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書早就做好計劃了,他喜歡做事有條有理。
誠然,世上的事是計劃不如變化快,可做了計劃和沒做計劃,那是天差地別的。
這些船家喜滋滋地走了,倒是讓張家的家仆大跌眼鏡。
“嗐,俺還以為他們是什麽人哩,原來隻是一群打漁的!”
“噓,噤聲!你說得那麽大聲,怕是忘了那秀才之事!”說話的家仆,尤有餘悸地看了看周圍,“呐,俺又救了你一命,不然被小官人知曉了,有得你受的。今日的活,都是你的了。地你幫俺掃了啊;還有薪柴,都幫俺砍了啊;洗衣疊被這些事,都是你的了……”
“那你去作甚?”
“自然是去睡覺啊,還有甚麽事好做?”
……
那秀才的事,在京華報社裏就是個禁忌。因為一個貧民前來報社討吃的,被那秀才見了嗬斥不退,甚至還動手推搡。本來這也沒什麽,起碼在宋人眼中是沒什麽的,畢竟這是景明坊啊,不是乞丐能來的地方。那秀才也是為了報社的顏麵,才出手趕人的。
可惜,被張正書看見了。張正書這人有不少缺點,比如怕死,比如喜歡偷懶,比如容易犯倔不鳥權貴……但他心地是不錯的,看不得別人受苦。冷眼旁觀了一下,他才出麵處理了這件事。首先,自然是義正辭嚴地嗬斥了那秀才不懂禮義廉恥,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然後,就是辭退了。最後,還明申了一點,《京華報》的辦報初衷,不是為了權貴服務的,是為了給底層百姓撐起一片天的!
有了這個基調,原先所有眼高於頂的秀才們,都開始收斂了,能不去觸黴頭就不去觸黴頭。看似那一筆違約金很多,高達幾十貫錢。可在報社幹個幾年,幾十貫錢都是小事了。再者,那個被張正書清退的秀才雖然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可那家報紙卻辦得半死不活的,眼瞅著就要倒閉了。倒閉之後,誰還敢請他呢?
同樣的道理,這些還在報社的秀才們就不敢輕易離開了,他們知道自己的斤兩。別看報紙是他們編撰的,可大體方向都是張小官人把控的。他們學了這麽久,卻還是沒抓得住精髓。哪怕再狂妄自大的人,也不敢說完全吃透了報紙是怎麽運營的。要是這麽好模仿,市麵上怎麽不見其他報紙辦得風生水起?
再一個,能寫文章的秀才多了去。這不,剛剛走了一個,後腳就又招了一個秀才,而且還更加年輕,更加富有活力。宋朝缺什麽都不會缺讀書人的,因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啊!報社的工作又清閑,工錢又高,很多窮困潦倒的秀才都趨之若鶩。你不想幹了正好,別人眼巴巴等著上位呢!
這兩個家仆不知道的是,張正書就在邊上聽著呢。
“看來宰相門前二品官說得一點沒錯,報社的家仆,都趕得上七品官了……”
張正書歎了口氣,知道這事急也沒用,不然的話就不會有那麽多古代紈絝子弟帶著狗腿子欺行霸市的傳聞了。人得意就忘形,有了點權勢就飄然不知道自己的斤兩,這都是人性,杜絕不了的。這些個家仆、雇傭的秀才,哪怕是工匠也會,內心是怎麽想的張正書不管,真的付諸行動了,那就另當別論了。
持強淩弱,欺淩的還是自己的同胞,這是最無能的表現!
張正書這種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他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衝突,也是穿越者和“土著”之間的矛盾。要是別人也就罷了,土著的生死關張正書什麽事?但張正書的良知卻告訴他,不能坐視不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居然是號稱想造就大同社會的儒士做出來的事,實在是夠諷刺了。
道德文章做得再多,也無法掩蓋文人士大夫的高高在上,永遠不會做什麽“親民”的事。這也是張正書看不慣儒家的原因,能真正腳踏實地做事的,實在是太少了。大多數文人士大夫,都是俯瞰眾生的。試問,這樣的階級,會真心為百姓著想?想想都不可能,他們隻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良心發現了,才順帶給點甜頭出來,安撫一下百姓。即便是這樣,百姓也感恩戴德了。
諷刺,實在太諷刺了。
雖然張正書現在也是“達官貴人”了,但他的靈魂卻還是停留在前一世的吊絲狀態,自然就把平民看成是“自己人”了。可以說,現在張正書才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代言人。整個大宋,都找不到像他這樣的傻子了。
“伢子,小官人雇用了你,你可得賣力幹活啊!”
