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畢,紀申關心紡車,先於桓琚提了出來。梁玉笑道:“有的,已安排下了,還請聖人移駕。”
一行人又到了城外,蕭司空心道:【不對,這怎麽是往豐邑公主的莊園去的?】豐邑公主得這個莊園的時候,蕭司空還是操心勞力如同老黃牛一樣的勞模,賞賜這個莊園的文書上他還簽過字,這個他記得。
桓琚與桓嶷更關心水紡車,到了河邊一看,桓琚有點吃驚地問:“這麽高大嗎?”他見過汲水的筒車,也見過水碓,都不小。這麽大輪子說是紡車,他還沒見過。
梁玉邀他走近了去看,從巨大在的轉輪沿著連軸,一步一步走到紡錠前,三十二支紗錠不斷地旋轉,君臣都很詫異:“這樣也行嗎?”
梁玉笑道:“您不是打從頭起看到這裏的嗎?還能有假了?就算這個是假的,我的布難道也是假的?”
桓琚與執政們交換了一個眼色,桓琚問道:“這需要多少工?能紡多少線?做起來費力不費力?”梁玉一一作答,桓琚對紀申道:“明日你派人來請教三姨。”
紀申認真地道:“是。”
梁玉又請他們去看織室,君臣興沖衝進去,又都有點失望:“還是與以往一樣的織布嗎?”還以為能看到新的東西呢!
說話間一架織機上布匹織成,卷好,紀申發現了不同:“這個有點快呀。”梁玉道:“正是。”介紹了她的作坊的分工做法。這個方法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蕭司空都忍不住說:“匠作那裏若是也能如此就好啦。”
黃贊道:“他們也有這樣的想法,隻是不一定能做得到。師傅帶徒弟的手藝,是要學全套的。這學不全的就是個廢物了。”
幾人討論了起來。到得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趕工的時候這樣做非常的好,但是卻不不利於培養一個全麵的工匠。有點急功近利、殺雞取卵了。
梁玉笑道:“我要的隻是布,她們要的是有錢買米吃飯,各取所需。我們誰也不用將這活計從頭會到尾呀,用的時候再學唄。活計是死的,人卻是活的。”
執政們卻都搖頭,還是認為這樣效率是高的,“終究不美”。卻都記下了這個方法,以後如果有需要趕工的事情,完全可以拿來應急。
梁玉不再與他們爭執,這個分歧早就有了,反正她要的是布,吵什麽吵呢?還是看看日頭,請桓琚去聽書,再奉一餐,然後送迴宮裏的好。
桓琚也恰是這個想法,執政的觀點是不錯的,梁玉的效率也很高,兩者井水不犯河水就好。“迴去你們慢慢議,三郎,咱們去聽書吧。”
~~~~~~~~~~
桓琚這一天過得挺開心,遠離了美人爭吵的後宮,也看了新鮮事物。看到自己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心裏也不無得意。迴宮之前賜了梁玉一大筆錢,笑道:“今天真是開心。”
梁玉道:“那我就放心了。”與估計得差不多,這筆賞賜足以填平迎駕的花費,還能有剩,免她把作坊再壙大一點的了。
桓琚道:“還有更讓人放心的事情。”說著看了桓嶷一眼。
三月初七,太子納紀。
第134章 雙喜臨門
“阿嫂得一好婦。”自袁樵成婚之後, 劉夫人、楊夫人外出交際都變得多了, 近來常聽到這樣的誇讚。
有消息說聖人將駕臨袁府是一迴事,真正看到了又是另外一迴事。待至尊父子與執政在袁家轉了一圈再迴到宮裏, 這條消息就徹底坐實了。京城重臣、貴戚之家接待過皇帝的也有,袁樵家裏卻是幾十年沒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如何不能算做袁家賺到了呢?
皇帝的到來除了名譽上的榮耀之外, 賞賜也是實打實的給, 名利雙收。
劉夫人矜持地笑笑:“不是好婦,我們如何會求娶呢?”
對麵坐的是她的妯娌輩,劉夫人知道, 袁樵訂婚的時候看好的人並不多。彼時梁玉才幹了一件大事, 風評極佳,兩家訂婚沒有什麽閑話。但是袁樵拖家帶口連老祖母一道拽去楣州那個流放犯呆的地方,事情幹得出格了,連帶的人們說起這件事, 雖講袁樵重情義, 也認為他對祖母、母親考慮不周到, 進而覺得這樁親事也有一點問題。
直到現在。
對麵那位夫人與劉夫人同姓, 是同族的姐妹, 以前與劉夫人是個麵子情,現在卻親近很多。蓋因之前二十年, 兩人的丈夫、兒子的情況不大對等,如今劉夫人家裏有發達的跡象,是可以多結交的了。
對麵妯娌還很關切地問:“東宮納妃, 家裏準備了什麽樣的禮物?”
皇家的喜事,大家也是要送禮的,無論是京中權貴還是各地的刺史,誰都不會在這個時候耍小心眼兒,譬如將金銀寶貝都給免了,隻送個寒酸的百姓圖之類的。要送,也得把金銀寶貝填滿了,上頭頂個佳禾祥瑞。
對京城的貴戚來說,這種事情尤其重要,許多人從聽到風聲起就開始準備了。
禮物準備得好了,也能在禦前掛個名,有什麽好事也能想起來。人心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是皇帝,就不會覺得“他就知道給我送錢,真不是個好人”,反而會覺得“他是關心我啊!”
劉夫人家裏有一樣好處,隻要有梁玉在,她送的東西一定能夠被宮裏知道。不會像一些不遠不近的人,精心準備了禮物,完了皇帝、太子根本沒個印象!
