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懂沒關係,最怕的就是不懂裝懂,偏生文人都是這個尿性。
自以為讀了兩本聖賢書,就真的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了?笑話,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就是外行領導內行,不僅是宋朝這樣,哪怕是後世,這樣的現象都很嚴重。比如某球協,就是外行領導內行,也就中國那麽奇葩。更奇葩的是,別國的體育協會都是行業協會,就中國的是行政機關,真的是有曆史淵源啊!
曆史,在某些方麵可能是優勢,但有些時候,卻成了最大的劣勢。
比如外行領導內行,這就說曆史的劣勢了。可以說,如果宋朝做得到人盡其用,那麽宋朝絕不止這個疆域。
想想看,宋朝的人口是曆代以來最多的,經濟最繁榮的,單單這兩項已經是核武器級別的震懾力了。偏生宋朝自廢武功,搞個“崇文抑武”,硬生生把自己搞死了。當然,這也是因為漢人太自信的緣故,認為外族不過爾爾,隻要漢人一發力,就能搞掂了。真正的憂患是國內,一旦泥腿子揭竿而起,江山就沒了。換句話說,就是統治者都認為外部威脅隻是一時的,內部威脅卻可以讓政權顛覆。
殊不知,他們忘了有“五胡亂華”一事,胡人的野蠻,就是對文明的最大摧殘。沒有了強硬的武力做保障,一個國家怎麽發展壯大,繁榮昌盛?
這也是曆史的劣勢,因為中國自古有句話叫做“攘外必先安內”,是“尊王攘夷”繼承而來的。話一旦說得絕對,就不是真理了,而是詭辯。真理,永遠是一定範圍內的真理,出了這個範疇,真理也是謬論。前人有大量的實踐和證明,“攘外必先安內”這一策略有著無可爭議的合理性和操作性,這使得“攘外必先安內”成了曆代統治者的治國方略。到了宋朝,這一理論繼續升級,就成了“崇文抑武”。
確實,在很多時候漢人都是領先的,把胡人打得叫爸爸。可是他們忘了辯證看待問題,那時候漢人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漢人的科技碾壓對麵,文明碾壓對麵。想想看,當鐵器遇到青銅器,會是怎麽樣的一個局麵?肯定是一邊倒啊!
但很可惜,宋朝現在的局勢已經反過來了,如今是胡人拿著鋼鐵,對上宋朝的生鐵,再結合機動性、勇猛作戰的特點,漢人哪裏還是胡人的對手!
此一時彼一時的國際環境,宋朝統治者卻還是用以前的目光看問題,不出大問題才怪!
用老馬的觀點就是,宋朝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已經轉變了,武人鬧事不再是主要矛盾,和西夏、遼國、交趾等國的不斷摩擦已經變成了主要矛盾。矛盾變了,方法還不跟著變,那注定是要失敗的。
張正書現在也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宋朝能到什麽地步,變成什麽樣子,不是他能主導的。張正書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宋朝多一條選擇的道路,不要一條路走到黑,明知道是死路一條還硬著頭皮往裏衝。所以,張正書不管彭元量的譏諷,拿起鵝毛筆就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信,交給了彭元量。
“彭內官,麻煩你交給官家了。看不看是官家的事,但如果因為這樣而戰敗了,可勿謂我言之不預了……”
張正書這話帶著點威脅的意味,彭元量卻嗤之以鼻。“這小子真當自己是個人物了,還‘勿謂言之不預’。你真當自己是周郎再世,孫子複生嗎!”彭元量也是有文化的太監,對於各種典故還是很熟悉的。
沒辦法,作為趙煦的貼身大內高手兼秘書,肚子裏沒點墨水怎麽行?
正因為是有了墨水,彭元量才覺得張正書就是在吹牛皮。
“嗬嗬……”
彭元量冷笑兩聲,抄起張正書手中的信件,頭也不迴地走了。
看得他走遠了,張正書才往地上呸了一聲,不屑地說道:“什麽東西,不就是一個死太監嗎?爺爺我知道的事情,比你海了去,你丫的還敢嗬嗬?”
