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城,東暖閣,楊鴻章有點心虛地看著皇帝朱由檢,昨天晚上,他還和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的貴妃顛鸞*倒鳳,現在又獅子大開口問他要權要錢。
“愛卿,據洪承疇奏報如今滯留在宣大一帶的蒙古騎兵至少有四萬人,此去可有勝算,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徹底肅清禍患?”
“皇上,蒙古騎兵不如建奴,並不那麽可怕,臣此次從天津帶來一萬兩千人,這些人可不是臣當初聚集的難民,而是經過臣嚴格訓練的軍人,有他們臣相信隻要到了前線,潰敗的必定是蒙古人。”楊鴻章自信滿滿地抬起頭迴答道。
“哈,如此朕就放心了,那麽此去愛卿還有和要求?”
“皇上,天津城傾注了臣和宋先生的心血,朝廷也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臣懇請皇上和朝廷讓新任的知繼續按照以前的規劃開發天津,一定要將天津打造成為京城之側的山海關和蘇杭。再有兩三年時間天津至繁華必定僅次於北京城,超越保定乃至蘇杭。”
“天津同知宋應星如何?”朱由檢笑眯眯地看著楊鴻章並不迴答,而是問起了新的問題。
“學術大家,做一同知委屈他了,其實在臣的計劃中他是皇家刻物學院院長的最合適人選,可惜皇上如今都沒有批準籌建。臣請他到天津除了幫助規劃天津新城之外,還存有私心,想讓他負責火器研究,開發新型火炮與火藥的。如今臣離開天津,宋先生怕是又要和當年一年因為醉心於研究而被官場冷落,或者被新任長官束之高閣,以至於年過五十還隻是一個正八品。”
“這個簡單,既然宋應星能夠被你如此推崇想來也不會是平庸之輩,那天津知府的位置就算朕給你的開發計劃一個機會,就讓他頂上來吧。蕭規曹隨,一任知府下來天津也該建設得差不多了,朕很期待啊。”
“多謝皇上。宋先生不會讓皇上失望的。”
“哼,當初朕將你從大牢救出來,封你為戶部郎中也沒見你這麽誠心的磕頭。”
楊鴻章咧著嘴一臉地憨厚:“皇上,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天津城就像臣的一件藝術品甚至培養的一個孩子一樣,能夠看到他流芳百世或者長大成才,臣自然滿心歡喜。皇上賞賜臣自然也歡喜,但是依臣的能力皇上必定會經常獎賞臣,但是臣這一輩子可是沒多少機會能夠將一個城從無到有建設成為超級巨城,而且臣可不是吹噓,北京城除了規模比天津大一些,一有皇上和文武百官在此外,在其他方麵是比不上天津的。臣就簡單說一個公共廁所的事情,皇上的皇宮裏還是用馬桶呢,還有雨汙水管的的鋪設以及道路的規劃和商業區、聚居區和軍事區的分離,嘿嘿……天津的百姓衛生健康狀況很快就會全麵超越北京。”
“聽你這麽一說朕還真是要抽時間去看看,如果真如你說得麽好,朕就在北京城推廣,到時候你來做順天府尹如何?”
“謝皇上。皇上還是說迴來大同吧,臣雖然打仗不懼蒙古,但是臣怕有人扯後腿啊,臣不知道朝廷打算用哪位來做大同知府。如果再來一個王樂年臣可就要委屈死了。”
“行啦,王樂年已經被流放雲南了,你不是還好好的嗎?我看一般的人可不是你的對手。”朱由檢揮揮手製止了楊鴻章的表演。
“那也全靠皇上的信任,皇上雖然英明神武也架不住有小人整天在皇上身邊聒噪啊。而且臣也不是每次都會運氣那麽好的,萬一有一點小差錯被他門抓住了,皇上相信了,臣就萬劫不複了。”
聞言朱由檢開始沉默不語,在對待楊鴻章的問題上還好一些,他在對待孫承宗的問題上還真犯過這樣的錯誤,以至於孫承宗在高陽蹉跎了十年光陰。如今孫承宗迴到朝堂朝堂的氣氛為之一新,至少再遇到戰事,也不用和以前一樣問遍整個內閣也無人有辦法。
當然正是因為孫承宗的老辣,朱由檢更加欣賞楊鴻章,因為楊鴻章當初在牢房裏寫的奏章得到了孫承宗的肯定!
