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內訌的事情,其實根本瞞不住誰。


    畢竟這事鬧得太大了,數量如此眾多的將領、大臣,說殺就殺了。這還大敵在外呢,現在西夏國內已經人心惶惶,能不能抵擋得住還在磨刀霍霍的大宋西軍,都是一個未知數。更要命的是,一大批有本事的將領被清洗之後,軍隊已經有嘩變的跡象了。


    事實上,西夏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哪怕是漢人,都會被強行征入伍,充當炮灰的。而成年的黨項人就更不用說了,一旦打仗,是肯定要全民披掛上陣的。這也是為什麽西夏人打仗打得那麽兇猛,卻始終無法突破固有土地的原因。


    無他,西夏國力實在太弱了。


    弱到一旦打仗,那國內的糧食肯定供應緊張。糧草供應不上,再能打的軍隊都成了軟腳蝦。


    而且宋朝也不是軟柿子啊,他們也會變通的。知道在野戰難以打贏黨項人,所以就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國力碾壓,步步為營,通過修築堡寨,修築城池,一點點蠶食西夏的生存空間。


    在這種高壓的狀態下,不少黨項人轉投了宋朝,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大宋的打手。可以說,大宋能把西軍練起來,這些大宋的打手出的力氣不小。


    西夏在小梁太後的帶領下,年年打仗,西夏越打越弱,在第二次平夏城之戰後,宋夏之間的力量對比已經非常懸殊了。黨項人畢竟不多,也就一百多萬而已。要是還有數量龐大的漢人,西夏這個小國也就百來萬人口罷了。


    黨項人青壯,在打了敗仗之後,已經所剩無幾了。如果再吃一次敗仗,那西夏存不存在都兩說了。一個國家連人口都沒了,那還拿什麽來統治?


    再加上現在西夏內訌,絕對是宋朝滅西夏的最好時機!


    不得不說,宋朝的情報機構也不是吃素的,這個情報以最快的速度傳迴了大宋。


    根據“黑客”的情報,宋朝內部已經製定了計劃,在不能打仗的冬日,開始誘降西夏的將領、大臣。


    “趙煦也算是開竅啦!”


    張正書感慨了一聲,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按照大宋的性子,肯定是要堂堂正正把西夏弄死的,怎麽現在又不拘手段了呢?張正書左思右想都不太明白,最後隻能歸結到章惇身上了。這個小老頭,說是披著儒家的一層外衣,但實際上卻在用著法家那一套。隻要是對大宋有利的,怎麽做對章惇來說,隻要不涉及到原則問題,他都能妥協。


    政治的藝術,就是妥協嘛!這也是為什麽章惇能獨相的原因,即便他不得人心,但他會辦事啊,能讓趙煦省心啊!


    有這麽一個臣子,皇帝能省多少事?


    “如果是章惇出手,那事情就說得通了。”張正書是知道的,大宋給降將的福利太好了,可以說是優渥都行。最起碼,西夏降將過來,還會得到重用,不至於坐冷板凳。這都是因為大宋的兵製問題,根本不怕將領造反。


    再加上大宋的俸祿那麽豐厚,將領還能自己去做生意,做買賣,相比起苦哈哈的西夏,好太多了。


    唯一的缺點,就是權力問題。權力比在西夏少,那是肯定的。畢竟大宋是一個漢人的朝廷,一個黨項人,怎麽樣都無法涉足到高層,也無法攫取到更多的權力。甚至,即便是在軍隊裏,隱隱約約的針對還是有的。


    作為一個降將,就要有被針對的覺悟。


    就好像為大宋立下赫赫戰功的折家將,也是黨項人,所以即便是在西軍之中,折家將也是被隱隱排斥的。不過嘛,排斥歸排斥,該有的賞賜大宋都沒有短過折家的,西軍其他將領有的東西,折家將都有,這也是為什麽折家甘願為大宋馬前卒的緣故。


    “算了,算了,要是大宋這都幹不掉西夏,那就隻能說大宋是扶不起的阿鬥……”


    張正書歎了一聲,然後把目光放在眼前這件物品上麵。


    兩條腿,兩片鏡片,再加上鼻托——沒錯,就是眼鏡!張正書感慨,這是他見過的,最接近後世的一件產品了。


    雖然,這鏡片是用玻璃打磨出來的,而且度數非常不精確,但是一個高度近視的人戴上這幅眼鏡,也能大致看清東西的輪廓了。隻要走得近一點,還是能看清楚一個人的麵部細節的。


    “申王趙佖好像不會出府的,不知道有什麽線可以搭上,讓我去見一見他?”


    張正書暗自苦惱著,別看他是一個生意做得挺大的商賈了,可在一個親王麵前,他還是不夠格的。最起碼,人家申王沒有必要去見你這麽一個小商賈。


    無奈地搖了搖頭,張正書又把注意力放在另外一件東西上麵。


    這是一個鐵筒,可以伸縮的。鐵筒兩端,各有一塊鏡片。沒錯,這就是望遠鏡,隻不過看的時候,這個望遠鏡有色差,隻能很小地還原出物體的麵目。不過,這樣也夠了,畢竟是第一代產品嘛!至於鐵筒,原本張正書是想用銅做的,但現在大宋的銅很緊張,而且價格偏貴,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色差不是那麽好消除的,一束白光進入望遠鏡之後,再進入眼睛裏,卻已經成了好似彩虹的形狀,像一條條彩帶一樣。如果要改良成後世的望遠鏡,就必須要製成高精度的消色差鏡片,這是光學研究的一大跨越,而且跨越不是那麽容易的。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的幹擾,張正書給蘇熙的建議是,盡可能采用弧度比較小,比較平的透鏡來製作望遠鏡。不過嘛,第一代產品就隻能留在張正書手中,做一個紀念了。這個鐵筒望遠鏡,從外表看上去,居然像一根棍子一樣,足足有一米多差不多兩米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材料的跨越,是無法按快進鍵的。


    就好像後世中國,看似強大了,什麽工業機械都能製造,但和西方國家比起來,中國的機器就是差那麽一點。為啥呢?這裏麵就涉及到材料問題了,人家西方積累了數百年的材料基礎,中國才奮起直追不久,想用幾十年來趕上人家數百年的努力,還要超過他們,談何容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好官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飄依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飄依雨並收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