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有大臣光明正大的味道。
桓琚自己沒幹這個事,坦然地說:“是禦史參的他!袁樵是一個好禦史!”這是禦史的權利,禦史就是監視了,別人也隻能說他盡職盡責。
【原來是他啊……】蕭司空心裏意味深長地嘆了一聲,【他不是那個與梁家有些糾葛的人嗎?還是三郎那個孽子做的蠢事。】別人不知道,蕭司空心裏門兒清。一個與梁家有關係的人,把趙侍中給參了,沒毛病。
【這件事情他做得倒好。】蕭司空心裏做了一個評估,對皇帝道:“聖人,他既在禦史台,何妨讓他相幫崔穎呢?”按照規則,袁樵參完了趙侍中,就該派個別人去查趙侍中了。
桓琚道:“我正有此意。”將袁樵的奏疏展示給三人看。
三人看完,齊齊喝一聲齊:【寫得好。】全是實據,並沒有牽連到什麽“黨爭”,隻針對個人,甚至不及趙氏家族。光明正大。但是細究起來呢,趙侍中舉薦的這些不合格的人,一個一個擼下來,趙侍中的勢力也就空了,也起到了打擊趙侍中一派的作用。
紀申道:“趙侍中一案不如交給大理寺。”
桓琚道:“可!”看看天色,留他們三個人在宮裏吃了完再走,對程為一道,“將太子也叫過來吧,一個人用膳,沒滋沒味的。”
三人心說,您甭再拿兒子嚇唬人啦,太子是一個心地很善良的好孩子,你別教壞了!
“心地很善良的好孩子”將南氏學寫字的幾張破紙看了一看,上麵“仁愛”兩個字越看越刺眼,桓嶷心道:我一定要杜、趙兩家血債血償!
~~~~~~~~~~~~~~~
“好孩子”接到父親一起吃飯的命令,稍作收拾便去了兩儀殿。皇帝的飲食裏也多添了一道真人試毒的程序,看得三位大臣眼皮直跳。
桓琚笑問兒子:“聽說你那裏今天也來了客人?”
桓嶷道:“是,外婆和三姨來看我,又念叨了一迴。”
【也對,德妃死得委實太冤。也是人之常情。】蕭司空等心裏點頭。
桓琚道:“讓她們不要著急。”說著,指了指蕭司空等三人,蕭、紀、黃感受到了一股幾十年的壓力。
桓嶷短促地笑了一聲:“阿爹,兒子可不敢催逼大臣。她們今天過來就叫我別說話,叫她們知道了,又得再念叨我。”
桓琚感興趣地問:“怎麽講?”
桓嶷道:“外婆隻是說,過來就是為了說一聲,不催你的。三姨……唉……”桓嶷指著自己的腦門,“給兒貼了一個封條——國家大事,不要衝動。”
桓琚笑著搖頭。
桓嶷道:“我知道,還有下半句,不過她性子急,沒寫完。一定是,記仇有我。”
桓琚笑得拍案:“你居然促狹了起來。”
桓嶷正色道:“不是促狹。阿爹可還記得,當初三姨說過,恨是恨的,阿姨生前清清白白,死後也要不沾人命?如今也是一樣的道理。兒是凡人,自有喜怒,但不該因此而妨害國事。如今阿姐首告杜氏也是如此。”
【太子長成了!】三位大臣雖各有想法,在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同時也都知道至尊父子的意思,什麽公主的麵首、德妃的私仇,都不能擺到檯麵上來!杜、趙兩家的案子,得判得光明正大。就像蕭司空說的“千載史筆”,那得有個說法。
三位大臣齊齊避席:“臣等一定稟公而辦。”
桓琚感慨道:“三位都是朝廷柱石啊!我相信你們一定會辦妥的。快坐吧,用個膳就不要這樣起起伏伏的了,吃得不舒服。”三人又謝了一迴座,才迴來坐著吃飯。
到一餐飯吃完,桓琚即下令袁樵也加入了崔穎的隊伍,同時又點了幾個年輕的子弟也放去審案。他們或是給蕭禮打下手,或是給蕭司空等人聽使喚——兒子長大了,得用人。
蕭、黃、紀三人都不傻,尤其蕭司空,他更“重名”。迴到家中,先對妻兒稱讚了一迴:“梁氏雖然出身不高,卻很明白道理。不以一己之喜惡動搖東宮,堪稱是外戚的榜樣了。”
接著,又將這類似的話往外麵傳了一傳。以蕭司空的身份、地位,他誇獎的人不出半天就滿京城都知道了。人們不由詫異:“鐵笊籬家?不能夠吧?”