不是楊鴻章不自信,其實朱由檢自己也不自信,楊鴻章的能力越出眾就會越遭人嫉恨,那麽自己麵臨的考研也就會越大,其次是前幾次他就動搖過,差一點就不信任楊鴻章了。
“皇上,臣以為為了防止奸人蒙蔽聖上,皇上當在如今的督察院和錦衣衛監察百官的基礎上建立密折製度,各地的總兵、總督、巡撫以及各省的提醒按察使或者鎮守太監都寄迴和渠道直接將奏章遞送到皇上跟前而不是先通過各部與內閣。這樣也避免一些有利益瓜葛的大臣將下麵發生的事情隱瞞或者壓著。也給臣這樣不安分的人有了一條在平時可以直接跟皇上您匯報當地軍情、民情的渠道啊。如果皇上您能及時了解臣的一舉一動,也就不會在乎那些小人在您身邊聒噪了。而且邊鎮重事你我君臣二人知道即可,也避免了情報的泄露。”
聞言朱由檢再次陷入了沉思,良久重重地點了點頭:“如今的錦衣衛名存實亡,督察院也被諸位大臣摻了沙子,你說的這個密折製度不錯。朕就從你這裏開始嚐試。說吧,還有沒有其他的?”
“皇上,天津新軍成軍不過一年,而且大部分人武器裝備都沒有,這一年來朝廷除了軍餉可是沒有下撥武器啊,能不能趁著要打仗了給補齊啊?若是兵部一下子拿不出這麽多來,就換算成銀子,臣想辦法找工匠做。”
朱由檢瞥一眼楊鴻章狡猾地笑道:“戶部肯定遺失拿不出來那麽多的銀子,能有多少你要具體問問倪大人,頂多朕讓你在大同開礦便是。”
“皇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楊鴻章一聽就急眼了。
“罷了罷了,頂多讓方正化再給你勻一點兵器出來,但是數量也不會多,大炮他肯定不能給你的。”
“那臣請皇上準許臣隨時開戰,不受兵部限製。臣要通過戰爭問蒙古人搶奪兵器和戰馬。”楊鴻章聞言垂頭喪氣的看著一臉奸笑的朱由檢。“這個可以,不過朕希望你把握好時機控製好規模。”
“謝皇上,臣心中有數,臣是鎮守大同的,不是滅蒙古的。當然如果機會來臨臣不會錯過壓服蒙古拋離建奴轉投大明的。”楊鴻章立即展開了菊花般的笑容衝著朱由檢行禮,草原民族尤其是現在蒙古欺軟怕硬,如果自己能夠在大同站穩腳跟,強勢起來必定會不斷與蒙古發生衝突,然後忽然又想起什麽一樣說道,“皇上,臣上次在大牢裏就跟您說過,現在的山西商人當中有許多奸細,這不臣在天津的時候曾經就有人到滄州來搗亂,試圖炒作糧食讓臣買不到糧食造成天津斷糧,最後知道解散新軍解散建城民壯。不管是擾亂天津市場還是販賣糧食和生鐵給建奴這都是赤裸裸的賣國行為,臣到了大同之後絕不姑息,這一定會觸動朝中一些大臣的利益,臣請皇上無論如何要替臣擋住他們,臣這才能讓大同安寧,讓邊境安寧。”
“你打算怎麽做?”
