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地方怎麽看出成效呢?梁玉琢磨著,至少得打出一季糧食,豐收了,才有得說道。其餘戶口的增加啦、興修水利啦、興辦學校啦,都在其次。
這跟她的目標不謀而合。這樣一個好的機會,到哪裏找去?現在迴京,又是天天打獵打球,說不定還要打打人。都不踏實,不如楣州好。她還不大放心美娘,美娘的父母都死了,叔叔楊信也死了,十歲的姑娘,有家有業也不定能守得住。自己在這裏過兩年,美娘也長大了,總能有點自保的能力。
權衡利弊,梁玉還是留了下來。唯一的缺憾是不能馬上迴去見南氏,好讓母親安心。為此,梁玉打算每旬都寫一封長信,向南氏匯報生活的情況,免得南氏過份擔心。
劉、楊二夫人對她的選擇相當滿意,劉夫人道:“咱們也不必在這裏過很久,聖人將佛奴留下來,當是為了安撫楣州。”袁樵在楣縣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是時間太短,政績也沒大做得出來,是得多幹點實事才好。實職沒升,散官給了,也是對袁樵的認可。一旦做了朝散大夫,就可以蔭了袁先去太學讀書了。不過這個也不著急,袁先暫時在自家讀書也行,等迴了京再進太學。或許到那個時候直接進了國子學也說不定,一步到位更好。
楊夫人也說:“辛苦你啦。”
梁玉謙遜地道:“都是應該的,就是我太淘氣,怕惹您生氣。”
殺人放火的事兒都幹了,還能淘氣成什麽樣子呢?楊夫人寬容而慈祥地道:“你的書讀得很好,琴也學得不錯,哪裏淘氣了?”
梁玉就說:“是您不與我計較,我都明白的。”真要計較,袁家幾百年的規矩,楊夫人的娘家講究也不比袁家少,一樣一樣的挑剔,絕對能讓喝茶品隻知道“好喝”、“不好喝”的人氣得想打人。
兩人互相吹捧一迴,劉夫人倚著憑幾隻管笑。吹捧得差不多了,梁玉繼續向楊夫人請教音律。楊夫人也樂得教她,與當年的吳裁縫一樣,遇著個舉一反三的學生,當老師的教得也痛快。
學了一個上午,梁玉就向兩位請了下午的假,說要出去走走。她當流放犯的時候,楣州也分給她土地了,現在雖然蒙赦,她不打算迴去,楣州平了楊仕達,官府手裏的土地正多,也就沒有收迴,梁玉打算親自去種種看。
楊夫人道:“何必自己去辛苦呢?”她管理家務是一把好手,經營莊園也做得,但從來沒見過當家主母自己下地的。
梁玉道:“這裏水土與家鄉不同,物種也有些差異,我從家裏帶了些種子來,須得親自看著才好。這裏有老農比我會種田,可是會跟小先生說多少就不一定了。”
楊夫人感動地道:“辛苦你啦。”
梁玉笑眯眯的:“我也就這個熟些。”
兩人又客氣了一迴,等袁先過來一起用過午飯,兩位夫人要歇個晌,梁玉便出了後院。
~~~~~~~~~~~~~
楊仕達平了,楣州城的秩序想要恢復如初卻不那麽容易,為了抬高城牆拆了不少屋子。袁樵特別大方,當時梁玉走了,他首先把楊仕達宅子的牆給拆子,磚石滾木不夠用了,就再拆梁玉的,接下來才是拆別人家。沒拆完的部分,留著安放移入城的百姓,百姓們的房子被他給燒了,一時半會兒迴不去,梁那宅子索性就不要了——反正當初也是何刺史送的,她也打算臨走再還給州府的。
後院的後門通一條小街,街上也有不少人家,其中一處宅子是楊仕達一個侄子私下置的,查出來之後就罰沒了,袁樵將它作為“補償”發給梁玉,用以安排梁玉帶來的騎士。
梁玉帶上呂娘子等從後門出去,領了幾個騎士縱馬出城。
呂娘子與她並轡而行,雖在馬上還是氣喘籲籲,問道:“三娘,你怎麽跑得這般快?”
梁玉道:“先去看地,迴來還有事呢。”
呂娘子道:“還有什麽事?”
“我想見一見蘇征。”
“他?”
