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網"網站訪問地址為


    李牧乘勝追擊,奪迴番吾,秦軍大敗而逃。


    注解:戰國時期有兩個番吾,一個是今河北平山,在井陘關附近。另一個是今河北磁縣,位於邯鄲西南。秦趙交戰的番吾是河北平山,在井陘關附近。


    不久,李牧重新奪迴井陘關。李牧派一部據守井陘關,以防秦軍再度偷襲。


    太行山被稱為“天下之脊”。太行山延袤千裏,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山西的許多條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幹河等等,於是形成幾條穿越太行山的峽穀。


    太行山中的八條裂穀亦成為商旅往來和軍事鬥爭的天下要衝,並被人們賦予了一個更慎重的名字:太行八陘。從黃河岸邊到燕山腳下,八條著名的陘道,自南而北,沿太行山並列分布。


    太行八陘,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穀,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中國曆史上那些最驚心動魄的戰爭,就在這狹窄的山穀中輪番上演。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邐而來,層巒疊嶺,幾無間斷,平均海拔在15oo米以上,到了這裏山勢更高。由於太行山為褶皺斷塊山,東麓有大斷層切過,因此東坡特別陡峻,如同秦嶺北坡一樣,難以攀登,成為晉冀之間交通的大阻。好在太行山內部也有許多斷裂帶,一些沿斷層穀育的河流,由西向東,穿過山脊,注入華北平原,它們為太行山東西兩方交往提供了天然孔道。


    著名的“井陘”就是這樣一條孔道。那裏有滹沱河支流綿河(也稱桃河)橫穿斷裂穀流出,其沿河隘道使是“井陘”,即太行第五陘。由“井陘”東出,可直達古代河北重鎮,入華北平原;西出,上山西高原,通晉中政治中心太原,並可轉入關中地區。這條通道把太行山東西兩方及廣大地區連結起來,大大方便了北方的交通。“井陘”兩邊石壁峭狹,車不能方軌,騎不能並行,險厭難行,但古代晉冀間或北方有戰爭,東西兩方行軍多取道於此。特別這裏是古代政治中心,關中地區通向河北的驛道所經。


    趙國大將李牧親率大軍迅南下,與司馬尚會師於趙國南方長城。


    秦軍南路軍,主帥大帳。


    “大帥,看來楊端和將軍已經退軍了。而趙軍如今氣勢正盛,我軍兵力卻不占優勢。是否退軍呢?”副將李信滿臉擔憂的神色,急忙建議道。


    “李牧,絕世名將。如今兩軍實力相當,萬萬不可死戰,否則勝負難料。”秦國大將王翦默默思考良久,才下定了決心。


    正在這時候,秦軍斥候校尉急匆匆地跑進來,氣喘籲籲地稟報道:韓國和魏國的聯軍止步不前,應當是收到秦軍北路軍的敗退訊息。


    魏國隻剩下三個郡的領土,而韓國隻剩下兩個郡的領土,而大秦卻擁有十幾個郡的領土。單論領土大小而言,秦國任何中等富裕的郡都比韓國全國的麵積還大!


    注解: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郡縣麵積不一,有些縣居然比郡還大。秦國一統天下後,曆經數次重新劃分了新的郡縣範圍。


    再加上秦國的百萬鐵血軍隊,韓國和魏國不得不向秦國俯稱臣,並且名義上願意接受秦國的調派。


    而秦國自然沒有指望這兩國的軍隊幫助秦軍,隻是故意調派這兩國的軍隊而已,真實目的當然是為了監視這兩國的軍事動向。


    “各位將軍,如今形勢不妙,本帥決定撤軍。任何的後果,自然由本帥向大王交代。”秦國大將王翦立刻作出了決定。


    “大帥說哪裏話,我等也會向大王澄清。畢竟趙將司馬尚沉穩老辣,死守漳水天塹和趙國南方長城,而我等死傷上萬,仍然無法前進半步。現在北路秦軍已經撤退迴國,我等又能有什麽作為呢?”副將李信代表眾將表態道,其餘秦軍將領自然附和。


    “既然如此,就由李信將軍斷後。李信將軍久經沙場,善用騎兵,最適合不過。”秦國大將王翦補充說道。


    “末將遵命!”李信馬上答應道,但是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將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慘敗。


    秦軍見大量趙軍援軍到來,知秦北路軍已經失敗了,於是開始向南撤退。秦將李信率領兩萬騎兵斷後。


    為了阻擋李牧的追擊,秦將李信沿著河流和山丘挖掘了數道壕溝,而且得到大量的騎兵弩和步兵弩。當然這些弩箭一旦使用完箭矢,肯定是要就地燒毀的。另外也趁機製作了大量的鹿角、柵欄和木盾。這些都是秦軍大隊人馬離開前就準備好的,一旦李信麾下部隊完成阻擊任務,就可以騎上快馬溜之大吉。