“嘿嘿,這個恕臣暫時保密,反正陳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就是了。不過還請皇上下旨嚴令臣整頓邊境貿易,臣這才師出有名啊。”
“聖人雲,不與民爭利,你如此一來豈不是要被天下文人和商人共同討伐。”朱由檢擔心道。
“皇上,臣什麽書都讀,唯獨不是聖人弟子,所以不在乎誰說,也不在乎他們說什麽。還是那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隻要對國家對朝廷有利,臣不在乎身後罵名。隻要皇上相信臣就好。”
“好,好,好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好一個不懼身後罵名!既如此就大膽去做,朕做你的後盾,朕也後悔當初不留你在朝中,將新稅率推行天下,如今其他地方似乎都遇到了阻力,若是朕的身邊多幾個你這樣的,朕何愁江山不穩,何愁大明不興啊。好好幹,過幾年等你資曆夠了,朕就將你調迴,到時候你和孫閣老一老一少替朕出謀劃策、經略天下。”年輕的朱由檢顯然也動情了,如果超重那些大臣個個如此,他也不至於不到三十就兩鬢斑白。
“皇上,臣還年輕,讓皇上為難的事情還是盡量稍作吧。臣還有一事相求,如今大同鎮十三衛所幾乎被摧毀殆盡,臣想指揮使以下必定缺額許多,所以臣想能不能在大同同樣實行募兵製,現有的衛所整頓之後維持現狀,補充一些底層官員維持衛所的正常運行即可。否則就算十三衛所兵員滿額,蒙古後者建奴一來依舊是擋不住。南直隸的衛所兵的戰力已經被檢驗了,五六千倭寇就能將南直隸甚至浙江交易額天翻地覆。如果朝廷和大同府再將糧草用來養這些形同廢物的衛所兵,臣不敢想象到了冬天建奴如果咋次南下,我大明將那什麽抵抗?”
朱由檢的臉色終於不再好看,因為楊鴻章提起了他的傷心事,自從他登基以來基本上建奴每兩年就要南下一次,前年如果不是楊鴻章橫空出世說不得京城都有危險。
“愛卿,據洪承疇奏報如今滯留在宣大一帶的蒙古騎兵至少有四萬人,此去可有勝算,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徹底肅清禍患?”
“皇上,蒙古騎兵不如建奴,並不那麽可怕,臣此次從天津帶來一萬兩千人,這些人可不是臣當初聚集的難民,而是經過臣嚴格訓練的軍人,有他們臣相信隻要到了前線,潰敗的必定是蒙古人。”楊鴻章自信滿滿地抬起頭迴答道。
“哈,如此朕就放心了,那麽此去愛卿還有和要求?”
“皇上,天津城傾注了臣和宋先生的心血,朝廷也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臣懇請皇上和朝廷讓新任的知繼續按照以前的規劃開發天津,一定要將天津打造成為京城之側的山海關和蘇杭。再有兩三年時間天津至繁華必定僅次於北京城,超越保定乃至蘇杭。”
“天津同知宋應星如何?”朱由檢笑眯眯地看著楊鴻章並不迴答,而是問起了新的問題。
“學術大家,做一同知委屈他了,其實在臣的計劃中他是皇家刻物學院院長的最合適人選,可惜皇上如今都沒有批準籌建。臣請他到天津除了幫助規劃天津新城之外,還存有私心,想讓他負責火器研究,開發新型火炮與火藥的。如今臣離開天津,宋先生怕是又要和當年一年因為醉心於研究而被官場冷落,或者被新任長官束之高閣,以至於年過五十還隻是一個正八品。”
“這個簡單,既然宋應星能夠被你如此推崇想來也不會是平庸之輩,那天津知府的位置就算朕給你的開發計劃一個機會,就讓他頂上來吧。蕭規曹隨,一任知府下來天津也該建設得差不多了,朕很期待啊。”
“多謝皇上。宋先生不會讓皇上失望的。”
“哼,當初朕將你從大牢救出來,封你為戶部郎中也沒見你這麽誠心的磕頭。”
楊鴻章咧著嘴一臉地憨厚:“皇上,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天津城就像臣的一件藝術品甚至培養的一個孩子一樣,能夠看到他流芳百世或者長大成才,臣自然滿心歡喜。皇上賞賜臣自然也歡喜,但是依臣的能力皇上必定會經常獎賞臣,但是臣這一輩子可是沒多少機會能夠將一個城從無到有建設成為超級巨城,而且臣可不是吹噓,北京城除了規模比天津大一些,一有皇上和文武百官在此外,在其他方麵是比不上天津的。臣就簡單說一個公共廁所的事情,皇上的皇宮裏還是用馬桶呢,還有雨汙水管的的鋪設以及道路的規劃和商業區、聚居區和軍事區的分離,嘿嘿……天津的百姓衛生健康狀況很快就會全麵超越北京。”
“聽你這麽一說朕還真是要抽時間去看看,如果真如你說得麽好,朕就在北京城推廣,到時候你來做順天府尹如何?”
