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鹹陽宮書房。


    聊完閑事,秦王嬴政和都尉蒙毅又把精力放在對付匈奴的身上了。


    “匈奴避而不戰,我軍總不能勞師遠征,跋涉萬裏,追逐匈奴人吧。該如何是好?”秦王嬴政暫時放下了兒女私情,一心撲在秦國大業上。


    “先易後難,如果秦國全力對付北方遊牧部落,就沒有機會東出函穀關,一統天下!大王,不妨收縮邊線,遷移人口,這樣匈奴屢次討不得便宜,也隻好龜縮在草原。等我們解決了東方六國,再來對付狡猾的北方遊牧部落。”蒙毅苦口婆心地勸解道。


    “晉文公退避三舍挫楚軍,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寡人一定要效仿先賢,做出一番大事業。”秦王嬴政終於下定了決心。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迴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迴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迴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迴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公元前632年4月1日(愚人節?),春秋曆史上第一場爭霸戰爆。驕傲自負的楚帥成得臣不顧楚王的反對,率領楚、鄭、許、陳、蔡五國聯軍,氣勢洶洶,有如暴風驟雨般一路北上,尋找晉、齊、秦、宋四國聯軍主力決戰,雙方在曹都陶丘附近擺開陣勢,戰爭一觸即。這是“華夏”與“蠻夷”自春秋時代以來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正麵對決,卷入戰爭的國家,共計至少有九國軍隊,兵力過二十餘萬,戰車過兩千乘。在此之前的大戰,如商湯滅夏、武王伐紂、宣王伐夷,也最多隻有數萬人而已。但這一次,整個中華大地上幾乎所有的中等級別以上的諸侯國,全都參戰了!天下霸業的歸屬,就在此一戰!然而眼看雙方就要大打出手,晉、齊、秦、宋四國聯軍突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撤退了,而且一退就是足足九十裏。這次撤退,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古代計量,一“舍”為三十裏地。)按照晉文公的說法,他這次撤退,為的是給楚成王麵子,畢竟當年人家在自己落魄的時候收留過自己,自己也曾答應過以這種方式報恩。而且,他未打先退,就好像武林高手對決時讓對方三招一樣,既顯得自己有氣度,又賺足了道義的上風。


    對於這次撤退,晉軍統帥先軫舉雙手雙腳讚成,不過他倒不是為了道義,而是由於軍事方麵的考量:楚國人勞師遠征,疲憊不堪,讓他們再多跑9o裏,豈不更妙?其次,按照周禮,晉退讓三舍,楚若還要以臣(成得臣)追君(晉文公),乃大為失禮,此必將激怒華夏聯軍的軍心。並且,避開楚軍鋒銳,選擇有利時機、有利地形決戰;還可以接近本土,縮短補給路線,所謂一退得先機,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公元前237年在開始滅國大戰之前,秦王嬴政對軍隊做了一次大規模校閱。戰國時期校閱軍隊都是報職位和姓名的,秦王又額外加了一項就是年齡。先就是:假上將軍王翦49歲(注:假上將軍就是代理上將軍的意思),隨後依次是:


    假上將軍蒙恬,28歲(注:秦軍當時設有兩位上將軍);


    國尉承蒙毅,24歲。(注:國尉承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長)


    前將軍楊端和,3o歲;前軍主將王賁,26歲;


    弓弩營主將馮去疾,28歲;右軍主將馮劫,28歲;


    左軍主將李信,29歲;後軍主將趙佗,3o歲;


    飛騎英主將羌瘣(1ěi),29歲;鐵騎營主將辛勝,28歲;


    材官將軍章邯,29歲;水軍營主將杜赫,27歲;軍器營主將召平,3o歲;


    輜重營主將馬興,31歲;(說明:各軍主將的年齡會與實際有稍微偏差,但大體年齡基本如此)


    諸將報名完畢之後,秦王不禁感慨萬千,如此一隻年輕的隊伍,何愁天下不能一統,何愁天下不能熄滅刀兵,自先祖秦惠文王開始,秦人便將一統天下的大任為己任,還天下一個太平,還天下蒼生一份平靜,這等曆史的輝煌注定由我等來書寫。此次閱兵之後,秦王嬴政更加堅信秦軍可以承擔起定鼎天下的重擔,結束這紛擾割據的戰亂年代,遂更加堅定了統一天下的決心,隨後就著手準備滅國大戰了。


