳林點頭道:“確實如此,不過,依舊無法與齊軍的海軍相比,不過,這洪澤湖水軍,不少還是齊軍水師投降過來的。所以,在淮河一線,我們還是能據守地方,防備齊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