“謝皇上。皇上還是說迴來大同吧,臣雖然打仗不懼蒙古,但是臣怕有人扯後腿啊,臣不知道朝廷打算用哪位來做大同知府。如果再來一個王樂年臣可就要委屈死了。”
“行啦,王樂年已經被流放雲南了,你不是還好好的嗎?我看一般的人可不是你的對手。”朱由檢揮揮手製止了楊鴻章的表演。
“那也全靠皇上的信任,皇上雖然英明神武也架不住有小人整天在皇上身邊聒噪啊。而且臣也不是每次都會運氣那麽好的,萬一有一點小差錯被他門抓住了,皇上相信了,臣就萬劫不複了。”
聞言朱由檢開始沉默不語,在對待楊鴻章的問題上還好一些,他在對待孫承宗的問題上還真犯過這樣的錯誤,以至於孫承宗在高陽蹉跎了十年光陰。如今孫承宗迴到朝堂朝堂的氣氛為之一新,至少再遇到戰事,也不用和以前一樣問遍整個內閣也無人有辦法。
當然正是因為孫承宗的老辣,朱由檢更加欣賞楊鴻章,因為楊鴻章當初在牢房裏寫的奏章得到了孫承宗的肯定!
不是楊鴻章不自信,其實朱由檢自己也不自信,楊鴻章的能力越出眾就會越遭人嫉恨,那麽自己麵臨的考研也就會越大,其次是前幾次他就動搖過,差一點就不信任楊鴻章了。
“皇上,臣以為為了防止奸人蒙蔽聖上,皇上當在如今的督察院和錦衣衛監察百官的基礎上建立密折製度,各地的總兵、總督、巡撫以及各省的提醒按察使或者鎮守太監都寄迴和渠道直接將奏章遞送到皇上跟前而不是先通過各部與內閣。這樣也避免一些有利益瓜葛的大臣將下麵發生的事情隱瞞或者壓著。也給臣這樣不安分的人有了一條在平時可以直接跟皇上您匯報當地軍情、民情的渠道啊。如果皇上您能及時了解臣的一舉一動,也就不會在乎那些小人在您身邊聒噪了。而且邊鎮重事你我君臣二人知道即可,也避免了情報的泄露。”
聞言朱由檢再次陷入了沉思,良久重重地點了點頭:“如今的錦衣衛名存實亡,督察院也被諸位大臣摻了沙子,你說的這個密折製度不錯。朕就從你這裏開始嚐試。說吧,還有沒有其他的?”