</br>
一行人又到了城外,蕭司空心道:【不對,這怎麽是往豐邑公主的莊園去的?】豐邑公主得這個莊園的時候,蕭司空還是操心勞力如同老黃牛一樣的勞模,賞賜這個莊園的文書上他還簽過字,這個他記得。
桓琚與桓嶷更關心水紡車,到了河邊一看,桓琚有點吃驚地問:“這麽高大嗎?”他見過汲水的筒車,也見過水碓,都不小。這麽大輪子說是紡車,他還沒見過。
梁玉邀他走近了去看,從巨大在的轉輪沿著連軸,一步一步走到紡錠前,三十二支紗錠不斷地旋轉,君臣都很詫異:“這樣也行嗎?”
梁玉笑道:“您不是打從頭起看到這裏的嗎?還能有假了?就算這個是假的,我的布難道也是假的?”
桓琚與執政們交換了一個眼色,桓琚問道:“這需要多少工?能紡多少線?做起來費力不費力?”梁玉一一作答,桓琚對紀申道:“明日你派人來請教三姨。”
紀申認真地道:“是。”
梁玉又請他們去看織室,君臣興沖衝進去,又都有點失望:“還是與以往一樣的織布嗎?”還以為能看到新的東西呢!
說話間一架織機上布匹織成,卷好,紀申發現了不同:“這個有點快呀。”梁玉道:“正是。”介紹了她的作坊的分工做法。這個方法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蕭司空都忍不住說:“匠作那裏若是也能如此就好啦。”
黃贊道:“他們也有這樣的想法,隻是不一定能做得到。師傅帶徒弟的手藝,是要學全套的。這學不全的就是個廢物了。”
幾人討論了起來。到得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趕工的時候這樣做非常的好,但是卻不不利於培養一個全麵的工匠。有點急功近利、殺雞取卵了。
梁玉笑道:“我要的隻是布,她們要的是有錢買米吃飯,各取所需。我們誰也不用將這活計從頭會到尾呀,用的時候再學唄。活計是死的,人卻是活的。”
執政們卻都搖頭,還是認為這樣效率是高的,“終究不美”。卻都記下了這個方法,以後如果有需要趕工的事情,完全可以拿來應急。
梁玉不再與他們爭執,這個分歧早就有了,反正她要的是布,吵什麽吵呢?還是看看日頭,請桓琚去聽書,再奉一餐,然後送迴宮裏的好。
桓琚也恰是這個想法,執政的觀點是不錯的,梁玉的效率也很高,兩者井水不犯河水就好。“迴去你們慢慢議,三郎,咱們去聽書吧。”
~~~~~~~~~~
桓琚這一天過得挺開心,遠離了美人爭吵的後宮,也看了新鮮事物。看到自己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心裏也不無得意。迴宮之前賜了梁玉一大筆錢,笑道:“今天真是開心。”
梁玉道:“那我就放心了。”與估計得差不多,這筆賞賜足以填平迎駕的花費,還能有剩,免她把作坊再壙大一點的了。
桓琚道:“還有更讓人放心的事情。”說著看了桓嶷一眼。
三月初七,太子納紀。
第134章 雙喜臨門
“阿嫂得一好婦。”自袁樵成婚之後, 劉夫人、楊夫人外出交際都變得多了, 近來常聽到這樣的誇讚。
有消息說聖人將駕臨袁府是一迴事,真正看到了又是另外一迴事。待至尊父子與執政在袁家轉了一圈再迴到宮裏, 這條消息就徹底坐實了。京城重臣、貴戚之家接待過皇帝的也有,袁樵家裏卻是幾十年沒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如何不能算做袁家賺到了呢?
皇帝的到來除了名譽上的榮耀之外, 賞賜也是實打實的給, 名利雙收。
劉夫人矜持地笑笑:“不是好婦,我們如何會求娶呢?”
對麵坐的是她的妯娌輩,劉夫人知道, 袁樵訂婚的時候看好的人並不多。彼時梁玉才幹了一件大事, 風評極佳,兩家訂婚沒有什麽閑話。但是袁樵拖家帶口連老祖母一道拽去楣州那個流放犯呆的地方,事情幹得出格了,連帶的人們說起這件事, 雖講袁樵重情義, 也認為他對祖母、母親考慮不周到, 進而覺得這樁親事也有一點問題。
直到現在。
對麵那位夫人與劉夫人同姓, 是同族的姐妹, 以前與劉夫人是個麵子情,現在卻親近很多。蓋因之前二十年, 兩人的丈夫、兒子的情況不大對等,如今劉夫人家裏有發達的跡象,是可以多結交的了。
對麵妯娌還很關切地問:“東宮納妃, 家裏準備了什麽樣的禮物?”
皇家的喜事,大家也是要送禮的,無論是京中權貴還是各地的刺史,誰都不會在這個時候耍小心眼兒,譬如將金銀寶貝都給免了,隻送個寒酸的百姓圖之類的。要送,也得把金銀寶貝填滿了,上頭頂個佳禾祥瑞。
對京城的貴戚來說,這種事情尤其重要,許多人從聽到風聲起就開始準備了。
禮物準備得好了,也能在禦前掛個名,有什麽好事也能想起來。人心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是皇帝,就不會覺得“他就知道給我送錢,真不是個好人”,反而會覺得“他是關心我啊!”
劉夫人家裏有一樣好處,隻要有梁玉在,她送的東西一定能夠被宮裏知道。不會像一些不遠不近的人,精心準備了禮物,完了皇帝、太子根本沒個印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