在後世,“嗬嗬”這個詞幾乎是禁詞了,正所謂聊天止於嗬嗬,更別說親口說出來了。張正書不爽彭元量也是情有可原的,他是誰啊,穿越者啊,站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上想要搭救你們這些“土著”,你居然還敢“嗬嗬”?
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叔可忍,嬸嬸也不可忍!
“郎君,為何生這般大的火氣?”
也是見彭元量離開了,曾瑾菡才敢從房間裏出來,她也怕這個臉色陰鬱之人,覺得有股滲人的氣勢。“難不成,你和他……吵架了?”
張正書搖了搖頭,低聲說道:“我哪裏敢跟一個死太監吵架?”
“太監?”
曾瑾菡有點不明所以,要知道“太監”可不是一般的高官了,而且也不是特指宦官。比如將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司天監等等,這些部門的頭頭,都可以叫做“太監”或者是“大監”。唯有遼國此時才把高級宦官叫做太監,宋朝並沒有此例。
“哦,他是宮中的人……”
張正書又解釋得不明不白的,曾瑾菡就更混亂了:“難道他是將作監的監正?”
“什麽?不是不是,他就是一宦官……好吧,我說錯了,他是宦官,不是太監……”
張正書鬱悶了,死太監在後世是罵人的話,到了宋朝,居然還成了褒義了。他也是剛剛才醒悟過來的,感慨這歲月變遷,連褒義詞都能變成貶義詞。比如“無奸不商”,一開始是“無商不尖”,宋朝這時候買米以升鬥作量器,“升鬥小民”就是從這裏出來的。商賈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鬥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錢貨兩訖之後,商賈還會加點米在米鬥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麵便會鼓成一撮“尖頭”。量好米再加點添點,已成習俗,稱為“添頭”,所以才“無商不尖”之說。結果後世,就成了商賈奸滑狡詐的貶義詞了。
自以為讀了兩本聖賢書,就真的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了?笑話,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就是外行領導內行,不僅是宋朝這樣,哪怕是後世,這樣的現象都很嚴重。比如某球協,就是外行領導內行,也就中國那麽奇葩。更奇葩的是,別國的體育協會都是行業協會,就中國的是行政機關,真的是有曆史淵源啊!
曆史,在某些方麵可能是優勢,但有些時候,卻成了最大的劣勢。
比如外行領導內行,這就說曆史的劣勢了。可以說,如果宋朝做得到人盡其用,那麽宋朝絕不止這個疆域。
想想看,宋朝的人口是曆代以來最多的,經濟最繁榮的,單單這兩項已經是核武器級別的震懾力了。偏生宋朝自廢武功,搞個“崇文抑武”,硬生生把自己搞死了。當然,這也是因為漢人太自信的緣故,認為外族不過爾爾,隻要漢人一發力,就能搞掂了。真正的憂患是國內,一旦泥腿子揭竿而起,江山就沒了。換句話說,就是統治者都認為外部威脅隻是一時的,內部威脅卻可以讓政權顛覆。
殊不知,他們忘了有“五胡亂華”一事,胡人的野蠻,就是對文明的最大摧殘。沒有了強硬的武力做保障,一個國家怎麽發展壯大,繁榮昌盛?
這也是曆史的劣勢,因為中國自古有句話叫做“攘外必先安內”,是“尊王攘夷”繼承而來的。話一旦說得絕對,就不是真理了,而是詭辯。真理,永遠是一定範圍內的真理,出了這個範疇,真理也是謬論。前人有大量的實踐和證明,“攘外必先安內”這一策略有著無可爭議的合理性和操作性,這使得“攘外必先安內”成了曆代統治者的治國方略。到了宋朝,這一理論繼續升級,就成了“崇文抑武”。
確實,在很多時候漢人都是領先的,把胡人打得叫爸爸。可是他們忘了辯證看待問題,那時候漢人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漢人的科技碾壓對麵,文明碾壓對麵。想想看,當鐵器遇到青銅器,會是怎麽樣的一個局麵?肯定是一邊倒啊!
