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張家的菜肴比較簡單,但怎麽簡單,作為大戶人家,吃的也比尋常人家好得太多。就拿主菜來說,吃的是魚。這魚當然不是普通貨色,而是正宗的黃河鯉魚。黃河鯉魚,素有“諸魚之長,魚中之王”之美稱。口鰭鮮紅,尾、鱗呈金色,脊灰褐色,腹部白,小嘴金眼,外形美觀、肉味純正、肥嫩鮮美。在宋朝這時,黃河鯉魚很火,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征伐北漢時,專門叫屬下帶來鮮活的黃河鯉魚,現做現吃,可謂是享受了。有了宋太祖做榜樣,宋人喜歡吃黃河鯉魚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中國人對鯉魚有著特殊的感情,《詩經》上就說了:“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古人把美女與鯉魚相提並論,可見鯉魚地位之重要。孔子得了兒子,國王魯昭公送去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引以為榮,給兒子取名鯉。
要說到鯉魚,天下鯉魚數黃河鯉魚,黃河鯉魚數開封。
開封的黃河鯉魚很好辨認,隻需看鯉魚剖開後內膜是白的還是黑的:白色者是真黃河鯉,黑色者是假貨。以張家人會吃的勁頭,這黃河鯉魚也不會是假貨了。要說這時候做黃河鯉魚最出名的,當屬東華門外何家和吳家這兩間腳店做的魚鮓,時有詩人梅堯臣《和韓子華寄東華市玉版鮓》寫詩讚道:“客從都下來,遠遺東華鮓。茶香開新苞,玉臠識舊把。色潔已可珍,味佳寧獨舍。莫問魚與龍,予非識物者。”可見在開封魚鮓,聲譽響徹全國。
什麽是魚鮓呢?其實就是蒸好的魚塊,先用鹽將黃河鯉魚醃入味,瀝幹水;用花椒、桂皮、酒糟、蔥絲、薑絲、鹽一起拌勻成粥狀,放入魚塊拌勻,裝入瓷壇內。放置若幹天,使其發酵,產生新的滋味。要拿出來做菜時,從壇內取出來,然後用料酒、清水各半放在一起把帶糟的魚塊洗淨,再加桂皮、蔥、薑絲、少許鹽、胡椒粉拌勻,用鮮荷葉包成小包,蒸透取出裝盤即可。這樣的魚鮓叫做“東華鮓”,糟味濃鬱,荷香撲鼻,最是受喜歡清雅的文人歡迎。
後世杭州傳統名肴宋嫂魚,也和黃河鯉魚有點關聯。南宋高宗趙構在登禦舟閑遊西湖時,偶遇一賣魚羹的婦人叫宋五嫂,自稱是東京人,隨駕到此,在西湖邊以賣魚羹為生。趙構吃了她做的汴京魚羹,不禁勾起鄉情和對故國的懷念,便賜了宋五嫂金銀絹匹。從此,宋五嫂的魚羹聲名鵲起,富家巨室爭相購食,宋嫂魚羹也就成了臨安的名肴。
張正書心中也有了計較,準備做一道不同魚鮓的美味——畢竟現在做魚鮓也來不及了,醃製就要花費幾日功夫。
再看看其他菜肴,除了魚之外,就是牛肉了。
宋朝禁止宰牛,但吃牛肉還是可以的,因為牛死亡後,是允許吃肉的。宋初時,耕牛金貴,所以不給宰殺牛肉。但是到了元符年間時,牛肉已經很普遍了。特別是大戶人家,不屑於吃豬肉,那麽牛羊肉就是首選了。
除了牛肉之外,就是麵食了。這時候的麵條,叫做湯餅。蔬菜則有萵筍、生菜、同蒿,還有豆腐。若是按照習慣,肯定會做一道羹湯的,張正書知道,這黃河鯉魚可能就是用來做湯的。但現在,張正書並不想拿黃河鯉魚來做羹湯,隻能用蔬菜做湯了。
大概知道有什麽食材之後,張正書就心神大定了。
雖然這頓飯在這時候看起來已經算是很奢華了,特別是黃河鯉魚和牛肉,平常人是吃不到的。正宗的黃河鯉魚,要近兩百文一尾;而私宰的牛肉,選取了最嫩的裏脊肉,價錢在百文一斤。這一頓飯,不算上其他的菜肴,已經是尋常人家好幾頓飯的價錢了。
廚娘有些心疼,她是知道這些食材的難得,深怕張正書不懂處理,最後弄得雞飛蛋打,什麽都吃不了。
但下一刻,她開始懷疑自己的眼睛了。
這個廚娘是看著張正書長大的,知道張正書就沒進過幾次廚房。上一次,那道白灼生菜已經讓廚娘大開眼界了,認為張小官人是“天資聰穎”,一下就能做出一道還算可口的菜肴。但這隻是一道蔬菜而已,做肉菜和蔬菜,是完全不同的。
“咦,小官人這是?”