周碇歎了口氣說道,“你父早亡,你娘親又臥病在床,還有弟妹二人。這些年來,苦了你擔起一頭家了……”
瞧著年僅十五歲的周篷,卻長得像十八九歲模樣的小夥子,周碇也有點不忍。
“俺還得多謝堂哥對俺們一家的幫補哩!”
周篷露齒一笑,摸了摸懷中的沉甸甸的銅錢。一共是三貫錢,足有十幾斤。“不消說,俺肯定會努力做工的,不然都對不起小官人……”
周碇點了點頭,說道:“小官人是好人啊,俺們迴去後,得給小官人立一個長生牌位,請神保佑小官人長命百歲……”
眾人深以為然,都道:“正該如此!”
這些船家,互相幫助已經成了常態了。若是他們都不團結,就要被人欺負狠了。隨便幾個閑漢遊手過來,就能把他們弄得毫無還手之力。要是惹上紈絝子弟,那恐怕隻能遠走高飛了。唯有抱團,這些船家才能生存下來。張正書雖然不太清楚他們的生存狀況,但張正書卻知道,在千裏之外的海上,有不少疍家人,也是迫於生存壓力而抱團的。抱團生存,大概是人類最本能的行為了。
“郎君,你就這麽信得過他們?”
曾瑾菡從書房裏出來,細聲細氣地問道。
張正書笑了:“為何不信他們?”
“要是他們卷款潛逃了呢?”曾瑾菡也是擔憂,二十一個人啊,足足拿走了七十貫錢,即便是在汴梁城,都是一筆巨款了。
誠然,世上的事是計劃不如變化快,可做了計劃和沒做計劃,那是天差地別的。
這些船家喜滋滋地走了,倒是讓張家的家仆大跌眼鏡。
“嗐,俺還以為他們是什麽人哩,原來隻是一群打漁的!”
“噓,噤聲!你說得那麽大聲,怕是忘了那秀才之事!”說話的家仆,尤有餘悸地看了看周圍,“呐,俺又救了你一命,不然被小官人知曉了,有得你受的。今日的活,都是你的了。地你幫俺掃了啊;還有薪柴,都幫俺砍了啊;洗衣疊被這些事,都是你的了……”
“那你去作甚?”
“自然是去睡覺啊,還有甚麽事好做?”
……
那秀才的事,在京華報社裏就是個禁忌。因為一個貧民前來報社討吃的,被那秀才見了嗬斥不退,甚至還動手推搡。本來這也沒什麽,起碼在宋人眼中是沒什麽的,畢竟這是景明坊啊,不是乞丐能來的地方。那秀才也是為了報社的顏麵,才出手趕人的。
可惜,被張正書看見了。張正書這人有不少缺點,比如怕死,比如喜歡偷懶,比如容易犯倔不鳥權貴……但他心地是不錯的,看不得別人受苦。冷眼旁觀了一下,他才出麵處理了這件事。首先,自然是義正辭嚴地嗬斥了那秀才不懂禮義廉恥,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然後,就是辭退了。最後,還明申了一點,《京華報》的辦報初衷,不是為了權貴服務的,是為了給底層百姓撐起一片天的!
有了這個基調,原先所有眼高於頂的秀才們,都開始收斂了,能不去觸黴頭就不去觸黴頭。看似那一筆違約金很多,高達幾十貫錢。可在報社幹個幾年,幾十貫錢都是小事了。再者,那個被張正書清退的秀才雖然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可那家報紙卻辦得半死不活的,眼瞅著就要倒閉了。倒閉之後,誰還敢請他呢?