    趙國騎兵也不傻,立刻拉上投石機進行破壞和清理,但是無形之中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兩翼騎兵出,步兵跟在騎兵後麵衝鋒。”趙國大將李牧臉色煞白,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如果再這樣下去,仗還沒等真正的打,趙軍便有崩潰的危險。李牧下達了最無奈的命令,讓自己視若珍寶的兩萬騎兵作為炮灰,去衝擊秦軍陣線。這樣,才能掩護行動笨拙的步兵。


    秦軍的木盾雖然可以擋開勁箭,但那堪由投石機彈出的巨石,兼且河道平原居多,基本上無險可守。


    堪堪衝到秦軍的射程之內,對麵的秦軍軍陣就出“嗡”的一聲。那是弩箭脫離弩弦的聲音,聲音之大好像空中刮過一陣颶風。天上的太陽都被密集的箭矢遮住,這些急促飛馳的鋼鐵將死亡的陰影無情的潑灑在衝鋒的騎兵身上。雖然趙軍早有準備,但是麵對這種雨水一樣潑過來的箭矢。仍舊有無數騎士落馬,身後的戰馬沒有絲毫減,從他們的身體上無情踏過。他們的身體一瞬間就變得殘破不堪化為肉糜!


    密集的箭矢好像狂風刮來的一陣金屬風暴,許多趙軍騎兵的盾牌上都嵌滿了箭矢,活像是野雞的尾巴一樣。胯下戰馬也多有中箭,狂奔的戰馬肌肉緊繃。箭矢鑽進肉裏,便被緊緊繃住的肌肉包裹住。騎士們揮手放下戰馬的眼罩,在疼痛的刺激下戰馬會瘋狂加。無論麵前有什麽東西,它們都會一往無前。這是一次死亡的衝鋒,幾乎沒有人和馬能在這場衝鋒中活過來。所不同的就是,他們的衝鋒到底有沒有價值。,或者說它們的死到底有沒有價值。趙軍騎兵好像利劍一樣,直插秦軍的防線。一往無前視死如歸,事實上他們已經當自己是死人,自己死不死不要緊。隻要將秦軍的軍陣衝垮,堅持到後續步兵的到來。哪怕是當場死亡,也是值得的!


    趙國飛騎依靠死傷上萬人,再加上上萬步兵的傷亡,終於衝破了秦軍組織的防線。


    秦軍也不好受,憑借防守的先天優勢,也戰死了一萬多下馬步戰的騎兵。


    秦將李信看著蜂擁而至的趙國步兵,也隻能放棄千倉百孔的防線。


    趙國大將李牧趁此機會立即精兵越過漳水追擊秦軍,大敗李信率領的兩萬秦軍於漳水邊上,李信隻能繼續率領秦軍餘部向南退卻。


    趙國大將李牧痛心騎兵的巨大傷亡,下令集中剩下的所有騎兵,共計五萬人,拚命追擊秦將李信殘部。


    趙國大將李牧親自率大軍展開追擊,收複中牟,並且向西南方向繼續追擊秦軍。


    同時趙將司馬尚也率領數萬精銳士兵,向南收複繁陽一帶,拚命追擊留守的秦軍步兵。


    趙軍一路如入無人之地。


    等到李信率領上萬秦軍騎兵退卻到黃河邊時,李牧追上秦軍並將之打敗。


    淒慘的秦軍被殺、跳水、溺死不在少數,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殘部越過黃河、向西撤退。


    李牧臨陣不驚,指李牧乘勝追擊,越過黃河一直打到韓國邊境,司馬尚也越過黃河打到魏國邊境。


    此役秦軍損失慘重,而趙軍也同樣損失慘重,但毫無疑問趙軍獲得全勝,秦軍滅趙的計劃從此破產。


    此役李牧指揮若定,先給番吾秦軍以沉重的打擊,接著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爾後,立即迴師南進,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的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的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四次攻趙宣告失敗。


    番吾之戰,此戰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但趙國已無力再戰,因為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等戰役對於趙國兵力的巨大損耗,促使李牧在番吾之戰中僅僅擊潰了秦軍,也即沒有實現對秦軍的圍殲。


    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成為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在此基礎上,秦國和趙國也展開了激烈地較量,並且互有勝負。比如在大家熟悉的長平之戰中,秦國大將白起擊敗了趙國將領趙括,讓趙國了付出了4o多萬士卒傷亡的代價。不過,在長平之戰之前的伊闕之戰和長平之戰之後的邯鄲之戰,趙國則戰勝了秦國。當然,因為白起坑殺了4o多萬趙國士兵,所以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其中,就番吾之戰來說,就是秦趙兩國的交鋒中,趙國最後一次大勝秦國。此戰,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的巔峰之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命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話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話將軍並收藏大秦命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