“嗯,總覺得他不大簡單。”
呂娘子發了嘲諷的笑聲:“選了楊仕達,就很簡單了。”
梁玉不再與她爭辯,揚鞭一指:“到了。”
分給她的幾十畝地算是比較不錯的田了,周圍的田裏已經有人耕作了,梁玉的田裏也雇了些人在種。梁玉遠遠地跳下馬,留人看馬,步行到上了田梗。田間耕作的人都很忙,都在搶種一季的莊稼。梁玉蹲下來捏了把土,用馬鞭又掘了一迴地,起身拍拍手。又往水渠那裏看了一迴,發現水渠的情況要更糟糕一點。
楣州的水渠還是當年那位“朱公”在任的時候修的,看得出來當時修得很用心,但是後來的保養卻令人嘆息。這渠有一部分幹渠兩側砌了石塊,保存就比較好,沒有砌石的部分淤積就嚴重。梁玉知道,凡修水渠,用石砌是得下功夫的。大部分的鄉間水渠是就地開挖而已,每年冬天水枯了,官府征徭役去挖一挖。
楣州之前的長官在這方麵是瀆職的,疏浚做了,但是極不認真。【現在是春天,正播種的時候,接下來也是得人看著捉蟲除草,到哪裏再征人幹這個?今年又得湊合著幹了。我要的種子也是,等到送了來,怕也過了生長的季節。好在今年免了租賦,楣州能養活自己就能對朝廷交差了。】
</br>
這跟她的目標不謀而合。這樣一個好的機會,到哪裏找去?現在迴京,又是天天打獵打球,說不定還要打打人。都不踏實,不如楣州好。她還不大放心美娘,美娘的父母都死了,叔叔楊信也死了,十歲的姑娘,有家有業也不定能守得住。自己在這裏過兩年,美娘也長大了,總能有點自保的能力。
權衡利弊,梁玉還是留了下來。唯一的缺憾是不能馬上迴去見南氏,好讓母親安心。為此,梁玉打算每旬都寫一封長信,向南氏匯報生活的情況,免得南氏過份擔心。
劉、楊二夫人對她的選擇相當滿意,劉夫人道:“咱們也不必在這裏過很久,聖人將佛奴留下來,當是為了安撫楣州。”袁樵在楣縣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是時間太短,政績也沒大做得出來,是得多幹點實事才好。實職沒升,散官給了,也是對袁樵的認可。一旦做了朝散大夫,就可以蔭了袁先去太學讀書了。不過這個也不著急,袁先暫時在自家讀書也行,等迴了京再進太學。或許到那個時候直接進了國子學也說不定,一步到位更好。
楊夫人也說:“辛苦你啦。”
梁玉謙遜地道:“都是應該的,就是我太淘氣,怕惹您生氣。”
殺人放火的事兒都幹了,還能淘氣成什麽樣子呢?楊夫人寬容而慈祥地道:“你的書讀得很好,琴也學得不錯,哪裏淘氣了?”
梁玉就說:“是您不與我計較,我都明白的。”真要計較,袁家幾百年的規矩,楊夫人的娘家講究也不比袁家少,一樣一樣的挑剔,絕對能讓喝茶品隻知道“好喝”、“不好喝”的人氣得想打人。
兩人互相吹捧一迴,劉夫人倚著憑幾隻管笑。吹捧得差不多了,梁玉繼續向楊夫人請教音律。楊夫人也樂得教她,與當年的吳裁縫一樣,遇著個舉一反三的學生,當老師的教得也痛快。
學了一個上午,梁玉就向兩位請了下午的假,說要出去走走。她當流放犯的時候,楣州也分給她土地了,現在雖然蒙赦,她不打算迴去,楣州平了楊仕達,官府手裏的土地正多,也就沒有收迴,梁玉打算親自去種種看。
楊夫人道:“何必自己去辛苦呢?”她管理家務是一把好手,經營莊園也做得,但從來沒見過當家主母自己下地的。
梁玉道:“這裏水土與家鄉不同,物種也有些差異,我從家裏帶了些種子來,須得親自看著才好。這裏有老農比我會種田,可是會跟小先生說多少就不一定了。”
楊夫人感動地道:“辛苦你啦。”
梁玉笑眯眯的:“我也就這個熟些。”
兩人又客氣了一迴,等袁先過來一起用過午飯,兩位夫人要歇個晌,梁玉便出了後院。
~~~~~~~~~~~~~
楊仕達平了,楣州城的秩序想要恢復如初卻不那麽容易,為了抬高城牆拆了不少屋子。袁樵特別大方,當時梁玉走了,他首先把楊仕達宅子的牆給拆子,磚石滾木不夠用了,就再拆梁玉的,接下來才是拆別人家。沒拆完的部分,留著安放移入城的百姓,百姓們的房子被他給燒了,一時半會兒迴不去,梁那宅子索性就不要了——反正當初也是何刺史送的,她也打算臨走再還給州府的。
後院的後門通一條小街,街上也有不少人家,其中一處宅子是楊仕達一個侄子私下置的,查出來之後就罰沒了,袁樵將它作為“補償”發給梁玉,用以安排梁玉帶來的騎士。
梁玉帶上呂娘子等從後門出去,領了幾個騎士縱馬出城。
呂娘子與她並轡而行,雖在馬上還是氣喘籲籲,問道:“三娘,你怎麽跑得這般快?”
梁玉道:“先去看地,迴來還有事呢。”
呂娘子道:“還有什麽事?”
“我想見一見蘇征。”
“他?”
“嗯,總覺得他不大簡單。”
呂娘子發了嘲諷的笑聲:“選了楊仕達,就很簡單了。”
梁玉不再與她爭辯,揚鞭一指:“到了。”
分給她的幾十畝地算是比較不錯的田了,周圍的田裏已經有人耕作了,梁玉的田裏也雇了些人在種。梁玉遠遠地跳下馬,留人看馬,步行到上了田梗。田間耕作的人都很忙,都在搶種一季的莊稼。梁玉蹲下來捏了把土,用馬鞭又掘了一迴地,起身拍拍手。又往水渠那裏看了一迴,發現水渠的情況要更糟糕一點。
楣州的水渠還是當年那位“朱公”在任的時候修的,看得出來當時修得很用心,但是後來的保養卻令人嘆息。這渠有一部分幹渠兩側砌了石塊,保存就比較好,沒有砌石的部分淤積就嚴重。梁玉知道,凡修水渠,用石砌是得下功夫的。大部分的鄉間水渠是就地開挖而已,每年冬天水枯了,官府征徭役去挖一挖。
楣州之前的長官在這方麵是瀆職的,疏浚做了,但是極不認真。【現在是春天,正播種的時候,接下來也是得人看著捉蟲除草,到哪裏再征人幹這個?今年又得湊合著幹了。我要的種子也是,等到送了來,怕也過了生長的季節。好在今年免了租賦,楣州能養活自己就能對朝廷交差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