同樣的道理,這些還在報社的秀才們就不敢輕易離開了,他們知道自己的斤兩。別看報紙是他們編撰的,可大體方向都是張小官人把控的。他們學了這麽久,卻還是沒抓得住精髓。哪怕再狂妄自大的人,也不敢說完全吃透了報紙是怎麽運營的。要是這麽好模仿,市麵上怎麽不見其他報紙辦得風生水起?
再一個,能寫文章的秀才多了去。這不,剛剛走了一個,後腳就又招了一個秀才,而且還更加年輕,更加富有活力。宋朝缺什麽都不會缺讀書人的,因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啊!報社的工作又清閑,工錢又高,很多窮困潦倒的秀才都趨之若鶩。你不想幹了正好,別人眼巴巴等著上位呢!
這兩個家仆不知道的是,張正書就在邊上聽著呢。
“看來宰相門前二品官說得一點沒錯,報社的家仆,都趕得上七品官了……”
張正書歎了口氣,知道這事急也沒用,不然的話就不會有那麽多古代紈絝子弟帶著狗腿子欺行霸市的傳聞了。人得意就忘形,有了點權勢就飄然不知道自己的斤兩,這都是人性,杜絕不了的。這些個家仆、雇傭的秀才,哪怕是工匠也會,內心是怎麽想的張正書不管,真的付諸行動了,那就另當別論了。
持強淩弱,欺淩的還是自己的同胞,這是最無能的表現!
張正書這種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他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衝突,也是穿越者和“土著”之間的矛盾。要是別人也就罷了,土著的生死關張正書什麽事?但張正書的良知卻告訴他,不能坐視不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居然是號稱想造就大同社會的儒士做出來的事,實在是夠諷刺了。
道德文章做得再多,也無法掩蓋文人士大夫的高高在上,永遠不會做什麽“親民”的事。這也是張正書看不慣儒家的原因,能真正腳踏實地做事的,實在是太少了。大多數文人士大夫,都是俯瞰眾生的。試問,這樣的階級,會真心為百姓著想?想想都不可能,他們隻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良心發現了,才順帶給點甜頭出來,安撫一下百姓。即便是這樣,百姓也感恩戴德了。
諷刺,實在太諷刺了。
雖然張正書現在也是“達官貴人”了,但他的靈魂卻還是停留在前一世的吊絲狀態,自然就把平民看成是“自己人”了。可以說,現在張正書才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代言人。整個大宋,都找不到像他這樣的傻子了。
“伢子,小官人雇用了你,你可得賣力幹活啊!”
周碇歎了口氣說道,“你父早亡,你娘親又臥病在床,還有弟妹二人。這些年來,苦了你擔起一頭家了……”
瞧著年僅十五歲的周篷,卻長得像十八九歲模樣的小夥子,周碇也有點不忍。
“俺還得多謝堂哥對俺們一家的幫補哩!”
周篷露齒一笑,摸了摸懷中的沉甸甸的銅錢。一共是三貫錢,足有十幾斤。“不消說,俺肯定會努力做工的,不然都對不起小官人……”
周碇點了點頭,說道:“小官人是好人啊,俺們迴去後,得給小官人立一個長生牌位,請神保佑小官人長命百歲……”
眾人深以為然,都道:“正該如此!”
這些船家,互相幫助已經成了常態了。若是他們都不團結,就要被人欺負狠了。隨便幾個閑漢遊手過來,就能把他們弄得毫無還手之力。要是惹上紈絝子弟,那恐怕隻能遠走高飛了。唯有抱團,這些船家才能生存下來。張正書雖然不太清楚他們的生存狀況,但張正書卻知道,在千裏之外的海上,有不少疍家人,也是迫於生存壓力而抱團的。抱團生存,大概是人類最本能的行為了。
“郎君,你就這麽信得過他們?”
曾瑾菡從書房裏出來,細聲細氣地問道。
張正書笑了:“為何不信他們?”
“要是他們卷款潛逃了呢?”曾瑾菡也是擔憂,二十一個人啊,足足拿走了七十貫錢,即便是在汴梁城,都是一筆巨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