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王翦在攻趙之前,有哪些重大功勞呢?這些都是後世史書明確記載的!


    第一個功勞:計殺魏齊。範雎是秦昭王時期著名的謀士,以“遠交近攻”的謀略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堅實基礎,與魏國丞相魏齊是仇人。成為秦相的範雎曾揚言要魏國交出魏齊,否則將舉兵伐魏。形勢迫使魏齊棄相印逃到趙國,投在平原君趙勝門下。長平之戰後,王翦向秦昭王獻計,由昭王修書一封,約平原君來函穀關赴宴。昭王依計而行,誘使平原君上鉤。待平原君來時,借機扣留,將其押解至鹹陽。再傳訊邯鄲,稱不得魏齊,就不釋放平原君。長平之戰剛過,趙孝成王正驚魂未定,趕緊派兵圍住平原君府,擒拿魏齊。魏齊逃到魏信陵君那裏,信陵君不敢收留。魏齊走投無路,拔劍自刎。趙孝成王得魏齊之,星夜派人送往鹹陽,秦王才釋放了平原君歸趙?。王翦未費秦國一兵一卒而得魏齊之,解了秦相範雎多年的心頭之恨。


    第二個功勞:平定成蟜之亂。秦王政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命王弟長安君成蟜為主將,樊於期為副將率軍攻打趙國,不料,長安君在樊於期的唆使下臨陣倒戈,舉兵反叛。秦王嬴政派王翦前往平叛。王翦派說客混進叛軍,見到了長安君,遞送了勸降書信,情理並用,恩威並施。長安君歸降,叛亂平息。樊於期逃奔燕國。但可惜的是,長安君後來並沒有保住性命。


    第三個功勞:鏟除權臣呂不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由於年少,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呂不韋權傾朝野,又與太後偷情,見秦王嬴政日漸年長怕東窗事想離開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與太後在秦故都雍城(今陝西鳳翔)生下了兩個私生子,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嫪毐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秦王政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前往太後所在的雍城行冠禮。王翦領兵鎮壓鹹陽,派三萬精銳保護秦王西行。秦王嬴政離開後,呂不韋在國都鹹陽把持國政,王翦不動聲色,調遣兵力,嚴陣以待,以防呂不韋伺機生變。嫪毐因行為不端宮闈的罪行敗露,動兵變,進攻秦王嬴政所在的蘄年宮,史稱“蘄年宮之變”。秦王嬴政及時察覺了這一陰謀,搶先兵平定叛亂,追斬嫪毐,在鹹陽清洗了嫪毐集團數百人,因此事涉及呂不韋,不久就免去了其相邦之職。不久,在王翦的建議下,將其賜死,秦王嬴政全麵掌握了國家權力。


    其實還有一項功勞,史書沒有詳細記載:太子太傅,也就是教導秦王嬴政的兵法謀略。而且其子王賁,連同蒙恬、蒙毅等人都是太子嬴政的伴讀!


    這放到後世就是從龍功臣啊!


    蒙毅思考王翦、桓齮的時候,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祖父蒙驁。


    後世史書存在兩種記載,一種說法就是蒙驁活了七十多歲就病逝了,另外一種就是蒙驁蒙驁被趙國老將龐煖埋伏、重傷而亡。


    仔細想一想,蒙毅就釋然了:秦王嬴政怎麽會允許“蒙驁戰死”影響軍心士氣呢。


    所以這兩種記載都是真實的!“重傷”病逝也是病逝!


    先秦曆史的記載大多受到王侯將相的影響,很難做到公開公正、如實記載。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西漢太史令司馬遷那樣剛正不阿、誓死捍衛真實曆史,而漢武帝之後的史官受到儒家影響,都盡量記載了一些比較真實的大事件,算是一種進步吧。


    中國從第一個有記錄的王朝夏朝就設立史官製度,並一直延續下來。而中國先秦時代有很多史官都秉承著公正的態度,隻會寫下事實,即便是王侯將相也不能修改他們筆下的曆史,他們是群可愛的人,可以不畏強權,堅持原則的直書史實。


    這這些史官不畏強權的源頭,就來自春秋時期的兩個曆史事件,那就是著名的“崔杼弑其君”和“趙盾弑其君”。


    第一個故事,叫“崔杼弑其君”。


    春秋時齊國有個大夫叫崔杼。公元前548年,因莊齊公與其妻棠薑私通、並且將賜予自己的帽子贈與他人,覺得受到了侮辱,於是便聯合棠無咎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弟杵臼(景公)為君,自己為右相。


