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紙啊?難道你們建屋造房的,不需要圖紙嗎?”


    張正書也愣住了,那個倒黴蛋沒有這方麵的記憶,這圖紙是他自己根據前一世的經驗腦補出來的。在後世,隻要是建築,不管是什麽建築都好,建造之前一定是有圖紙的。沒有圖紙的建築,能建得好?反正張正書是不相信的,可能古代的工匠,有特殊的技巧吧?


    “小官人,這法式圖我等也知曉,可這法式圖,我們看不明白啊!”一個營造匠皺著眉說道。所謂的“法式”,就是標準格式的意思。“法式圖”也很好理解,就是標準的圖紙。


    張正書一愣,喵喵喵,看不懂?不會吧,他自認這已經是最規範的圖紙了,正麵圖,平麵圖,側麵圖和透視圖都有,連規格都表明了,隻要是有點經驗的人,怎麽會看不出來?


    “你們哪裏不明白?”張正書也鬱悶啊,精心畫出來的圖紙,居然被人說不認識。


    “小官人,這法式圖一般就一個,你這畫了四個,難不成要建四個茅棚不成?”


    麵對這些個營造匠的發問,張正書明白了,原來不是他畫得不好,而是這些營造匠根本不明白這圖紙的妙用。


    “你們且看,這叫平麵圖,意思就是從正麵看去,這茅棚是如此模樣的……”


    張正書逐個開始講解了起來,“這個是側麵圖,也就是說,從側麵看過去,茅棚是這樣的;這個是平麵圖,也就是從上空俯瞰下來,茅棚裏麵的這樣的;最後這個透視圖呢,就是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包括裏麵的所有東西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是規格,你們都應該知道的了……”


    張正書講解完了之後,見這些個營造匠還是呆滯的模樣,不由得皺起了眉頭:“怎麽,我說得還不夠清楚嗎?”


    “不不不,小官人,你這法子是從哪裏學來的?這……這簡直就是為我們營造匠量身裁剪的啊!”


    這些個營造匠很是激動,一窩蜂圍了上來,張正書差點以為他們想要來一個“皂滑弄人”了。


    “莫急莫急,此法……是我,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既然你們覺得有用,便授予你們罷!”張正書知道,有宋一代,工匠的地位還算可以。但是到了明清時,工匠的地位就一降再降了。為什麽?都怪朱重八朱元璋,他弄出個戶籍製度,將天下人分成官籍、民籍、軍籍、監籍、灶籍、匠籍,因此,明代工匠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且更要命的是,明代常常把罪犯的家屬充為匠籍,造作工役,以囚人罰充。戶籍製度,就是打在老百姓身上的烙印,每個人在出生之時,已分成三六九等。這樣的一個社會,科技能有進步,那才是怪事。


    所以,中國在唐宋時期,科技還算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但是到了明清時,已被西方趕超了。這裏麵,除了儒家天生排斥工商之外,就要怪這個戶籍製度了。


    現在,張正書把後世的一些成熟的方法傳開,或許能幫助科技再進一步。雖然隻是小小的一步,但也比古人盲人摸象,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要好。


    於是乎,這些營造匠都忘了此行的目的,先是跟張正書學起了怎麽畫圖紙。


    不得不說,這些營造匠的基本功十分紮實,經張正書一點撥,他們就能舉一反三了,甚至很快超過了張正書這個“師父”。


    沒辦法,這東西就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基本沒有什麽秘密可言的,這些營造匠的實踐經驗又非常豐富,結合經驗這麽一看,就能明白這圖紙的畫法了。


    管家張通見他們一個教,幾個學,興致盎然,也識趣的沒打擾。


    末了,一個營造匠才想起來要做正事的:“哎呀,小官人,我們光顧著學這法式圖了,差點忘了正事。你放心,這茅棚我們一定盡全力做到最好!”


    張正書卻笑道:“不急不急,我設計的這茅棚,可是能拆卸的。你們看,這裏的茅草用麻繩捆紮,留出個圈來。如此反複捆紮好茅草後,再用麻繩穿過留出來的圈,再拉緊,便能不透風了。如此做的好處是,拆卸簡便,可反複利用。不瞞你們說,過得一個月,我將在李家村那千畝田地上,造幾十個大茅棚。今日這個,不過是牛刀小試罷了。”


    這些個營造匠一聽,都麵麵相覷:“小官人,這茅棚可有大用?”


    “用以冬日種菜!”張正書覺得這沒什麽好隱瞞的,“今年隆冬,且看我張家,為汴梁城供應時蔬,起碼在數千斤!”


    “嘶……”這些營造匠倒吸了一口冷氣,心中皆道,不愧是“大桶張家”,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接下來,就是這些營造匠的展現真本事的時候了。


    他們隻是用了刨子、鑽子、鑿子、鋸子、墨鬥、魯班尺、木工凳等等工具,一下子就在剛剛弄起來的菜地上,立起了頂梁柱。榫卯結構之下的柱子,連一顆釘子都不用就能承重,實在讓張正書大開眼界。


    這些營造匠的動作,渾然天成的,讓張正書看得都入了迷。


    突然,張正書想起了一件事:“既然這些營造匠都懂得造房子了,木工活也幹得這麽順溜,何不趁機設計出一套灌溉係統?甚至把水力磨坊、風車磨坊、水力紡織機,風力紡織機給弄出來?”


    說做就做的張正書,裏麵又開始了漫長的畫圖作業。


    灌溉係統,在這個年頭,可供選擇的太少了。


    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起碼在條件簡陋的古代,利用木頭就弄出一套灌溉係統來,這已經是農業生產的巨大成就了。


    張正書在這個基礎上,打算利用水車、筒車和翻車的組合,把汴河的水,通過灌渠,引到農田裏。這樣一來,灌溉就能節省很多功夫。隻是,要做出這灌溉係統不容易,單憑這幾個工人,難度還是太大了些。


    更別說,張正書還打算弄紡織機,弄磨坊的。磨坊好弄,不過是建在河邊,以青石做基,利用水力帶動齒輪,以碾壓穀物。水力不濟的時候,還可以利用風力,類似後世荷蘭的風車一樣。風力也不濟的時候,還能用牲畜之力來帶動,可謂是三位一體。


    紡織機也是差不多的設計理念,隻是紡織機的工作原理,要比磨坊複雜得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好官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飄依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飄依雨並收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