    在秦國準備展開滅國大戰的前幾年,秦軍通過裁撤病殘老弱,保留了絕對精銳的秦軍士兵且核心軍官也都十分年輕,這也體現了秦軍用人看中的絕對是才能而不是資曆,充分說明了秦軍製度的優越性和積極性。而同一時期的其它國家的軍事主官是沒有這種現象的,什麽出身、資曆、威望等一些因素都影響者職位,魏國就是非常典型的,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秦軍掃平六國,一統中原,想必也在情理之中。


    秦王嬴政在一統江山之路上,靠的就是軍事硬實力和權謀軟實力,軟硬兼施將天下收入囊中,然而軍事硬實力的背後,有六員著名大將為此奔波賣命立下汗馬功勞,分別是王翦、蒙恬、王賁、蒙毅、內史韓騰、李信。


    秦王嬴政重用年輕將領,一方麵是為了激全軍士氣,鼓勵大家多殺敵建功,另外一方麵,也是為了培養效忠於自己的軍事班底。


    人不張狂枉少年,初生牛犢不怕虎!


    霍去病,西漢戰神名將。17歲為冠軍候,19歲為驃騎將軍,衛青的親外甥,17歲從征,24歲病亡,短暫一生未嚐敗績,戰功無數!南宋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抒懷: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這裏,“封狼居胥”就是典出霍去病,此為霍去病征戰生涯的巔峰,也是之後中國古代武將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耀!


    當霍去病剛年滿十八歲之時,漢武帝再次動對匈奴的反擊戰,漢武帝再次派遣衛青去打仗,年少的霍去病,初生牛犢不怕虎,愣是要著急上戰場,便奏請漢武帝自己要上戰場的決心。漢武帝很是欣賞年輕的霍去病,看他年少勇猛,膽識過人,便也想著磨礪他一下,就遂了他的請命。讓他做了,驃姚校尉,讓衛青親自挑選了八百個精兵,交給霍去病來指揮。


    霍去病帶領著他的部下一路向北騎馬過去,義無反顧,英勇如虎,不畏道路久遠和險阻。霍去病率軍現匈奴營地後,當其衝,第一個殺入匈奴的營帳,八百騎兵見狀,頓時士氣大振,跟著勇猛起來,個個奮力殺敵,英勇向前。跟著霍去病,一路殺敵。最後把匈奴殺得片甲不留,四下逃離。殺完匈奴後,便返迴與衛青匯合。因為有霍去病的帶領下,八百騎兵揮了他們最大的作用,在這次與匈奴的博弈當中,年少的霍去病就立功位,以少勝多,僅憑八百騎兵便殺了匈奴兩千多人,幾乎是以一敵二。在這場戰役中,霍去病不僅獲得了勝利,還斬殺了匈奴的重要領,重創了匈奴。因為霍去病出奇招,勇奪冠軍,就封他為冠軍候,漢武帝對霍去病大大讚揚,並且賞賜了他許多珍寶。


    霍去病,最大的成就就是,這一生四次出兵攻打匈奴,在這四次戰役當中,共接近殺敵有十一餘萬人,匈奴聽聞都變得聞風喪膽。霍去病,是個典型的多做事少說話的性格,雖然他平日裏說話甚少,但隻要上了戰場,便開始顯示出他兇狠的一麵,對待匈奴從不手下留情,洶湧無比,他在軍事上的成就,著實使人佩服。擁有著打仗的天資。漢武帝為了使他的軍事水平得到更高的提升,曾經勸解他要學習孫子兵法,他迴答說,我在打仗時,需要時刻運籌帷幄,時刻警醒,為什麽非得要遵循古法呢?在戰場上,他沒有拘泥那些古人的兵法,而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審時度勢,隨著局勢改變而改變。最後使他能夠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成為了為後人稱頌的一代名將。


    秦王嬴政同樣擁有了一群熱血的年輕將領,這些“初生牛犢”會帶給他怎樣的驚喜呢?預知後事如何,請看下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命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話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話將軍並收藏大秦命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