黃贊聽到之後,罵一句:“這老鬼!”也跟著誇獎了起來,聖尊父子怎麽會是因為私怨而處份趙、杜兩家呢?你們看了禦史袁樵的奏疏了嗎?哎喲,趙侍中真是個混蛋!什麽?我與趙侍中同殿為臣居然不管,是我失職?我不能監視同僚呀,禦史就不一樣了。
紀申明白這兩個人的心思——我們都是稟公辦案的,絕對沒有諂媚聖人,更沒有為自己下一朝的富貴討好太子。這不是身為大臣應該有的品格嗎?!但是,身為外戚,這樣的表現也確實是值得肯定的。紀申便也誇讚了兩句,同時想,【比起杜氏的跋扈來,確是梁氏的謹慎要好上許多。外戚啊!】
外戚是不可能消失的一個物種,隻要皇帝還在。大臣們無論看不看得順眼,都得學會與外戚共處。眼見梁家是一準得在京城紮根了,內外朝臣或多或少都不能忽略了他們的存在,也都多多少少誇上那麽一兩句。
</br>
桓琚自己沒幹這個事,坦然地說:“是禦史參的他!袁樵是一個好禦史!”這是禦史的權利,禦史就是監視了,別人也隻能說他盡職盡責。
【原來是他啊……】蕭司空心裏意味深長地嘆了一聲,【他不是那個與梁家有些糾葛的人嗎?還是三郎那個孽子做的蠢事。】別人不知道,蕭司空心裏門兒清。一個與梁家有關係的人,把趙侍中給參了,沒毛病。
【這件事情他做得倒好。】蕭司空心裏做了一個評估,對皇帝道:“聖人,他既在禦史台,何妨讓他相幫崔穎呢?”按照規則,袁樵參完了趙侍中,就該派個別人去查趙侍中了。
桓琚道:“我正有此意。”將袁樵的奏疏展示給三人看。
三人看完,齊齊喝一聲齊:【寫得好。】全是實據,並沒有牽連到什麽“黨爭”,隻針對個人,甚至不及趙氏家族。光明正大。但是細究起來呢,趙侍中舉薦的這些不合格的人,一個一個擼下來,趙侍中的勢力也就空了,也起到了打擊趙侍中一派的作用。
紀申道:“趙侍中一案不如交給大理寺。”
桓琚道:“可!”看看天色,留他們三個人在宮裏吃了完再走,對程為一道,“將太子也叫過來吧,一個人用膳,沒滋沒味的。”
三人心說,您甭再拿兒子嚇唬人啦,太子是一個心地很善良的好孩子,你別教壞了!
“心地很善良的好孩子”將南氏學寫字的幾張破紙看了一看,上麵“仁愛”兩個字越看越刺眼,桓嶷心道:我一定要杜、趙兩家血債血償!
~~~~~~~~~~~~~~~
“好孩子”接到父親一起吃飯的命令,稍作收拾便去了兩儀殿。皇帝的飲食裏也多添了一道真人試毒的程序,看得三位大臣眼皮直跳。
桓琚笑問兒子:“聽說你那裏今天也來了客人?”
桓嶷道:“是,外婆和三姨來看我,又念叨了一迴。”
【也對,德妃死得委實太冤。也是人之常情。】蕭司空等心裏點頭。
桓琚道:“讓她們不要著急。”說著,指了指蕭司空等三人,蕭、紀、黃感受到了一股幾十年的壓力。
桓嶷短促地笑了一聲:“阿爹,兒子可不敢催逼大臣。她們今天過來就叫我別說話,叫她們知道了,又得再念叨我。”
桓琚感興趣地問:“怎麽講?”
桓嶷道:“外婆隻是說,過來就是為了說一聲,不催你的。三姨……唉……”桓嶷指著自己的腦門,“給兒貼了一個封條——國家大事,不要衝動。”
桓琚笑著搖頭。
桓嶷道:“我知道,還有下半句,不過她性子急,沒寫完。一定是,記仇有我。”
桓琚笑得拍案:“你居然促狹了起來。”
桓嶷正色道:“不是促狹。阿爹可還記得,當初三姨說過,恨是恨的,阿姨生前清清白白,死後也要不沾人命?如今也是一樣的道理。兒是凡人,自有喜怒,但不該因此而妨害國事。如今阿姐首告杜氏也是如此。”
【太子長成了!】三位大臣雖各有想法,在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同時也都知道至尊父子的意思,什麽公主的麵首、德妃的私仇,都不能擺到檯麵上來!杜、趙兩家的案子,得判得光明正大。就像蕭司空說的“千載史筆”,那得有個說法。
三位大臣齊齊避席:“臣等一定稟公而辦。”
桓琚感慨道:“三位都是朝廷柱石啊!我相信你們一定會辦妥的。快坐吧,用個膳就不要這樣起起伏伏的了,吃得不舒服。”三人又謝了一迴座,才迴來坐著吃飯。
到一餐飯吃完,桓琚即下令袁樵也加入了崔穎的隊伍,同時又點了幾個年輕的子弟也放去審案。他們或是給蕭禮打下手,或是給蕭司空等人聽使喚——兒子長大了,得用人。
蕭、黃、紀三人都不傻,尤其蕭司空,他更“重名”。迴到家中,先對妻兒稱讚了一迴:“梁氏雖然出身不高,卻很明白道理。不以一己之喜惡動搖東宮,堪稱是外戚的榜樣了。”
接著,又將這類似的話往外麵傳了一傳。以蕭司空的身份、地位,他誇獎的人不出半天就滿京城都知道了。人們不由詫異:“鐵笊籬家?不能夠吧?”
黃贊聽到之後,罵一句:“這老鬼!”也跟著誇獎了起來,聖尊父子怎麽會是因為私怨而處份趙、杜兩家呢?你們看了禦史袁樵的奏疏了嗎?哎喲,趙侍中真是個混蛋!什麽?我與趙侍中同殿為臣居然不管,是我失職?我不能監視同僚呀,禦史就不一樣了。
紀申明白這兩個人的心思——我們都是稟公辦案的,絕對沒有諂媚聖人,更沒有為自己下一朝的富貴討好太子。這不是身為大臣應該有的品格嗎?!但是,身為外戚,這樣的表現也確實是值得肯定的。紀申便也誇讚了兩句,同時想,【比起杜氏的跋扈來,確是梁氏的謹慎要好上許多。外戚啊!】
外戚是不可能消失的一個物種,隻要皇帝還在。大臣們無論看不看得順眼,都得學會與外戚共處。眼見梁家是一準得在京城紮根了,內外朝臣或多或少都不能忽略了他們的存在,也都多多少少誇上那麽一兩句。
</br>