廚娘瞪大了眼睛,簡直有點不敢相信。原來,張正書剛剛拿起菜刀,就好像做過幾十年大廚一樣,一把菜刀居然被他耍出了花樣來。開玩笑,真以為係統給的技能是假的啊,別的不敢說,擁有了“廚藝”技能後,張正書在廚藝上的造詣,已經可以說是當世大家了。
這不,一把菜刀寒光閃爍間,一條兩斤多重的黃河鯉魚已經摔在砧板上,活殺、破腹、去鱗、開刀花……這動作行雲流水,天衣無縫,簡直不浪費一丁點時間。哪怕是廚娘做了二十多年的廚房,也沒有張正書這一手來得嫻熟!
張正書的動作不僅信手拈來,還特別的有節奏感,雖然不是一板一眼,但每一個步驟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粗鹽稍稍醃製之後,再用神乎其神的刀法,切好了蔥、薑、蒜。
“這……這神了!”廚娘念叨了一句,看著張正書把整條活魚提溜起來,放入一個碟子上麵。然後,張正書把油、胡椒粉、豉油、黃酒倒在鯉魚身上,然後連同碟子一起放在甑鍋之中,準備蒸熟。
沒辦法,這時候沒有炒鍋,張正書又不想做一道魚羹湯,就隻能清蒸了。
接著,張正書把廚娘已經做好的麵團放入甑鍋下麵,準備和著饅頭一起蒸熟。
張正書喜歡吃米飯,但張根富每頓飯都要吃白麵饅頭,所以這饅頭是必不可少的。還好這甑鍋有兩層,類似於蒸籠一樣,但是陶製的。一起蒸熟的話,少了很多步驟。
生火,然後把甑鍋放在柴火上麵,用猛火蒸煮。
中國人對鯉魚有著特殊的感情,《詩經》上就說了:“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古人把美女與鯉魚相提並論,可見鯉魚地位之重要。孔子得了兒子,國王魯昭公送去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引以為榮,給兒子取名鯉。
要說到鯉魚,天下鯉魚數黃河鯉魚,黃河鯉魚數開封。
開封的黃河鯉魚很好辨認,隻需看鯉魚剖開後內膜是白的還是黑的:白色者是真黃河鯉,黑色者是假貨。以張家人會吃的勁頭,這黃河鯉魚也不會是假貨了。要說這時候做黃河鯉魚最出名的,當屬東華門外何家和吳家這兩間腳店做的魚鮓,時有詩人梅堯臣《和韓子華寄東華市玉版鮓》寫詩讚道:“客從都下來,遠遺東華鮓。茶香開新苞,玉臠識舊把。色潔已可珍,味佳寧獨舍。莫問魚與龍,予非識物者。”可見在開封魚鮓,聲譽響徹全國。
什麽是魚鮓呢?其實就是蒸好的魚塊,先用鹽將黃河鯉魚醃入味,瀝幹水;用花椒、桂皮、酒糟、蔥絲、薑絲、鹽一起拌勻成粥狀,放入魚塊拌勻,裝入瓷壇內。放置若幹天,使其發酵,產生新的滋味。要拿出來做菜時,從壇內取出來,然後用料酒、清水各半放在一起把帶糟的魚塊洗淨,再加桂皮、蔥、薑絲、少許鹽、胡椒粉拌勻,用鮮荷葉包成小包,蒸透取出裝盤即可。這樣的魚鮓叫做“東華鮓”,糟味濃鬱,荷香撲鼻,最是受喜歡清雅的文人歡迎。
後世杭州傳統名肴宋嫂魚,也和黃河鯉魚有點關聯。南宋高宗趙構在登禦舟閑遊西湖時,偶遇一賣魚羹的婦人叫宋五嫂,自稱是東京人,隨駕到此,在西湖邊以賣魚羹為生。趙構吃了她做的汴京魚羹,不禁勾起鄉情和對故國的懷念,便賜了宋五嫂金銀絹匹。從此,宋五嫂的魚羹聲名鵲起,富家巨室爭相購食,宋嫂魚羹也就成了臨安的名肴。