“皇上,天津新軍成軍不過一年,而且大部分人武器裝備都沒有,這一年來朝廷除了軍餉可是沒有下撥武器啊,能不能趁著要打仗了給補齊啊?若是兵部一下子拿不出這麽多來,就換算成銀子,臣想辦法找工匠做。”
朱由檢瞥一眼楊鴻章狡猾地笑道:“戶部肯定遺失拿不出來那麽多的銀子,能有多少你要具體問問倪大人,頂多朕讓你在大同開礦便是。”
“皇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楊鴻章一聽就急眼了。
“罷了罷了,頂多讓方正化再給你勻一點兵器出來,但是數量也不會多,大炮他肯定不能給你的。”
“那臣請皇上準許臣隨時開戰,不受兵部限製。臣要通過戰爭問蒙古人搶奪兵器和戰馬。”楊鴻章聞言垂頭喪氣的看著一臉奸笑的朱由檢。“這個可以,不過朕希望你把握好時機控製好規模。”
“謝皇上,臣心中有數,臣是鎮守大同的,不是滅蒙古的。當然如果機會來臨臣不會錯過壓服蒙古拋離建奴轉投大明的。”楊鴻章立即展開了菊花般的笑容衝著朱由檢行禮,草原民族尤其是現在蒙古欺軟怕硬,如果自己能夠在大同站穩腳跟,強勢起來必定會不斷與蒙古發生衝突,然後忽然又想起什麽一樣說道,“皇上,臣上次在大牢裏就跟您說過,現在的山西商人當中有許多奸細,這不臣在天津的時候曾經就有人到滄州來搗亂,試圖炒作糧食讓臣買不到糧食造成天津斷糧,最後知道解散新軍解散建城民壯。不管是擾亂天津市場還是販賣糧食和生鐵給建奴這都是赤裸裸的賣國行為,臣到了大同之後絕不姑息,這一定會觸動朝中一些大臣的利益,臣請皇上無論如何要替臣擋住他們,臣這才能讓大同安寧,讓邊境安寧。”
“你打算怎麽做?”
“嘿嘿,這個恕臣暫時保密,反正陳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就是了。不過還請皇上下旨嚴令臣整頓邊境貿易,臣這才師出有名啊。”
“聖人雲,不與民爭利,你如此一來豈不是要被天下文人和商人共同討伐。”朱由檢擔心道。
“皇上,臣什麽書都讀,唯獨不是聖人弟子,所以不在乎誰說,也不在乎他們說什麽。還是那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隻要對國家對朝廷有利,臣不在乎身後罵名。隻要皇上相信臣就好。”
“好,好,好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好一個不懼身後罵名!既如此就大膽去做,朕做你的後盾,朕也後悔當初不留你在朝中,將新稅率推行天下,如今其他地方似乎都遇到了阻力,若是朕的身邊多幾個你這樣的,朕何愁江山不穩,何愁大明不興啊。好好幹,過幾年等你資曆夠了,朕就將你調迴,到時候你和孫閣老一老一少替朕出謀劃策、經略天下。”年輕的朱由檢顯然也動情了,如果超重那些大臣個個如此,他也不至於不到三十就兩鬢斑白。
“皇上,臣還年輕,讓皇上為難的事情還是盡量稍作吧。臣還有一事相求,如今大同鎮十三衛所幾乎被摧毀殆盡,臣想指揮使以下必定缺額許多,所以臣想能不能在大同同樣實行募兵製,現有的衛所整頓之後維持現狀,補充一些底層官員維持衛所的正常運行即可。否則就算十三衛所兵員滿額,蒙古後者建奴一來依舊是擋不住。南直隸的衛所兵的戰力已經被檢驗了,五六千倭寇就能將南直隸甚至浙江交易額天翻地覆。如果朝廷和大同府再將糧草用來養這些形同廢物的衛所兵,臣不敢想象到了冬天建奴如果咋次南下,我大明將那什麽抵抗?”
朱由檢的臉色終於不再好看,因為楊鴻章提起了他的傷心事,自從他登基以來基本上建奴每兩年就要南下一次,前年如果不是楊鴻章橫空出世說不得京城都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