    而齊國的太史公如實記載這件事:“崔杼弑其君。”崔杼聽說了以後大怒,殺了太史。太史的弟弟太史仲繼續寫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殺了他。而後太史的另一個弟弟太史叔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


    太史還有第三個弟弟太史季,崔杼對他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啊,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莊公之死寫成得暴病而死來寫吧”。


    太史季正色迴答“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於是繼續寫下“崔杼弑其君”。


    崔杼無話可說,隻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來,正遇到南史氏執簡而來,南史氏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實寫這事的。


    第二個故事叫“趙盾弑其君”。


    春秋時晉國有個卿大夫叫趙盾,也就是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戰國趙國的先祖。


    趙盾是晉文公之後,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由此和君權產生了衝突。趙盾執政期間,晉靈公聚斂民財,殘害臣民,趙盾多次勸諫,靈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趙盾隻好逃亡。當逃到晉國邊境時,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靈公,於是返迴繼續執政。


    史官董狐記載道:“趙盾弑其君”。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當然“趙盾弑其君”這件事,也為後來生下宮之難(即趙氏孤兒事件)埋下了伏筆。


    從這兩個故事就可以看出先秦時史官的的剛烈和正直,他們為了一個秉筆直言,可以不顧自己生死,前赴後繼。


    如今蒙毅不僅根據後世曆史預測著眼前的局勢,也深深感受著曆史的複雜性,往往是撲朔迷迷!


    “哎,我如今身處曆史,尚且無法知道曆史的前因後果,那麽後人的猜測假想就更加不值一提了!”蒙毅十分苦惱。


    蒙毅突然又對比起了蒙驁和白起的軍事生涯。


    同樣都是功高震主,秦昭襄王為何唯獨殺了白起,而寵信蒙驁?


    人們都說,秦國最不缺的就是軍事人才,這句話還真有道理啊,別的不說,僅秦始皇的太爺爺秦昭襄王時期,威震天下,使六國恐懼,讓曆朝曆代君王隻敢在夢裏想想的天才軍事家就有兩個,哪兩個?


    人屠白起和戰神蒙驁。軍事素養上講,倆人都是身經百戰,罕有戰績,白起尤擅長的是運動戰,據說千年以下,太祖還從他的戰例中學到不少經驗;而蒙驁呢,表麵上好像沒有特別突出的本領,但從他的戰例中可以看出,這人攻堅、運動、伏擊等好像都比較擅長,是一個全能型的將領。


    再比較一下兩人的功績:


    白起的主要成就是,懾服趙楚,使他們不敢攻秦,為秦將來成就帝業奠定下堅實的基礎,簡單一句話,攻楚、攻韓、攻魏、攻趙,幾場戰爭,把他們打服了,從此再也不敢對秦有非分之想;


    而蒙驁呢,一生奪取韓國十餘座城池、趙國三十餘座城池、魏國五十餘座城池,使秦國得以設立三川郡和東郡,並讓秦國疆域與齊國相接,對韓國、魏國形成三麵包圍之勢。


    雖然講的比較簡單,但大概可以看出,他倆對秦國都立下不世之功,都有功高震主之嫌,同樣都是功高震主,可為什麽最後秦昭襄王殺了白起,而對蒙驁始終信任有加,還將之加封到上卿呢。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其實從兩人的出身上看,白起是更應該受寵的,為什麽?


    秦軍三路大軍合並成一路大軍,由大將桓齮統帥。但是桓齮並不喜歡蒙毅兩兄弟,找了一個由頭,就把蒙毅兄弟二人配到了南陽,負責三十萬大軍的糧草輜重。打仗就必須有糧草輜重,而是重中之重的軍務。


    前線戰事目前十分順利,蒙毅也難得偷得片刻清閑。


    鬼穀門主董安不知何時就來到了南陽,而女俠董柔母女自然同行。


    “董老,為何突然造訪?”蒙毅覺得十分意外,禁不住好奇地問道。


    “你可曾聽說過墨家?”鬼穀門主董安沒有正麵迴答,反而反問道。


    “天下紛爭,百家爭鳴。非儒即墨,人世二分不為過。墨門由墨家的祖師墨翟所建,以“兼愛”、“非攻”、“濟世”為己任,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領稱“矩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後隨著墨家不斷壯大,勢力遍布各國,遂按照地域分為齊墨、楚墨、韓墨、魏墨、趙墨、燕墨,除了嚴厲打擊墨家的秦國外,關東各國皆對墨家持著一種放任的態度,既不打擊也不鼓勵。?”蒙毅沉思了一會,緩緩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命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話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話將軍並收藏大秦命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