張正書心中也有了計較,準備做一道不同魚鮓的美味——畢竟現在做魚鮓也來不及了,醃製就要花費幾日功夫。
再看看其他菜肴,除了魚之外,就是牛肉了。
宋朝禁止宰牛,但吃牛肉還是可以的,因為牛死亡後,是允許吃肉的。宋初時,耕牛金貴,所以不給宰殺牛肉。但是到了元符年間時,牛肉已經很普遍了。特別是大戶人家,不屑於吃豬肉,那麽牛羊肉就是首選了。
除了牛肉之外,就是麵食了。這時候的麵條,叫做湯餅。蔬菜則有萵筍、生菜、同蒿,還有豆腐。若是按照習慣,肯定會做一道羹湯的,張正書知道,這黃河鯉魚可能就是用來做湯的。但現在,張正書並不想拿黃河鯉魚來做羹湯,隻能用蔬菜做湯了。
大概知道有什麽食材之後,張正書就心神大定了。
雖然這頓飯在這時候看起來已經算是很奢華了,特別是黃河鯉魚和牛肉,平常人是吃不到的。正宗的黃河鯉魚,要近兩百文一尾;而私宰的牛肉,選取了最嫩的裏脊肉,價錢在百文一斤。這一頓飯,不算上其他的菜肴,已經是尋常人家好幾頓飯的價錢了。
廚娘有些心疼,她是知道這些食材的難得,深怕張正書不懂處理,最後弄得雞飛蛋打,什麽都吃不了。
但下一刻,她開始懷疑自己的眼睛了。
這個廚娘是看著張正書長大的,知道張正書就沒進過幾次廚房。上一次,那道白灼生菜已經讓廚娘大開眼界了,認為張小官人是“天資聰穎”,一下就能做出一道還算可口的菜肴。但這隻是一道蔬菜而已,做肉菜和蔬菜,是完全不同的。
“咦,小官人這是?”
廚娘瞪大了眼睛,簡直有點不敢相信。原來,張正書剛剛拿起菜刀,就好像做過幾十年大廚一樣,一把菜刀居然被他耍出了花樣來。開玩笑,真以為係統給的技能是假的啊,別的不敢說,擁有了“廚藝”技能後,張正書在廚藝上的造詣,已經可以說是當世大家了。
這不,一把菜刀寒光閃爍間,一條兩斤多重的黃河鯉魚已經摔在砧板上,活殺、破腹、去鱗、開刀花……這動作行雲流水,天衣無縫,簡直不浪費一丁點時間。哪怕是廚娘做了二十多年的廚房,也沒有張正書這一手來得嫻熟!
張正書的動作不僅信手拈來,還特別的有節奏感,雖然不是一板一眼,但每一個步驟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粗鹽稍稍醃製之後,再用神乎其神的刀法,切好了蔥、薑、蒜。
“這……這神了!”廚娘念叨了一句,看著張正書把整條活魚提溜起來,放入一個碟子上麵。然後,張正書把油、胡椒粉、豉油、黃酒倒在鯉魚身上,然後連同碟子一起放在甑鍋之中,準備蒸熟。
沒辦法,這時候沒有炒鍋,張正書又不想做一道魚羹湯,就隻能清蒸了。
接著,張正書把廚娘已經做好的麵團放入甑鍋下麵,準備和著饅頭一起蒸熟。
張正書喜歡吃米飯,但張根富每頓飯都要吃白麵饅頭,所以這饅頭是必不可少的。還好這甑鍋有兩層,類似於蒸籠一樣,但是陶製的。一起蒸熟的話,少了很多步驟。
生火,然後把甑鍋放在柴火上麵,用猛火蒸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