但很可惜,宋朝現在的局勢已經反過來了,如今是胡人拿著鋼鐵,對上宋朝的生鐵,再結合機動性、勇猛作戰的特點,漢人哪裏還是胡人的對手!
此一時彼一時的國際環境,宋朝統治者卻還是用以前的目光看問題,不出大問題才怪!
用老馬的觀點就是,宋朝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已經轉變了,武人鬧事不再是主要矛盾,和西夏、遼國、交趾等國的不斷摩擦已經變成了主要矛盾。矛盾變了,方法還不跟著變,那注定是要失敗的。
張正書現在也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宋朝能到什麽地步,變成什麽樣子,不是他能主導的。張正書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宋朝多一條選擇的道路,不要一條路走到黑,明知道是死路一條還硬著頭皮往裏衝。所以,張正書不管彭元量的譏諷,拿起鵝毛筆就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信,交給了彭元量。
“彭內官,麻煩你交給官家了。看不看是官家的事,但如果因為這樣而戰敗了,可勿謂我言之不預了……”
張正書這話帶著點威脅的意味,彭元量卻嗤之以鼻。“這小子真當自己是個人物了,還‘勿謂言之不預’。你真當自己是周郎再世,孫子複生嗎!”彭元量也是有文化的太監,對於各種典故還是很熟悉的。
沒辦法,作為趙煦的貼身大內高手兼秘書,肚子裏沒點墨水怎麽行?
正因為是有了墨水,彭元量才覺得張正書就是在吹牛皮。
“嗬嗬……”
彭元量冷笑兩聲,抄起張正書手中的信件,頭也不迴地走了。
看得他走遠了,張正書才往地上呸了一聲,不屑地說道:“什麽東西,不就是一個死太監嗎?爺爺我知道的事情,比你海了去,你丫的還敢嗬嗬?”
在後世,“嗬嗬”這個詞幾乎是禁詞了,正所謂聊天止於嗬嗬,更別說親口說出來了。張正書不爽彭元量也是情有可原的,他是誰啊,穿越者啊,站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上想要搭救你們這些“土著”,你居然還敢“嗬嗬”?
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叔可忍,嬸嬸也不可忍!
“郎君,為何生這般大的火氣?”
也是見彭元量離開了,曾瑾菡才敢從房間裏出來,她也怕這個臉色陰鬱之人,覺得有股滲人的氣勢。“難不成,你和他……吵架了?”
張正書搖了搖頭,低聲說道:“我哪裏敢跟一個死太監吵架?”
“太監?”
曾瑾菡有點不明所以,要知道“太監”可不是一般的高官了,而且也不是特指宦官。比如將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司天監等等,這些部門的頭頭,都可以叫做“太監”或者是“大監”。唯有遼國此時才把高級宦官叫做太監,宋朝並沒有此例。
“哦,他是宮中的人……”
張正書又解釋得不明不白的,曾瑾菡就更混亂了:“難道他是將作監的監正?”
“什麽?不是不是,他就是一宦官……好吧,我說錯了,他是宦官,不是太監……”
張正書鬱悶了,死太監在後世是罵人的話,到了宋朝,居然還成了褒義了。他也是剛剛才醒悟過來的,感慨這歲月變遷,連褒義詞都能變成貶義詞。比如“無奸不商”,一開始是“無商不尖”,宋朝這時候買米以升鬥作量器,“升鬥小民”就是從這裏出來的。商賈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鬥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錢貨兩訖之後,商賈還會加點米在米鬥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麵便會鼓成一撮“尖頭”。量好米再加點添點,已成習俗,稱為“添頭”,所以才“無商不尖”之說。結果後世,就成了商賈奸滑狡詐的貶義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